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材料浏览

电视剧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从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长廊里走来我看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电视剧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从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长廊里走来我看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该文是关于电视剧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外来媳妇本地郎》和长廊和走来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如何写历史论文

【内容摘 要】作为一种审美类型、审美精神、审美方式、审美情结,在中国电视剧里,喜剧审美原本就没有正剧审美和悲剧审美发达,“情景剧”“室内剧”“情景喜剧”在中国电视荧屏上似乎只是昙花一现,电视台的栏目剧也很难有更加兴旺发达的局面呈现.而在这个背景下,《外来媳妇本地郎》以3000集、16年的实践,展示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种艺术风范.它阐释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基本理论:电视剧不是一味提供娱乐的所谓“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的快餐文化,而是一种人们审美地认识世界的艺术——荧屏上用电视画面讲故事演剧的一种艺术.

【关键词】情景剧;室内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快餐文化

2018年就是中国电视剧60周年的生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今天我们一起来总结广东广播电视台《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节目,还有它特殊的电视剧史学学科层面上的学术价值和民族文化积累层面上的学术意义.

为了庆祝中国电视剧的60华诞,在总局相关部门的规划里,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已经启动了一套六卷本的《中国电视剧六十年大系》的编写、出版工作,要在2018年正式出版.依我看,这六卷书里,第一卷的《中国电视剧编年史》里,第二卷到第六卷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的《艺术卷》里、《产业卷》里、《理论卷》里、《剧目卷》里和《人物卷》里,都应该有也一定会有《外来媳妇本地郎》的足迹和身影.

我这样说,有六点理由,这也是我对《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一个综合评价.这六点是——

一、《外来媳妇本地郎》演绎了中国电视剧的一段发展历史;

二、《外来媳妇本地郎》阐释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基本理论;

三、《外来媳妇本地郎》展示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种艺术风范;

四、《外来媳妇本地郎》见证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番市场情景;

五、《外来媳妇本地郎》记录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群人的功绩;

六、《外来媳妇本地郎》描绘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种光明前程.

篇幅有限,我只说一:《外来媳妇本地郎》演绎了中国电视剧的一段发展历史.

这部戏,现在,到今年元旦晚上播出的,总量是3097集,加上剧中二哥扮演者郭昶病逝期间的特别节目20集,特别节目18集,总数是3135集.

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这部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尝试过四集一部,甚至还有两部做成六集播出的.四集,他们总共做了31部.现在看来,他们还是觉得,上、下两集合成一部的体量,或者说故事容量、播出长度最好,所以稳定在这个结构里了.

这3135集的总名目,咱们制作方和播出台都是叫“电视系列短剧”,网上观众和评论者也有叫“系列情景喜剧”“系列情景室内剧”的.“系列剧”“短剧”“喜剧”“情景剧”“室内剧”,这就具有了五种电视剧的类型元素.

大家都知道,区别于连续剧的系列剧,在我们国家,从1983年开篇第一部的《小龙和小丽》到1991年的《编辑部的故事》,再到1995年的《他们的故事》和2002年的《以时代的名义》,曾经走过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包括这期间热热闹闹的《人虫》和《人虫Ⅱ》在内,固然以文化主题同一为一个共同的表征,却有了一个重大的不同,就是:有一种人物不变,故事不同;有一种人物不同,故事不同,大主题下面还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小主题.可惜的是,系列剧毕竟和中国大多数观众更喜欢观赏一个有头有尾、波澜叠起、不断甚至曲折离奇、篇幅较大的故事的审美期待有距离,只是热闹一时,而没有发展起来.

短剧,命运大体相当.近60年前,电视剧来到中国,用《一口菜饼子》呱呱坠地的时候,就是短剧.1981年王扶林奉献出9集长度的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时候,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它对短片电视剧生存和发展的威胁.人们仍然用极大的热情从事短剧的创作.杨伟光教授在电视台当台长的时候,央视甚至还举办短篇电视剧的展播活动,希望推动短剧的发展和繁荣,我们的电视剧政府奖“飞天奖”还给短剧专门设定奖项.但是,要不了多久,故事容量有限的短剧满足不了中国大多数观众喜欢看长篇故事的审美需求,终于日渐式微了.回望来路,我们可以说,短篇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上,除了扮演新生婴儿的角色、实现了电视剧艺术在中国的诞生,还承担了一个光荣任务,就是探索电视剧讲故事的艺术,这包括塑造人物、编织故事、描绘情景的艺术,把握画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的艺术,以至于整个讲故事的叙事策略艺术;而后,它就光荣隐退,把中国电视剧文化艺术的天下,拱手让给长篇电视剧了.它留给观众的是,走一点电影创作和传播的路,从CCTV—6电影频道里借了一小块地盘,以上、下两集一共90分钟长度的“电视电影”的姿态重生.只是,遗憾得很,从去年曹寅总监接手这个频道开始,按照总局和电影局的部署,他们也改变战略,以做院线电影为主了.短剧的另一个去向是“栏目电视剧”,即风行一时的简称为“栏目剧”的一种样态.一时间,大量的地面台开辟栏目,或者故事主题相同人物不同,或者人物相同故事主题不同,绝大多数栏目剧都采用电视台所在地的方言.再就是,这些年流行的微电影里,人们也能看到一点短剧的形影.

