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士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云南省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正本清源:走近南传佛教对话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副所长梁晓芬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云南省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5

正本清源:走近南传佛教对话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副所长梁晓芬,本文是关于云南省论文范文集与正本清源和副所长梁晓芬和南传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云南省论文参考文献:

云南省论文参考文献 求是杂志副主编副主任护师论文副高级职称论文要求

梁晓芬, 女, 1 9 7 5 年10月生,云南普洱人.现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云南省宗教学会秘书长,云南省委统战部“宗教理论和政策研究基地”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南传佛教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云南南传佛教史研究》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要著作有《世界佛教通史》第八卷《中国南传佛教》(合著)和《云南佛教史》(合著)二部.

今日民族:从2016年2月在西双版纳举行的“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暨帕松列帕祜巴升座庆典法会”,到今年在德宏举行的“第二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暨召祜巴升座庆典法会”,包括国内外的很多人对于南传佛教有了新的认知.在此之前,很多人并不了解南传佛教.请您给大家说一说,南传佛教的特点是什么?和汉传佛教有什么区别?

梁晓芬:从其源流和地理方位而言,因佛教从印度向南传播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故得名南传佛教;因其传承的是正统的上座部佛教法脉,又称“上座部佛教”;同时因为南传佛教使用巴利语抄录和注释佛经,故南传佛教又被称为巴利语系佛教.规范的称呼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简称“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主要有三个特点,也是其区别于汉传佛教的特色所在:

一是只尊奉释迦牟尼佛.南传佛教惟礼敬、尊奉释迦牟尼佛并视其为导师,不崇拜菩萨、祖师、护法等等.

二是使用巴利语,传承巴利三藏,汉传佛教传承的是汉传大藏经.巴利语是南传佛教的经典语言,源于佛陀住世说法的语言.南传佛教使用巴利语记录和传承佛教经典,因此,南传佛教的经典称为巴利三藏.

三是以戒为师.南传佛教特别注重戒律,秉持佛陀言教持戒修行.始终坚持“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按已制定的学处受持遵行”的原则,保守传统,保持佛教的纯洁性.所以有人认为南传佛教最接近原始佛教,也是这个原因.

今日民族:南传佛教现在仍然沿用巴利语佛教经典,南传佛教在进入中国之后,是否也有中国化和本土化的表现?

梁晓芬:与汉传佛教一样,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傣族地区之后,一直在经历着本土化的过程,最终发展成为独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云南上座部佛教.

事实上,本土化、民族化就是中国化.我认为南传佛教本土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路径是用老傣文转写巴利三藏,上座部佛教自觉走上傣族化的道路并逐渐深入人心,从而形成了具有云南傣族地方特色的傣文大藏经.可以说,巴利《三藏》的傣译和传承,同时也是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云南傣族化、地方化的历程.

第二个路径是南传佛教在传入云南之后得到了傣族土司的支持而获得长足发展.南传佛教受傣族土司制度影响,形成了一整套与土司行政体系相对应的佛寺组织系统,这也是上座部佛教在云南本土化的一个特征.

第三个路径是南传佛教传入之后,与傣族的本土信仰相互调适、相互融合,逐渐完成其本土化.在南传佛教传入之前,云南傣族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本土信仰;南传佛教传入之后,与傣族的本土信仰全面接触与交流融合,最终呈现出二元宗教“互渗共存”的信仰格局.可见,南传佛教在云南傣族地区传播发展过程中,秉承上座部佛教思想体系同时,逐渐与傣族的传统文化融合互动,逐渐完成了它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过程,发展演变为中国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共同组成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

今日民族:现在一些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困难,许多传统文化随着传承人的去世而逐渐消失.南传佛教是否也面临这样的困境?

梁晓芬:南传佛教存在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作为经典语言的老傣文传承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一旦消失,它的传承链就会出现断裂或断层,传统文化的传承就岌岌可危.现在很多傣族年轻人也不愿意到佛寺学习老傣文、天文、历法等传统文化知识,这是诸多因素合力导致的结果,当然其中也包括本民族的主体选择,譬如父母更愿意送孩子到学校接受国民教育而不是出家为僧.

事实上,一个宗教仪式中本民族成员的在场,天然就是一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场,这时,仪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我认为每个民族都应该有文化忧患意识,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文化自觉十分重要,这种文化自觉是建立在文化忧患意识之上的.文化自觉引导文化传承,但又不能把传统文化从它自身文化土壤中剥离出来,比如说放到现代都市中来展演,它必须要在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传承去弘扬.因此,培养本民族文化传承人至关重要.

今日民族:南传佛教现在傣族地区的影响力怎样?有没有信仰弱化的问题?梁晓芬: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影响力始终存在,关于信仰弱化问题要从社会分层的视角来看.

历史上,傣族笃信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信仰浸润到傣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傣族的思想文化、*道德、价值标准、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傣族信众的日常生活、民俗节庆、道德观念等无一不与佛教紧密相连,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成为傣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现在,傣族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依然离不开南传佛教.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傣族信仰也存在着社会分层问题,中老年群体的信仰更为虔诚,他们积极地参与各种斋僧赕佛活动,成为南传佛教信众的中坚力量.年轻人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去追求现实的回报和幸福,在他们身上,人们似乎看到信仰弱化的现象.

