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纳西族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跟论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的影响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纳西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0

论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的影响,本文是关于纳西族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跟改土归流和纳西族和诗文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纳西族论文参考文献:

纳西族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作家投稿网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青年作家杂志社

摘 要: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王朝为巩固国家边防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直接影响了滇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文化等的发展.在纳西族文学发展史上,改土归流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改土归流的出现不仅使纳西族学习汉文化,打破了土司的垄断,在文学创作上也冲破了木氏作家群一枝独秀的局面,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清朝纳西族著名作家,为纳西族文学创作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对改土归流以来的纳西族文学创作发展脉络及改土归流前后创作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的影响,将对纳西族文学发展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明清时期;改土归流;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异同;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系丽江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明清时期纳西族汉语诗文作家群体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改土归流最早出现于明成化年间,历经明、清、民国直至消亡,它是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繁荣而采取的羁縻政策的延伸.改土归流的施行,对王朝稳定边疆统治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边疆少数民族而言也是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改土归流的实施,使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交流日益频繁,为大一统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纳西族从元朝开始归附王朝,从此不断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到了明朝纳西族木氏土司更是对汉文化推崇有加,从而使纳西族在文化上有了长足的进展,木氏作家群有许多文学作品传世.到了清朝改土归流后,随着土族阶层的出现,纳西族文学更是迎来了繁荣.改土归流在纳西族地区的实施,不仅在政治上改变了木氏土司的统治,而且在文化上更形成了冲击,特别是在文学创作上,打破了木氏土司的垄断局面,纳西族土族逐渐走到历史前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改土归流成为了纳西族各方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纳西族地区改土归流始末及影响

(一)土司制对纳西族地区的影响

纳西族归附王朝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元朝(公元1253年)忽必烈南下征讨大理、纳西诏主阿良从白沙到奉科迎接蒙古军队开始,纳西族的发展便与王朝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元代以前,纳西族地区主要分为罗波九赕梅氏部落和英古三赕尤氏纳西族部落,其中又分为很多小酋寨部落,元宪宗四年(公元1253年)在丽江设立了查罕章管民官,任命梅氏花马国和牒之子阿乾为查罕章管民官开始,至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的改土归流,土司土官制度在纳西族管辖地区存在了470年.纳西木氏土司顺应时展潮流,借助王朝的支持,在吐蕃、大理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特别在明朝时期,木氏土司审时度势,打出了“辑宁边境”“明国藩篱”的大旗,不断用武功扩张统治范围,到了明崇祯年间,木增在位期间木氏土司的统治达到了顶峰.

土司制度的实施,使纳西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治上,纳西族从原始的部落氏族时期进入了封建土司制度时期,形成了纳西族统一的行政管理制度.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查罕章地名改为丽江,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在上层,木氏土司实行高度的土司集权制,除木氏土司外,所管辖的各州设知州负责具体州政.但由于丽江木氏土司的特殊性,知州却未能形成对州民的管理.《丽江乾隆府志》记载:“流官知州不入其地,俸入取于土府,人民服属木氏.”在地方,木氏采用“木瓜”的军事机构设置,“木瓜”是纳西土语,木为兵,瓜指头目长官,由木氏土司直接任命,在行政上实行“本孙”制度,负责平时的生产,两者相互配合,所辖地的人民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通过不断学习汉文化,木氏土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在经济上,从游牧经济向农牧兼营经济转变.纳西族起源于青海宁夏一带,是牦牛羌的后裔,属于游牧民族,因此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根据丽江地处高原、山川河谷多、平地少的地理环境,迁徙到丽江后纳西族依然实行畜牧经济.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木氏土司开始重视农业的发展,在坝区兴修水利,开凿河流,开垦农田,耕种小麦、油菜、包谷等作物.除此之外畜牧业、手工业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通过茶马互市等举措,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文化上,木氏土司非常重视对汉文化的吸收,《明史·云南土司传》称:“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木氏土司在文化上采取保护纳西文化与吸纳域外文化相统一的政策.一方面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涌入,积极地保护纳西原文化,要求入籍客户必须积极学习纳西文化,才能与原著民同等生活;另一方面,木氏土司又积极吸收兼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木氏土司对汉文化尤其推崇,在土司家族中积极推广汉文化.在土司阶层内部,木氏土司聘用内地儒学大家到丽江教授汉文,传习儒学,并专门盖了“万卷楼”给子孙学习汉文化.到了明成化年间木泰土司用汉文创作了第一首汉文诗《两关使节》,开启了纳西族作家汉文写作的先河,之后陆续出现了以“木氏六公”为代表的木氏作家群.

