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民族声乐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方言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意义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民族声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方言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意义,该文是民族声乐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和声乐作品和民族声乐作品和方言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民族声乐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声乐论文参考文献 民族论文发表关于声乐的论文声乐专业论文题目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柴 玲[1]

[ 内容提要] 方言是体现一首音乐作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艺术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方言运用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不但可以呈现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渲染作品独特的风格魅力.我们在诠释一首民族声乐作品时,除了要掌握正确的唱字方法之外,如何更好地在演唱作品时使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唱字发音——方言,需要我们在演唱大量民族声乐作品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学习和运用.

[ 关 键 词] 方言/ 民族声乐作品/ 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7)02-0137-5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语言的变体,但并不是独立于民族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它应用于一定的地域,根据性质可将其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浩如烟海,许多曲目都是演出效果极好的上乘之作,还有一些作品,在发声、唱字、行腔、润味、神情以及形体表演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达到一定的训练目的.因此,作为专业院校的教材, 将其按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编排.方言是在地方色彩浓郁的民族声乐作品中唱字时的重点,正确的方言发音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增添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展现着不同地域的民族和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内涵.听众可以在欣赏时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文化等.因此,如何将方言音乐化,如何将方言更好地运用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以此更直接地体现民族声乐作品中方言的意义,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总结、探索和创新.本文通过参考和借鉴一些专家的观点,结合作品实例做了尝试性地探讨.

一、方言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民族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习俗各不相同.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方言成为具有民族性、地区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成为相同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的一定生活区域、地域内,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一种语言方式.换句话说,方言的使用和流通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地区内使用,如果超出这个地域范围,那么就会在交流上出现障碍.方言的运用增强了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民族性艺术特色.这一点在民歌或民歌改编的声乐作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新疆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壮族民歌《壮乡三月风光美》、侗族大歌等.如侗族大歌,在表达出侗族人民对美好人生的追求、热爱和执着的同时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团结、积极向上、坚韧的民族文化精神.在作品中通篇运用方言来演唱,这也是侗族人民在审美观念方面的一种外在的音乐表现形式.人们用直觉去体验爱情和人生,去领悟、探索、感叹和寻觅人生的本质意义.作品中的方言演唱形式所体现的民俗、民族精神就是侗族大歌最原汁原味的神韵,这也是侗族大歌流传至今的文化基础.它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素质、文化和习俗等民族性均会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二、方言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地域性

由于我国南北地区的地域差异,音乐上形成了南腔北调,不同地区出现风格不同的民族音乐,多样的演唱形式又体现出不同地域的特色,汇集成民族声乐艺术的宝贵财富.我们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平衡,将地域特点和民族风格体现在作品中.让方言通过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得以文化上的传承,增强其流传的广泛性.同时,方言在作品中的运用又使得我们的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从地域角度上讲,中华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不管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有多大,追根溯源是离不开其所在的地域环境,因此,其地域性特征尤为明显.这种地域风格,包括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的不同,还有方言的差异.比如东北的“二人转”、陕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儿”、江南的小调等.又如广西方言,其主要包括壮语、汉语、苗语、侗语、勉语等,可以说广西是中国方言种类最多的地区,主要有西南官话、客家语和粤语.西南官话又包括柳州话和桂林话,粤语也称白话,在广西地区运用的较为广泛,主要分布在桂东南等地区,占广西整个方言的三分之一.壮语没有普及,主要在部分城镇和乡村使用.客家话的发音吐字和粤语类似,主要分布在陆川和合浦等地区.我们在用民族声乐唱法演唱民歌或民歌改编的作品时,除了对气息、发声支点、腔体共鸣的控制、情感、作品意蕴的诠释之外,我们还要掌握正确的唱字技巧以及方言的运用.方言的多样化,使得我们在演唱不同民族声乐作品之前就要去学习、了解这一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发音的特点、规律.这样才能保持作品原本的民族特色、本真.如南方的民族歌曲多以曲调平和、委婉细柔为主;而北方的民族声乐则主要以旋律刚劲流畅、粗犷奔放为主;高原地区的山歌呈现出高亢明亮的特征;而平原地区的民族歌曲则宽广悠长.同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因为地域广大,方言又有不同,所展现出来的风格也就不同.比如汉族,东西南北不同的地方,声乐演唱中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方言差异性的艺术色彩.在用词、唱字方面,比如东北民歌《看秧歌》中的“时兴头”、“抖搂毛”等方言的运用,能够更充分诠释作品的文化内涵、展示东北的风土人情.如河南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中“刘大哥讲话”的“哥”在演唱时要用方言发音唱“guo”,而不是“ge”.在“你要不相信哪”中“你”的演唱中要用方言发音唱“nen”, 而不是“ni”.在“咱们的鞋和袜”中“和”我们在演唱时要用方言发音唱“huo”, 而不是“he”.这种方言唱字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展现作品地域上鲜明的风格性与艺术性.所以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对表现作品所在地理位置的环境特色、风俗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等地域性因素进行深入挖掘,这样才能让民族声乐作品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地域性风格特色.以西南地区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为例,“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哎)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喂).”这首歌曲的语言诙谐,极具地方特色.前两句是对环境的描写,后两句是妈妈与女儿的问答.构思巧妙,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却能惟妙惟肖地将一个机智、羞涩、伶俐、多情的少女形象, 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语言纯朴、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格外的甜美和亲切.在演唱中用普通话和四川方言相结合,如歌曲中的“树、手、舍、娘”用四川方言就唱为“su、sou、se、liang”,同时演唱者要注意方言中的衬词,比如在第11 小节处的“哎”字,呈现了姑娘听到母亲追问时的慌张情绪和马上思考对策的情景,在演唱时一定要控制好声音的力度,不能过强,要表现得柔和、婉转一些.在对这首地域特色比较强的作品进行演唱时,需要将它的韵味表现到位,这就需要演唱者了解四川地区的方言和民族风格,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独特地域性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方言体现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