“情景剧”“室内剧”,带上一个“情景喜剧”,在我们中国似乎也只是昙花一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英达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看了美国洛里玛影视公司拍摄的一部叫做“情景喜剧”的作品《考比斯节目》,从而萌发了拍一部中国式的纯喜剧的想法.1987年,他在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获导/表演高级文艺硕士学位后回国发展,同时也就带回了起源于美国的“情景喜剧”这种艺术形式.资料记载,1992年11月5日,英达和作家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我爱我家》的有关创作,还邀请了长期从事小品、相声和文学剧本创作的著名作家梁左担任总编剧,杜禹担任总制片.这一天,后来也被当作了中国大陆情景喜剧的诞生日.1993年,开始拍摄时,他们连基本的剧本、剧组成员都没有落实.英达和王朔在仅仅向投资方长春市恒达企业发展公司描述国外有这样的一种传递幽默、十分走俏的情景喜剧节目样式之后,双方就签订了协议,但投入的资金并不算多,剧组人员的劳动报酬也很低.面对三天两集的拍摄速度,杜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中国实现电视栏目化,记得北京电视台就是最早开通了专门播出情景喜剧的栏目的.电视剧可以把生活中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编进去,充分调动群众的参与意识,我中有戏,戏中有我,电视制作单位以最快的速度编播,达到电视剧栏目化,与生活同步.副导演林丛是著名编剧、北京人艺著名导演林兆华的女儿.在《我爱我家》中,除了主要演员都是著名演员或艺术家外,大部分剧集里还会邀请一些明星、名人客串角色.他们包括老艺术家,如英若诚、郑振瑶、谢芳、李丁、李婉芬;大家熟悉的老中青年演员,如韩影、姜文、刘威、宋春丽、方青卓;当时已经走红的演员,如王志文、江珊、葛优、李雪健;当时知名度不高,后来成为明星的,如濮存昕、陈瑾、郭冬临、李成儒、何冰以及其他行业的名人,如司马南等.此外,如林丛、英达、梁欢等剧组成员有时也会客串一下,特别在最后两集里,很多剧组成员都参与了演出.全剧的音乐创作阵容也同样强大,著名音乐家关峡创作了全部歌曲,并由黑鸭子合唱组进行和音.不少歌曲因歌词寓意深刻、旋律优美动听,后来在观众群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爱.1993年,40集大型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首播,主演之一的宋丹丹当时正是英达的妻子.1994年,80集《我爱我家》续集首播.1997年7月,黑鸭子合唱组为《我爱我家》录制插曲.1999年的一期《时代》杂志,一篇题为《剥开壳的笑声》的报道把英达的情景喜剧和电视台《焦点访谈》、湖南电视台《真情对对碰》并列,称它们“一反中国的传统,让人民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那时候,说不好是思想解放了嘴巴还是嘴巴解放了思想,这种叫做“情景喜剧”的舶来物用密集的俏皮话,把市井生活中对严肃的调侃与消解搬上了最大众的媒体———电视.《我爱我家》里,文兴宇扮演的离休老干部一本正经的旧式思维与话语遭到儿孙辈的无情嘲笑,让这部中国第一情景喜剧在北京电视台播出6集后被掐,首都人民不得不通过河北电视台的覆盖继续他们每晚20分钟的欢乐.重看《我爱我家》成了一种怀旧的体验,比如贾志国告诉志新,和平逛街去了:“不就是燕莎蓝岛、赛特长安,完了再到城乡转转.”当年赫赫有名的几大商场如今早淹没在无数新秀的身影中,我们依稀记起彼时进商场仪式般的快感.10年过去,虽然水准有限,中国情景喜剧还挺红火,我们在其中看到更多自己身边的城市、城市的生活.《我爱我家》创国内收视率第一和重播收视率第一两项收视纪录,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1994年4月25日,覆盖亚洲53个国家和地区的香港卫星电视中文台首先试播前40集,给卫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深圳电视台打破一般“卫视播放过的节目不重播”的惯例,不仅紧随其后,而且重播两次.江西、成都、福州、西安、上海、江苏、浙江、河北、山东、河南、北京……也相继播出,收视调查情况表明,其收视率都是最高.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和少儿频道又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安排了重播,即使被安排在非黄金时段播出,收视率依然居高不下.当年,他们播出前40集赚的钱就够拍后80集的戏了,也就是说,再播后80集全都是赚的.

