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材料浏览

做个蝴蝶的梦论文范文素材 跟做个蝴蝶的梦(六题)类论文范文素材

主题:做个蝴蝶的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8

做个蝴蝶的梦(六题),该文是做个蝴蝶的梦论文范文素材与蝴蝶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做个蝴蝶的梦论文参考文献:

做个蝴蝶的梦论文参考文献 杂志编辑是做什么的iebook电子杂志怎么做强军梦论文做人和处世杂志

赵霞

我的湖

我家门前有个白马湖.我长大后才发觉,各地有不少叫白马湖的地方,但我家边上这个大概算是最有名头的.上世纪20年代,乡绅陈春澜捐资在湖边设了一座私立中学,名为春晖,一批现在想来令人艳羡的名士曾在此执教或讲学过,蔡元培、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俞平伯、夏丏尊、朱自清、李叔同、丰子恺、朱光潜……寄居期间,许多人的笔墨中又留下了对白马湖的纪念,最知名的大概是朱自清、夏丏尊的散文和丰子恺的漫画.拿今天的话来说,这无疑是太有文化底蕴了.

但我小时候从不知道这些.白马湖对于我,只是一个亲切的名字.我和她的熟络,在于一年中无时不在与她打交道.春天折柳,夏天凫水,秋天钓鱼,冬天吹冰,又有摸螺蛳,采菱角,收河蚌各种乐事.湖中有一片小水洲.据传早年族人落户白马湖边,发觉山水都好,只是开门迎头便是光可鉴人的一面湖水,风水上称“望白”,大不吉.所以又在三四十米开外水浅处筑起一道洲,种了樟树与杨柳.小时候学游水,便以游到洲头为出师的标志.水洲窄窄一带,以土筑就,四面是水,最高处出水不过五六十公分,夏天大水时,便整个没入湖中,只有曲折一排杨柳临水而立,底下是伸展的木根,吐纳湖水.小洲四面环水,与湖岸并不相接,但只需在岸边解开一头小船,对准水洲方向,狠命推一记,跳上去,便随船滑行到了洲头.那里除了好玩,更常有栖息的水鸭憋不住把蛋下在草间.

我未更事时,贪玩,数次落进湖里,有一回是抱着岸边拴大船的一块巨石,连人带石滚了下去,惊险无比.因此三岁上便开始学游水.但仍觉得玩水不够.最爱夏天里发大水,水脚没过楼下平地约半尺,于是卷起裤脚,趟水去寻玩伴,自觉潇洒极了.有一年水发大了,淹了半楼,只好举家避到二层的小木楼上.从窗口望见整个村子如浮在水上,有人坐在小船一头打桨来往,羡慕之极.忘了后来是怎么退水的,只记得很多年都巴望着,却再没发过这样大的水.

也依稀听见过白马湖名的风流由来,大约是某位进京赴考的才子,因爱慕美景,骑白马沉在此处,便有了湖名.另一种比较不浪漫的说法,是因湖面形似白马,故名.自从知晓了后面这个掌故,我常思忖,我家门前这一大片圆鼓鼓的水域必定是白马的肚腹,那么马首、马蹄又在哪里?后来学会了看地图,便在本乡地图湖泊处寻找白马的样子,看了半天,没看出来.

严格说来,我家所临的是白马湖的其中一片水域,对岸正望到春晖中学,那是夹在碧青山水间的一小撮白色建筑.近归近,早时去一趟却不易,没有桥,只能撑船或划小舟过去,中间要避开直插水底、悬满河蚌的几溜毛竹架,夏天还要穿过一大片厚厚的野菱角区.小孩是不被允许自己去的.我两三岁时去过那里拍照,留有照片,但我的脑子里一点也没有了这件事的印象.

然而春晖的名望,即便在小乡村里也十分响亮.谁家若有小孩入读春晖(时为初中),如中状元,十分荣耀.我的父亲年少时好读书,曾经乡里小学推荐入学,铺盖都打好了,正准备动身,却被告知名额已换给另一个贫下中农子弟,因对方家长揭举我父亲家族第几代的旁支叔伯中,有一个“四类分子”.我略长大些,乘船去过几回春晖,那时许多旧校舍还保留着,尤其是原来的望湖楼,一溜雨洗白了的土房屋,留给我极破败的感觉.村里人打交道最多是这里的校医.有紧急的病痛,撑个船到对岸看校医,是最及时的治疗,但不到捱不住的时刻,一般也不去.有一年夏天,湖面涨得老高,一个三岁小孩落在水里,被人看见撩起时已昏厥.他家人在湖边晒谷场上花了一个时辰左右的时间,用了各种土法,要把孩子吸进腹中的湖水控出来,最后想到匆匆摇船去春晖看校医时,已不济事了.这是我头一回亲见人的死亡,凄惶的感觉在夜梦里徘徊良久.

