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视角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跟纳博科夫小说叙事视角探析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视角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纳博科夫小说叙事视角探析,该文是关于视角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纳博科夫和视角和叙事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视角论文参考文献 科教导刊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关于微博的论文全科医学杂志

摘 要:纳博科夫在成名作《洛丽塔》中精心选取了特殊的叙事视角,以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为主,添加了相对客观的第三人称叙事全知视角,又巧妙地融入了具有对话性特征的第二人称叙事视角.不同属性的视角载体在第一人称“我”的叙事管辖下对小说的主题呈现起到深化的作用.作者纳博科夫凭借对叙事人称视角的灵活运用,使其小说兼具了主体性、全知性与对话性,在纵容叙述者掌控叙事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解密的空间.

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叙事视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12-0096-03

韦恩·布思在《小说修辞学》中指出,叙述者和人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往往体现在叙事视角上.毫无疑问,视角在小说的叙事中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传统上的视角一词至少有两种常用的所指:一为结构上的,即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视觉角度;另一为文体上的,即叙述者在叙事时通过文字流露出来的立场观点,它间接作用于事件”[1].在《洛丽塔》这个故事的叙述中,作者采用了并非单一的叙事视角.

一、《洛丽塔》中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通常情况下,小说视角在叙事中有一个统一的聚焦,而多个视角则使叙事在不同的聚焦中切换.而在《洛丽塔》文本中,纳博科夫主要采取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事.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可以直接将读者带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拉近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第一人称的叙述特别适合做内心忏悔,因为人称本身就具一种独白性”[2].

《洛丽塔》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名义上是亨伯特的忏悔,实际上因为作者所采用的第一人称叙事,这份自白书已成为替主人公辩护的辩词,文中亨伯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托,为自己辩解的话语在文中处处可见:“我一再翻阅这些痛苦的记忆,一面不断地自问,是否在那个阳光灿烂的遥远的夏天,我生活中发狂的预兆已经开始,还是我对那个孩子的过度,只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怪癖的最早迹象呢?……我深信,从某种魔法和宿命的观点而言,洛丽塔是从阿娜贝尔开始的.”[3]也因此当他第一次看到洛丽塔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那是一个同样的孩子——同样娇弱的蜜的肩膀,同样柔软光滑袒露的脊背,同样的一头栗色头发……我想强调的是,我对她的发现不过是我饱受痛苦的过去的那个‘海边王子领地’的必然结果.”

小说的第一人称视角充分给了叙述者兼主人公亨伯特以自辩的机会和空间,使现实世界中的读者甚至当代颇具威信的批评家都不知不觉站在了他这一边.著名批评家莱昂内尔·特里林曾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发现令自己更加震惊的是,就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们自己实质上已经宽恕了小说所描绘的行为……我就是无法鼓起勇气发出道德愤怒的调子……我们被引诱而落入了默许的圈套,我们的想象已经接纳了我们明知道是令人厌恶的一切.”[4]还有另一批人,则经历一番艰苦的斗争后,不得不承认亨伯特实现了“道德净化”,阿尔弗雷德·阿佩尔曾表达过自己的无奈:“《洛丽塔》的特别之处不在于作者道德立场的有无,而是纳博科夫违背我们的意愿,把我们归为亨伯特的支持者……亨伯特把读者比喻为他法定的案和谋杀的同谋.”[5]毫无疑问,作者纳博科夫对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技巧性处理,成功使得主人公兼叙述者亨伯特利用自辩的机会征服了读者,获取了读者的同情.

二、《洛丽塔》中第三人称叙事视角

然而,作为一部著名的小说,纳博科夫在《洛丽塔》的叙事设计方面,远远不止于获取读者的同情这一层面.除了全篇保持第一人称视角,让读者走入亨伯特的内心世界,加强文字的感染力,纳博科夫还通过对于第三人称视角的应用实现了超然叙事之外,拥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态度的可能.他在《洛丽塔》中大胆尝试,巧妙地将第一人称叙事以及第三人称叙事结合在了一起.

将这两种看似绝不统一的视角结合,在《洛丽塔》文本中不乏实例.如在与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结婚后,第一人称“我”带着极端的谨慎和厌恶与之共处:“靠着上帝,我能够强迫自己节省地分给她半个柚子,端给她无糖的早点.”紧随其后,作者就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开始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文中的人物“我”的命运,甚至进行一些文字上的点评:“亨伯特·亨伯特在强烈的白炽光照射下大汗淋漓,低声哀号,在同样是的蹂躏下,已准备好做更进一步的‘陈述’.”甚至妻子带着爱意的凝望都让他(指亨伯特)扭曲,而作者又适时跳出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观察这个正在叙述故事的人物:“我简直不能告诉你我可怜的妻子有多么温柔,多么动人……她坐在那里,一身红衣……带着令人不堪的温柔,凝望着我消化火腿和鸡蛋.亨伯特的面孔也许因为神经痛而扭曲了,但在她眼中,它的美丽和生机却能和投在白色冰箱上的阳光和波动的叶影媲美.”

