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严歌苓类论文范文文献 跟严歌苓院我是在安徽的小巷里长大的姑娘方面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主题:严歌苓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2

严歌苓院我是在安徽的小巷里长大的姑娘,本文是关于严歌苓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跟严歌苓和严歌苓院和小巷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严歌苓论文参考文献:

严歌苓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里的参考文献怎么标注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硕士论文盲审严吗谷歌论文翻译

严歌苓与安徽有很多的缘分.

1958年,严歌苓出生在上海,其父为作家萧马,后举家迁往安徽,严歌苓便是在安徽省作家协会的大院里长大的.严歌苓成长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三四岁时,母亲每天把她抱在身旁,念《莎士比亚》剧本里的台词;父亲常常在家中画画,拉小提琴……父亲的书柜里摆满世界名著,严歌苓想看什么,父亲从不阻拦.小小年纪的严歌苓看完故事就去学校讲给同学们听,记不清楚的部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编一段.她的创作才华,那时便埋下了种子;而对于人性的思考,也是从那时开始的……

本期选择两篇作品,组合成“芳华”严歌苓的安徽记忆.

严歌苓说,她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都有一丁点儿她自己.

她出生在上海,成长于安徽、四川,之后辗转于美国、尼日利亚、中国台北、德国柏林,是一个典型的寄居者.“寄居”的状态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如今,这个从安徽小巷里走出去的姑娘写尽《芳华》,兜兜转转,重新回到故事的原点,不仅“找”到了女儿,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家”.

在安徽的小巷子里长大的姑娘

严歌苓的父亲和爷爷都是作家,母亲是演员.她的童年是在安徽作家协会的大院里度过的.12岁时,严歌苓成为成都军区文工团的舞蹈演员,一直跳到25岁.

“那个年代大街小巷的人们都在舞蹈、唱歌,但是像我这样真正专业学舞蹈的人不多,也许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到现在我都特别喜欢舞蹈.”

严歌苓还感觉到舞蹈对她日后写作的帮助.“舞蹈讲究节奏感,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作品,写东西如果抓不到叙事的节奏,就没了章法……”

她甚至没觉得舞蹈的苦.“我是一个挺能吃苦的人.开始,有人觉得写作、学英文挺苦的,我都没觉得怎么样.我觉得吃苦才能显示出生命的强劲,没有一点苦吃,好像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好像是一个贱骨头.”

“很多东西都如此,比如吃辣椒、喝烈酒,品味的同时也要付出代价,最甜的东西不一定就是感觉最好的.”

这段军队的生活,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反映,如《一个女人的史诗》.小说讲述了女文工团团员田苏菲在1947年到1980年的漫长岁月中苦心经营爱情和婚姻的故事.

有人问田苏菲有她的影子吗,严歌苓意味深长地说:“我作品中的每一位女主人公都有一丁点儿我自己的影子.我父母都是从文工团出来的,我经常听他们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还有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严歌苓不否认自己的早熟,她的初恋,是15岁,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她不愿过多讲述其中的细节,只淡淡地说:“当时部队对这方面的事特别敏感,其实很多人都在恋爱,只是我落在了白纸黑字上,我们经常写信,就暴露了.当时爸爸是一个被打倒的作家,这样的家庭背景,挺异类的,所以对我的处理非常严重.这件事,给我留下了一个很大的创伤,也是一种耻辱,以致影响到我之后的人生.”

“我这个人是不记仇的.我当时的感觉仿佛一个犯了错误的大雁,被群雁抛弃在队列外,这只孤独的雁也许一两天之内就会死掉了……有好几年,我被整个集体排斥,无论我多么努力地练功,都跳不上主角……”

“据说遗传基因对一个人的影响占70%,但那时我不信这一点,因为我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作家,家里人也都没有这样的预计.我从小爱唱爱跳,父母认为我不是一个可以做笔头工作的人.但是到了19岁,我突然就开始搞创作了,一直写到今天.”