(二)改土归流的实施背景

土司土官制在较长时间内对纳西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纳西族能够在四百多年期间雄踞滇西北,与土司土官制的实行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其深层原因是木氏土司能够以民族的发展和生存的利弊审时度势地制定外交政策.元朝时期,阿良率先到奉科三江口迎接忽必烈,并助元朝军队革囊渡江,为元朝大一统立下汗马功劳;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征讨云南梁王和大理,时任丽江宣府司副使的阿甲阿得“率先归附”,并出兵征服周边夷众,朱元璋知晓后下旨“丽江阿得,率众先归……智略可嘉,今命尔姓木……”.得到皇帝赐姓,对于边疆土知府,可以说是莫大的荣耀,从此木氏土司以“辑宁边境”“明国藩篱”为名,诚心报国.木氏土司受到明王朝的重视,的确与纳西族的对外政策有关,但更为关键的,应该是纳西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丽江能够成为“明国藩篱”替明王朝“辑宁边境”.丽江北临迪庆州,毗联藏东南,吐蕃是明朝西面边境安全的巨大隐患;丽江南临大理.大理强大后明王朝屡次劝降无果,且有自立为王的先例.而木氏土司无条件自立为王,但纳西土兵又能征善战,是明朝可以倚重的重要军事力量,木氏土司也顺应时势,迅速地抓住时机发展壮大,成为明朝“西北藩篱”.

但这种情况在清朝发生了转变.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朝军队进入云南,木氏土司木懿同祖先一样,选择了“争先投诚”,暂时保留了土知府职.因不愿意参与吴三桂反叛,木懿被拿赴省城囚禁.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新疆准格尔部叛乱,土司木兴出兵平叛过程中因得罪四川总督年羹尧,被云贵总督高其倬诬告,木尧郁郁而终,木氏土司由此后继乏人.在继承木氏土知府的争斗中,木氏后人为谋取官职争权夺利,木氏土司的大小把事以权谋私,贪污腐化严重.此时,木氏后裔木知立、木仲若等到省府告状木氏土司,清朝顺势在丽江进行改土归流.丽江的改土归流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应该从历史发展潮流来分析丽江的改土归流.清朝经过平定三藩之乱,王朝为了解决边疆问题,改土归流已是大势所趋.另外,清朝与西藏联系日益紧密,通过委派驻藏大臣、*挚签等措施对藏地进行管理.因此丽江作为西北藩篱的作用逐渐变小.所以木氏土司也不再受到王朝的重视,木氏土司逐渐失去了在丽江的统治地位.

(三)改土归流的具体措施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丽江正式开始实行改土归流.丽江首任流官知府杨馝一到丽江便迅速采取了各项改革措施,对纳西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木氏土司由土知州改为土通判.他实行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在政治上,他另立流官衙门与木氏土司府衙门相区别,设六房、乡约等职务;在军事上,取消明代木氏土司的木瓜制度,在木瓜地区改设营盘;在经济上,清理没收木氏土司财产,包括房契地契一律充公,减免百姓赋税,重视农田水利,倡导小地主们进行土地买卖,并重视手工业、产矿业、商业;在文化方面,积极的推行汉文化教育.早在康熙年间,孔子66代孙孔兴询就到丽江任通判,欲在丽江推行汉文化,但是由于木氏土司对民族文化的固守,收效甚微.改土归流后,木氏土司推行的只准木氏家族学习汉文化的禁令割除,从此纳西平民阶层获得了学习汉文化的权利.杨馝还积极地修建文庙和雪山书院,并大力提倡儒学,使汉文化在纳西族地区逐渐铺开.

