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承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那方瓦砚是家族的笔墨传承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传承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那方瓦砚是家族的笔墨传承,本文是传承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方瓦和方瓦砚和笔墨传承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传承论文参考文献

荣宏君的书桌上,摆放了好几方砚台.而他最为珍惜的,是留存在他记忆中的那方瓦砚.那是荣宏君的先祖们留给他的传家宝——一方瓦砚.

时隔多年,荣宏君依旧记得那方瓦砚的模样:一片厚厚的瓦上,有一汪浅圆.有笔研时,墨在瓦上,像一池墨塘,仿佛瞬间复活了时间,安静时,又如老僧入定.

“那瓦砚应该来自于汉代,”荣宏君说,“宋朝著名词人欧阳修曾著有《砚谱》一书:内有‘青州潍州石末研,皆瓦砚也.’清代学者朱栋在《砚小史·古砖古瓦》中说:‘瓦砚与澄泥石末类也,而甚不同.石末诸品起后世;瓦则自魏而汉而周,历年甚久.’瓦砚学问很多,而那片瓦,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远超过它的本身的价值,它像是某种象征.”

在荣宏君心目中,那方瓦砚,是他的家族留给他的传家宝.

奶奶把瓦砚亲自交入他手中

荣宏君的家乡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荣楼村,是一个具有浓郁传统文化地方.他出生于医者世家,曾祖父荣清廉、祖父荣品一都是当地方圆百里闻名的中医,他们医术精湛,恤贫好施,留嘉名于乡野.

“古人仁人志士的人生观有‘进则为救世,退则为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我家世代行医,听我奶奶讲,我的曾祖父、祖父常常备着药匣子,在乡间大地奔走,从一个病人家辗转于另一个病人那里”.荣宏君说,“他们的药匣子里,除了常备药外,还常常背着笔墨纸砚,方便随时写下药方.”

尽管祖上世代行医,但也是读书世家.幼时的荣宏君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讲述曾祖父清廉公与清末进士菏泽李经野共同主持点主的事,中国人慎终追远、视死如生,家中老人去世后最讲究的祭祀入祠,每遇到这样的事,都是曾祖父清廉公与李经野一起,一人写字,一人蘸朱砂点主,完成这宗祠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彼时主持点主仪式的都是当地德高望重,有影响力的人.

尽管深处僻远乡村,但时代的每一次震动,都会震及祖国大地的每一个神经末梢.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那场十年浩劫,曹县荣楼村也未能幸免,荣氏家族经几代积累的藏书,在那个疯狂的年代也在大火中付诸一炬.唯有实在舍不得丢入火堆的几本古书和那方瓦砚躲过过了浩劫.

从他记事起,他就听奶奶念叨他祖父和曾祖的故事.家族遗传给他的,不仅仅是血脉,还有那一世又一世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先祖们手捧书简,皿香敬天的背影仿若穿越时间的浓雾,缓缓走过齐鲁大地的麦田,走进他心底.传统文化的烙印,就这样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

自小善写爱画,很小的时候就拿着树枝在墙壁上涂鸦的孩童天性似乎已成了他的励志典故.而对笔墨的热爱则是源自家族血脉传承.

荣宏君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吟诵诗文,1980年,他刚上小学一年级,便开始兴致勃勃地找笔找墨,临帖写柳体,所谓童子功就是在那时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清楚的记得,有一天,当他把纸和笔找齐,坐在书桌前想要练字时,奶奶颤巍巍地打开古朴典雅的木头匣子,小心翼翼取出来一个砚台,郑重地交给荣宏君,说,“这是你爷爷一直随身携带的砚台,你爷爷就是用这块砚台研墨,写药方写春联,这是你曾祖留给他的,现在我把这块砚台交给你.你拿去,好好练字吧.”那方历经先祖们余温的瓦砚,在岁月的洗礼中,斑驳满身.当时,他接过砚台,以为从此书桌上多了一个练习书法的物件,现在回想起来,便会回味出某种仪式感,奶奶递交给他的不仅仅是砚台,更是一个家族烛照传统文化路径的灯.

他学着祖父的样儿,每每开始练字,那方瓦砚便卧在书桌前,与笔墨共舞,在纸上留痕.他听奶奶说,砚用毕要常洗涤.谚云:“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三日不洗砚”.他爱墨在砚台里的沉着,也爱清洗砚台时的感觉,用水一遍又一遍涤荡砚台时,仿佛也在清洗尘事的纷扰.砚台能装下各种墨,可砚台不管着什么色,用清水濯洗,总能恢复他本来颜色.

荣宏君的书底渐渐被村里人认识,不满十岁,每到春节,就忙碌着为同村的人写对联,每次写春联他都会用祖父留给他的那方瓦砚.“至今村中的老人仍然对他们的书法造诣赞不绝口.”幼年的荣宏即被委以重任写春联,这让他很高兴.在村民们期盼的目光中,他们会给他讲述祖父,曾祖的故事.他出生时曾祖和祖父均已去世,从未见过面的几代人通过笔墨再一次以这种方式“重聚”,这让他感怀万分.