后来出外读书,渐渐知道了春晖与白马湖的小盛名.想到自己生长于斯的山野湖泊,原来曾有幸得到这么多现代名士的垂青眷顾,颇有些得意与激动.再去春晖游走时,踩在通往外村的小沙砾路上,便忆起朱自清笔下的小煤屑路,遥想万千.2001年冬天,我去春晖中学见习教学,为我引见和指导的教师是学校首任校长经亨颐本族的一个远亲,他的办公室与别个不同,不在校内,却设在学校北门外的一间山房.我去寻他,是进了一个小院落,攀上二楼,才找到了他办公的小屋.后听他介绍,方知道这里正是李叔同当年落脚春晖时所居的晚晴山房.这位教师在这里办公,兼有整理包括弘一法师在内的春晖贤士资料的职责.说到旧时,他摇头叹息道,当年弘一法师在晚晴山房留下一批字画,“破四旧”时,都被周围村民搜去,用作了剪鞋样的纸料.想象那些参透佛机的字与画,在妇女们布剪的刷刷声中被裁作一个个脚印,继而在不知谁家的针线屉里日渐发黄,发脆,直至湮灭成齑粉,又是何种况味?

前段时间,妈妈打电话来,说起家里又在“新农村建设”了.她挺高兴的:“这回要把户户人家外头的墙壁全粉白一遍,湖里的水洲也要翻个新!”

说起来,白马湖这些年似乎很借了“新农村”的风头.湖上固了桥,湖边修了路,立了路灯,重砌了窄小老旧的河埠,又把湖中的小洲加宽加高加长,四周垒起石块,包上水泥,一头与河岸衔接起来,植一溜桂树,做成漫步的景观带,并安上了闲时活动器械.只是这么一来,小洲向背原本通流的活水几乎给堵死了.我年幼时,天未亮透,常见父母摇船到湖中心提取干净的湖水,用作一天的饮用水;到几年前,我妈已不敢再去湖边淘米洗菜,也极少有孩子再去湖中游水.当然,此时家里已有了比湖水更方便清洁的自来水,无须为了用水而替白马湖犯愁.更何况相较于过去,这样的生活总是轻便和安居多了,对于从前代代不得不困于天象地理而忙碌的农人来说,这便是上佳的福音了.

我的白马湖,仍然是这个世界上对我来说最可爱的地方.但记忆中属于我的那个湖,或许唯有想念了.

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

我小心地将提包掖在身前,随着湍急的人流穿过地道,越过楼梯,到达对号的站台,又找到了车厢的站位.甫一站定,火车已进站,停靠,开门.于是又夹在一撮人中一股脑儿地挤进车厢,开始循着票号找位子.

一坐下,喧哗的动车组车厢便安宁了许多.我的票是短程,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照往常的经验,略翻一翻书,也就到了.

这时走上来一对母女.母亲很年轻,合度的身材,大方的体态,比之少女又多了一份母性的成熟亲切之美.她的样子并不惊艳,但她望向女儿的眼神使她的脸庞和身体焕发出一种流溢的光彩.女儿三四岁,一眼就可看出幼小的孩子最惹人心动的那种活泼与可人.母女俩上车时,一节车厢的气氛顿时有些被搅动起来的感觉.我望着她们在我的前排落座,居然也暗暗颇觉着有些荣幸.

于是不再翻书,而是隔着座椅打量起孩子.小姑娘见我瞧她,乌黑的眼睛也盯着我瞧.母亲察觉了,对我报以得体的微笑,这微笑里带着母亲的完全合宜的自豪.周围的空气变得更加柔软起来.

思量间,车已开动.我调出最舒服的坐姿,重新拿起书来.

但前面的座位开始有了动静.原来是坐定后,母亲开始逗着小女儿玩耍.妈妈翻开了一本动物画册.

“这是什么呀?”

“河马!”

“对啦,这个呢?”

“……”大概一时忘了.

“犀牛!”