二、改土归流前后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比较

在学术界,对纳西族作家文学的起源认识较为一致的是追溯到汉明帝年间,以“白狼王歌”为代表,而判定方法是通过“白狼王歌”中的语音词汇来评判,并未有其他确凿的依据,因此其真实性有待考证.纳西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宗教东巴教.东巴作为祭祀对纳西族的来龙去脉进行解释,并通过口述和象形文字进行传承.因此,笔者认为纳西族最早的作家文学应该从东巴经典入手.根据史书记载,最早形成东巴典籍的时间应该为唐代中期,纳西尤氏部落在白沙建立治所,并设立了“塔布丹”东巴学校,在东巴学校里创制了东巴文、东巴画,并编纂了纳西创世史诗《崇般图》.之后,纳西族文学创作以东巴经书的方式得以留传.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赐姓阿甲阿得木姓开始,木氏土司为了能够与政权更有效地沟通,在土司阶层中积极倡导学习汉文化,但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本民族,防止民族异化,木氏土司又坚决杜绝平民学习汉文化,使民间继续使用东巴象形文字.成化年间,木氏土司木泰用汉文创作了第一首汉文诗《两关使节》,从此纳西族学习汉文化,并用汉文创作文学作品的步伐就未停止.

(一)改土归流前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及特征

改土归流前,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受到土司制的影响,由于木氏土司只在土司阶层内部推行汉文化,而在民间却严禁平民学习汉文化.所以改土归流前的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显现出了土司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作者的家族性

从第一位有汉文作品可查的木氏土司木泰开始,木氏共有6位土司诗人,分别是木泰、木公、木高、木青、木增、木靖,后人统称为“木氏六公”.木公是木泰的孙子,木高是木公的儿子,木青是木高的曾孙,木增为木青的儿子,木靖为木增的孙子.因此,以“木氏六公”为代表的木氏作家群具有显明的家族性特征.

2.题材的封闭性

木氏土司虽然备受明王朝的重视,但是作为地方的土知府,木氏土司除朝贡、征战等因素能离开属地外,其余时间都必须生活在自己的属地内.因此,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他们的创作题材一律表现出来同样的特征.首先是忠君爱国题材.木泰《两关使节》中有写到“折梅寄赠皇华使,愿上封章慰百蛮”;木公《述怀》中有“忧国不忘驽马志,赤心千古壮河山”的诗句;木增诗《输饷喜感新命》有云:“愚贡点涓滴,天恩旷海波.狼烟看扫尽,木石葆天和”.这些诗句表达出作为偏居一隅的土官,对王朝的感恩以及盼望王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感情.其次是描述家乡山水风情.木泰《两关使节》“郡治南山设两关,两关并扼两山间”描写了丽江坝南面东西两关.木公《题雪山》对“南滇第一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游玉湖》《五月过干海地》《晓行白浪沧》《花马国》都对丽江的山水风情进行了描述.木高《题东巴什罗修法处》、木青《泛玉湖》等都是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寄托感情之作.最后是描述战争及风土人情.木公《塞上曲》《述怀》都是描述军旅题材,而《刈麦》《问民》等诗文对风土人情进行了刻画.

3.体裁的失衡

木氏土司开始的汉文创作在体裁上基本只选择了两种形式:一是诗歌,二是散文.诗歌方面,木泰汉文作品留有1首律诗诗歌;木公留有律诗绝句219首诗;木高有2首诗歌传世;木增传世作品中,诗歌有一千余首;木青诗集《玉水清音》失传,其他作品散见于《滇南诗略》等;木靖有诗十余首传世.散文方面,木公有《隐园春兴》自序(附跋)、《建木氏勋祠自记》等作品;木增也有数十篇散文传世.另外木增还有部分词赋作品,但是从整体来看,木氏土司的汉文创作基本局限于诗歌和散文.究其原因是诗歌创作在明朝已非常成熟,木氏土司在学习汉文写作时可以有很多的借鉴和榜样.

