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梦回祁连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梦回祁连类论文范文例文

主题:梦回祁连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4

梦回祁连,该文是梦回祁连本科论文怎么写与梦回祁连和祁连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梦回祁连论文参考文献:

梦回祁连论文参考文献 强军梦论文

哦,民乐,留下我青春身影的地方!仰头可见天神般威严的老君山雪峰,低头可见冰冷刺骨的融雪水在灌渠里澎湃.一年四季疾风尖啸,从不停歇,风神呜呜地,似在捉拿并拷打一个脱逃的魔鬼.男人和女人们每天绕过村头的涝坝,踏过芨芨草的枯黄,扛着农具,向光滩深处如野马浮动的雾浪走去.我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这里留下过我二十一岁的容颜.

老君山是祁连山北麓东段的主峰,矗立在民乐县城南面,云雾在山腰拉起了带子,显现出山的雄姿.夏天,老君山若起大雾,山下的庄稼就要遭殃了,不出一刻,大雨滂沱;冬天,雾帐拉严到山根下,天地骤然变色,大雪纷纷扬扬,雪深三尺.人们说,老君变了脸,杀羊祭神山哪.

传说有一年,老君发慈悲,扮成一个放羊老头儿,身穿皮袄,赶一群石羊滚滚而下,他要给洪水河修座桥.一个智者说,你的羊怎么头比牛头还大?一语泄露了天机,老君化作青烟飞走了,而羊们顿时立地不动,化成散落在洪水河谷中的万年不移的巨石.这个传说很有趣;而我所在的村子就叫洪水村.

压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好像永远沉埋了,其实蛰伏着,有一天会冲开重重淤积,清晰地显露自身.比如“四清运动”,简称“社教”,现在基本已无人提及,没人觉得它多有意思,它主要发生在农村和农民中,时间也只在一二年间,似乎是一个小插曲,与后来的“”风暴关系不大.当然不是这样.四清运动的发起与当时中同政治态势的主流密切相关.

但四清运动又是复杂的.不能说它没有整顿农村基层的混乱,整治自大跃进以来,乡村干部的专横霸道的某种积极意义,但它却又迅速转向了以血统论为基础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在思想体系上,它与“”思维是一致的.它是一次“”前的操练,也是后来声势浩大的知青运动的一次彩排.但让我纠结的似乎并不是这些,而是隔着历史烟尘的各种亲切的面影,是那个久远年代里,人性的淳朴与异常,残酷与美丽.

1964年秋,开学不久,作为大学四年级学生,在下去搞“四清”前,先有个“三查运动”,即“查阶级,查立场,查斗志”,也称为“交心运动”.每个人都要写认识材料,清理思想,深挖阶级根源.为了让“交心”显得更加真实可信,顺利过关,有人就编造些无关宏旨的“错误”,或乐于把某些流行的错误思想扣到自己头上.也有人尽力丑化自己的剥削阶级父辈,以划清界限.有一位学生干部,以绘声绘色地揭露他的富农父亲的种种丑态而闻名,他有一种农民式的幽默和尖刻,并配上各种细节,给人的感觉特别诚恳.他的示范性演讲很受欢迎,有点像后来的“讲用”.和他同村的同学却说,他父亲不是这样的.

在拐角楼的一间宿舍里,我们这个大组,每天聚在一起进行的就是这样的“交心”.一个一个地过.一天最多过三四个人.家庭出身在那时具有绝顶重要的意义,几乎就是一切.它决定着每个人的位置和价值.根正苗红的少数人成为运动中坚,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一个个表情凝重,不苟言笑.我的履历表家庭出身一栏填的是“自由职业”,有点似是而非,不好不坏,一度我被作为红对待.我们那个大组的负责人是班主任徐清雅先生.她是教西洋文学的,会好几种外语,是位真正的学者.她就是后来全同著名的一位青年理论家的母亲.她和丈夫胡震旦先生一直把我看作他们的得意门生,使我有点飘飘然,并没有感到有多大压力.

我们组有两个重点关照对象.一个叫王立人,其父是杨虎城部下,抗战胜利后做过接收大员,逃到台湾后,曾官拜高雄城防司令,大约在叫嚣反攻大陆那年,参考消息上冒出过他父亲的名字.这把西北小地方的人吓坏了.他一直是我的好友,和我一样单纯,幼时基本没见过父亲,过着孤儿寡母的清贫生活.另一个叫杨晓春,女,人长得漂亮,属校花一级人物,却是“同军”团长的女儿,虽追求者甚众,但仍被视为问题人物.这两个人的“交心”反复了好几次,一直攻不下来,总认为他们怕痛,挖得不深,不敢“见红”.

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我不知哪来了一股子勇气,忽然站出来要求发言.我说,我们不应该这样对待他们,我们不能搞唯成分论,搞血统论,我用给出路方面的话作为武器,自认为发言很有水平.我的思想与“”中写《出身论》的遇罗克的思想非常相近.

