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声乐教育类论文范例 和再议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类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声乐教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0

再议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该文是关于声乐教育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再议声乐教育和人文和回归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声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声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 内容提要] 本文系作者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文视角对国内的声乐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提出目前我国的声乐教育从社会环境到学校再到师生,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技艺、轻育人;重模仿、轻创造等问题,强调了声乐教育人文回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音乐的文化功能出发,呼吁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面向社会、学校和师生,提出践行声乐教育人文回归的策略与建议.

[ 关 键 词] 声乐教育/ 人文回归/ 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8)04-0095-5

目前,尽管高校声乐教育发展速度迅速,但是反观既往的声乐教育,对人文精神的重视及培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学生对中西方声乐艺术内涵缺乏深度了解,导致声乐演唱表达不出作品的深层内涵,甚至表达出的艺术效果与原作品的内涵背道而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鉴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学应加强对中西方音乐史论、中西方文化的普及和传播,提倡通过读书与游历等方式把对中西方声乐技术的表面理解变成深度体验,如此一来,才能深层次了解中西方声乐艺术的人文起源,从而把中西方声乐艺术的音乐风格、人文精神、情感体验感受于心,真正从音乐、文化、心灵的角度去表现中西方声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与此同时,声乐教育应在重视学生声音技术训练的基础上,兼顾对学生文化内涵的熏陶和人格修养的提升,从而让声乐教育回归到对学生文化精神和人格的培养.

一、国内研究述评

从人文视角对声乐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学术论文、专著和学术会议.经本人收集、归纳和整理,面向音乐类高等院校且可供借鉴的论文主要有张远的《浅议高校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作用及其培养》,文章对人文精神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2] 黄河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的郭薇在《高校声乐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作用与培养》一文中,在分析人文精神重要作用与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方式.[3]华中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姜瑾在其毕业论文《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中提出按照母语表达系统的要求设置声乐教学内容,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法的制约,弘扬母语音乐文化的新观点.[1] 兰州大学的音乐学硕士李春蕊在其毕业论文《论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中,将声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深入挖掘、分析,提出声乐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向,声乐教育活动应实现人本回归.[2] 在此领域,涉及此方向的专著和学术会议寥寥无几.

总的来看,国内目前从人文视角对声乐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思考成果较少,而现有的研究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缺乏系统性;2. 具有片面性;3. 反映出模糊性,比如概念界定不清晰,文化、人文、人本之间相互挪用,看不出区别与联系.以姜瑾的《论声乐教育的文化回归》为例,其提出了弘扬母语音乐文化的新观点,但西方声乐作品的教育与学习是声乐教学不可分割的部分,对如何了解西方声乐作品背后的创作背景和人文信息,从而更好地表现作品,却没有给予分析和论述.再如李春蕊的《论声乐教育的人本回归》,其突出强调了声乐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还是十分扣题和具有针对性的.但是,以人为本虽是人文主义的核心,却毕竟不是全部.在声乐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是教师;但是,呼唤声乐教学的人文回归,领会声乐作品的深层内涵,教师和学生却是共同的主体.这是有区别的,只有处理好关系,才可能做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二、人文视角下的我国声乐教育现状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当代三个时期.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3],是我国古典声乐思想和人文精神最为丰富、昌盛的阶段;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借鉴、效仿西方的程度在不同时期占比不同,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从人文视角审视我国目前的声乐教育,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技艺、轻育人;重模仿、轻创造;过于强调声音技术,把声乐教育和学生身心感受割裂开来、把声乐教育与音乐人文性分隔开来、把声乐教育和人格培养同生活体验分离开来等教学误区.

( 一) 社会:价值观念与人文呼唤背道而驰

进入21 世纪,国内外各类声乐比赛、选秀活动充斥着各个角落、各大媒体.诚然,这种形式给许多人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4],但也催生了世人包括在校大学生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心态,表现方式上有:翻唱、模仿的人越来越多,高品质原创、原唱的人却较少;飙高音、拼技能的越来越多,重韵味、品内涵的越来越少;快餐消费、图乐呵的越来越多,重温历史经典、升华文化内涵、呼唤人文回归的越来越少.学生们希望一曲或一赛成名,拼命去快速掌握或吸收更多的作品,而不去深挖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老师们更是望“生”成龙、成凤,没有心思和时间去敦促学生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人文修养,我们的声乐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潜移默化,逐渐失去了人文精神、偏离了人文主义方向.

