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变革硕士论文范文 跟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实现主题班会的变革银川市中小学主题班会变革6年的实践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变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1

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实现主题班会的变革银川市中小学主题班会变革6年的实践,该文是关于变革方面论文如何写与心灵成长和学生心灵成长和主题班会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成长杂志学生管理系统论文论文目的和意义成长论文

  [摘 要] 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训话式”“传达上级指示式”“励志教育式”“才艺展示式”的主题班会课,没有把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学生成长中的很多困惑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通过捕捉、研究学生成长中的教育问题,以心理教育方法为抓手,认识、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聚焦班级教育问题;以科学的问题引领道德对话;追求有价值的质疑和生成;在讨论、合作、分享中澄清价值观.使学生从生命成长面临的现实道德困境中解脱出来,体验心灵成长的快乐.

  [关键词] 中小学生;心灵成长;主题班会;变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477(2018)09-0072-05

  一、问题的提出

  在学校咨询实践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成人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识不清、教育方法不当导致的.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的管理者.如果班主任懂得教育心理学的智慧,就有可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中最重要、最高效的教育形式,是打造班集体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教育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我们看到更多的主题班会是学生在进行才艺展示或励志演讲,学生成长中的很多困惑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学校听评课过程中,看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训话式”“传达上级指示式”“励志教育式”“才艺展示式”的主题班会课.

  “训话式”主题班会:每周班主任都会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对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在班会课上,班主任严明纪律,学生洗耳恭听,班会气氛沉闷,暗藏着矛盾和冲突,在初、高中学校中,偶尔会有师生在班会课上发生冲突的现象.

  “上传下达式”主题班会:班主任通过班会课传达上级部门的指示和要求,布置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

  这两种班会,经常混在一起开展,一节班会通常要完成学校和班级的多项任务.这样的班会实际上不是主题班会,而是一种常规班会.

  “励志教育式”主题班会:班主任提供一些励志教育的故事、视频、箴言,让学生谈感想,这些具有正能量的内容学生耳熟能详,确实能起到激励人的作用,现场有一定的鼓动效应,大部分学生都能迎合教师,谈感受头头是道,表达决心铿锵有力,但是没有真实情感的投入和体验,往往停留在表面的感动上,遇到现实问题,丧失对道德标准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学生仍然我行我素.“励志教育式”主题班会主要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由外到内的观念训诫、思想诱导和价值观强加的方法.“这种强调道德知识和道德箴言的传授、道德规范的教化、道德信仰的植入和道德理性形成的辅导方法,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1]学生没有参与的热情和活动兴趣,是被动的道德接受者,没有产生共鸣,不能获得道德体验.而中小学生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成人的说教往往产生逆反情绪.他们更注重体验、感悟,由他们体验感悟后形成的认识才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只有经过他们思考和内化的道德理念,他们才能去恪守、实践并且履行这些道德准则.

  “才艺展示式”的主题班会:班主任退居“二线”,由学生自编自演,主持人照本宣科以诗朗诵的语调朗诵着华丽的主持串词,按照严格的仪式和程序指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活动接二连三,歌舞小品样样有,班会像是文艺节目演出.学生的表演只是对班会课的配合,主持人的点评都是事先写好的固定台词,往往与学生现场的表现相脱节,大多数学生是看客或局外人,没有参与的积极性,这样的班会缺少实实在在的教育实效.小学中低年级,还经常出现学生化妆开主题班会的情景,这样的班会没有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有的就是假模假样的表演.主题班会的形式化、灌输性、表演性、虚假性、应付性、低效性,使教育实效和教育价值大打折扣.“学生德性的成长,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能只是开展各种热闹的活动,而是需要教师在学生人生经验和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引发观点间的碰撞和冲突,然后通过智慧的引导,达成师生视界的融合.”[2]学生心灵的成长是德育目标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经过调研和访谈,学校领导和教师已经形成了共识,认为主题班会就是这样的模式,教师们心照不宣地应付着主题班会的比赛或检查.这样的主题班会,没有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德,无法实现学生心灵的成长.