中华民族的地理环境复杂,地域性风格差异较大,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方言文化.中国的民间音乐、歌舞、器乐都受到方言文化的影响,而在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中,也因为方言的使用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风格.我们的语言又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不同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演唱作品时,在掌握润腔的基本技巧后,就可以进行方言、吐字、感情、表现等方面的体会和训练.可见,语言又是在歌唱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很多声乐作品中,利用大白话的手法可以将歌曲中的意思传达出来,但是不能将作品的意境和精髓深刻反映出来,而使用方言之后,就能够准确传神地反映出其深层的内涵,使歌曲的情感和风格更加突出.

以陕北信天游之一的《赶牲灵》为例,作品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一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优秀传统民歌.陕北地区所说的“赶牲灵”也被称为“赶脚”,它与云贵地区的“赶马帮”类似,都是使用牲畜( 陕北多为骡驴) 为他人进行长途的货物运输,而这样赶着运送货物的牲畜队伍的人就被人们称为“赶牲灵者”.在“赶牲灵”的长途跋涉中他们通常会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风雨兼程,十分劳累.交通的不便利使得当时赶一趟牲灵经常需要几十天、半年,甚至是一年的时间,所以家人们非常惦念、担心长期辛苦在外“赶牲灵者”的安全以及生活状况,只要遇到赶牲灵的队伍经过,就会有妇女、孩子前去打听亲人的情况.赶脚的队伍里走在最前面的三头骡子,通常会被主人打扮得最漂亮,挂上彩球铜铃和镜子,走路时因为晃动镜子反光像灯一样,图个吉利、顺利.《赶牲灵》的曲调抒情、嘹亮、高亢,我们在演唱这首作品时,在正确发声方法的基础之上,要唱出自由和豪放的野地、山间的韵味,使听众犹如身临其境.节奏上要舒展、徐缓、悠远,音色的控制要清脆、嘹亮、集中,情感自然、纯真.整首作品的节奏,切记唱得很快,破坏了作品原本要展现的意境.整首作品的呼吸匀畅、气息深长、成声支点靠上.艺术风格的润腔技巧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一句为例:“哟”字在四拍子结束的地方有个53的假音润腔,23到最强的时候甩出53.“哟”字在演唱时体现的另一个润腔特点是前两拍采用直音唱法,从第三拍开始用波音.演唱时气息叹到脚底,成声点在头顶,这时主要体会的是头腔共鸣.唱“走”的时候,润腔主要体现在胸腔擦着出声、悠着唱.在掌握以上润腔技巧基础上,为了更好得体现作品的艺术风格,我们还要进行方言的运用.如“那”的发音为“na”而不是“nei”, 第二个“头”、“子”都要唱儿化音.“走你的(那个)路”中的“路”要唱方言“l&ogre;u”( 与“漏”音调相同).“朝南南的(那个)咬”中的“咬”则要唱“niǎo”.我们在演唱陕北风格作品的时候,不一定要通篇使用方言去演唱,只要将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关键的字使用方言唱出来就可以.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中“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这一句,只要把“下”用陕北方言唱“h&agre;”.在演唱《三十里铺》中“你把妹妹闪在半路口”这一句时,“闪”要唱“shě”,“路”要唱“l&ogre;u”.“他是我的知心人”中“心”唱“xīng”,“人”唱“réng”.以此体现方言的韵味、亲切感来展现作品的艺术风格.