诚然,在与南传佛教紧密相关的各种传统节日庆典中,无论长幼妇孺,都在这个特定的场域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无须刻意说教,佛教文化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浸润到他们的骨髓和血液里,成为傣族特有的一种文化基因.

今日民族:从您的研究来看,为什么南传佛教的影响力始终就在边疆地区而没有深入到内地,或者更广泛的区域?

梁晓芬:我认为主要是民族文化和地理因素,这仅仅是一家之言.

一是民族文化的因素.西双版纳的南传佛教主要是从泰国清迈传入,德宏南传佛教则主要从缅甸传入.东南亚南传佛教主要在傣泰民族文化圈中传播流动,即信仰的主体民族是傣、泰、掸、老等民族.虽然十九世纪以来,南传佛教远播欧、美、澳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但它的信仰核心圈还是在傣泰民族文化圈之中.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信仰民族虽然从傣族延伸到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阿昌族之中,然而这些民族均分布于云南西南边疆一线.

二是从地理空间来看,云南处于整个南传佛教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中国佛教体系由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三部分组成,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历史上早已形成了一个个天然的文化壁垒和各自的“势力范围”,外来文化很难闯入,从而维系着不同宗教信仰区域之间的动态平衡.

今日民族:曾经有人提出南传佛教存在“有寺无僧”“外僧住寺”等问题,实际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梁晓芬:关于“有寺无僧”和“外僧住寺”问题,学界、教界和政界已经持续关注了十余年.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能讳疾忌医、避重就轻,也不能谈虎色变、危言耸听.应该客观理性进行分析.

其一,造成“有寺无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地理、民族和宗教自身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外僧住寺”有利有弊,应当辩证看待.外僧入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南传佛教“寺多僧少”与信众宗教生活需要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但也给境内正常的宗教工作和社会管理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其三,“有寺无僧”“外僧住寺”问题归根究底是宗教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完善教育培养体系,加强南传佛教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定外籍僧人管理办法,依法纳入管理为标本兼治之道.今日民族:南传佛教在促进民族团结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梁晓芬:从保山到德宏、临沧,再到普洱和西双版纳这一从滇西向滇西南延伸的弧形地带,构成了云南南传佛教流传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僳僳族、阿昌族、德昂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佤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特点尤为凸显.信仰南传佛教的民族以傣族为主体,还有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以及部分佤族和彝族.因此,南传佛教和谐稳定对促进该区域内信仰同一种宗教的民族之间、信仰不同宗教的民族之间以及信教群体和不信教群体之间的团结进步和民族关系和谐至关重要.

南传佛教也有菩萨道思想,具有自利利他精神.面对社会的需要、现实的需要,云南南传佛教本着佛教慈悲济世精神,以“佛光之家”“慈爱园”等慈善实践活动开始起步,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的慈悲关怀并视其为自己的“凡尘使命”,逐步走出了独具区域性特点的公益慈善之路,为区域性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今日民族:我们有没有设想过南传佛教将来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什么样的?

怎样才能健康发展?

梁晓芬:关于云南南传佛教的健康发展,我曾拜访过云南省佛教协会刀述仁会长并进行了交流,结合云南南传佛教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今后一段时期,为了促进南传佛教的健康有序发展,为了促进南传佛教领域的传承和稳定,云南南传佛教需要做三件事:

第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人才是南传佛教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南传佛教教育培养体系,加强佛教院校人才培养,是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向.以总佛寺、中心佛寺为依托,进一步办好云南佛学院西双版纳分院、德宏分院,继续推动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建设,建立起一个初、中、高相结合的南传佛教人才培养体系,有计划培养高素质的南传佛教人才.

第二是有序推进中心佛寺建设.通过中心佛寺建设来促进僧团建设,用好人才,稳定人才,统筹调剂辖区内的僧才需求,有效缓解“有寺无僧”和“外僧住寺”问题.

第三是逐步规范南传佛教管理.一是逐步规范南传佛教的重大佛教活动,二是进一步规范完善僧侣晋升考核制度,三是把外籍僧人纳入佛协依规管理,纳入政府依法管理.

(责任编辑 赵芳)

本文汇总,上文是一篇关于正本清源和副所长梁晓芬和南传方面的云南省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云南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个方法论的对话和
常利兵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在海内外史学界精彩纷呈,引人注目 其中,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为主体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华南学派”,即是国内几大.

鸡公山:走近天下第一鸡
美丽的鸡公山鸡公山至今已有百年开发历史 1902—1903年美国传教士李立生、施道格两次登山,尔后在西文报纸上大肆宣扬鸡公山景色幽雅、气候凉爽,适宜避暑 之后,在华西方人士纷至沓来,历经几.

梁培宽:走近父亲梁漱溟
这些年,我写了不少关于梁漱溟先生的文章,也在出版社工作时编辑过他的著作忆往谈旧录 这个过程中,渐渐地便与梁培宽先生熟悉了起来,不时地向他请教,并从他的言谈中对梁漱溟先生有了另一层面的理解 让我感触最深.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