  鉴于此,笔者查阅了大量主题班会的国内外文献,欣喜地看到很多人都在极力倡导改革主题班会的现状,也有一些零星的改革举措.于是决定运用心理教育方法,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开展银川市主题班会变革的行动研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

  二、学生心灵成长的规律性认识

  1.捕捉学生成长中的教育问题,提高问题意识

  “主题班会是在班主任的主导下,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为解决班级或学生成长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围绕某个主题而实施的班级教育活动.”[3]它是班主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重要手段.主题班会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差异、个体情感选择和个体心理需求,减少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徒有其表的德育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实用的德育活动,从操作层面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德育活动再现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出道德困境,真诚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最动人的德育一定是与学生产生道德和情感共鸣的德育,最真实的德育一定是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德育.为此,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广泛征集存在于中小学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带有共性的、令班主任比较棘手的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对调查访谈的材料进行归类,并将访谈中教师描述的只言片语和表述不准确的问题,以案例的形式编写成简明、通俗易懂的素材,在众多素材中再选择城乡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素材,作为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的依据.6年共收集、整理、凝练并编写了60个中小学具体的教育案例素材,所有素材都是基于班级存在的教育问题和学生成长中的原创问题.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学校,督促各校结合本校班级实际,直面教育问题,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开展主题班会,层层选拔、以赛促研,推动了主题班会的变革.

  2.研究问题、研究学生,把握教育的内在规律

  “研究问题,就是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出其所蕴含的教育本质问题.研究学生,就是结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和本班级学生特点,分析现象背后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特征和情感态度价值观.”[4]

  学生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引起的.引导教师对所有素材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思考教育案例是什么,哪些属于心理问题,哪些属于品德问题;其次,思考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普及教育心理学相关的基础知识;最后,思考解决这一教育问题的干预策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矛盾冲突.只有问题找得准,才能确定恰当的主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6年共对60个教育案例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教育问题的建议.通过送讲座到县、区、校的方式,为主题班会变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3.以心理教育方法为抓手,促进学生心理成长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5]

  “心理教育方法比较重视学生主体性,强调学生的接受性,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唤醒他们的内心感悟,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或体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与同学分享,发展学生的反思、辨别是非和价值判断的能力.”[6]

  学生经过多年的教育,基本能够分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当前德育重点不是晓之以理,而是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例如,初中生抽烟问题是令学校棘手的问题,有的教师在主题班会课上用大量的图片展示抽烟的危害,并让学生谈认识,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当场表决心不抽烟,课结束后仍然有学生在厕所偷偷抽烟.同样话题的主题班会,有的教师不从抽烟入手,而是让男、女生分别谈你喜欢的异性的品质有哪些,不喜欢的品质有哪些,结果很多女生谈到不喜欢男生抽烟,并分享了理由.久而久之,班里抽烟的现象少了.这种方法奏效的原因是:初中生非常在意同学尤其异性对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教育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了情感的共鸣.为了能够取悦于异性同学,他们就主动改变道德行为,有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觉.为此,德育必须触动学生的心灵,必须切入学生的情感层面,感染他而不是强迫他.主题班会如果无法切实从情感层面改变学生的态度,就很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心悦诚服地接受主题班会所要传达的观念.

  三、促进学生心灵成长主题班会的五个要点

  1.聚焦班级的教育问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典型的、学生成长中的现象或真实案例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实际情景中体验思考自己和他人,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案例内容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必须是每个学生有可能涉及的问题,或是学生经历的事件.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讨论每一个真实案例时,不仅感到熟悉亲切,也比较容易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去思考和反馈.学生反馈的想法,正是他们对此事件的真实态度,遇到相似或相同情景时能更加有效地处理和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信件、叙述或文字等方式呈现真实、鲜活的案例.引用学生生活中真实的案例,要隐去,并进行改编,案例的呈现方式要根据班会的主题和学生的特点而确定.例如,在一节“学会与父母沟通”主题班会中,教师编排了生活中真实的母子冲突的视频,在呈现视频时告诉学生,视频中真实的故事并非是发生在扮演者生活中,只是他们母子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个真实的情景,以便于我们分析母子冲突的原因,按照老师提供给他们的情景编排的,这样可以起到保护学生隐私的作用.当视频出现后,学生发出嘘声:“我妈就是这样的!太真实了!”……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与学生对话.在分析彼此的沟通语言和思维方式时,截取片段回放,学生就可以放下心理防御机制,沉浸在情境中分析别人.实际上,学生所表达的思想就反映他们的自我观、价值观.这种方式很好地运用了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

  案例是为主题班会服务的,如果是文字类的案例,最好掌握在150~200字;如果以视频、音频等展示案例,时间最好控制在1~2 min,不宜过长.信息量大的文字和视频,不仅容易引起歧义,还会影响学生对案例信息的接纳与思考,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2.以科学的问题引领道德对话

  内尔·诺斯丁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谈道:“对话永远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探寻,人们一起探寻一个在开始时不存在的答案……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孩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7]

  道德对话是一种视界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观点,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更加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生也会思考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看法,寻求他人观点的合理性,重构自己的认知.