《我爱我家》的120集之后,情景喜剧在中国就像雨后春笋,一大批作品蜂拥而至.最有名的,就是杨伟光台长从央视退休后开公司做了《家有儿女》.他在2004年做了第一部50集,第二部50集,2006年做了第三部50集,2007年又做了第四部50集.这以后,《家有儿女》还出了动漫版,出了微电影.2012年还出了个《屌丝男士1》,也戴着一顶“情景喜剧”的帽子登台表演.

然而,这个时候,情景喜剧已经风光不再了.我的理论里叫它是“水土不服”.早在1993年,英达在北京广播学院拍《我爱我家》的时候,我应邀到现场观摩.中场休息,他请我谈观感.除了称赞他追求艺术创新的探索精神,我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现场的观众,在剧中随着剧情发笑,笑声很不自然,说得严重一点,有时候甚至是皮笑肉不笑的一种假笑;二是,中国人近代史上受尽屈辱,不容易笑,或者不容易会心地笑、开怀大笑、捧腹大笑,更别说笑得前仰后合了.我还举例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杨家岭窑洞前跟探讨过一个问题,中国人唱《国际歌》,为什么让她觉得除了悲壮,总还有一丝丝的悲凉?也是这样回答她,说中国人不大笑得起来.三是,室内剧的室内,限制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的展开,很难把故事讲得更为开阔.不突破这一点,总是这些谷子芝麻的小事儿,总有一天会满足不了观众,观众也就不再钟情于你们.后来,事实证明我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杞人忧天.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眼看现场观众不能合作跟着剧情或台词笑,后来,有很多这一类的作品,就用了所谓的“罐装笑声”,就是事先录好了一些人的各种各样的笑声,然后在作品混录合成的时候,编配进去.这是什么!这是弄虚作假,这是欺骗观众,十足的骗子!

一个室内,一个喜剧,实际上,也像先天带来的欠缺,弄得各个电视台的栏目剧也很难有更加兴旺发达的局面呈现.好几年前,中国视协在武汉开了一次全国性的电视“栏目剧”的研讨会.我在会上第一个发言,也说是请我做讲座.我就谈了不很乐观的看法.除了室内和喜剧这两个元素,我还认真检讨了相当一部分栏目剧在内容和价值取向上的“庸俗”“低俗”倾向的问题.后来,事实证明,我不是危言耸听,不是有意吓唬人.

我还要特别说几句喜剧的问题.

作为一种审美类型、审美精神、审美方式、审美情结,在中国电视剧里,喜剧审美原本就没有正剧审美和悲剧审美发达.其实,这也算一种中国特色.不仅电视剧如此,几乎一切样态的文学艺术都如此.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之一.在电视剧里,原本就不怎么发达的喜剧审美,这些年被赵本山的“转基因二人转”元素和病态的文艺思潮侵染,像《乡村爱情》系列一类的电视剧劣质产品,弄得遍体鳞伤.我们看眼前的吧.2015年12月14日,在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回顾2015年影视的研讨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题目叫“2015 资本撕裂了中国的影视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我说,2015年的票房里,一些高票房的电影是些什么东西呢?看这些电影、电视剧,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概括了一下,我说,看作品里的人物,可以归纳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剑仙侠客,妖魔鬼怪,地痞流氓,加上一群盗墓贼!看作品里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争权邀宠,谈情说爱,吞云吐雾,神游天外,聚众斗殴,加上一个鬼吹灯!电视剧好一点,2016年5月10日,我在北京视协的2015年回顾研讨会上,用的一个发言题目是“乱云飞渡仍从容”,虽然从容一些,但是,也有乱云飞渡的.所有这些问题作品里,人们看到的,几乎就是“喜剧”一枝独秀了.后来,我应《中国作家(影视)》之约,写了一个系列的五篇文章,第二篇就是《怎么样“笑”才是喜剧审美?》,分析批评了像《美人鱼》《捉妖记》《港囧》《夏洛特烦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煎饼侠》《澳门风云3》《功夫熊猫3》,等等,都有它们“伪喜剧”的病症,今天就不细说了.

