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计算机专业论文如何写 和转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计算机专业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2

转型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文是计算机专业论文如何写与人才培养和计算机专业和转型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计算机专业导论论文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题目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体系紊乱、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等问题,提出通过对接行业需求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来加强对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随着地方本科高校教育呈现大众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定位、教学架构设置上出现了模仿研究型大学的“随大流”问题,导致毕业生不但没有稳固的学术理论功底,还降低了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在人才招聘竞争中失去优势.为此,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于2014年联合下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0—2020年)》.该建设规划指出:相关部门必须“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落实综合改革措施,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特别是要“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自此,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开始转型,并尝试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应用型人才缺口.然而,由于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定位不明晰,传统教育模式根深蒂固,致使人才培养模式仍旧问题重重.地方本科院校中的计算机专业也面临这一问题,造成计算机专业的许多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和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甚至两度被列入就业红牌专业,但企业又急需大量该专业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通过调研确定行业、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岗位需求,完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区域经济是地方本科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动力源,而区域经济又是由行业、企业经济组成,因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即构成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具体定位.以计算机领域为例,从计算机行业、企业调研的情况来看,要求计算机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一般应具备以下几项能力:①沟通交流能力,包括英语交流、合同谈判、成果汇报能力等;②专业能力,包括网络构建能力、软硬件开发能力、数据库设计能力等;③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项目实践能力,懂得策划与实施计算机项目等;④分析能力,包括对计算机市场进行分析,收集相关信息,做好需求分析,准确把握计算机项目的执行与运营等;⑤综合性学习能力,如在专业知识基础上了解计算机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具备阅读国内相关文献知识的能力;⑥创新能力,如简化现有技术操作流程,提高系统运作效率等.这些具体化的人才能力要求,形成了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换言之,地方本科高校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行业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才能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打造具有实用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地方本科高校建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知识教学体系紊乱,背离区域人才需求.

区域经济对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地方本科高校构建人才知识教学体系的基础.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构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体系却严重背离人才需求.具体表现为:①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体系以原理讲解为主,实践活动稀缺;②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技术等核心通识课程被严重忽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被严重压缩,如程序语言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等,而一些应用性更强的课程如硬件搭建、软件编程比例远远超出,必修课与选修课未得到合理安排;③课程设置前未进行行业市场调研,且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导致课程设置无法匹配实际职业需求;④单一化专业学习特征突出,未涉猎其他专业知识教学,致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无法培养综合性学习能力,职业需求适应力薄弱.

2)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设计缺乏支持.

师资力量薄弱是地方本科高校难以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直接原因,其具体表现为:①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普遍是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挑选的,未经历过专业的计算机项目开发工作,实践工作经验欠缺;②计算机专业教师多是研究型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认为实践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已,致使实践教学力不从心;③部分教师虽有实践经验,但实践方式已落后,无法让计算机专业人才真正习得贴合区域人才需求的实践操作模式;④计算机专业教师并不清楚应用型人才的定位,也不知如何针对性设计实践教学样本,导致实践教学严重缺乏支持.

3)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主观能动性受限.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应用活动流于表面,是弱化计算机专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根源,其具体表现为:①地方本科高校设置的实践教学课程对理论教学具有极大的依附性,独立性差;②学校投入力度不足,实践活动基地选择随意,导致学生参与见习、实习热情日渐低下;③实践项目脱离行业企业运营实际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用性差;④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致使学生的实践偏离主题,难以达到实践效果.同时,由于一些实践项目要求过于严格,极度限制学生的创新空间与动手操作范围,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弱化.

4)校外实践相对欠缺,合作模式单向化严重.

校外实践是培养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最关键的渠道.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提供的校外实践却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现象,其具体表现为:①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多为政府机关或非计算机行业利益关系企业,即便实习岗位与计算机专业有所关联,也无法使学生了解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如计算机研发流程、编写流程、测试流程及其相关注意事项等,以至于无法夯实计算机人才对口职业化基础;②学校虽提供了几所计算机行业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单位,但考虑到学生刚出校园,这类企业只愿提供“打杂”岗,而不允许学生接触已有的计算机专业项目,导致学生无法了解自身存在的能力缺陷,并对企业工作感到厌烦.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单向化的合作模式,抹杀了计算机专业人才转化成应用型人才的期望.

3地方本科高校建立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3.1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也是地方高校成功转型与发展的主要着力点.鉴于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明确地方计算机产业结构的发展目标,做好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紧密联系行业标准、专业规范与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学校办学条件,设置契合需求的课程体系.

(1)在通识层面,开辟模块化的通识课程体系,包括大学英语一至上升式课程、高等数学一二提高式课程等,为学生学习更高端专业知识做好准备.在办学条件宽松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设置程序设计语言、大学物理等进阶性通识课程[1],以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基础.

(2)在专业层面,地方本科高校要做好地方计算机产业结构层次布局调查,并以此为据,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在区域计算机技术研发人才需求占大比例的状态下,恰当安排软件研发、云计算、计算机系统集成、网络设备制造、信号与系统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2],以便于强化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相关技能.