我刚一说完,徐先生立即宣布休会.她拧着身子出门时的背影有些冷硬.我居然毫无知觉.随后只见一个个骨干被召了出去,气氛顿时变得莫名的闷燥.谁都不和我说话了.不时有人推门伸头看看我在不在.俄倾,宣布重新开会,各就各位,房间里忽然很静,但彼此的呼吸声仿佛劈里啪拉地撞击着,要撞出火星了.终于,第一个骨干发言,他严正指出,我犯了严重的立场错误,屁股坐在剥削阶级一边,说轻了是认识模糊,说重了是代替剥削阶级反攻倒算.第二个骨干是对我比较了解的人,发言的分量比较重,他说,你为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鸣冤叫屈,你是谁,你又是什么家庭,我看需要好好重新查一查.你和王立人平时形影不离,王自称王奥,你自称雷勃,鲁静宇自称鲁洛,你们三个合起来自称是奥勃洛摩夫,你们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早饭也不吃.你还说,你心中的女神是玛蒂尔特,她敢把于连的血头颅捧在膝盖上回去安葬.你为反动的贵族小姐大唱赞歌.你平常夹一本《罗亭》出出进进,自称你就是“多余人”.是的,你连“同路人”都不是,你就是一个革命队伍里的“多余人”!该淘汰了!第三个发言者却不是骨干,但脸色更加严重,这位同学不断颤声喊叫着我的名字,并用颤抖的指头几乎点到我的额头说,我们革命群众好比正在楼下游行,你从楼上突然给我们兜头泼下来了一桶冰水,你呀你,你这是直接对抗群众运动呀,这是可忍孰不可忍?事后得知,这位同学的家庭出身问题更严重.我当时是半低着头,偶然抬眼,见他气得发抖,嘴角溢出白沫,心想,怎么了,至于吗?

这时有人在外面敲门喊,食堂要锁门了,快下来吃饭吧.于是会议不得不中止.徐先生做了一个简短的总结,她指出,我的发言不是偶然的,是同内外阶级斗争动向的一种表现,思想本质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反动的阶级调和论,是用合二而一来反对一分为二,等等.那时正在批判杨献珍和周谷城,她把我跟他们挂上了.她的发言无疑具有深度和高度.她变得不认识我了,她看着我,冷若冰霜.多年后有人告诉我,那次徐先生也是不得已啊,她对你其实很好,她的出身问题更大,组织上正在观察她呢.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黄昏正赶上老天爷“下黄土”,现在叫“沙尘暴”.九月里下午七点钟光景,应该还很明亮,但那天是漫天昏黑,不辨人形,呛鼻迷眼,呼吸困难,好像老天也来羞辱我.下楼时连王立人和杨晓春的背影也是冷冷的.在食堂外的小操场上,吃饭者谁都不理我.那天吃的是疙瘩汤、金银卷就炒咸菜.我和着尘沙艰难而无味地吞嚼着.这时班长王忠端着饭盆走了过来,蹲到我面前.他是“老好人”,年龄比我大.先是蹙着眉头不停地唉声叹气了一阵子,然后说,昨天晚上我们刚刚研究过,要发展你为依靠对象,觉得你虽然不太关心政治,有点走白专,但家庭相对简单,人也比较单纯,有啥说啥.你看你,今天闯了多大的乱子啊,捅了多大的娄子啊,唉唉,你的问题还得上报校部哪,能不能被批准参加四清运动还是个问题哪.我一句话也说不出,估计模样极难看,但并没有哭.我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走回宿舍,拉开被子蒙头就睡.

当然,并不存在批准与否的问题,不可能把我一个人留在学校.1964年同庆一过,我们就奔赴“四清”前线.地点就是老君山下的民乐县.这次运动历时八个月,于第二年,即1965年5月初返回兰州.说实话,当时的我其实是兴奋莫名的,像一匹撒欢奔跑的马驹子.再也不用坐在闷暗的宿舍里没完没了地开会了.

拂晓时分,火车过了乌鞘岭,白雾渐渐故去,再往前行,过了古浪峡,眼前忽然现出广袤的戈壁滩.久闻大名的河西走廊终于现身于眼前,让我无比激动.那个年月,人的流动概率极低,基本哪儿也没去过.千里河西走廊对我很有诱惑力.从车窗下望,只见天朗气清,红叶欲燃,荒滩上不时出现一座座长方形的古老土堡,越往后走堡子越多,有的牮子四角升起“堞垛”,还有炮眼.但不见人,土牮大部分已倾塌了,不由引人遥想古代.

进入黄羊镇以西地面,土地肥沃,村舍连亘.河西地区收获季节晚,场院上还有人在“碾场”.收割过的田野上有堆堆粪肥,有人煨起了粪饼,蓝烟袅袅升起,若隐若显,状如指路的仙人或婀娜的女神.毛驴颇多,当地社员穿光板老羊皮袄,斜跨驴背,得得趱行,从火车上看下去,是迅速移动的小黑点,别有一番古意.

这时我们发现了古长城的遗骸,一段段残垣断壁,在秋风中独卧于沙丘之上,如伏虎,如怪兽,中间还杂有烽火台墩.这带来了大欢喜,我们一个个狂喊着看啊,看啊,后来火车的另一侧也发现了古城墙,它几乎一路陪伴着我们.懂行的人说,这叫“断壁长城”,属于明长城,其苍凉况味难以形容.这就是1964年秋天的河西走廊给我的第一眼印象.

