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论语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与贤贤易色从帛书《五行》、《孔子诗论》看《论语》中贤贤易色释义方面论文范本

主题:论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7

贤贤易色从帛书《五行》、《孔子诗论》看《论语》中贤贤易色释义,本文是论语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孔子诗论》和贤贤易色和贤贤易色释义相关论文范例.

论语论文参考文献:

论语论文参考文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教育刊物卷首语论文致谢语关于孔子的论文

摘 要:对《论语》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多有分歧,以杨伯峻先生为代表的一派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以王念孙为代表的另一派则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本文通过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提供的相关线索进行论述,结合新的语法成果,认为“贤贤易色”应该理解为“应该解释为以贤为贤,改易颜色.”.

关键词:贤贤易色;五行;关雎;以色喻于礼

作者简介:段慧明(1990.1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古籍所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64-02

《论语?学而第一》: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此条目是《论语》中子夏关于一个人待人接物恰当方法的论述.对句中“贤贤易色”的理解,古今学者观点多有分歧,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讨论,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新材料,力图作出令人信服的疏证.

一、古今学者对“贤贤易色”释义

贤贤,与“亲亲”、“长长”句式一致,“于人之贤者贤之”.古今学者无异议.“易”字的解释大致有三家:

1、更易.

三国时魏人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言以之心好贤则善.”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承袭孔说并作进一步发挥:“凡人之情莫不重于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故云‘贤贤易色’也.”至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承袭其说法:“贤人之贤,而易其之心.”

2、轻略、易怠.

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引《汉书?李寻传》颜师古注:“贤贤,尊上贤人.易色,轻略于色,不贵之也”,他同时引《公羊》文十二年《传》:“俾君子易怠”为佐证,何休注:“易怠,犹轻惰也.”[1]证“易”有轻略、易怠之义.承袭其观点的,有今人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和其孙杨逢彬先生《论语新注新译》:“尊敬贤者,轻视美色.”

3、如、好像.

王念孙《广雅疏证》:《论语》“贤贤易色”,易者,如也.犹言好德如也.

综上所述,对“贤贤易色”的理解主要观点有二:以皇侃、颜师古、朱熹、刘宝楠、杨伯峻、杨逢彬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贤贤易色”即:尊敬贤者,轻视美色.另一派则以孔安国、王念孙为代表,认为“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

由此可见,对“贤贤易色”阐释不同的关键点在“”与“尊贤”是否对立,即是要尊贤抑色,还是不抑.

二、从出土文献梳理好“德”与好“色”关系

在先秦早期儒家观念中,(外在“色”)与礼(德、贤贤)是否冲突?

出土文献帛书《五行》与《孔子诗论》中对《关雎》的阐释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线索.

1、帛书《五行》对“德”与“色”的探讨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帛书《五行》.帛书《五行》篇提供了战国时代儒家*学的新材料,展示了一个颇为完整、严密的*道德修养的体系,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2]

帛书《五行》的29章是对《关雎》一诗进行的分析,对“色”与“礼”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我们理解“贤贤”(“好德”)与“易色”(“”)有很大帮助.

二九:喻之也者,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思色也.“求之弗得,寤寐思伏”,言其急也.悠才悠才,辗转反厕,言其甚【若是也】,如此其甚也.交诸父母之侧,为诸?则有死弗为之矣.交诸兄弟之侧,亦弗为也.【交诸】邦人之侧,亦弗为也.【畏其】父兄,其杀畏人,礼也.由色喻于礼,进耳.[3]

这一章提及了《关雎》第四、五、六“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弗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三句的内容.这三句诗中主人公表达了他对一位女性的热切思慕,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肉体上的,使他领悟了“礼”的含义.他认真思索并反问自己,在父母、兄弟、邦人旁边向思慕的女子求爱是可以的吗?这是不可接受的.尽管他对这位女性思慕至急,但在其他人面前,与其交往,他宁死不为,即《五行》说文所谓“则有死弗为之矣”,因为主人公认为色是“小好”,礼是“大好”.通过对的调节和引导,意识到礼之可贵,即《五行》所谓“所小好喻乎所大好……由色喻于礼.”

2、竹简《孔子诗论》对“德”与“色”的探讨

《孔子诗论》第十简:“《关雎》之改……《关雎》以色喻于礼.”