这种第一人称混合第三人称的转换在《洛丽塔》文本中并非鲜见,在任何叙述有需要的时候,作者纳博科夫可以随时抽离正在进行叙述角色的内视角,允许读者对主人公进行较为客观公允的外视角审视,“阻碍”亨伯特收获读者完全的同情与怜悯.如文中多次提到的:“我想像出了她母亲的丈夫对他的洛丽塔所有滥施的抚抱.”“让我坦率吧:在那黑暗骚动的底层,我又感觉到了欲念的盘旋,我对那可怜的小仙女的是多么可怕……换句话说,可怜的亨伯特·亨伯特非常不愉快了,一边开着车沉稳地茫然地朝利平维尔驶去,一边绞尽脑汁寻找俏皮话,希望靠机智的庇护能有胆量转向他的同座.”在文本中纳博科夫采用的这种人称切换,使读者既不至于如阅读全篇第一人称小说那样完全陷入主人公的世界,仅能从主人公角度思考问题,也不会用上帝般的全知视角使读者完全掌控故事和人物的发展,给作者全局掌控小说叙事进程留下了纵横腾挪的余地.

三、《洛丽塔》中第二人称的运用

除了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完美结合之外,《洛丽塔》文本中还不乏第二人称的运用:“如果说,在第一人称叙事中,‘我’扮演着叙述者的角色,在第三人称叙事中,‘他’扮演着被叙述的人物角色,那么第二人称的‘你’则扮演了主要人物与被叙述者,或者真实的读者的角色.”[6]《洛丽塔》既然是个独白式忏悔,自然需要拥有自己的听众,亨伯特的“我”自然会有对应的“你”或“你们”:“陪审团的女士们!容忍我吧!让我只占用一点点你们宝贵的时间!”在这里,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二人称叙事结合在了一起.

除面向陪审团,文中指向读者的第二人称叙事常常出现:“为此我要做一次认真的忏悔,你会笑的.”“我希望我能摆脱这个话题告诉你更多的夜里梦幻曲;当我漫忆儿童时代,一个词偶尔出现在心头,比如剧烈坚硬的痛苦,或是恐怖而诡谲的字眼 ‘精神创伤’,‘创伤事故’,‘绞刑台架’之后,梦幻曲就又会在夜里面目可憎地撕绞我.但我的故事已经够拙劣的了.”直接与读者对话,也成功地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从某种程度而言,加强了第一人称的自辩效果.

除了读者之外,小说中第二人称的运用还包括了文中只存在于叙述中的对象洛丽塔直接表达:“过来吻吻你的老头,丢掉那些任性的无聊话.以前,当我还是你的梦中情人时,你以为,你的偶像应该像朋友亨伯特.但现在,我只是你的老头,梦中父亲保护他梦中的女儿……我亲爱的多洛雷斯!我想保护你,亲爱的,避免小女孩通常在煤棚,小胡同以及,啊,你清楚的,我的小宝贝,在阴郁的夏天里越橘丛中遭遇的可怕事件.”第二人称将对性侵受害者洛丽塔的掌控比作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也能够让读者从侧面认知亨伯特犯的无耻嘴脸.“行啊,我去坐牢,但你会怎样,我的孤儿?”亨伯特以孤儿为要挟,恐吓可怜的洛丽塔对其完全妥协,这让读者进一步认清了他的嘴脸.在小说的最后一段还出现一段较长的第二人称叙事:“忠实于你的狄克.不要让其他的男人的碰你.不要与陌生人搭讪.我希望你会爱你的孩子……我正在想欧洲的野牛和天使,在想颜料持久的秘密,预言家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便是你与我能共享的唯一的永恒,我的洛丽塔.”此处省略号之前的“你”当然毫无争议,指的是洛丽塔,而之后的“你”甚至有两种指代的可能,一指洛丽塔,另一种也可以被认为是对读者进行的交流.作家通过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加入第二人称叙事,“使得叙述者与读者或人物之间形成对话,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7].表面上亨伯特是对洛丽塔进行最后的叮嘱,但他对洛丽塔的伤害与蹂躏时间最长,使得这种“不要与陌生人搭讪”的父亲式的叮嘱更加显得讽刺.通过第二人称的应用,作者对于亨伯特的真实态度昭然若揭,正如其在接受《巴黎评论》时所提到的那样:“亨伯特?亨伯特是个虚荣而残忍的卑鄙之徒,他‘设法’做出了‘动人的’模样.而那个形容词,究其真实而催人泪下的含义来说,只能用于我那可怜的小姑娘(指洛丽塔——引者注)身上.”[8]