4.技巧的成熟

木氏土司对中原文化的推崇,加速了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技巧的成熟.木氏土司对汉文化采取的态度是兼容并包,所以经常邀请中原的名家大儒到丽江进行文化交流,并时常请文人名士对自己的诗文进行点拨.木公曾派人带着诗集到明代状元杨升庵处请他为其诗文批点;木增曾与明代学士董其昌、周延儒等名士交流,他们对其《云过淡墨》进行评点矫正,撰写序文,《山中逸趣》-卷也受到章吉甫等学士的批点.除此之外,木公还请徐霞客为其诗集分门标类,并请徐霞客当自己儿子的老师.木氏土司通过与中原名士的交流,不断地学习到了汉文创作的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创作技巧.

(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及特征

雍正元年的改土归流,彻底打破了木氏土司对丽江文化统治的局面.在流官的不断改革下,纳西族的平民阶层逐渐走进了学堂学习汉文化.经过五六十年的努力,纳西族平民阶层中产生了一大批文人继续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不管是在深度还是广度上,他们都扩展了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为纳西族汉文创作进入繁荣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时期的纳西族平民作家群,不止继承了木氏作家群的创作特色,还不断扩大着其内涵和外延,其主要的文学创作特征有以下几点:

1.作者阶层下移

改土归流前,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几乎只有木氏土司.改土归流后,几任丽江知府都把教育当成重中之重,通过多种方式提倡教育,使丽江的中下阶层也开始接受汉文化,为纳西族平民作家群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根据《丽江乾隆府志·艺文》记载,早在康熙时期,孔子第66代孙孔兴询到丽江担任通判,发出“丽壤西域,汉语不通,教化难施”的感叹.在丽江的三年,虽然孔兴询立志推行汉学,但却以失败而告终,可见在木氏土司的控制下,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汉文教育,所以除了木氏作家群再无其他作家进行汉文创作.改土归流后,随着木氏土司的失势以及外来流官对教育的重视,百姓阶层终于有机会接受汉文教育,第一任知府杨馝兴建文庙及雪山书院,购买经籍用于教学.之后的管学宣多方筹集资金,重整书院,并提出“有子弟不赴学者,严惩父母;有百姓不赴学者,严惩乡保”,不断提倡学而优则仕,鼓励民众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这些措施,丽江民众学习汉文的热情不断高涨,登科者不断增多,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用汉文进行创作的民众.较为出名的有周之松、李洋、桑映斗、牛焘、杨竹庐、妙明、木正源以及后期有盛名的马子云.在这些作家中,有通过学习平步青云仕途昌达的统治阶层如李洋、木正源;有生活不济穷困痛苦的失意者如桑映斗;有勤恳劳作世代务农晚景凄凉的农民如杨竹庐有一心向佛灵性飘逸的诗僧如妙明;有仕途失意云游四海的刚烈之士如马子云.可见改土归流后,纳西族汉文作家的主体明显呈现出由改土归流前木氏作家群一家独秀到百花齐放的局面.纳西族平民作家群的出现使得纳西族作家汉文创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2.作品题材广泛