《孔子诗论》第十四简:“其四章则喻矣.以琴瑟之悦,拟之愿,以钟鼓之乐口口口口好,反内于礼.”

此处孔子以琴瑟和鸣比拟男女天性,美好其色而能以礼节之,“以色喻于礼”表达了早期儒家使情感得到礼的归属的思想,可见,“色”是可以通过有序的调节与“礼”相和的.

通过帛书《五行》和《孔子诗论》对《关雎》的阐释,我们得出:此喻乃“自所小好喻乎所大好”,作为“小好”的色与作为“大好”的礼义皆为人情之所好,以“琴瑟之悦”、“钟鼓之乐”表达的“之愿”,亦能“反纳于礼”,二者原来是有相通之处的.在早期儒家观念中,和礼并不冲突,人们可以通过对的渴望进一步领会到礼.

因此,对“贤贤易色”的理解,将“贤贤”与“色”对立的阐释并不符合子夏当时所说的语境,释为“轻略”或由“恶”层面转向“好”的层面的转换都不妥,孔安国和王念孙的解释更为合理.即: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或理解为“人们应该像爱好美色一样爱好贤者.”

三、从古代汉语语法角度进行释义

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中探讨“贤贤易色”时,将“色”释为颜色,他认为“《论语》‘色’字凡十八见,指女色者仅二,因而本章之色不可能为女色.”[4]那么,易色,是否可理解为“改变颜色、神色”?“贤贤易色”,即以贤为贤,色转恭敬?

那么,贤贤易色究竟是“以贤为贤,将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还是“见贤人时心有所动,则颜色莫敢不有所动”呢?“色”到底是指美色还是人颜色的变化?

杨逢彬先生在《论语新注新译》中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论语》的最新学术作品,他将“贤贤易色”视为两个动宾结构组成的联合结构.他认为,解“易”为交换从语法上说不通.《论语》时代,表达“用……交换……”什么大多是“以……易……”句式,偶尔也会用“易之以……”或“与……易……”随后作者举了8条例子来佐证.[5]因此,从语法角度看,如果要表达“对美色的渴慕热望,更易为对贤人的渴望热慕”,应该是“以贤贤易色”或“易色以贤贤”,而不是“贤贤易色”.

总结:

通过帛书《五行》和《孔子诗论》可知早期“色”与尊贤“德”并不对立,所以“易”不可释为“轻略”,又因为在《论语》时代没有以“xx易xx”表示更易的用法,所以孔说不成立,王念孙说法存疑.关于“贤贤易色”的解释,参考帛书《五行》第22章,应该解释为以贤为贤,改易颜色,即闻道则面有齐庄温润之色.

注释:

[1]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

[2]魏启鹏《帛书<德行>研究札记》.

[3]魏启鹏《简帛文献<五行>疏证》.

[4]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

[5]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第7页.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80.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1.12.

[3]黄怀信.《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

[5]魏启鹏.《简帛<五行>笺释》.万卷楼出版社.2000.07

[6]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

评论: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孔子诗论》和贤贤易色和贤贤易色释义方面的论语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论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勝义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首先在文物1977年第1期发表,后收入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马王堆汉墓帛书(叁)1,帛书整理小组在复原、考释……方面做了很好的基础工作,但存在的问题仍有不少,陆续有学者对其中的.

《论语》中的和谐思想与对产品设计
摘要论语为儒家思想的扛鼎之作,通过对论语中和谐思想进行分析归纳,可得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方面的的和谐 论语中体现出的和谐与当代产品设计中人—产品—环境系统各因素之间协.

爱在风中快乐多读《风语拾零》有感
当一本厚厚的散文集风语拾零打印清样放上我的案头,我无法相信这会是殷铁山的作品集 细数方知,这本集子收录了90篇文章,足有近20万字,这对于一个加入嘉鱼县作家协会仅三年多的基层业余作家而言,着实不易 殷.

基于MOOC下《意大利语语音》课程的混合式教学
一、我国高校音乐专业意大利语语音课堂教学背景与现状音乐艺术中的美声演唱(BelCanto)诞生于意大利,其语音的特点为清晰流畅、音序均匀且有节奏、圆润而浑厚 意大利语由拉丁语演变而来,属于拼读文字,颇.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