“祖上给我仅留下一方瓦砚和几本古书,我就是从那方砚台开始了我的笔墨人生.”无数次他重复讲述着这句话,是敬意也是对自己的提醒.砚台又经奶奶之手,郑重转交给他,仿佛将荣氏家族的历史和振兴家族的期望递交到他手中.

不能辜负了瓦砚的期望

少年荣宏君就这样带着先祖们的期望走上了笔墨之路,藉由笔墨,又叩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而那方瓦砚呢?说来令人唏嘘.“我喜欢那方瓦砚,每次不管写什么,都会随身携带着它,它就这样跟随了好多年,每年春节,用它来研墨给村民写对联,从不到十岁就开始带着它,我非常喜欢它.”荣宏君说,“那方瓦砚一直跟着我,直到有一天………”

那年临近除夕,要撰写对联的乡亲们络绎不绝往荣宏君家里跑,已经卷起对联的人和还在等着笔墨渍干的人,还有拿着纸张等着他写的人,挤挤挨挨的凑在他的小小书桌前.人们寒暄着,从荣宏君的爷爷聊起,聊着秋天的麦收以及来年的播种计划,旱烟袋的滋滋声伴着年下即来的兴奋,盛满了整个房间.忽然“砰”的一声脆响,不知是谁衣袖上的风,卷掉了放在桌角的那方瓦砚,掉到地上,摔碎了.喧嚣的人群瞬间安静了几秒钟,然后就有热心的人赶紧拿来扫帚,把瓦砚碎片归拢入垃圾箱内.人群复又热闹起来,有人递来起他砚台代替.没有人注意荣宏君眼角噙着泪.那年,荣宏君刚上初三.

“现在每每想起此事,我的心呐,还很痛.”荣宏君说,“等人群散去,我关起门大哭了一场,我很懊恼,为什么人那么多,我没有好好保护它.现在想想也是觉得可惜,当时为什么没有把那个残片留好,等以后有机会了去锔一锔它,也能恢复它的几分样貌.”

现在,那方瓦砚已经香消玉殒,可是它的样子以及它所带着的家族寄托在荣宏君的脑海中愈来愈清晰.

或许也是因为“传家宝的实物已碎,而它蕴含的精神更不能丢”的想法,荣宏君在笔墨上着力用功,经年努力,终于在画界闯出一番功名.

经由关山月关老指点,他的画开始专攻梅花,其画遒劲老练.上世纪末,荣宏君得遇恩师史树青先生.2002年,他跟随史先生到大连,途中,先生赞其勤勉读书,赠一杆毛笔与一盒印泥,纳入门下.经年师生谊,不以生死别而日渐葱茏,已成学界佳话.

荣宏君一路走来,身边总不乏学术大家的照拂……很多耄耋老人,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为“荣君小友”.他们或许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对于一个上进青年,谁又吝于助力?

2 017年,荣宏君登上百家讲坛,向全国观众讲述了大*家张伯驹跌宕起伏的人生.引起很大反响,广受好评.他跟随张伯驹先生的*,畅游浩瀚历史,也愈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夜深人静时,他依旧提笔研墨,或写字或作画,在笔墨中涤洗心灵,朦胧中,仿佛还能看到那个拿着先祖传给他瓦砚,勤力笔墨的少年.

瓦砚已碎,而传家宝一直都在.

责任编辑 余玮

本文总结:上文是关于对写作方瓦和方瓦砚和笔墨传承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传承本科毕业论文传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新疆达瓦孜运动的价值与传承保护
摘 要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日益重要 作为少数民族传统项目之一,达瓦孜在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上都和其他传统体育项目有所区别,它既是体育运动又是杂技表演 因.

时光笔墨
她斜倚在车的后座上,眼睛微眯,嘴角翘起,似笑非笑,和暖的阳光越过车窗,洒落在花瓣般柔滑光洁的脸庞 她从书包里掏出随身听,轻晃着身子听起歌来,仍是那首时光笔墨,边听边跟着低声哼唱一念成执著,沧海变荒漠,.

瓦是乡村的蓑衣
雨中,村庄是收敛了羽毛的鸟,安静地栖息在大地上,迎接着雨点或温柔,或狂烈的问候 雨水,其实是天空与大地对话的一种语言 这种语言,老屋的瓦懂得,但它不与人说 它只与雨点交谈 我在乡村的瓦下居住时,喜欢这.

程砚秋和酒
北方诸省所种粮食,最多的便是高粱 虽然在沈阳也能喝到用秫米、黄米合酿的糊米酒,但北方的百姓们偏爱以蒸馏法制成的高粱白酒,俗称“烧刀子” 1931 年从上海初到北京的俞振飞,加入.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