“犀牛!”孩子大声学道.

但她很快便不耐烦了,丢开画册,要妈妈讲故事.

接下去,一车厢的人们共同聆听了母亲如何以全力的模仿和投入,为孩子讲述一个动物童话故事,其间不时辅以她与孩子之间的问答互动.小女儿一边与母亲娇声应答,一边乐得咯咯大笑,清亮的童声回荡在整节车厢.

不一会儿,她又从母亲膝头滑下,开始在过道里乐颠颠地跑动.母亲作出要去扑捉她的样子,引得她发出一连串兴奋的笑声.

不用说,这是一个幸运的孩子.她的母亲在育儿方面显然颇有见地,游戏的过程中,她向孩子发出的各种适时的鼓励和引导,明显见得出现代幼儿保育知识的底子,尤其是她对孩子的各种稚气举动所怀有的那份尊重与耐性,在上一代的中国父母中无疑是很难见到的.如果这样的情形是发生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环境里,它所散发出的那份童年生活的美感,无疑是令人羡慕的.

但这是在一个相对安静的公共场合.我不知道母女俩这场旁若无人的嬉戏,给当时坐在身边的人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相比于一般的喧哗,车厢里的人们对母女俩制造的这些声音抱有最大的宽容.偶尔有一些不悦的目光,一旦掠过孩子的身影,即刻就变得软和起来.人们是真心乐于宽容童年的欢乐,更何况这种欢乐还与文雅的学习关联在一起.

但这欢乐里总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童年的欢笑无疑是配得上我们最大的宽容的,然而不知怎么地,我也想起了另外一位母亲.那是在德国慕尼黑去往里根斯堡的火车车厢上,一位母亲以低轻温柔的“嘘”声示意她年幼活泼的孩子安静下来,因为这里不再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空间,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的欢乐就肆意搅乱这段大家共有的时光.同时,这一声轻轻的提醒也是为他们的打搅向周围人表达着一种歉意.母亲以这样的方式教孩子明白,幼小如他,对公共的事情也一样负有自己的责任.在母亲的暗示中,孩子立即安静下来,他的眼睛四下里望,显然还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但他无疑正在习得一种对他未来的生活具有重要奠基性的公义感.此后,我多次从语言不同的父母口中听到过这同一声体贴的“嘘”,它让我在感慨之余,更感到一种文化在其最细节处所体现的关怀.

但这或许是今天我们的育儿文化普遍缺少的一种关怀.在这位年轻的中国母亲与小女儿长久地嬉戏时,我看到坐在右前排的一对来自异域的夫妇多次面带不快地循声转过头来,看看这热闹的场景,顿了顿,终于什么也没有说,又转回头去.我想,他们或许和我一样,也在期待着这位母亲以一声体贴的“嘘”,告诉孩子他们已经打扰到他人的道理,同时也表达对于被打扰的一车厢人的歉意.然而,他们和我一样,都没有等到这样的回应.

我想起近一个世纪前,鲁迅先生在他著名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如何全力批判父权文化对孩子的压制,并致力于推行“本位应在幼者”的现代育儿观.在孩子变得日益珍贵的今天,“幼者本位”的观念至少在家庭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空前的关注与体现.但由于一种更大的关怀感的缺失,这一“本位”思想也在很多时候演变成了另一种畸形的矫枉过正.一种一切以孩子利益的最大化为行动标杆的子女中心主义,反过来助长了童年本有的自我中心感觉,而没有能够帮助孩子在恰当的时间培育起一种对他人、对世界,进而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感与内在的关切感.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个思路:不是我们今天怎样教育孩子,明天也将收获怎样的孩子,而是我们今天怎样做大人,明天,我们的孩子也将成为同样的大人.

雨君的书

很任性地以为,读雨君的散文集《蹲下来,抱抱自己》,应该选一个薄薄的阴天;明净里带一点点迷濛,和暖里夹一点点润湿,倚着窗户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就会有记忆的淡淡香味从舌尖生起.