  道德对话能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是否科学.科学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层次性.例如,直接问:“如果你是小明,你怎么想?”和“你们猜猜小明现在的想法是什么?”这两种问法,在表达和接收信息时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第一种问法,学生会有心理防御,因为中学生不希望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想法.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教师不能为寻找答案而提出问题,而应该与学生共同去探寻,把教学的重心放在探寻的过程中,而非得出结论上,双方在探寻、澄清的过程中寻求共识.开放式提问往往用“你能否谈一谈……”“你对这一观点有何看法?”“猜猜他在以后的数学课上会是什么状态?”“对他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吗?”而封闭式提问往往用“是不是”“有没有”等形式.例如,面对学生很明显的错误行为,教师问:“你喜欢他吗?他的这种行为对吗?”答案简单而且限定,容易使对话受到抑制.

  要避免有明显价值导向的提问.例如,“同学无意中把他的本子弄脏了,他这样对待同学对吗?”“他这样给同学起外号对吗?”“如果你换位思考了,还会这样对待同学吗?”“你以后还这样责怪同学吗?”等等.学生只能选择教师希望的答案回答,这是价值观的强加.还要避免“是非式”提问引导,有些教师在提问时,先把答案说出来后再问“是不是”“对不对”.例如,“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认为应该……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的对话,学生动口不动脑,答案就在教师的嘴里找.

  对话离不开语言.主题班会的语言是一种沟通语言,强调的是亲切、自然、口语化.不是诗朗诵、读课文、演话剧、演讲,如果主题班会课的每一句话都抑扬顿挫、高亢激扬、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师生的对话就有了表演的成分.

  3.追求有价值的质疑和生成

  生成即生长和建构.生成是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与教育资源相互碰撞而产生的.“教师如果能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就是在落实生成.有人认为生成就是预设外的课堂意外,这是片面和狭隘的.不能有效解决课堂意外,生成的内容脱离了目标,那就是无效的.”[8]

  质疑和追问能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与高度.在学生对预设问题进行回答与讨论时,班主任作为参与者要适时介入,在冷场时挑起思维冲突,在捕捉到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时进行追问,在讨论偏离主题时把话题引向本质问题.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做出对问题的对或错的回答,还要培养学生能说出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4].“比如,在一节高中有关爱情话题的主题班会中,根据素材故事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当故事中的他产生了对异性喜欢的情感时,可能会怎样做?’学生说:‘表白、转移、单相思’;又提出:‘在表白遭到拒绝后他会怎样?’大部分学生说:‘转移注意力、化痛苦为动力.’有一个学生却说:‘自杀.’对于课堂生成的极端消极想法,教师追问:‘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自杀?’学生说:‘绝望.’第二次追问:‘什么是绝望?’第三次追问:‘一个人不喜欢另一个人会有几种可能性?’第四次追问:‘他人不喜欢我,就说明我活得没有价值,这样的思维合理吗?为什么?’通过四次开放式地质疑和追问,学生找出了这种极端消极想法的不合理思维,这就是有价值的质疑和生成.”[8]

  4.体验、感悟促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内化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多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灌输过程,不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而是一个讨论的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它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当事人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其健康成长……小学以游戏为主;在初中,应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应以体验和调试为主.”[9]

  体验是情境陶冶与内心感悟的有机融合,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内在提升.“主题班会只有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才能实现道德移情,进而改变他们的道德行为.”[3]只有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感受才最真切,对他们影响也最大.也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历“做到—悟到—知道”这一心灵成长的过程.