改土归流以前,木氏土司的汉文作品都体现着几个特点:首先是忠君爱国与军旅武功,其次是属地的山水风情,再次是民风民俗.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作家的创作题材和思路明显与木氏作家群有了区别.随着作家阶层的下移以及分化,部分通过仕途改变自身境遇的作家继承了木氏作家群的创作题材,他们作为统治阶层有着相似的精神感受,并在诗歌当中显现出来,因木氏作家群的创作已基本包含了相关的精神内涵,因此他们没有写出太优秀的作品.而其他诗人的创作题材就显得非常的广泛.除了写景状物的诗词如周之松的《秋海棠》、李洋的《玉龙倒影》等,还有多种创作题材.如诗名很大的桑映斗,他的诗歌紧紧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开始出现揭露清政府腐败统治及社会黑暗的诗歌.如《土兵行》中的“东舍人丁强,且任耕作劳.西舍人丁弱,一任长蓬蒿”,对农民服兵役造成的困苦生活进行了描绘,对清政府强迫人民服兵役进行了控诉.在他的诗里,也有倾诉自己的抱负和壮志未酬的悲壮,如《秋叶郎事》中“古木千章含雨意,青灯一穗照秋心”,将自己的壮志未酬但仍坚定不移的心境展露无遗.有以诗论诗的题材,如牛焘《答友谈诗》中有“劝君休苦吟,语言总蟛鹦”,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与主张,奉劝朋友不能只看重字词,而应该有真情实感.有描写田园诗情的,如杨竹庐《初春微雪》“应有老农含笑至,入门便说兆年丰”,将田园农人的精神面貌刻画得入木三分.有以哲理入诗的,妙明的诗以禅理入诗,如《秋夜宿华藏都禅室》中“忽惊夜半霜钟发,水满池潭月满庭”等.除诗歌外,杨昌的散文也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的散文文辞清秀,写景状物,寓情于景,突破了木氏作家群单一的散文创作风格和内容.综上所述,改土归流之后,由于汉文教育的不断推进,丽江纳西族作家的汉文创作的题材得到了扩充,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作品主题多元化

清雍正初年丽江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中下层知识分子成为汉文学创作的主流作家群体,他们接触社会面较为广泛,作品主题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而且现实性较强.前期作者周之松、李洋的诗作思想清鲜健康,积极用世,又能坚持操守.桑映斗的诗歌有无情揭露清政府腐朽统治,同情百姓疾苦的作品,如《士兵行》;有借古喻今,抒发理想抱负的作品,如《咏史五律二十首》《咏史七绝十首》;有抒发壮志难酬的惆怅和怨恨,如《对雨》《咏怀集古》等;也有赞美边地自然美景,表达爱国情怀之作,如《忆玉峰山房》《湾桥道中遇雨》等.牛涛的诗歌有写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的边地风光景物,再现当地民风民俗,书写土人生活的艰辛的作品,如《初至墩关》《走雪行》《花马竹枝词》等;有厌倦险恶官场的作品,《初春将之任镇源留别》《遣怀》;也有再现凄凉晚景,生世悲凉之作,如《饮马长城窟》《陇头水》.杨竹庐作为田园诗人,写耕读生活的自在和悠闲,四时风光、山容水态、花鸟虫鱼尽在笔端.木正源《雪山十二景》是描写玉龙雪山风景的“扛鼎之作”,从不同的角度生动描绘了雪山美丽迷人的景色,体现了不同节令、不同时辰玉龙雪山景致的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美轮美奂的神韵.杨品硕的《竹枝词》生动再现清代纳西族地区生产生活的鲜活情态.马子云的诗作既有盛赞丽江山水的名作如《游雪山》《玉龙山白云再歌》,也有记述友情、感怀身世的作品如《别寄菴先生》等;还有远游异地羁旅怀乡之作《洞庭吹笛》《秦准楼听琵琶》等.