然后一页一页细细地翻读,品尝天使落在头发上的甘美和怡悦,遥想从两道闪亮的铁轨延伸开去的杳无边际的世界;走过方芳的散发着太阳味儿的快乐农场,再来听雨君把百般滋味的大学生涯从头细说……岁月在轻而且巧的文字中丝一样地滑过去了,一个孩子跌跌撞撞地向前走,记忆中的大象鼻子水壶,遥远的年历片,缤纷的花台灯,鲜黄的大木行李箱,黑白怀旧的同桌记录片.年岁长了,身体醒了,歌声和舞姿在蓝天和星空下释放出来了,从渐渐丰盈的躯体里嗅到丝丝水果成熟的醇香;爱情也闪着银色的光芒照进来了,唤醒从未有过的甜蜜和哀愁、喜悦与感伤.一段成长的历史被铺开在悠悠素素的天地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雨君感叹: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件事比长大更有意思了!

阔气不属于雨君的散文,六七万字圈围起的只是几个小小女生的小小世界,然而调子却着实绵远悠扬.那个哇哇哭叫着杀鸡的小方芳,等到“蜡蜡黄香喷喷的一砂锅鲜鸡汤端上桌,上面漂着绿油油的鸡毛菜”,挂着泪珠子吃着吃着也就真心实意地高兴起来了;那个失掉一弯黄月亮香蕉就像失却整个世界郁闷得“想死”的小女孩,见到撑满爸爸一个掌心的红苹果,立刻笑靥如花地扑向妈妈要小刀去了.第一次寄宿读书的女生,小心翼翼捧着大大的天蓝色热水瓶,像捧着第一次离家生活的勇敢和慌张.为生生吞下代数课本封面的野蛮同桌内疚和担心得要死,直到他第二天满嘴油亮没心没肺地迟到在教室门口,差点激动得守不住眼泪;学会了对另一个同桌上课中途钻进墙角三角柜的行为装作视而不见,顺便不动声色地帮他带上柜门……所有这些故事有多么真实多么可爱多么好笑又多么叫人怀恋向往呵!当然不是每个女生都能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每个女生一定品到过相似的成长味道:小小的愿望,小小的秘密,小小的骄傲,小小的快乐.小小的人儿慢慢长大起来,慢慢懂得了“一点点潇洒的意思”,懂得如何在一个温暖合适漂亮的帽子屋顶下寻找漂泊的感觉,懂得河的这岸和那岸如何携起手来围成两个人的院子,懂得怎样修复和保护柔软受创的身心.雨君用笔尖圈起的这个女生守望花园,温暖,细巧,美丽,而且坚固.女孩子们可以从她的书里读出许多同感,更可以从里面学到许多成长的经验:学着勇敢地表达自己,学着耐心地倾听他人,学着把善良和爱一路坚持到底.

雨君的文字属于质地轻盈风格淡雅的类型.一个字一个字咬嚼过去,也不见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是串成一句就叮叮当当敲出银质的光芒,一点一点隐隐地闪烁着,美得让人屏息.讶异于她从哪里得来了这样奇妙的章句:“一个星期,整整七天,才结一枚好日子的果实,可以让我们噙在口里,慢慢享用.”“再一抬头,外面已经打翻一大盆乌墨汁,铺天盖地的黑.”“暮色像滴在毛边纸上的水渍慢慢渗进屋里.”“年轻,就像韭菜,割断了,齐刷刷地再长.”这样的句子,都是值得一次次反反复复品咂的.在一个小小的段落里冷不丁迎上这些词句,就像在美食的餐桌上意外收到了未曾点过的佳肴,尤为欢喜和赞叹.炽烈诚挚的情感是隐在略带感伤的底调和诗化的回忆氛围下了,愈淡然而也愈真.尝试做一个有趣的试验吧:打开目录页,把大目录当作诗题,小目录看作诗行,心无旁骛地读下去,比如说:

《当时实在年纪小》:一个孩子朝前走/当时实在年纪小/大象鼻子/遥远的年历片/花台灯/第一只箱子.

是不是很引人遐想的一首小诗?

这是我在不知情的好奇下打开雨君这部集子的电子稿,初读目录时犯下的错误.特好笑,然而也很美丽!

轻灵的感觉翩然得令人陶醉,但一定不容易把捉.我是指在写作中.质地太轻了文字就缥缈游走起来,起先惊喜的目光跟着跟着就慢慢生出些许疲倦,这是集子后半部分作品给我的约微印象.比较之下,我更钟情于收录在前两部分的美文:《蹲下来,抱抱自己》《天使落在头发上》《方芳的农场》《一个孩子朝前走》……是性别意识尚未明显分化的早年时光,泥土一样纯朴,树叶一样清新,精灵一样神奇幻妙.我总觉得这里面有更多不仅仅属于女生,也属于所有童年、所有生命的共同质素,那是一种与天地世间相依相著的完整的生命感觉,是小小的热切的心灵用力向外汲取和不断得到充盈的过程,也是世界图像被一张张清晰地刻下,完好地保存,留待日后甜蜜、忧愁的提取和回味的过程.厚重殷实的感觉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加上去的,它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双重积淀;雨君细滑如绸的文风因此染上了几笔凝重和浑厚.我很喜欢.