(3)在综合性学习层面,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大投入力度,适当开放双学位,让有时间、有兴趣的计算机人才同时学习英语、法律、市场营销等多种专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以满足区域经济对“一专多能”人才的渴求.而且,计算机专业人才同时掌握本专业知识与兴趣专业知识,还有利于拓宽其就业面.

(4)在实训拓展层面,地方本科高校应明确实践课程是独立的、不依附理论课程的,并为其开辟专门的实训通道.例如设置大型应用软件设计课程,由学生实操掌握网络应用软件的结构设计与开发方法;又如,在J2EE等分布式应用软件基本理论讲解完成后,指导学生利用学校机房资源自行设计MVC模型等,从而为学生开展校外实践,奠定专业基础.

3.2引进双师型教学团队,加大教学优化力度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恪守的原则是内培外引、专兼结合、共同发展.因此,在打造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地方本科高校有必要在专业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引进教师团队,创建“双师型”教学队伍,提高教学效率.对此,地方本科高校可采用以下几个方式:

(1)企业教师竞聘[3].地方高校可面向人才市场,发布教师招聘需求,利用笔试、面试、实习等方式,筛选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向学生灌输契合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理论与技能.

(2)建立校企合作联络机制.地方本科高校可与本地计算机行业企业达成联谊合作,由高校定期评估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与学习资质,筛选骨干型教师人才,输送到计算机企业工作,参与企业计算机技术项目开发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展学术探讨,学习企业的特色企业文化,以便于专业教师及时掌握企业的岗位工作技能、最新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需求.待学习结束,再返校教学,向学生灌输最实用的岗位技能.基于互惠互利原则,高校可与企业合作,让骨干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同时负责企业新进员工的岗位培训,包括职业素养、基本岗位职能等.

(3)客座邀约机制.若高校教学经费充足,可邀请计算机企业高管、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教师,定期给学生普及区域经济的动态与信息,灌输行业新知识与新技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区域经济与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形成宏观的就业知识.若教学经费无法支持长期性的高管需求,地方高校可退而求其次,不定期邀约企业高管、产业专家、计算机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人才到学校开设讲座,向学生普及行业新动态和企业计算机项目开发、测试与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使学生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4)共同编写教学教材.若无法长期聘请教师,高校可在专职教师团队基础上聘请企业教师编写计算机专业教材,以便于及时更新实际操作案例、岗位能力要求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掌握解决现实项目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3.3创建实践训练基地,观摩竞赛齐头并进

地方本科高校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最不可或缺的途径是实践.所以,在实训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如创建集理论学习、项目研发、项目实施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训练基地等,并在实践训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观摩、竞赛、项目等实践训练.

(1)观摩实践.实践训练基地建设完成后,地方本科高校可与企业合作,引进企业有实力的项目研发组到实践基地开展项目工作.在此期间,高校可设定名额限制,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发送招募通知,挑选一批计算机专业人才为项目研发提供辅助服务,从而借此观摩计算机项目的整体操作流程,以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项目实践需求.

(2)鼓励学生参加竞赛.地方本科高校要切实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能力,必须要回归学生实操环节.对此,高校可鼓励计算机专业人才参加区域性的、国家性的乃至国际性的计算机竞赛,让学生突破计算机限,感知计算机理论与技能应用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可与兄弟高校合作,开展IT竞赛或是IT技术交流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3)组织先进的专业实践项目.专业实践项目是学生与计算机实践接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另一实践方式.对此,地方本科高校可在统筹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机前沿与热门题材,设置先进的专业实践项目,匹配专业指导教师团队,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践,把握计算机行业企业现实需求,培养其契合实际的实践应用能力.

3.4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普遍地方高校在打造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时,引入了校企合作环节,但较为局限的是,大部分高校都将“校企合作”等同于“向企业输送人才”.事实上,真正的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打造人才,而非单向化输送,其具体操作包括:

(1)高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每个学期末,企业可向计算机专业学院提供人才实习/培训计划,从高校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企业计算机项目研发实施、系统分析、网络程序编程、网络设计等提供实践支持,进而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应用能力.

(2)高校引进企业外包项目[4].计算机企业较突出的特色是“小型化”“核心化”,这决定了企业在承接大规模项目时,没有充足的人力支持,不得不将非核心项目外包,而校企合作,则为这种外包提供了辅助.学校可向企业承接外包项目,并以毕业实习计分的模式转发给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由毕业生相互合作或独立操作来完成外包项目,从而使毕业生真正习得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技能.

4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要实现应用型转型发展,离不开相对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支持,而这个培养模式牵涉范围又相对较广泛,如课程体系、教师团队、实践训练、校企合作等,都包含在内.这也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必须秉持耐心,切忌一蹴而就,否则将无法真正打造契合区域经济、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此文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人才培养和计算机专业和转型相关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东华理工大学给排水科学和工程专业为例
摘要基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高校应从加大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实习基地“工程实训”的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双师型”师资.

基于OBE理念的测绘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学习产出导向(OBE)”理念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理论和方法支撑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在对我国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OBE 内涵.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罗君波(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南永州425000)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也随之相应提高,为顺应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高校迫切需要改进体育教育专业人.

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电子商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从制定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和一些商.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