此时我想起了《烽火台抒情》,一首诗,是甘肃师大学生诗人何来写的.1962年人民广播电台曾将此诗与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放在一起朗诵过,在甘肃学界轰动一时.其诗有句云:“你鬃子山下奔逐着的长城啊,风尘仆仆万里来,迈过多少战乱的岁月,多少寂寞的年代;你雾霭里明火的古道,去凉州,通瀚海,几回驿马羽书,多少铁血化尘埃!”这是那个年代惯用的宏大调子,铿锵有力,震荡人心.写的正是河西走廊.

我们在张掖下了火车,住了一晚,第二天换乘解放牌卡车向民乐进发.“四清”上作团有两干人,据说那天正好用了一百辆卡车,其场面之浩大,用遮天蔽口、排山倒海、地动山摇,都不算过分.我们穿戴着兰州军区以极低的配给的棉军帽、『U皮军大衣、军用大头鞋,一个个好不威武.除了没,什么都有了.想到几天前还在恭恭敬敬地“检讨”,现在忽然一身戎装,男女同学相视而笑,不觉豪情满怀,忘记Li己是老几了. 车队构成了一条长达数里之遥的长蛇阵,中外战争巨片都没见过这样大的阵势.从张掖到民乐,一百多里,主要在戈壁滩上行进,过了东乐镇后折转方向,我们可以不断回首观赏车队曲折逶迤、烟尘滚滚的景象,还有人说他看见了传说中的“海市蜃楼”,激动得不得了.那一天,民乐大地在颤抖,寂寞了亿万斯年的戈壁滩似乎从没这么喧腾过.试想,一百辆卡车,数干之众,突然涌进一个只有七八万人和只有一条小土街的小县城,怎能不构成“雷公打豆腐”之势.老乡们一个个看傻了,有的半天合不拢嘴,有的啧啧叹道,1949年王震的队伍过民乐,阵势也大,可也没有这么大啊.车辆因为一时疏散不开,我们不得不长久地与路边的群众车上车下默默对视,有些尴尬.这一天的晚上,民乐全县就有五个“四不清”因为极度惊恐而自杀了.我要分配去的那个大队的会计,吊死在老戏台上. “四清”工作团由三方面人员构成:一方是兰州大学师生,一方是武威地委机关及所属单位干部,一方是武威炮校的军官们.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感到武威地委的干部人才济济,有老革命,有智囊人物,有笔杆子,还有农村工作的“老手”——他刚一张口农民们就笑了,真是藏龙卧虎;而武威炮校的军官,大都腰挎,个个精神,他们人虽年轻,资格却老,那时距离解放战争胜利才十四年,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四野、一野的,有过参战经历,但你不问他绝对不提.我们大队的刘参谋就带我到河滩打过五四式,他紧抓住我的手.怕我乱动,让我向荒崖连开了三,看弹壳冒着青烟蹦出身,真来劲,我过了个瘾.

在大队部住了第一夜.清晨,风小了,出门望去,我发现—个穿红袄的小姑娘,颠簸在小毛驴的背上,半弯着腰肢,一起一伏的,甩打着小腿儿,小驴蹬过了一条清浅的小河.这画面让我沉醉,感动,刻印在脑海深处无法去除.

当地老乡个个头顶着一种毡帽,表情沉默木讷,这帽子呈铲子形,帽舌伸出老长,它有个费解的名字,叫“牛吃水”.看起来怪怪的,恍然有进了罗刹国似的感觉.后来才明白,此帽样子虽难看,但平日挡风,夏天遮阳挡雨,再毒的太阳也晒不透,再大的雨水都会沿两翼流出,一抖即干,冬天拉下帽檐可防耳冻,故而冬暖夏凉.这里的河西女人外出必蒙面,为的是防风防晒防寒,一个个用头巾缠住头,只露出一双骨碌碌转的黑眸子,你无法探知那后面的表情,除非你跟进家门,看她们卸了装.

然而,让我万分惊愕的是,五十多年后的现在时,我曾碰到过一位在京的民乐籍的大学青年教师,聊天中我问他,你们那儿老乡都戴“牛吃水”毡帽吧,他摇头;我问,你们那儿女人外出都是蒙面的吧,他更摇头,他甚至根本不知道“牛吃水”是什么.我的天,这个世界真是变了,地变天也变,从风俗到气候,变得无法辨认了.我不服气,又问,你们那儿把父母叫“娘老子”,把“跑掉了”叫“排掉了”,对吧,这他点头.当我说,你们那儿把不务正业的流浪汉叫“五二鬼”时,他哈哈大笑,连连说对、对、对!

且说,我们住进了老乡家以后,才知道这里有多贫穷.我住进的那家人少,一个瞎眼老汉和他的儿子,两条光棍.儿子叫李希林,人长得挺拔精干,曾在钢厂干过,母亲病逝多年,他对老父亲极孝顺.这个家真是空空如也,推开四面漏风的破门,就是一盘炕,土炕上的被子补丁摞补丁,色泽污暗.为了我的到来,李希林换上了他准备结婚用的一领新炕席.这应该是很大的事.我很久以后才知道.