最遗憾的是,自己十六七岁的时候,没能读到雨君的文字;

总算现在赶上了;

还好呵还好,还好现在一样可以学着:找个安静的角落蹲下来,双臂环拢,轻轻地,轻轻地——

抱抱自己!

林焕彰的“猫”诗

英国作家菲利普·普尔曼在他的奇幻小说《黄金罗盘》中描述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外化为一种动物精灵.人与他的精灵之间保持着一种奇妙的依存关系,动物精灵的心性正反映了它所对应的个体的某些心理情绪和个性倾向.

读台湾诗人林焕彰先生的猫诗,令我无端地又想起了那个奇幻世界.如果我们也能够为自己的灵魂选择精灵,我想这位诗人或许会十分愿意与一个静卧着的猫咪相伴吧.

林焕彰笔下的猫,有时安静有时活泼,有时单纯有时深邃.他的这些猫诗,有的是写给孩子的,有的是写给成人的,有的则是写给他自己的.对于阅读这些诗歌的感觉,因此也很难做出简单和统一的描述.但我总是朦胧地觉得,在这些穿行着猫影的纸页间,散发着一种特别的孤独的气息,它随着猫咪们懒怠或熠熠的眼神、蜷曲或蹑行的身姿,轻轻染过一行一行的文字.它或许夹带着淡淡的伤感,就像那只需要在天黑以前面对“一屋子的孤独”的猫咪那样(《猫,面对孤独》);但它仿佛正愿意沉浸在这种孤独的情愫里.这种沉浸,甚至让孤独自身也变得高贵、自在和美丽起来.

林焕彰的不少猫诗其实是以猫为主角的自白,比如《小猫说》《我是猫,不!》《猫鼻子的歪理》《我的猫说》等,但更多的则是表现“我”与猫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有时是“我”与猫之间的对白假设,有时是“我”尝试去揣测猫的思想,但细究起来,两者事实上都是诗人以猫为对象、站在“我”的角度进行的一种投射.诗人看猫,同时也是在看自己;猫诗也因此成了诗人与自己、与人生、与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我”喜欢体味猫的沉默、孤独和神秘,但很多时候,“我”的揣测与猫的沉默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坐在钢琴上的猫”并不打算回应“我”的问题,“我”只是自说自话(《坐在钢琴上的猫》);被“我”认作“偷窥”的猫也无意替自己辩解,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法(《偷窥的猫脸》).

猫总是不语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它的形象有如“诗人”“女人”“儿童”和“哲学家”(《我是其中的一种》),而这四类群体恰恰代表了四种性质的“孤独”:诗人的梦想的孤独,女人的神秘的孤独,童年的存在的孤独,和哲学的思考的孤独.但我以为诗人并非单纯地认同猫的孤独;相反地,诗歌所流露出的情感还要复杂得多:觉察到孤独的“我”从猫的身上同样看到了孤独,孤独因此有了伴侣;然而猫的沉默的孤独却进一步反衬出发话者“我”的孤独,孤独因此没有得到分担,而是更增一倍,“我”和猫的距离也被拉开;但猫也让“我”看到了“孤独”的个体的自在与自足,而这种自在自足其实就存在于“我”自己的身内,猫就是“我心中的猫”(《我心中的猫》)……猫于是成了孤独者的慰藉和精神伴侣,它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可以拥抱的自在的孤独之美.

自在自足的孤独也体现为对于自我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的坚执.诗中的猫咪们常常沉默地拒绝来自人类的解读,它们“拱起的背/无关鱼不鱼,云不云,风不风,雨不雨的问题”(《钢琴上的猫》);它们“有不理你的美”,也有“懒得理你的权利”(《我是猫》).猫可以静静地守着黑夜、孤独与寂寞(《猫和时间》),它们活在属于自己的彩色鱼的梦里(《小猫说》《我的猫和我的梦》《猫梦》).猫的满不在乎的自我坚执的孤独,启示和点醒着诗中的“我”和诗外的我们.

