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专业型类论文范文检索 与学术型和专业型生教育的协同类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专业型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学术型和专业型生教育的协同,该文是专业型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和协同和协同发展和专业型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专业型论文参考文献:

专业型论文参考文献 生教育期刊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小学教育专业论文题目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中国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都纷纷通过转型、革新发展自身,在服务行业的同时,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驱动下,社会各组织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同时要求也呈现多元化,既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型人才,又需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这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研究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主要渠道.2009年起,我国开始培养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继而出现两种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机制双轨并行的情况,即侧重于理论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就业方向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以及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创新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就业方向为制造企业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但由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双轨并行的时间较短,各种不利因素日积月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出现了与设立初衷不符的窘境,所培养的研究生素质难以满足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工学领域的研究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下研究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一些具体措施来促进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教育的困境

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是在适应社会各层次需求和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应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紧缺情况下建立的,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进而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但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的发展时间较短[1],使得双轨并行的研究生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区别不明显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型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应具有明显特征,突出其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重点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但目前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受到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响,缺乏应有特征,使得两者之间区别并不明显[2],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均侧重理论.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所开设的课程均以“英语”“数值计算”“模型仿真”等理论课为主,实践或者实验课程比例极低,且所开课程在课程名称、内容、教学大纲、考核方式等方面几乎相同,且经常出现师上不同内容的课或直接合班教学的情况.

2.课堂教学模式相同.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大多数课程都是在教室内进行,任课教师普遍采用讲述形式,对照PPT,进行理论灌输;而外出前往制造企业等工程现场开展实习实践,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讲解的较少,即使能够在校内开展的实验环节,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搁置.在最后的课程考试方面,也均是采用单一笔试或者论文的形式,且同一课程题目相同.

3.导师培养方式不区分.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并未按照学术型与专业型的不同进行差异化培养,常出现导师自己设定的一套标准用于全部学生的教育.研究生往往从一开始进课题组,便不区分培养类型,所有人一起开展学术研究,所从事的科研任务多以导师的课题为主线,课题若是偏重理论研究的纵向课题,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均侧重理论研究;若是偏重工程应用的横向课题,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均侧重应用研究.

4.毕业考核方式一致.由于专业型研究生采用企业实践报告、图纸设计等方式进行毕业考核,很难确定考核标准,且这种考核方式常被认为缺乏创新性,体现不出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因此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研究生,都习惯采用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的形式,且均按照相同的论文质量管理方式对学生进行盲审、答辩和成绩评定[3].

(二)专业型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不高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发展的时间较长,受行业的认可度较高.而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还不成熟,特征缺乏,最重要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又常流于形式,加上学习时间普遍比学术型少一年,导致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不到位,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出现“研发中心倾向于学术型研究生,生产工艺部门倾向于优秀本科生”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产能过剩、发展不景气的行业当中,这种选择性倾向愈发突显.相对来说,工学领域专业型研究生在就业选择上也常常不以对口制造企业为主要目标,跨行业就业趋势明显,制造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纷纷向IT行业、服务行业靠拢,专业型研究生的学位对于他们只是一块“敲门砖”.

同时,社会上对于研究生招生普遍存在着“高分成为学术型,低分成为专业型”的误区,使得大部分本科生都选择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只有少部分抱着“混学历”或者因分数低而被调剂的学生成为了专业型,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先天不足”[4].

二、造成困境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研究生培养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通过实际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

1.研究生教育培养定位不明确.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学术研究为主,就业方向多为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而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工程应用为主,就业方向多为制造企业工程师.但是在实际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贯彻培养目标,在就业导向上也未执行分类指导,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采取统一教育、管理的方式,造成培养过程区别不明显.

2.招生过程出现误导.高校在招录研究生的过程

中,往往存在着学术型研究生可以向专业型研究生调剂,专业型研究生不可以向学术型研究生调剂的现状,同时在后续的转专业等方面也实行单向操作,从而导致社会上产生专业型研究生属于学术型研究生备选的错误认知.

3.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部分开设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在培养方案中遵从学位标准设置了实践环节,大多有至少半年或一年的实践要求,同时建立了各级研究生工作站来支持实践环节的开展.但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由于导师研究任务多、实践基地容纳人数有限、与找工作时间冲突等客观原因,往往落实不到位,经常出现短时间前往研究生工作站走个过场、随意找一个与专业不相关的企业实践等情况,导致依托研究生工作站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同虚设.

三、协同发展的机制构建

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双轨并行的教育机制目前出现的问题,容易导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逐渐演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两者之间除了名字以外没有本质区别,从而偏离了当初设立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初衷,也不利于相关企业招纳人才.

为了有效解决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回归本源,在明确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培养特点形成有效的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导师配备以及考核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发展机制,来具体落实各自的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

(一)课程设置

课堂的课程教学作为最主要的知识传授方式,不可或缺,但是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应该有所区别[5].