(二)学校:声乐教学课程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不少艺术类高校,其声乐教育特别是声乐专业技能课程在教学中与其他文化课程分离.许多文化基础课程,如中国艺术史、中国美学、中国文化史、文化人类学、东方艺术史、音乐人类学、西方美学、西方艺术史、西方文化史、世界文化史等等,都是设置不全或敷衍了事当摆设,其他基础学科设置更是在被忽略的行列.这种传统的声乐教学体系与教育方法,仍旧以培养声乐“发声器”为目标,不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与熏陶,重形式、偏技巧、善模仿,没有内涵、缺乏个性、忽视创新,其弊端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师:自身的人文理念及修养亟待提高

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一个专业的声乐教师,在声乐艺术的认识水平、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等方面不能主动突破,仍然囿于技术控制和技巧发挥;或者不注重声乐教学的人文理念,不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其又怎么可能做到敦促、鞭策学生重视文化课学习,提高自身人文修养呢?而这种情况,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又恰恰是普遍存在的.

(四)学生:缺乏自学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从高考招生看,声乐类考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进入大学后,很少有人认识到提高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在没有老师引导的前提下,也体会不到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提高,与理解声乐作品、表现作品之间有重大的联系,自然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发地去提升文化修养.而这种文化底蕴差,又不能自发学习的惰性,必然造成其难以深度了解中西方声乐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在声乐演唱中表达不出声乐作品的精髓与内涵,甚至表达、演绎出的艺术效果与原作品的内涵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

三、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一)声乐教育

声乐教育就是针对声乐专业的教育,是具备一定声乐教育水平或资格的专家、学者或教师通过科学、系统、严谨的训练,使受教育者获得声乐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修养的过程.

( 二) 人文、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

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贲”卦(六十四卦之一),“文明以止,人文也.”指修饰,与天文、地理相对而言,与人道相通.在《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有观点认为,人文主义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及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基础是理性思想,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其息息相关;人本主义则突出和强调以人为核心.因此,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密切相关却又不完全相同.

人文,在12 世纪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西里的罗杰二世与英格兰的亨利二世朝廷,昌明于15、16 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最早出现的拉丁文为humanitas.在启蒙时代,德国哲学家把人类定义为Humanity,humanista 是当时的人道主义者的自我称谓,到1808 年Humani(人文主义)一词日渐出现和被使用.西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也是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推崇人的本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格解放和自由平等,不反对享受人类生活的乐趣,高度重视人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另一方面,人文主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为了和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哲学史作对比,从而重点描述和突出强调14 到16 世纪这个阶段较为先进的思想.今天的历史学家对这一时期内的变革和变化有两种习惯叫法,社会、文化方面统称为文艺复兴,而教育方面称为人文主义.

(三)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指的是教育者秉承理性、仁爱、人道等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理念,弘扬音乐的辅德、辅智、怡情等人文功能,在声乐教育的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而接受教育者也能顺应人文主义的思想和理念,主动、自发地去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努力把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把声乐作品的理解和表达同文化修养的提高紧密结合、高度契合起来.

四、如何践行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

践行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和高尚的理念,需要社会大环境在价值观念上,学校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上,老师在专业基础、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上,学生在主观学习、努力方向和训练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齐心协力、持之以恒,方可开启声乐教育的新局面,抵达声乐人文教育的成功彼岸.

(一)社会:弘扬人文精神,打造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五千年薪火相传,深厚的文化底蕴,强大的文化基因,绵延的人文精神,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的.秦汉文明、大唐盛世……,信手拈来一个片段,溯源、再现、升华,都能成为值得赞叹的华美篇章.以央视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例,青年歌唱家雷佳的一首歌曲《帛画魂》,深情庄重、余音绕梁,强烈的画面感沁人心脾,不由得令人心生遐想.一个不到八分钟的微音乐剧,却令国人高度共鸣,究其原因,感动大家的正是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而光辉灿烂的汉文化,也仅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精神和文化积淀的冰山一角而已.所以,拥有这样的资源,我们没必要去追逐文化快餐,应摒弃声乐快餐,取而代之的是把弘扬人文精神和打造文化自信高度结合起来,崇尚人文、沉心静气、推陈出新,在我们的声乐教育中咏叹精华、传承经典、孕育桃李.