与此同时,正是在这样安静、自足的孤独里,孕育和绽开了灵感和创造的花朵.在《小猫咪》和《纯黑的母猫》里,猫的意象既是诗人心中孤独情愫的象征,也是只有应孤独之邀才会到来的艺术灵感的指代.它在寂静的夜悄然降临,留下“整齐的文字”和“沉思”,又无声离去.在我看来,诗人的这两首猫诗有着强烈的“元”诗歌的意味,也就是说,诗歌的展开同时也是对于其创作过程和规律的一种揭示.它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孤独所蕴含着的巨大的创造潜能.以猫为伴的诗人,其实是与自己的孤独相伴和对话着.

在西方,猫作为一种与人类相亲相近而又特立独行的生物,其意象受到过不少诗人的青睐.爱伦·坡、华兹华斯、济慈、波德莱尔、叶芝、奥登、纳许等诗人都曾将它的形象写入诗中.一些爱猫的有心人还将搜集到的“猫诗”结集出版或设立专门的网页.焕彰先生说自己“很高兴当一位罕有的猫诗人”.我们期待藏在他心中的那“几百万只猫”,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多别样而丰富的阅读享受与启迪.

自来火盒之家

我们小时管火柴叫自来火.这是各家灶房的必备品,通常搁在灶洞边一个顺手的小壁凹里,用作引火.一盒自来火两分钱,颇贱,通常人家都会在洞里多备几盒,不拘新旧,随手取用,用尽的空盒就扔进灶洞喂火.

不知什么时候,女伴中忽刮起一阵搜集自来火盒的热风.这一向隐居灶房的小小纸盒,一时成了女孩们竞相搜取的爱物.

搜得的盒子用来做什么呢?

四四方方的小纸盒,加上一瓶糨糊,就可以造出各式各样的“家具”.将两个盒子平放,前后相粘,再竖起两个新的,粘在两头,就成了一张简易的单人床.同样的四个盒子,一个做底,三个做面,又可造成一架落地的单人沙发.原料宽裕时,沙发的面宽均可加长,变成豪华的多人座.做柜子最费料,却也最有意思.近十个盒子上下左右地调配,粘出柜面和柜身,每节盒子拉开即是一个天然的抽屉.又有心思活络的,居然能调配出中空的五斗大衣柜,中间横一根细铁丝,作悬挂衣物之用,与真柜几乎一般无二.就这样,原本灰头土脸的自来火盒摇身一变,成了女孩们建造想象中的闺房的奢侈资本.

我也投身到了这场热闹的游戏里.那时候,拥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还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即便只是在游戏里,这份幻想也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兴趣.我开始四处搜捡自来火盒.第一目标自然是我家的灶房.现成的空盒早已处理干净,就先把用过的自来火做合并,腾出新的空盒.一日三餐,只有起火时用得上自来火,一天顶多费掉几根,等待的焦虑自不用说.我常走到灶间的洞壁,拿起内里的几个火柴盒摇晃几下,盼望能听到清亮的窸窣声,因为那意味着盒中自来火已用去不少,盒子也得手在即.新买的自来火,有时不会填得太满,这又给了我灵感.有一回,三人沙发只欠一个盒子,我动了急性,把一个盒里用剩的火棍使劲塞进几个新盒.那段时间,妈妈用火时会念叨,如今的自来火装得倒实惠,只是太满当,盒口都快开不开了.

也腼着脸跑到邻居家里去讨要.有小姑娘的人家不必问了,早被搜罗干净,须捡别的人家.推门进屋,见了人,先乖巧地喊声“阿娘”或“阿爷”,说明来意,也能讨到一两个.但因起步晚了,已经落在人家后头,要得的几率并不高.于是又盼着去做客,到了人家里,先往灶间里溜,看有无空出的自来火盒.因为是自家亲戚,也敢把壁凹里未用尽的自来火二并作一,带走空盒子.

就这样,我的自来火盒之家也渐渐兴盛起来.从单人床、单人椅、光桌板的书桌,到大床、沙发、正儿八经的五斗衣柜.趁着等待材料的空隙,又翻出妈妈的碎布篮子,挑选、剪裁合适的沙发垫、床单和被褥.随着房间的陈设愈益升级,女伴中又兴起了手工制衣的新风尚.有缝纫家的女孩领头,拿大人用剩的碎布料、划粉和针钱,做起小衣裳小裤来.先是简单的背心、筒裙和裤子,很快进步到比较复杂的连衣裙和衬衫,最后连风衣、旗袍也开始出手.缝好的衣装大多只有我们的小手指长短,拿细铁丝弯成的衣架一穿,挂到自来火衣柜的横档上,像样极了.