至晚清,由于政治腐败、国家多难、社会动乱不安,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常常不被重用,理想抱负难以实现,晚清纳西族作家群许多作家亲历动乱之苦,作品多表现忧国忧民之主题.李玉湛、杨四藻为代表性作家.李玉湛投笔从戎期间的边塞诗《早秋》《西行诗》《筏子》《里都》表达报国济民的壮志理想,讴歌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叹时局动荡不安.《题茨柯粮台》反映当时百姓的苦难与不幸,流露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江村杂诗》反映边地少数民族特有的鱼耕养殖生活;《上江竹枝词八首》描写作者在上江所见的奇异俗习:诗中有上江人民热情好客、酿酒烹羊为之食的醇厚品性的描写;有耕种为乐、物物交换、自给自足的天然生活的再现;有女课蚕桑、采掘火草、捻成纬线的劳动情景的描写;有“家人子妇踏歌来…多情最是小儿女,仓卒相逢笑口开”的纯朴乡俗民风的赞美.《墩汛竹枝词》是一组描写德钦藏族人民生活习俗的诗歌,作者以真挚而浓厚的感情描绘了藏族人民的奇风异俗,赞美他们的慷慨豪爽、剽悍勇敢,淳朴善良、率真好客的性格和优秀品质.杨四藻的诗作或抒发失意伤感情绪;或表达烽火弥漫的岁月,人民渴望修养生息,期盼安居乐业生活;或吟咏赞美家乡自然山水之美.和虎成的战地诗表达立功异域、马革裹尸的豪情壮志;其时政诗直击执政者的昏庸、腐败,表现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怀古诗意在表达报国壮志;抒怀杂咏多书写抑郁伤感之情,表达羁旅思乡之情.民国时期的纳西族作家诗文多表达建功立业志愿,忧国忧民之心,重振国家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精神和爱国热情.

4.作品风格多样化

改土归流后纳西族作家群体的创作风格则出现了多样化的特征.周之松、李洋的诗作风格清逸刚健,意境深远;桑映斗反映现实的诗作呈现朴素深沉风格,写景状物之作又现明快清鲜之风;牛涛才华横溢,诗风自然天成,不事雕琢,也有苍劲悲凉之风;木正源的诗歌风格精炼优美,意境幽远;诗僧妙明的诗风则显飘逸脱俗;杨昌的散文风格清鲜秀美,语句精炼,物我一体;马子云的诗歌或意境幽美、情思灵动,或情真意切、质朴无华,或深沉凝重、思虑幽远;晚清诗人李玉湛早期诗歌清新明丽,状物抒怀,联想丰富,善于抓住所写事物的特征,后期诗作深沉凝练,他的散文简练形象,哲理性强;民国之初聚集在“桂香诗社”的纳西族作家群体的作品则呈现出新的特点:新旧时代的思想共存,返璞归真的创作追求,语言明快清新,口语化倾向明显,富有生活情趣,追求“以一尘不染之胸襟,书写大自然之天籁”.

三、结语

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并不等于说纳西族作家的汉文创作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它自身也有着发展中的不足,如汉语写作过程中同质化较为严重、艺术手法相对单一、民族文化缺失等问题.但是改土归流作为丽江地区的重大政治历史事件,对纳西族文学的发展也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创作主体上看,由木氏土司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向平民阶层转移;从文学载体上看,由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逐渐发展为汉文创作;从创作内容上,从单一的咏物抒情到多元的创作题材,多元化的主题和多样化的风格.因此改土归流对纳西族作家汉语诗文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改变了纳西族文学发展的走向,是纳西族汉学学习和创作的分水岭.

本文点评: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改土归流和纳西族和诗文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纳西族本科毕业论文纳西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现代汉语中您们的运用
摘要现代汉语中能使用“您们”吗语法学家对此向来有不同的看法,从多方面论述现代汉语中使用“您们”的合理性 关键词您们;复数;尊称一、引言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

话语体系中同志概念的历史流变
“同志”成为话语体系中经常使用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比对选择的过程 与“同学”“同胞”相较,它内涵着朋友情谊基础上的深入探寻、寻找志.

农民作家22年前的杀人旧事
重启2017 年7 月2 号,本该是休息日的星期天,浙江省湖州市局的一间办公室内却正在举办一场研讨会 用土档案袋包裹起来的卷宗整齐地码在会议桌上,编号从1 直到22,档案袋上潦草地标记着一些字样排查人.

合流管溢流频率、水质、水量、降雨等多因素计算分析模型以南宁竹排江流域为例
【摘要】排水系统是一个数据量大、拓扑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处于不断的更新、扩展和改造中 本文以南宁竹排江流域为例,对排水系统的关键节点部署传感器……物联网智能传感系统,并建立实时监测系统 通过排水管网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