李希林说,挑选可以住工作队的人家可难了,既要是贫下中农,还得家境过得去.有的人家根本不敢让你们住啊,那些家就在炕上铺一层麦草,睡觉时往草里一钻,清早起来赶忙抖净头上身上的草渣儿.有的人家女人只有一条裤子,她和女儿谁出门谁穿,在家的就窝在炕上,当然,真穷到这个份儿上的也不多.我听了吸一口凉气,心想,谚语里不是说“金张掖,银武威”吗,怎么穷成了这样?

只有吃了“派饭”,你才能真正体会到老乡们生活的艰辛.这里要对“派饭”这个历史性名词略加解释.那些年头,运动多,临时任务多,上面经常抽调一些干部组成工作组、检查组,到农村指导或检查工作,简称“驻队干部”“蹲点干部”.驻队时间或十天半月或三月半年不等.这期间“驻队干部”轮流在各农户家吃饭,每顿每人付四两粮票和两毛钱.对农家而言,管“派饭”是一种负担,但又是一种荣耀,一种“政治待遇”,地富反坏是无权管“派饭”的.农民们常年吃糠咽菜喝清汤,每逢给干部“管饭”,却互相攀比,要提升一下档次.工作队严令必须与老乡“三同”,伙食水平保持一致,不得超标,但老乡们还是有做白面拉条子的、蒸小馒头的、炒小炒的,甚至个别还有过包饺子的,最不济的也是油泼蒜泥土豆,外加酸菜花卷儿.当地产优质红皮大蒜,每顿饭都会摆上.

每次吃“派饭”,都是刘组长带着我.刘组长是法院的,我的顶头上司,他高个儿,面容坚定,语速慢,说话严谨,他对我却好,总叫我尕雷子.我们出门调查,座谈,开会,总在一起.我们坐在老乡的炕桌边,老乡把好吃的端给我们,一个劲儿地劝我们多吃,然后老乡自己躲在外面喝青稞面拌汤或野菜汤.我们的心情是矛盾的,吃惯城里饭的我们,也饿,甚至馋,也需要补充营养,可老乡吃得这么差,让我们吃不下去.老刘总是举着花卷儿或夹起菜来正色道,以后你们吃啥我们吃啥,千万不能给我们单做.主人总是谦恭地堆着笑说,好我的书记嘞,我们十天半月才管一次“派饭”,哪能让你们喝洋芋拌汤子呢?老乡把工作队的人都叫书记,或者干事,我都享受过书记的尊称.

孩子却不管这一套.我们不止一次地遇到,脏兮兮的小男孩小女孩,流着双管鼻涕,端着自己的汤碗,死死地盯住桌上的饭,盯得我们发毛,无法放开吃.更有一次,一个小男孩嗖地翻上炕,用小脏手迅如闪电一般抓起饺子就吞,主人进来大怒,一个耳光把孩子扇到炕下打旋,孩子号啕大哭,我们一再护住孩子.这顿饭我们哪里还吃得下,只能落荒而逃.在我,真是吃出了一种犯罪感.

这个地方,或因半农半牧,或因边远蛮荒,历来男女关系比较随便,开放,所以工作队有严明纪律,规定与女社员谈话,必须有两个或以上工作队员在场,谈话时必须敞开房门,晚上一律不得找女社员询问.在开头的一段,执行得很坚决,于是在县团的一份内部简报上,出现了这样一条“情况反映”:“由于工作队进村后作风严肃,有的落后妇女就说,工作队的男人没长?.”我们的主要工作本是扎根串连,依靠“根子”们,揭开阶级斗争盖子.但打开局面很难,家族关系盘根错节,后来还发现,我们倚重的某些“勇敢分子”,其实是依靠错了,这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倒是在生活作风问题上打开了缺口,发现各队的村干大都存在“嫖风”问题,听说某公社有个队长和会计互换老婆睡,生的娃名字就叫“换换”,成为笑谈.战果迅速扩大,案子越扯越繁,这使工作队员们很兴奋,因为那个年代男女关系也是严重的问题啊.可是武威地委的同志们太了解相邻地区的土风了,工作团团长、地委书记程雪同志马上就发现大方向有所偏移,他要求各工作组立即停止追查男女关系,重点要放到清政治清经济上来.

那时原则上要求工作队每周与老乡同劳动两个半天.因老刘和其他人都有更重要的事,每次都是我去,渐渐老乡也不拿我当外人了.洪水河边的原野上,最习见的就是芨芨草,长在地边路边,高尺余,黄灿灿的耀眼.木轮牛拉车也是一景,轮子极大,很像俄罗斯列维坦油画里的大车,打场时装麦草用,或用它往地里运肥,颇具田同风味.