当然,弘扬人文精神、呼唤人文回归、打造文化自信,不是闭关自守,也不是夜郎自大、显摆炫耀,呼唤人文回归包括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研讨,学习、鉴赏、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经典、精华,做到加强交流、洋为中用,做到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二)学校:提升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当下以音乐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理念过分注重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训练,追求音乐学科教学的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内容偏多、偏难,使学生在本应感到愉悦的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和不良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提升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十分重要.理解生活才能理解音乐,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上,要一改过去强专业、重技巧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模式,教师应从声乐的人文视角引导学生学习歌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事业观,许多基础的文化课程,如中国艺术史、中国美学、中国文化史、西方艺术史、西方美学、西方文化史、东方艺术史、世界文化史、音乐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哲学类课程等,可以作为选修课加强设置并完善,最重要的是研发出面向高等声乐教育的理论体系作为声乐教育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应鼓励声乐教学实践创新,研发出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切实可行的声乐教学实践理论体系,例如开发声乐教学实践法,面向不同人群开发教材;鼓励创作声乐教学实践曲集,建立成人教育、在职培训等机构,促进高校与社会的对接,并为社会各行各业人员提供再学习、再深造的平台.

(三)专业教师:切实提高自身人文修养,转变教学方式

专业课教师是声乐教育的源头和执行者,其教学理念、人文修养、执教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如果专业教师的教学思维一直停留在传授专业知识、演唱技巧等传统的教学理念、方式与方法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的专业教师必须从提高自己人文修养做起,分配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中西方文化,尤其是中西方音乐史论、中西方美学等,掌握中西方声乐艺术的人文精髓;通过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和评价力.在教学方式上,把声音技术训练和学生的心灵感受结合起来,把声乐教学和音乐人文性连接起来,把声乐教学和学生的人格培养统一起来,把声乐教与学和谐统一起来,让声乐教学回归音乐和歌唱最初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声乐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以声表情、以乐化心的功能,也才能实现音乐教育对学生道德、智能、情意、素质等全方位的教化和培养.此外,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以人文本,以关怀为基石,以尊重为前提,以信任为基础,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和他们一起体悟成功、感悟失败,不仅成为他们的声乐教练,同时要成为他们的心灵导师和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声乐技巧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受教育者眼里变得可亲、可敬、可信、可爱,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才能以敏锐的眼光、“艺术化”的教学,激发学习者的潜能和智慧.教育者应鼓励学习者,对待学生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付出爱,让每一位声乐学习者都能得到情操的陶冶,帮助他们塑造健康、活泼、开朗的个性,完成声乐学习者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提高文化修养,调整方向,转变方式

1. 坚持学习,提高文化修养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坚持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才能真正领会到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的训练、提高,与理解声乐作品、表现作品之间是紧密相关的;才能做到深度了解中西方声乐艺术作品的人文精神,在声乐演唱中表达出声乐作品的精髓与内涵,才能赢得舞台、掌声和人生.

2. 调整学习方向,转变训练方式

很多外国艺术指导来到中国,都有这样的感受:“中国有太多美妙的嗓子,可是因为语言、音乐、文化修养的原因,导致歌唱境界上不去.”因此,我们的学生要一改过去的专业认知和学习方向,改变对声音技术的过度关注,注重人文修养的训练与提高.

此外,在声乐学习和训练过程中,还有大多数学生会将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等声乐技巧、演唱方法当做是声乐学习的核心和重点.殊不知,训练和歌唱的最终目的是完美的音乐表现,而不是展示方法和技巧.因此,莘莘学子们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要调整方向,要在熟练掌握演唱方法的基础上,回归人文、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本我,淡化演唱方法在心中的束缚,最终用声音技术为音乐和歌唱服务.

结 语

声音的背后是音乐、文化、心灵的境界,而非技术的堆积,声乐教育教学应在重视声音技术的基础上,重视文化内涵的积累和心养的提升,应该让声乐教育真正回归到对学生文化精神和人格的培养,让声乐教学回归音乐和歌唱最初的快乐.声乐教育的人文回归,应该把声乐教学和音乐人文性连接起来,把声乐教学和学生的人格培养统一起来,真正达到以声表情、以乐化心的功能,实现音乐教育对学生智能、道德、人格全方位的影响和作用.

该文汇总,本文论述了关于再议声乐教育和人文和回归方面的声乐教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声乐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和原生态民歌的融合
李世鹏(商洛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摘 要】原生态民歌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我国民族音乐发展不可缺少的源泉,极具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因多种因素的限制,原生态民歌未能得到更好传播 随着.

实施情感教育弘扬人文精神
内容摘要我国的教育,大多是在科学主义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其弊端明显地表现为偏重认知,忽视情感,这不利于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高尚情操,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弘扬人文精神,实施情感教育 实施情感教育应从三个方面.

信息化时代下声乐教育的策略探析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丰富了声乐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声乐教育过程中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为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在声乐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高校声乐教育现状与路径探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完善各项课程设计 在高校声乐教学当中,教学模式及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但是,高校声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首先介绍了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