我急急忙忙地跟在人家后头,虽则心粗手笨,却也颇置办起了几套不错的衣物,挂在衣柜里,好像挂在自己闺房里的真物,美得不行.不在家时,我把它们小心地藏进抽屉.每天放学回到家,必先跑到楼上,从抽屉里宝贝地取出自己的全套家私,一桌一椅地排来开,乐滋滋地瞧,同时规划着将来的扩容.

然而,女孩们对时尚追求似乎永无止境.游戏愈是壮大,大家对房间陈设的要求也不断翻新,制衣工艺则日益精细.不甘落后的我们不得不一遍遍投入到从自来火盒到家具再到“装修”、置物的循环中.不久,这桩游戏带来的负担就超过了它原先带来的快乐.望着一天天豪华起来的居室,我们的兴致却未见增长.不知从哪一天起,我再没有从抽屉里取出这个自来火盒之家.

做个蝴蝶的梦

我小时候玩得极蛮,游河,爬山,打弹子,跳皮筋,哪样都不落下.玩起“捉来逃”的游戏,男孩子也撵不上我.这样玩法,裙子自然穿不住,很长时间里只穿裤子.

玩得多,摔得也多,新上身的裤子,没多久就磨穿了膝盖.妈妈给逼出个应对的法子:新裤子买来,先在两个膝盖处垫上两块耐磨的厚绒布,对齐,缝紧.这样磨破一层,还有一层,一条新裤好歹能多穿些时日.爱美的妈妈还留心把绒布剪裁出花朵或小动物的形状.而我一律不管,那些好看的花啊,小兔子啊,照例很快给我磨得破破碎碎的.

一个夏天的中午,我正盘算着玩点什么好,一眼看见隔壁阿芬从弄堂走出来.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喊住她,忽然觉得什么地方不大对劲.我头一次注意到,阿芬穿了条浅蓝色的连衫裙,裙摆撑开来刚到膝盖,露出的小腿使她看上去像一只长脚涉水的鸟儿.最要命的是,天蓝色的裙腰两边,还饰有两根细长的白色腰带,她们轻轻环绕着裙腰,至腰后头挽在一起,打成一个好看的蝴蝶结,垂在裙摆后,像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菱角花,随着走步轻轻晃动.

我呆呆地望着她走过,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

晚上睡觉前,我检查了衣柜里属于自己的那个大抽屉.那里面叠得厚厚的是膝盖已经磨破或等着被磨破的裤子.有一条玫红色的背带短裙,是去年六一节的时候妈妈拿开司米绒线钩的,套在衬衣外头穿.裙子倒是不错,只是团团绒绒的,远没有连衫裙的轻盈和优雅.

我开始旁敲侧击地跟妈妈说,谁谁穿了新裙子,是连衫裙,挺好看的.不久,一个阿姨带来一块布料,白底上盘着金色的飘带纹.妈妈把布料在缝纫机台上摊开,拿一把竹尺和一块扁扁的红划粉左右比划.划完了,大剪子一刀刀下去,布料给一片片裁开.妈妈翻开台板,扳出机身,将一根白色的细线从上到下穿定,最后同着布料,轻轻轧在缝纫机头底下.在机头和踏板的突突声中,拼合起来的布料给一点点地轧进针底,又快快活活地从另一头流出来,慢慢拖到了地上.就这样,我也有了一条连衫裙.

但我仍惦记着那朵浮在水面上的白菱角花.我很希望妈妈也能给我的裙子添上那么两根细细的腰带,往后头一挽一收,再打上个蝴蝶结.可惜妈妈并不欣赏有腰带的裙子.我不敢多说什么.妈妈不反对女孩穿得好看,但更重要是清爽齐整,跟许多大人一样,她不能容忍一个女孩心里光想着好看这回事.我们从小听惯了一句谣谚:“小娘妖妩皮,翻落河里撩不起.”我自然不想做这翻落河里无人撩的倒霉小娘,只好在心里把腰带的想法尽量抹抹干净.