红红绿绿的成群妇女,扬起榔头打胡基,我也夹杂其中.我因不得法,榔头把儿攥不紧,腰太硬,据说姿势很滑稽,手上起了几个大泡.正狼狈间,环子这丫头,猛地从后面向我冲来,冲了我一个大跟头,众皆大笑.环子姓郝,是团支部副书记,爱唱歌,一见面就推搡我,说,雷干事,今晚上你总该给我们教新歌了吧.我那时附带负责给青年教歌,半月左右教一次,在土堡里.那年代唱的歌有《勤俭是咱的传家宝》《打靶归来》《社员都是向阳花》《汾河流水哗啦啦》.

环子皮肤微黑,很水灵,一笑就露出雪白的牙齿,两颗又大又亮的眼睛毛茸茸地扑闪着,两颊照例有紫外线强照射后形成的两片红晕,俗称“红二团”,但这反而使她透出一股子野性美.她一会儿咯咯地大笑,一会儿挤眉弄眼,调皮地捉弄人,一会儿又噘着嘴发脾气.她那样子,用现在网络名词就叫卖萌.有一晚教歌,我靠着墙睡着了,她掐醒了我,说为什么不教了?我说困啊.当时我很恼火,为什么对别的工作组你那么恭敬,为什么在我面前这么放肆.

叔本华说,人是这么一种动物,既要吃面包,也要看马戏.说的太对了.你看欧美国家看足球的,看篮球的,看网球的,万头攒动,老头老太太儿童也不例外,时间再宝贵,这乐子是不能缺的.人确是需要娱乐的,哪怕再苦再穷再累;只是,贫困会把娱乐的方式扭曲和变形.一天,秋阳高照,风也柔软,我们在干沟里小歇.我躺在避风处盖着外衣眯盹,忽听咚咚咚一阵急促的跑步声、追喊声,随后就传来了一声高过一声的爆炸般的哗笑.我好奇,走近前一看,原来女社员们,也有男社员,把一个中年男子撂倒,褪下裤子,并把其脑袋不断往裤裆部位按压,说这叫“苏秦背剑”,也叫“弯弓射雕”,然后围着他大笑,笑出了眼泪,有的人喜得直跳脚.据说被示众的苦主一般是不会恼的,往往一笑置之.有人喊,雷干事来了,快跑,一女社员却说,雷干事来了来,怕啥哩.我只能面露尴尬地笑,扭头装没听见.后来,我听到过一个顺口溜,专道甘肃某些地方的贫穷落后,说是“开会靠吼,种地靠牛,点灯靠油,娱乐靠?”,这再一次让我发出苦涩的笑.

那时还有一种难言之隐是,浑身长虱子,奇痒难当,开着会不由人不摇头摆尾,歪肩扭臀,样子难看.女队员也有相似表现.有人说后半夜奇冷,能冻死的,我试过,冻不死,衣缝里虱子虮子仍然结成团.还是李希林有办法,他找来几大包六六粉,倒进大铁盆,再将我的衣裳放进去,反复煎煮.这一招果然灵,虱虮们遁形了,我人也清爽了许多.

有一天,我去大队部,看见环子坐在大门槛上,用木盆洗衣服,手冻得通红.她家就在这长着一排白杨树的大道边,道边有条小溪.我边走边嚼着李希林给我的干沙枣,顺手递给了她一把,她接过枣子,扭过头,再转过来,却眼含着泪,我说你怎么了,她说心里难受,忽然没了平日的嬉笑.午后,我从队部回来,她老远就向我奔来,直撞到我怀里,喘着气说,你又回来了.我感觉到了她温热起伏的胸脯和呼出的气息,虽只一瞬,也顿感有点不对劲,忙推开她.她并不是小丫头,都十八岁了,叫别人看见多不好.我忙向大路两头望去,幸好中午没人,只有白杨树在风中拍着手儿喧哗.

进入十二月,天寒地冻,北风怒号,洪水村的斗争形势渐渐推向了.工作组和贫协的“根子”们天天开会到半夜,终于敲定了斗争对象名单.其中有一人漏网,他叫郝得全,会一点兽医,也会一点人医,在最饥饿的那一年,他伙同他人杀了队上的一头驴,煮熟了卖钱,分得25元,他还伙同饲养员,偷过一袋豆料,那本是牲口的口粮.他还从青海贩过牛.他的“罪行”已构成破坏生产资料罪,因为他的成分是贫农,又与地富反不沾边,只能定为坏分子.他人现在青海俄博的什么地方,给队上缴一点钱,算是批准搞副业的.我万万没想到,郝得全竟然就是环子的父亲.

环子和她的母亲已被通知,不准再参加贫协的“根子会”,环子也不得再参加团支部活动,那还意味着,什么刷标语啦,喊口号啦,会前拉歌比赛啦,都没环子的份儿了;这对这个活跃分子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甚至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

有天早晨,下着雪,我伏在被褥卷上写工作日志,那时我和老刘搬进了这间空房,不在老乡家住了.听见门外有隐隐约约的抽泣声,我一惊,忙跳下炕打开门,是环子!她头发蓬乱,满脸泪痕,原先的圆脸似乎拉长了,显出尖下巴颏了,这使我震惊.她哭着说,我大大是好人,那驴是自己死的,不是杀死的,是队长叫杀的,不是我大大要杀的,她反反复复说着这样的话.我无语,也不敢把她让进屋,就这么一个门外一个门里地对峙着,任雪花儿飘舞.这时老刘夹着办公包回来了,他寒着脸,冷冷地看了一眼环子和我,谁都不理.他扭头对环子说,你父亲的问题是上级批准的,你要划清界限,带头积极揭发,不要想着翻案,翻不了案.