  在主题班会中,针对班级和学生中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与开放的对话,在对话中及时捕捉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了解学生不当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的内在根源,并根据情况,适当调整预设的引领思路.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产生新的思想碰撞与交锋,在逐渐创生的具有丰富不确定性的氛围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加深认识,使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达成主体间的视界融合,实现德性成长[2].常用到的心理体验方法有:心理换位、角色扮演、心理剧等.心理换位主要用于人际关系类主题班会,比如,在如何解决人际冲突问题上,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心理换位理解对方.一节“学会倾听”的主题班会课,可将学生置于一个不被倾听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进而理解倾听的重要性.心理剧在主题班会中的引入,不是在一节课中演绎一部心理剧,而是通过生活情景的当堂再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讨论、反思,解决学生成长中困惑的心理问题.

  5.在讨论、分享中澄清价值观

  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曾指出:“德育是在教育者的组织引导下,教育者、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活动[10].学生德性的发展,自我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是通过各种轰轰烈烈、热闹异常的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以学生人生经验和活动体验为基础,引发彼此间观点的碰撞和冲突,然后通过智慧地引导,达成师生视界的融合.

  分享可以是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对当时主题班会内容的现场感受,还可以分享自己有关人生的经历和情绪体验.分享要注意时机,当绝大部分学生产生冲突或矛盾,而这种矛盾又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时,就是教师分享的时机.例如,在高一“适应高中的学习”主题班会课中,当学生提出对有些学科听不懂,对个别教师有微词时,大部分学生都有同感,班里一下沸腾起来了.此时教师就分享了自己上高一时的不适应状况,一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适应是正常的.然后教师又分享自己是如何度过适应期的,这样的分享就是恰到好处的.分享可以有正向的,也可以有经验教训.教师分享不能太多,内容过多就会喧宾夺主.分享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搞成教师讲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享不能太深,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分享后让教师感到不安,影响情绪.分享不能产生负面效果,在一节“我的网络我做主”主题班会课上,教师分享了自己现在每天也无法控制自己上网购物、看韩剧,以至于耽误了备课.也许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于这位教师的身上,但是,我们不能忘却自己的教师身份,主题班会课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都不能做到的凭什么让学生必须做到?

  三、学生心灵成长的成效

  6年来,通过以赛促研活动,推动了主题班会的变革,推出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主题班会课到各市、县、区巡回示范,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认识加深了,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了,教育技能在逐渐提升,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成长.例如,实验中学祁丹枫老师一节“沟通理解、拥抱亲情”的主题班会结束后,几位家长都反映孩子对父母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无礼的举动没有了,能够主动表达学习中的烦恼,还能及时指出父母表达方式带给自己的感受.育才中学何佳老师的一节“提高学习适应力”的主题班会结束后,很多学生发出肺腑之言:如果老师今天不上这节课,我们还以为自己基础差,羞于问老师,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怎样改变学习方法适应高中生活,何老师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学好的方法,不像某某老师那样一味责怪我们学习目标不明确、不努力.欧红老师一节“如何做到适度表露自我”的主题班会到各县巡回示范,学生、教师、领导听后备受震动.学生说:通过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秘密,哪些秘密不能公开,怎样适度表露自我.

  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以学生心灵成长为目的的主题班会变革,得到了大多数班主任的认可,已经成为银川市德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给我们的班级管理打开了一扇窗.看着学生从生命成长面临的现实道德困境中解脱出来,并体验道德成长的快乐,我们已经看到了实现主题班会有效教育的希望.

综上资料:上文是大学硕士与变革本科变革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心灵成长和学生心灵成长和主题班会方面论文范文.

探美育心墨华裳裳通过书法教育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实践和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而代表着独特中华文化、国学精粹的书法艺术日益倍受青睐 个中原因除了写好字可装饰脸面、且利于考试之外,对学生素质培养、心灵培育之功.

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很多人认为,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像很多重点高中的老师有这种想法的居多,显然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现在的教师不再是留声机,教书匠,而应该是教书育人的良医,我个人认为培.

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中小学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全体学生的思想、行为、道德、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工作,工作繁重且艰巨 如果把一个个学生比作在知识的浩瀚大海上航行的帆船,那班主任就应该是指引学生前行的明灯 对于班级里的学困.

用爱为弱势学生的成长护航
摘 要 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意味着这一学生群体在学校生活和师生交往中存在障碍 他们容易被排斥、被忽视、被边缘化 弱势的原因往往是家庭的影响、学业成绩的差异和个性差异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用爱帮助此群体.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