我们再以叠字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为例.叠字在我国古代歌曲作品中得以沿袭,并在民间的口头语中提炼出来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套曲中、小令以及元明戏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在流行于贵州平塘县一带的贵州布依族民歌《久不唱歌忘记歌》中“久不啊是嘎啦啦子唱歌涧罗罗忘记歌呀,久不啊是嘎啦啦子钓鱼涧罗罗忘记咕噜噜子河”,这两句歌词中的叠字方言“啦啦”、“罗罗”、“噜噜”,和在河北民歌《回娘家》中“风吹着杨柳呦唰啦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着哗啦啦啦啦啦啦.”这两句歌词中的“啦啦”都是用来烘托和加深情绪,使作品略带诙谐性,不但体现出当地方言的语言习惯,又展现出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如在东北的辽南民歌《俺是公社的饲养员》中“一个一个劲地直蹦起儿”、“一个一个劲地直晃起儿”、“一个一个劲地泼弄水儿”,这三句歌词中叠字方言“一个一个”的运用,生动地将饲养的小猪、小鸡和小鸭子健康、活泼、可爱、调皮的日常状态展现在听众眼前,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爱公社、爱工作,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善良纯朴的饲养员形象.传递给听众强烈的东北民间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在山西河曲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从清末民初一直到解放初期,那里的人们由于物资匮乏,大多以莜面、豆面和山药蛋为日常生活的基本主食.而山西民歌《割莜麦》恰好体现了那一时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哥哥在山头以上嘶喽嘶喽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沟里洼里岔里咯嘣咯嘣刨山药”,歌词中的“嘶喽”是用镰刀割莜麦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咯嘣”则是刨山药的时候铲子与土地碰撞的响声.这两处叠字方言的使用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在日常劳作时的画面.此外,山西民歌中保留了大量的民间方言,这些“土的掉渣”的土语具有异常鲜明的地方性色彩.语言民俗在山西民歌作品中的运用,能够充分地反映当地人民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质朴、诙谐、豪放的性格特点.整首作品结束后能够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方言与旋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身临其境、回味无穷.

四、方言增强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力

各地方言不但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而且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演唱中的运用能够让歌词的情感和意境表现得更加入木三分,可以说声乐作品中的方言使用是歌唱语言的情感深化.

我国的民歌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愿望、意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状态.在民歌中,人们倾注了他们的悲苦、快乐.它是人们相互传递情感信息,展现生活状态的一种艺术手段.语言是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清晰纯正、优美动听的唱字与发音,才能表现出行云流水般的音乐旋律,创造出内容丰富、深刻而又动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视听享受.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可以发现,音乐作品中有许多民歌或是依据民歌的素材而去整理、改编和再度创作的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带有浓郁的地方语言和音调色彩,需要我们用方言来演唱才能充分表达作品的内涵与情感,使其别有一番地方和民间韵味.如山西民歌《叫一声妹妹泪莫流》,作品中描写在旧社会,当地一多半的贫苦农民过着这种“走西口”的漂泊、居无定所的日子.为生活所迫,哥哥决定到口外去谋生时,与妹妹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歌词“泪蛋蛋也是哥哥心头的油”中方言“泪蛋蛋”的使用,更加深刻地反映出穷苦人民走西口的血泪和辛酸之情.如我国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被世界各地不同肤色、民族的音乐爱好者、歌唱家所喜爱和演唱,并在西方音乐界享有“东方小夜曲”的美誉.作品中的方言“亮汪汪”、“清悠悠”,两个都是形容词.“亮汪汪”又是“亮”和“清”的口语化用法.如挂在墙上的镜子“亮汪汪”的,这潭湖水“亮汪汪”的,这把铜壶“亮汪汪”的等等; 在弥渡方言中用“绿悠悠”代替“绿油油”,形容水的清澈则使用“清悠悠”或“清丝丝”.“你可听见”中的“可”是表示疑问的弥渡方言,意为“你听没听见”.“你可好?”意为“你到底好不好?”,“你可听话?”意为“你能不能听话?”…….《小河淌水》全曲的音乐表现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形容词方言的运用更好地渲染了作品中情景、情感的感染力,创造出一种从容舒缓、诗情画意、柔婉悠远的意境,抒发着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以及对爱情长久的期冀.