环子忽然开口说,刘书记,明天该轮到我家管“派饭”,我们还管吗?她充满期待.她做饭的拿手好戏是搓青稞面鱼鱼,两手并用,一只手下搓五根,一次搓十根,搓两次就能下一碗;煮熟后拌点油泼蒜泥,甚是好吃,屡获老刘夸奖.老刘还用当地土话拖着长声说,青稞青稞,不吃了饿得慌,吃饱了肚子胀,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是老刘罕见的一次开玩笑.可是现在,他沉着脸,缓缓地说,“派饭”嘛,我看,今后你们就不用管了.环子一听急了,忙说,我东西都备下了,现在换人来不及了.老刘说,来得及,你回去吧.这好似最后一击,环子呜呜地大哭起来,抖动着肩膀,斜着身子出了院门.

老刘返身关严了房门,严肃地对我说,尕雷同志,组织考验你的时候到了.经研究,决定由贫协主任郝得福同志带着你,去青海把郝得全弄回来.路上可能比较辛苦,你有决心吗?我当然深深地点了点头,连说有决心,有决心.

那时各大队都在把外流人员召回.我的同学何某,爱写诗,疯疯癫癫的,绰号何瓜子,这家伙入冬前曾到青海祁连县搞过外调,据他吹嘘,他见过穿红袍的藏女,歌喉宛转,直入云霄,骑马飞奔,快如闪电,似乎还对他有意思,情节略似后来听说的王洛宾故事.我明知有虚假成分,但仍有些向往.两天后,我和贫协主任一起在县城东头的汽车站,上了去青海的班车.那是一种带帆布篷子的道基卡车.我们穿过了著名的青甘之间的咽喉孔道——扁都口峡谷,一路上,过冰大坂,过冰大沟,寒气逼人,冷风割面,茫茫大雪密集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天暗时仿佛世界末日到了.在俄博没找见人,我们忍着冻与饿,立刻返身转乘一种小卡车颠了一整天,在一个所谓的金矿,在一间歪歪斜斜的土屋里,找到了郝得全.

原以为郝得全又杀驴,又贩牛,又偷粮食,一定是个能人、强人,三头六臂式的,谁知是个光头老汉,青白面皮,奇瘦,寡言,慈眉善目.郝得福一见他立刻低声下气,说,二哥啊,我接你来了.不料郝得全说什么也不回去.郝得福苦着脸说,二哥,你哪怕点个卯再回来,不然我交不了差啊.他暗示我站出来说话.郝得全一直不敢正眼瞧我,似有点怕我.我就说,郝得全,这是组织的决定,任何人都得服从,都得参加“四清”运动.他无语了.我们用了三天时间,再次穿过扁都口,吃的苦就不提了,终于回到了民乐,回到了洪水村.民乐与俄博虽分属甘青两省,却是邻县,五十多年后的今天,新疆到兰州的高铁正从扁都口通过.

斗争郝得全的会是老刘亲自抓的,经过精心策划,发言顺序也排好了.那晚汽灯雪亮,会前猛喊了一阵口号,气氛酝酿得很足.县工作团还派了人来.问题却出在“杀驴事件”的一个具体细节上,到底驴是病死的,还是好端端被人杀死的,如果是病死的,那性质就够不上破坏生产罪.老刘是搞法律的,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细节,一味听信“勇敢分子”的揭发.会上老刘也急了,厉声喝问,当时驴到底还有没有气?老饲养员被推出作证,他磨了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驴它是自己病死的,可这驴它还有最后一口气.“还有一口气你把它杀了,这是什么问题!”老刘变得有点不讲理了.

贫协主任郝得福对着台下说,继续批斗,继续,谁发言,谁上来,快一点.他眼光扫过去,像机扫过,一个个低下了头,扫了两遍,人们低了两回头.郝得福很窘,自我解嘲说,你看你看,乡里人一见省上的大领导,连话都不会说了,其实他们憋了一肚子的话呢.这时一个积极分子站起来质问道,郝得全,六O年你偷粮食呢,你总不敢说你没偷吧.郝得全沉默着,紧闭双眼和嘴唇,好像发誓一辈子永不张口.天冷极,冷得让人发抖,这时有人说了,二爸,你就瞎好说上两句吧,娃们媳妇子们冻得实在招不住了;二爷,你就说上两句嘛,我们扛不住了.良久,郝得全才叹气似的说,唉,你们叫我说啥呢吗.那年环子她妈眼看着就快断气了,心口都凉了,得亏了这一口救命的粮啊.这时人群里有妇女抽抽答答起来.这一来,气氛变得对斗争会不利.我感到,从会场最后面的一个暗角里,不时有一道锐光射来,那是环子在看我,似在求助,我赶快躲开,不与她目光接触.