学术型研究生是以培养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上应强调深层次的理论教学和创新思维训练[6],除了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以外,还应开设学科发展动态等前沿课程,同时开设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并注重培养学术论文写作、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等能力.而在具体教学设计上应注重课堂授课和实验室实验相配合,同步结合在研的科研项目,进行讲解、探讨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专业型研究生是以培养较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为主,应多设置实践操作类课程,同时进一步降低理论课程学分,增加实践环节学分.具体教学设计上应通过工程案例教学,以及讨论式教学、动手实验和参观制造企业等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平台建设

对于工学领域的研究生教育,一定要建设各类科研平台,作为培养基础.本文提出“实验——实践”双平台建设,即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建设校内研究生实验平台,针对专业型研究生建设校外研究生工作站.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实实在在地参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践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建设校内研究生实验平台是重要基础[7].在实验平台的软硬件配置上一方面要结合所在学校相关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来建设公共实验平台,配合主要课程的内容传授;另一方面要与各相关导师的研究方向有所联系,搭建的教学实验平台可以作为导师开展科学研究所需载体的延伸,同样导师搭建的科研实验平台也可以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

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必须确立相关制造企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地位.要实现高校与企业在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充分合作,必须处理好共同利益点的问题.本文认为“产学研结合”的培养可以作为专业型研究生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企业建设研究生工作站,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围绕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有目标性地开展实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技术难题,企业也有动力做好教育与管理工作,从而使得实践环节落到实处,学校、企业、学生实现共赢[8].

(三)导师配备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保证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由于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以及就业去向,在导师配备上应有所不同.

学术型研究生可以配备科研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导师.导师依托自身的研究方向和承担的纵向课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围绕某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同时,可以积极倡导各学术带头人通过讲座、讨论会等形式参与到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当中,塑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专业型研究生可以配备实践能力强,与企业合作项目多的导师.同时进一步探索以双师型导师为主的团队指导,提高指导学生的效率.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还需要同步配备企业导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高校的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选题和开题、研究过程的管理和论文的答辩等工作,校外的导师结合企业的工程实际负责研究生研究工作的具体指导.

(四)考核体系

在考核上,学术型研究生的考核指标已经成熟,而专业型研究生的考核指标尚未细化.因学术型研究生主要培养其科技创新能力,专业型研究生主要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因此考核体系应有所不同,突出对相关能力的考察.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突出创新性,相对侧重理论性研究,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以及创造性想法,并对其学术论文的发表有所要求.此外,为了进一步考核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要求其模拟完成一篇省(市)级及以上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项目的申请书并在课题组内进行PPT汇报.

对于专业型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突出应用价值,侧重服务与工程实际,重点考察研究生对于工程实际问题的理解、分析与解决能力,并且逐步尝试通过完成设计方案、实践报告等来替代单纯的毕业论文.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还应依托企业的研究生工作站对于专业型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核.

当然,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分类教育模式不能使得两者完全是两个割裂的独立体系,两者应该有所联系.学术型研究生可以利用建立的校外研究生工作站开展短期实践,以及参加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开设的讲座来对生产制造等环节的发展需求有所了解,使得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更有针对性.专业型研究生可以利用建立的校内研究生实验平台,以及参与科学研究方法类课程等来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以满足企业未来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四、结论

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双轨并行的时间短,在培养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所培养研究生的素质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不对称.本文认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受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惯性影响,培养定位不明确、招生过程出现误导以及培养模式落实不到位,导致了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所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该回归本源,在明确培养定位的基础上,结合两者培养特点形成有效的分类培养模式、学术型研究生应注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型研究生应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从课程设置、平台建设、导师配备以及考核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协同发展机制,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以期实现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发展.

本文对于培养机制构建的论述所选取的对象为工学领域的研究生,侧重于制造行业,具体做法在其他领域尤其是文科领域可能存在着不适应性,但是本文提出的“以培养定位为基础,分类培养”的思路可以为其他领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唐建峰,车立新,安家荣,等.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

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2]罗泽意,宁芳艳,刘晓光.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

养模式异同研究——创新能力开发的视角[J].研究生教

育研究,2016,(2).

[3]赵婷婷,冯磊.我国工程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基于工科专

业培养目标的实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2).

[4]张健.试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与

对策[J].教育探索,2014,(8).

[5]王清,柳军,唐卫.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

机融合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6,(12).

[6]马云阔,杨,李伟.提升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

力的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7]崔显青,郭长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与实践——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为例[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

[8]沈金荣,雷凯,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

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

本文点评: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专业型专业范文可作为协同和协同发展和专业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专业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的内涵与特征---基于学科素养
摘要历史学术型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书育人的教师,还是习于研究、富有思想、开拓创新且饱含学科素养的教师 从“研究者”“思想者”和“创新者&rd.

基于名师工作室的高中历史学术型教师培养路径
摘要学术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教育胜任力的提高、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唐秦历史名师工作室基于培养学术型教师的愿景,探索了名师引领、自主研修、合作.

提升学术型生科研素养和实践
摘要通过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有效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在基本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追本溯源,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

和声语汇和伴奏织体基于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
【摘 要】结合当前高校音乐专业及基础音乐教育实际,本文以为,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内容,要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进行深度融合 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选择现行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相关作品,作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