“我妈妈是一个比较爱绽放的人,她在部队文工团唱歌剧……我不想像妈妈那么奔放,我觉得自己更喜欢安静,不适合做演员,所以越来越觉得舞台上的我很痛苦,就感觉自己不知道哪里不对……忽然有一天发现我适合写作,好像是刹那间意识到的.从此就变成了一种能够藏起来的人.”

1983年,25岁的严歌苓从成都军区文工团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任创作员.

“我觉得父母之间的不幸福是会影响孩子的.一个孩子感觉到不安全的时候,会向内心发展,就是比较早熟,比较复杂……”

在父母婚姻出现问题后,严歌苓也经历了自己的第一场婚姻.

严歌苓的丈夫是著名作家李准的儿子李克威.虽然这段婚姻无疾而终,但她和前夫一家一直保持着联系,并对他们一家给予自己的温暖心存感激.

“我的人生是不能回避前夫的,虽然不乏伤心的印记,但毕竟我们一段时间的成长是交织在一起的,不想人为地割裂.况且双方的爱人都不觉得受威胁,既然做不了终生的伴侣,做永远的朋友也是可以的.特别是我父母离异后,妈妈在南京,爸爸在北京,这时前夫给了我一个很完整的家,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是一个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在这里生活那么多年,我感悟到:有乡土气息、有中国传统的家才是真正的家.”

与外交官先生的寄居者生活

严歌苓说:“在成都经历了这些感情波折后,我想我不可能再恋爱了,还有我觉得自己不会留在这个地方,会走得很远……”1988年,严歌苓应美国新闻总署之邀访美,后进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文学写作系就读,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获写作最高MFA学位.

初闯美国,30岁的严歌苓从零开始学英语,并通过写作半工半读.“当时我去海外求学,跟我个人感情上的变迁有直接的关系——我渴望开始一段新生活.既然楼已经空了,人也不必在了,就人去楼空好了.校园是一个可以让任何事情重新开始的地方.”

“我觉得每一次成熟都伴随着对人生观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说是‘梦醒幻灭’.”然而,美国的生活并非严歌苓之前想象的那般理想和顺理成章.但也正是这段在美国的不同城市之间辗转的生活,让严歌苓遇到了情感的至爱——外交官劳伦斯.这段感情开始之初,因为劳伦斯的外交官身份,加之严歌苓当过13年兵,美国联邦调查局屡次对她进行盘查,甚至让她接受测谎.最后,劳伦斯在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放弃了前途无量的外交官生涯,选择与严歌苓结婚.

劳伦斯的中国名字叫王乐仁.他辞职后,在德美商会以及风险投资公司分别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又有了机会,重新做外交官.“因为他会9种语言,只有做外交官才能用得着这种才能.”由此,严歌苓与先生开始了世界各地的寄居生活.“我觉得做外交官很好,能有机会到全世界各地走走,这是一种很特别的阅历.”

严歌苓的先生对她的英文创作帮助很大.有一次,严歌苓正在写一篇英文小说,因为还没有想得特别周全,就先打了一段.这时候先生回来了,看过以后觉得严歌苓写的这段英文很地道、完美,忍不住问她:“你是在练英文打字吗?”那天恰好是圣诞节,之前,先生还在问严歌苓要送他什么礼物,现在,先生指着电脑屏幕上这段未完成的英文手稿,说道:“这个礼物就足够好了!”

这无疑对严歌苓的英文创作是一个很大的褒奖.“我的英文写作离不开他,他是我的第一编辑,有一些语法错误他都会帮我纠正过来.他知道我要讲什么,可以用更加母语化的语言来表述.”

除了写作中的默契,严歌苓与先生在生活中也是有商有量有情有调.

“有时候我在家写作,顾不上梳洗,穿着睡衣就写了一天.但逐渐我觉得这样不好,对美国人来说,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要在衣着上表现得很得体.要不然,你的先生会想:‘哦,外面的人看你都是很光鲜的,我就看你这个样子!’还有,我觉得女人打扮也是为自己,优雅漂亮的形象,会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我们家那么多大镜子,走来走去看见自己蓬头垢面的样子,心理暗示会很糟糕的.”说这番话时的严歌苓,举手投足间,就是一个优雅的女人.