斗争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很无力地散场了,老刘铁青着脸.幸好另外两个会,斗老队长的和斗老地主的,都开得比较有声势.那次会后,我被抽调去写村史,人也搬到大队部,与老刘分开了.

那个时候,全同有股写村史、家史、厂史的风,各地在寻找当地的刘文彩式人物.工作队决定也要写一本村史.我每天跑到据说是方圆二百里内最大的地主庄同,一个巨大的土堡,去搜集材料,访贫问苦.它叫烧房庄.在那儿我大开了眼界.郝氏庄园围墙高达五丈,内有房屋三百多间,曾经骡马成群,拥有自己的武装,像个小社会,以酿造烧酒和种植为业,富可敌同.每天出烧酒二百多斤,销往整个河西走廊,远至新疆及中亚各同.据说那种烧酒极火烈,极好喝,比现在的茅台和最高度的衡水大曲都过瘾,惜配方已失传.大堡子1913年曾遭祁连山土匪抢掠,双方血战数日,郝氏败,庄园付之一炬,满门被灭,儿媳遭后,喝大烟水自杀了.这个庄同的历史,使我对河西走廊的堡子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春节前,接到通知,要求我们春节在武威过,集训半月,一律不得回兰州.去武威的那天,我们坐在大卡车上,倚着行李闲聊,车未开,在等人.忽听说,下面有个大姑娘,低着头,问她找谁她也不说.这引起了车上人的好奇,互相打问,她是谁,送你们谁的?无人回应.我起先没在意,伸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环子,且隐约觉得她是为我而来的.我知道工作队纪律极严,绝不许队员与本地女性有染.这使我心跳如鼓,尽量看别处不看她,只当她不存在.过了一会儿,一看,她仍蹲在车边,我有点慌了.车终于发动起来了,送别的人们在摆手,环子忽然站起来,一跃,就蹬住了汽车的大轱辘,扳住车帮,立了起来,她把两盒新建牌的纸烟拍在了我手上,说,雷干事,这两盒烟你拿上路上抽,我等你回来.她一跳下,车就开了.

等我?等我什么?莫名其妙!我有.点恨她了.后来才明白,是我误会了.她说等我,是她有一肚子的委屈要说,她等我,还因为她春节就要投靠远在酒泉金塔县的小姨家,那里距此遥远,在那里她将出嫁给一个玉门的石油工人.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却是这样的场合.

当时我像个被人现场抓住的小偷,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车上的人看我的眼光很复杂,有怀疑的,有询问的,有谴责的,有诡谲地笑着的,使我有口莫辩,我不想解释什么,也不可能解释什么,只能涨红了脸,手捏着两盒烟发呆.新建烟每盒一毛一,属于劣质烟,但对一个农民而言,不菲了.车渐渐颠簸得厉害起来,黄尘一阵阵卷来,人们才不再看我了.所幸,事后并无组织找我谈话.

1965年春节在武威度过,住在马步芳军队驻扎过的一座三层木楼上,楼呈回字形.假日那几天无事,有多个晚上,我反复去观看武威歌剧团演出的歌剧《江姐》,为之深深打动,于是立志要成为这个剧团的编剧.恰好地委书记程雪就在我们大队蹲点,看过我编写的村史的一部分,表示满意,我就去找他,他答应我毕业后调我到武威歌剧团当编剧.我激动不已,天天设想着深入生活的一大套计划,并想先写个关于西路军的大型歌剧,想象着演出的盛况,想象着多少人被我的作品感动得热泪盈眶.其实,我只看了两本回忆录,没啥准备,属于心血来潮.我没有意识到,当时的中同,山雨欲来风满楼,“搞创作”一词已近乎痴人说梦.因兰大毕业生是由国家统一分配,武威够不上,我分到了北京.我在北京的工作很不如意,我一直闹着要回甘肃武威当编剧,北京的组织不太理解我.1966年春天,“”眼看起来了,我还在申请调回去.有一天终于等到了远在武威的程雪书记捎来的一句口信:“好好在北京工作,不要来武威!”至此,我热念遂消.现在回想,是程书记有远见,在保护我.我真要跑到武威,下场难以逆料.程书记是长辈,他在“”中遭遇了怎样的命运,他是否还健在,我一概不知,问人也问不出来,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是不知道.

春节后回到大队,听了不少传达文件.文件批评了王光美的桃同经验,批评了“四清与四不清的矛盾”这个“错误提法”.当时“四清”有“小四清”与“大四清”之别.“小四清”是清账目,清工分,清仓库,清财务;“大四清”则是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当时“小四清”基本停了,不太追究了,而特别强调反修防修,揪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警惕中国的赫鲁晓夫式人物.运动渐呈收场之势,各队要求原先的村干部“洗热水澡”“轻装下楼”(都是当时特有的政治术语),大部分官复原职.这使很多“根子”或冲在前面的人不干了,纷纷到工作组讨说法,说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但无果.