就在这种情景下,在中国电视剧的这种发展历史的情况下,现在,我们却看到了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成功.这无疑是个奇迹!2000年11月4日开播以来,每周六和周日不停顿地播出,它竟然不受“系列剧”“短剧”“喜剧”“情景剧”“室内剧”发展的风风雨雨的影响,竟然能够长盛不衰,竟然能够从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长廊里从容走来,竟然能够赢得广东省域41.39点的历史性收视纪录,竟然能够用播出时段平均收视人数超过2000万的纪录,在广东本土自制剧中首次超过港台剧并长期独占鳌头,时至今日收视率和收视份额依然稳居珠江频道三甲之列,竟然能够在“系列剧”“短剧”“喜剧”“情景剧”“室内剧”先后相继委顿、萎缩的大格局里,一枝独秀般生存和发展,还以平均每集10万元的摄制成本赢得非常可观的20多亿元的广告收入!现在,这部电视系列短剧,还创造了另一个纪录——提供剧本给兄弟省市电视台,由他们用本地演员、本地方言置换原来母版里的演员和粤语,而后在当地播出,同时又尝试着配制英语版以供走出国门之用.

为什么广东台的《外来媳妇本地郎》从中国电视剧历史的长廊里从容走来的时候这般风光,如此精彩?

我以为,我这六点理由里的其他五点,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说《外来媳妇本地郎》阐释了中国电视剧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说它充分证明了,电视剧不是一味提供娱乐的所谓“满足当下即刻的感官冲动”的快餐文化,而是一种人们审美地认识世界的艺术——荧屏上用电视画面讲故事演剧的一种艺术.它所描述的广州老城区一个有着四个儿子的大家庭,除了一个本地媳妇,还娶了天南海北的四个外地甚至外国媳妇,由于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发生的这些喜剧故事无一例外都来自生活,有着鲜活的时代特色.剧中,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不但适合于表现各年龄层次的故事,同时,由于人物关系的多线条设置,围绕着康家一批核心人物,又延伸出更多的次主要人物,从街坊到外省乃至外国的亲朋、到广州的新移民、闯荡广州的外地人,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包.有了这样的延宕性和扩展性,它也就做得到故事丰富多彩,使人倍感亲切了.难怪《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说“这个汇聚不同人群充满利益冲撞、文化冲突的故事,其实是大流动、大变革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尽管过程曲折,但总能在冲突与转化中实现交融,在泪与笑中展现人物命运的欢喜结局.”这部戏的成功,还证明了,因为它关注了社会生活,关注了社会生活里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它也就获得了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生命的活力.这,恰恰就是一种艺术的生命活力的唯一的来源,根本的保障!于是,它也就证明了,我们的电视剧创作和传播,一定要把握住——我们的观众在社会生活中正在关注什么?电视剧怎样在艺术上表达他们的关注?把握好了这个,就能成功.

我说《外来媳妇本地郎》展示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种艺术风范,指的是,哪怕是生活里最普通的素材、故事,比如柴米油盐酱醋茶,比如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等等,只要把故事讲得大家喜闻乐见,像这样采用方言的通俗的系列短剧,或者系列情景喜剧,也会独具一格,铸就自成一体的独家艺术风范的.说它见证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番市场情景,我是指,如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说市场往往是排斥价值的,我们也看到了,《外来媳妇本地郎》讲的康家人及其有牵连的亲朋好友的故事,还有这讲故事的艺术,完全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益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的时候,市场也给了积极的回报.这样的市场情景无疑是鼓舞人的.

《外来媳妇本地郎》所取得的成就,理所当然地记录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群人的功绩.16年来,这个剧组的主创人员不忘初心,坚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抒写普通人的真情实感和喜怒哀乐;坚持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艺术创作规律与市场规律相结合,实现了既叫好又叫座,既有好口碑又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如此,他们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荣誉达20余项,2007年还被国家授予“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奖章,这也是多年来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基层电视制作单位;2012年,这部电视剧还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所有这些荣誉,他们当之无愧.

最后,我要指出的是,《外来媳妇本地郎》描绘了中国电视剧的一种光明前程——只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作,给人民奉献电视剧艺术的精品力作,我们的电视剧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前程一定光明、一定远大.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曾瑜

上文点评:本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外来媳妇本地郎》和长廊和走来方面的电视剧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电视史的一个范本:《外地媳妇本地郎》
【内容摘要】反映当代家庭生活的粤语系列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成为广东广播电视台播出时间最长的一部电视剧,在16年里它以贴近生活、独特题材、寓教于乐、植根本土而深受本土观众喜爱,遵循艺术规律和坚持文化特色是.

经学化诗学:重构中国诗学话语体系的有益尝试简评刘运好先生新著《魏晋经学和诗学》
历时九年、久久为功、殚精竭虑、数度增删,刘运好先生新著魏晋经学与诗学(全三编)终于面世了!这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洋洋百万言的学术著作,系刘运好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经学与诗学关.

相关评论往历史机遇期不会再和中国擦肩而过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国家都有过很多机遇,但真正能把握住机遇的凤毛麟角 今天历史在一个恰当的时空交汇点再次眷顾中华民族,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整个国家和人民踌躇满志 这一历史机遇期是真实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