转眼升了初中.那个春天,街头忽然流行起一种黑色的松紧腰带.这是一种皮质效果的腰带,宽大的带身,因内里皮筋的牵引细细地皱缩起来,造成花纹的效果.腰带并不连着裙子,而是随用随摘,开合处由一对金属的环扣相连,用时循着开合的纹路上下按齐,“嗒”的一声,腰带就紧紧合在了裙腰上.

我压抑了许久的愿望瞬间又被点燃了.这腰带并没有蝴蝶结,然而那收紧了腰的裙子,裙摆却像蝴蝶翅膀似的张开来.穿着裙子的年轻女孩,整个人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朵菱角花,袅袅地走过来走过去.

初夏的时候,学校组织去十几里外的大镇春游.我们各人带着家里备好的中饭,浩浩荡荡骑着脚踏车去.到了镇上,领队老师定了集合的时间和地点,大家就四散开去,自由活动.我袋里揣着妈妈给的五块钱,和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在琳琅满目的露天集市间流连.

只一眼,我就看到了那根黑色的腰带.不是一根,而是三根.它们被展开来摆在一个不大的货摊上,金属的带扣闪闪发亮.

我迈不开步了.那闪闪的亮光像磁石般吸引着我的眼睛.但我又不好意思让女伴们知道我的心思,我还没忘了“小娘妖妩皮”的训诫呢.就这么犹犹豫豫、磨磨蹭蹭地走着,趁着她们在一个摊位蹲下看新奇的时候,我溜向了我的货摊.

摆摊的大妈很热情地招呼我.她一眼看出了我感兴趣的所在,拿起其中一根腰带,一拉一合,向我展示它的松紧度和环扣.

“五块钱,再划算不过了!”她说.

我有些着忙地掏出兜里的五块钱,递过去,又飞快地把腰带塞进书包,赶着走回到女伴们中间.我的心怦怦地跳着.

后头的游历,我全不记得了.我的身心飘飘地,只想着书包里的腰带,也忘了一路是怎么回来的.

到家后,妈妈照例要检问一番今天的行程.她知道我用完了带去的五块钱,也发现了书包里的腰带.

我紧张极了.想起妈妈最厌憎小姑娘家热衷于妖妩打扮,尤其正在读书的女孩子.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她常有意无意地告诫我,女孩子一想着打扮的事,就没有上进心了,读书准定退步.这在她看来是一件极丢人的事情.现在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步入“歧途”,她一定气坏了.

然而,妈妈手里擎着腰带,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愣了一会儿,转过头跟爸爸说了句:“你瞧你囡,自己买了根腰带!”

她没有再多说什么.

那根腰带,我后来一次也没戴过.带子太紧了,根本不适合我这个年纪的女孩.妈妈擎起它看的那会儿,应该早已发现了,但她没有说出来.那几年,这根腰带就这么静静地躺在我的大抽屉里,发亮的带扣慢慢变得黯淡.我呢,好像迷迷蒙蒙地,做了个蝴蝶的梦.很幸运,在那样一个做白日梦的年纪,我的妈妈没有打断我的梦.

该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做个蝴蝶的梦专业范文可作为蝴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做个蝴蝶的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一代代的桨声(外三题)
田友国我家就住在汉水河边,依稀记事大约就从看祖父驾小木船开始 那时候,我心目中的祖父就苍颜了,腰眼佝着一种向前匍匐的姿式,像即近倒塌的丝瓜架,再经不住雨水似的 可祖父划动桨叶的手臂却有不尽的力气 附近.

赵晓梦的诗(3首)
风口一棵树挡不住呼啸而过的风,就像新九裸露的山,挡不住泥土的持续生长 再大的一滴泪也会在风暴的中心变得安宁 我得承认,夜可以压倒白昼 怒放的迎春花,指引着一只蜜蜂的归途 向前,是河湾怀抱的故乡,一座月.

替代者(三题)
李存刚虚惊除了不远处少数几个早起的家属走动发出的细碎的脚步声,病房门偶尔被打开时响起的吱呀声,以及清洁工阿姨拖拭地面发出的簌簌声,清晨的病房静谧如斯 病房的门敞开或者关上,那些声响都不会对睡梦中的小女.

归去来兮(外二题)
离开故乡“梁家庐”已经五十五年了 这些年来,自己一直披星戴月奔波在“路上”,几乎忘记了故乡的模样 这回终于有了机会,大年正月初五,我们几家老少十二口人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