在这里,我必须要把我的一个极独特的经历说出来,那就是我在洪水村入了团,又遭遇后来的不被承认.有天,多日不见的老刘找到我说,尕雷,我发现你还不是团员,这要影响你以后的前途,我给你弄了张表,你填填,明天晚上就发展你.我半信半疑地说,我们大学里入团可难可难了,这不可能吧.老刘说,没问题,县工作团是一级独立党委,有权发展党团员,可以火线加入的.我说我一向自由散漫,老刘说不不不,我看你表现得还不错.

第二天晚上,我鼓足勇气,拿着填好的表走进土堡里的会场.我一出现,就受到农村青年团员们的热烈欢迎,我脸都红了.为什么说鼓足勇气呢?我是工作组的,在社员眼中是领导,平时戴着面具指手画脚,人五人六的,可是现在,暴露了我连团员都不是,我得接受青年社员们的审核和表决.我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但是我深受感动,他们没有一丝轻看和嘲笑,完全把我看成他们中的一员,甚至因我的参加而骄傲.都说雷干事好,雷干事好,同意,同意,齐刷刷地一致举手通过了.我有一种回到母亲怀抱的感觉,我想流泪,心里说,我有很多很多毛病,你们知道吗,我是不是欺骗了你们?还想,环子若在场她该多高兴.

但是,“入团”以后.我心里总是不那么踏实.果然,一回到学校,政治辅导员就找我,她吊着脸说,你在下面入的团不算数,你还得重新讨论.入党入团是她控制的领地,我的迂回入团使她很窝火.我一想到深挖祖孙三代,抽筋剥皮式的“讨论”,想到临分配前同学间的某种微妙的贬损和嫉妒,便不寒而栗.我说我还有很大差距,就先不用讨论了吧.这是她需要拿到的回答.“嗤”的一声,她把我入团志愿表最后一页,也就是盖着县工作团图章的组织批准的一页,撕去了.1985年,没有入过团的我加入了中同.

还有一事需要交代.撤离前,环子的母亲把我叫去,从炕桌深处掏出了一个红色的塑料笔记本,说这是环子临走时留给我的,还说环子最相信我了,说我是好人.本子的封面是万里长城,里面有些风景图片,这种塑料本在当时还很稀罕.扉页上的字认真用力,笔画稚拙,写的是:送给亲爱的雷干事,郝玉环敬赠,1965年2月某日.我当即表示,衷心祝福郝环子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然后赶忙把本子藏进了内衣口袋.走到门外的白杨大道边,我又一次向两头看了看,依然没人,只有呼呼的风声.宽广而粗犷的河西大地啊,你永远护佑着我.

工作组撤离的时候,没有再搞“车海战术”.老乡们厚道,都出来了.我的青年农民朋友李希林、李升、李清林出来了,环子的老父亲郝得全没事了,也出来了.老队长官复原职,也出来了;他在“洗热水澡”“下楼”的检查中,反反复复自称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挡箭牌”——他把“当权派”误说成“挡箭牌”,不知是故意,是方言发音,还是不识字造成的.我心里好笑,你就能把党内的走资派都给“挡”了,你真伟大.人们摇着手告别,显得很平静,没有依依惜别之感,却有种潜在的冷清和漠然.那以后,我们回到兰州,我们填各种政审表,我们面临毕业分配,我们各奔报到的城市,再后来,“”爆发了,我们信誓旦旦而又人人自危,谁还会想起民乐呢?民乐像一个梦,突然来了又突然去了,无踪无影.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梦与现实,哪个更真实,当然是现实,可在某种情境下,真虚难辨,如花似雾,梦反而显得更真实;当曾经发生的事裹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雾,就更加扑朔迷离了.半个世纪前的这段经历,在某一时刻,蓦然浮出,让我心惊,让我沉思,让我苦笑.我怀疑一切是否真的存在过.郝环子送我的那个红皮笔记本,起先我好像还见过,后来就不知去向了.它没入历史的深海里了.

2016年9月15日写于北京华威北里

责任编校王小王

综上资料:此文是关于经典梦回祁连专业范文可作为梦回祁连和祁连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梦回祁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梦回南宋,重现一座被历史湮没的"地下皇城"
今天,当我们翻开杭州的发展史,杭州城市的思想文化、城市格局、园林建筑、西湖景观、产业形态…………,无一不烙下了南宋皇城的印记 几百年前,这里究竟有一座怎样的皇城如今,它又将以何种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记 .

在古老的驿道梦回武士时代
●比尔·芬克在步道的起点,在高耸的松树的树影下有一块警告有熊的大牌子 假如是在美国的黄石公园或优胜美地,这可能稀松平常 但我是在日本,这里有头列车和无尽的霓虹灯景观 我原来预计遇到的可能.

梦回唐朝
文等于 洪烛作为一个诗人,假如让我重新选择,我愿意生活在唐朝 唐朝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鼎盛时期,而且是诗人们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以诗人辈出为荣,诗人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 古今诗人的诸多理想.

梦回故里,桃花漫天试析舞剧《孟姜女》的真
【摘 要】孟姜女的故事一直以来普遍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二十世纪初“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其故事雏形上溯到左传中的一个故事 当今,陕西师范大学创.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