我国民歌的内容广泛,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很多民族歌曲的创作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这种在生活中创作出的歌曲,能够让处于同一种环境下的人们产生共鸣,歌曲中浓厚的方言,能够最大程度地渲染当时的气氛,抒发情感.如在东北民歌《梅花开得好》中,“嗯哎哎嗨咿呀哎嗨嗯哎哎嗨呦”、“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哎呀”两句完全由方言衬词构成的歌词,最大限度地渲染了作品中的生活气氛,增强了作品的韵味、风格性以及人物性格的情感表现.如湖北省、江西省赣南山区盛行的地方民曲《采茶歌》中,“天顶哪哩落雨仔呀弹呀雷啰公伊呀,溪仔底哪哩无水仔呀鱼啰这个乱呀撞啰啊.”歌词中有很多的方言衬词,不仅对歌唱的环境进行了渲染,对茶农的劳动起到了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而且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唱众和的“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众多人用方言来演唱山歌,展现了茶农韵唱采茶歌的传统.

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运用方言,能够充分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很多陕西的民族歌曲中,“撩咋嘞”是很高兴、很开心的意思,这是来源于陕西的土语,在当地人民的交谈中,我们就常常能够听到这句话.又比如在西北汉族民歌中,洮岷花儿等作品中,“阿么呢”表示“怎么办呢”,“阿达呢”表示“哪里”,“阿个”表示“哪个”,这些方言词汇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十分常见,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情感状态.在陕北民歌《红军哥哥回来了》中,就有“鸡娃子、狗娃子”等方言词汇,展示了陕北人民朴实的个性,以及久经磨难后欢迎红军凯旋归来的欢腾景象,表达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并且相比于大白话,这些语言更能突出歌唱者的心情,并且能获得广大听众的认可,深化作品要表达的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

结 语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方言艺术千变万化、绚烂夺目的多民族国家,我们的民族声乐具有独特的语言色彩和浓郁的语言风格.方言是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使用方言能够使声乐作品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总之,民族声乐演唱中加入方言,在展现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的效果上是十分显著的.由于作品的不同民族风格以及地域的差异性,歌唱者需要了解语言的共性以及语言的个性,以此发挥方言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协调性作用,使我国的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声乐艺术,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并且充实和丰富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

参考文献:

[1] 施咏. 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3] 苗晶、乔建中. 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4] 管林编著. 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4

[5] 余笃刚、徐敦广. 民族声乐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6]王士魁.民族声乐教学新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7]郭祥义.民族唱法歌曲大全[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8] 邬眉、杨清、郭娉婷. 声乐作品选集? 民族女声卷[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9] 王燕妮、穆红. 民族声乐作品系列: 中国优秀地方民歌选集[M]. 花城出版社, 2013

(责任编辑 姜 楠)

此文结论: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声乐作品和民族声乐作品和方言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民族声乐本科毕业论文民族声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陕北风格民族声乐作品完美之撷取
★文,柴玲内容提要陕北民歌独特的音乐、声腔、丰富的表现内容、质朴的语言特色和多样的艺术风格让其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民歌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演唱方法 怎样才能唱好陕北民歌,如何完美的诠释陕北风格民族声乐作品.

民族声乐作品中艺术特色与风格韵味的把握析《木兰从军》
内容提要由刘麟作词、王志信作曲的民族声乐作品木兰从军是根据南北朝木兰诗改编而成的 它不但具有古典诗歌的涵韵,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作者将我国多种戏曲音乐形式结合现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法.

论印青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一、关于印青 (一)个人经历 印青出生在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母都在部队的文工团工作,他不仅继承了父母的音乐细胞,在家庭熏陶特别是父亲的影响下,小时候的印青就大量接触了各种乐器和许多中外音乐作品,并梦想.

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品的应用
【摘 要】高校美声教学中民族声乐作为主要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中分析民族声乐作品的特点,阐述民族声乐作品在高校美声教学中的应用,旨在提高美声教学质量 【关键词】美声教学;民族声乐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