严歌苓的心理暗示,还包括环境和气氛.家里收拾得整洁、干净,有许多鲜花盛放,有一个宁静的空间,严歌苓觉得这些都利于写作.“我先生总结我是一个不能一边走路一边吃口香糖的人.完全的一心不可二用,这可能也是一种缺陷吧.”

未知的下一站,定格的三口之家

严歌苓与先生“寄居”的第一站是非洲的尼日利亚.“寄居的心情很复杂,开始我不适应……等适应了又必须得走.”

“每到一个地方都这样,刚到尼日利亚的时候找不着北,尤其我方向感又特别差.出门时,拐一个弯就得回头看一眼,非洲又是打电话不通、上网不通的地方……所以一度心情很烦躁.”

“现在想想那种隔绝的生活对写作蛮好的.”女人都是健忘的,严歌苓有些自嘲道.

在如此宁静、远离喧嚣的环境中,严歌苓写出了《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和英文小说《宴会虫》.“我现在很留恋那段生活,不会因一些外部事情干扰而切断创作,非洲比较远,我很少回来.”

2006年,中国台北是严歌苓的第二站.后来,她和先生到了柏林,这是他们的第三站.

严歌苓创作《寄居者》的初衷,就源于1993年她和先生去柏林旅行,在柏林墙看到的一个故事的蓝本.

很玄妙,严歌苓很多作品的素材都是听来的,除了《寄居者》,还有《一个女人的史诗》、《第九个寡妇》等.在她看来,根本不必去编,生活中的很多故事就很离奇.她很享受把一个离奇的故事写得很生活化的过程.“你写了,说明你跟它有缘.”

比如,她很多作品中都写到了孩子.

有一段时间,严歌苓沉醉在与先生其乐融融的二人世界中,但她一直还有一个期盼,就是做母亲.但是,因为严重的失眠,她服过很多药,因此失掉了三次为人母的机会.这成了她生活中的一个缺憾.直到女儿妍妍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女儿是严歌苓收养的,快6岁了.说起女儿,严歌苓跟许多母亲一样,带着欣慰的笑容,津津乐道:“我的女儿会背很多唐诗宋词,小时候我爸爸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特意买了一条大狗,我觉得孩子跟动物在一起生活会变得善良、更有想象力,我小时候,家里就养了一些动物.”

严歌苓与女儿的相遇就很“离奇”.她曾和好友陈冲在美国读过一本书,是关于一个美国女作家收养中国小孩的故事,那个女作家特别想帮孩子找到生母,于是就带着他回中国寻母.陈冲很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为此她们二人一起,来到了严歌苓童年时代生活过的安徽,到安徽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的孤儿院.在马鞍山的孤儿院里,严歌苓见到了妍妍……

现在的严歌苓,常与先生一人一杯红酒,海阔天空地聊天,偶尔听到女儿朗诵不是很流利的唐诗,很享受三口之家的幸福.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严歌苓本科严歌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严歌苓和严歌苓院和小巷方面论文范文.

被误读的人性之歌读严歌苓的新作《芳华》
从少女小渔起,严歌苓的艺术敏感就牢牢地盯住了一类女性形象的创造包容各种凌辱,承受万般苦难,命运就像不间断的噩梦笼罩,人在梦中沉默着,发不出丝毫的喊叫与哭泣,但又无比坚韧,顽强地挣扎 她就像黑土地那样藏.

身体觉醒:双重人格的角逐以严歌苓《白蛇》中孙丽坤形象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批准号QW201603 摘 要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之一的白蛇,严歌苓改写了传统的白蛇传奇,讲述了在“&.

女性视角下的移民和人文关怀论严歌苓的《扶桑》
摘要严歌苓是当代著名的旅美作家,其大多数作品均是从女性视角出发创作的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女性生命存在的一种关怀 本文以扶桑为例,通过分析作品中严歌苓对女性移民生存方式、爱情以及.

个体经验和精神分析学深度关于严歌苓长篇小说《芳华》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能够直击读者心灵世界,令读者为之怦然心动为之颤栗不已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海外女作家严歌苓的芳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4月版) 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异军崛起的一批海外作家中,严歌苓处于无.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