综上所述,三种人称视角的灵活运用,使其小说同时具备了主体性、对话性和全知性,也令作者得以如同魔法师一般巧妙控制叙事技巧,建构出多层面的精巧叙事结构,在纵容叙述者掌控叙事的同时,又为读者留下了解密的空间.正如作者本人在《文学讲稿》中所提及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待一个作家:他是讲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师.一个大作家集三者于一身,但魔法师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9]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构建的多重叙事视角为读者展开了逼真的故事画面,揭示了人物内心世界,使主要人物的叙述得以相互补充,人物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美国后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托尼·莫里森曾经指出:“叙事者必须是一个能自由地滑入和滑出文本的向导性声音.但是,这个向导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它只能有一个声音,得让人感觉到这个声音让人愉悦.然后,这个声音能轻而易举地放弃它自己并展示人物的对话.所以这个声音是使用不同人物视角的组合,但它仍然有能力滑入和滑出文本.”[10]毫无疑问,纳博科夫在其重要作品《洛丽塔》中通过对于叙事视角的灵活掌控实现了这一点.正因为纳博科夫文本中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叙事技巧,研究者玛利麦卡西这样戏称,纳博科夫的小说是“一个让人惊喜的玩偶盒子,一块法贝热珍宝,一个可上发条的玩具,一局残棋,一枚鬼雷,一个给评论者设置的陷阱,一个猫鼠游戏,一部‘自助式’小说.”[11]也正因如此,纳博科夫此后被哈桑·伊卡布在其专著《当代美国文学》中称为“美国实验小说最有影响的先驱[12],其非凡的叙事技巧至今仍为评论者与读者所称道.

——————————

参考文献:

〔1〕胡全生.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66.

〔2〕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76.

〔3〕纳博科夫.洛丽塔[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9.

〔4〕Lionel Trilling.The Last Lover:” in Vladimir Nabokov: The Critical Heritage[M].Ed. Norman Page,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82,rep,1997.93-94.

〔5〕Alfred Appel,.Lolita:’ The Springboard of Parody’ in Nabokov: The Man and His Work[M].ed. L.S.Dembo,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nsconsin Press,1967.126.

〔6〕Suzanne keen. Narrative Form[M].New York: Palgre Macmillan,2003.46.

〔7〕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93.

〔8〕Vladimir.Nabokov,Strong Opinions[M]. New York: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Inc.,1973.94.

〔9〕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北京:三联书店,1991. 25.

〔10〕Morrison,Toni. Belov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30.

〔11〕Mary McCarthy. A Bolt from the Blue[J].The New Republic,1962.21.

〔12〕伊哈布·哈桑.当代美国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5.

(责任编辑 王文江)

上文汇总,本文是大学硕士与视角本科视角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纳博科夫和视角和叙事方面论文范文.

《失落》的叙事视角策略探析
摘要印度作家基兰德赛的长篇小说失落中叙事方式传统,在整体上是全知视角,它解构了中心和边缘的对立关系,致力于表达多元并存与融合;而在局部的人物视角上却又体现了多元的难以融合 这两种冲突的观点在隐含作者那.

环保类纪录片叙事策略探析
【摘要】本文从环保类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美学特征出发,分析探讨在大众反响较为热烈的优秀纪录片的叙事本质,并探讨纪录片背后的情感 文章分析了环保类纪录片的现状及发展,以国内外优秀环保类纪录片的叙事制作特点.

楚辞中女性叙事视角与成因探析
摘 要抒情艺术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与特色,也是学界的研究重点,但其中的叙事因素也同样不容忽视 楚辞是叙事性与抒情性共存的吟唱型诗歌,其中的女性叙事视角包括女性叙事口吻、女性对话情景和女性思维方式.

阎连科的小说创作和神实主义
摘要阎连科创作的“耙耧系列”小说备受文坛的瞩目,而他敏感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写作风格也使其颇受争议 在批评实践中,他更是提出了“神实主义”这一具有争论幽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