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研究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与基于自组织理论生学术素养培育机制有关论文例文

主题:研究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6

基于自组织理论生学术素养培育机制,该文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自组织和自组织理论和素养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医学生论文学术期刊论文著名学术期刊军事理论论文2000

摘 要: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历史较短,且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研究生学术培养体系,导致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机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机制无法满足研究生广泛多样化的学术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的提高.本文主要是以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培育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自组织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目前发展现状,依据相关理论得出培养体系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旨在构建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机制,提供一个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

关键词:自组织;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机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7.08.003

中图分类号: G644.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1580(2017)08—0012—04

一、引言

众所周知,世界上众多一流高校有良好的学术氛围,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都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学术兴趣,最重要的是研究生可与该领域的权威专家直接面对面探讨学术问题,使研究生掌握导师所在领域内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激发研究生从事学术的兴趣和内在动力.国外良好的学术氛围基础是研究生的自律能力即自组织能力,其较强的自组织能力让其主导学术研究活动,使其产生浓厚的学术兴趣,随之提高学术素养水平.

在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教育尤为重要,我国高校研究生学术教育多以学术论坛、学术报告为主,学院或学校定期会邀请专家学者召开学术论坛或讲座,但反观研究生的整个学术素养水平却止步不前,其实并不是声势浩大的学术论坛或讲座的引导作用不够,最主要的原因是举办论坛或讲座重视研究生的参与性而忽略了调动研究生的主导性,也就是研究生的自组织能力.研究生在参与学术论坛或讲座的过程中只能充当参与者,而非学术论坛或讲座的组织者,这也导致学术论坛或讲座达不到预期目标,难以形成常态化.

二、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研究综述

自组织理论起源于 20世纪 60年代,由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I·Prigoginer)创立耗散结构论,并在随后的时间里不断完善成熟.自组织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某个组织的机制运作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自组织理论由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协同动力论等六大子理论构成,分别从不同角度解决了自组织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对自组织理论的文献研究

20世纪 80年代自组织理论传入中国,国内学者对国外自组织理论专著进行翻译,如郭治安的《协同论》和沈小峰的《自组织的哲学 ——一种新的自然馆和科学观》.进入 21世纪之后,文献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自组织理论与某个学科的有机结合.学者王孟将自组织理论中的耗散结构论与协同论应用于建筑市场的管理,为改善建筑市场管理规范提供了新的方向.学者吴玉霞将自组织理论运用于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去,发现研究生培养机制缺乏“自组织”,并对未来研究生培育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而学者阎为民研究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就是一个超循环系统,由导师、教材、教学等各个子系统构成,认为各环节应通过自组织过程,加速各环节耦合度以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研究生作为一个青年组织,对青年组织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国外专门论述青年组织的专著较少.在公民社会理论中时有大量介绍非营利性组织或称为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组织的著作,在这些专著中多少也提到了国外一些青年组织的情况,但对政党与青年组织关系的描述基本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国内对于青年组织的研究专著也不太多.较早的著作有黄志坚教授1990 年出版的《青年组织学》;程刚在1991 年出版的《青年组织论》;以及石国亮2007 年出版的《青年国际政治研究的新范式:意识形态视野中的青年和青年组织》.这些专著同青年学的研究基本一致,都是站在本国的角度进行论述的,略带介绍了一些国外青年组织的发展情况.

(二)关于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研究

从自组织理论建立以来,经过20 年的发展,直至20 世纪80 年代,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把自组织理论与社会经济领域的某个方面结合起来,推动自组织理论的创新发展,以此来完善并提高自组织理论的适用性.但对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研究,未实现自组织理论与学术素养的有机结合,只是单纯地分析研究生学术素养问题.

傅立民和孙中华(2004)认为,当今研究生学术不道德现象普遍存在,研究生学术素养教育不足,并详细分析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原因,指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不只有研究生本身原因,还有外部原因,如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比如,学校的学术激励机制就普遍存在着功利化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偏离和学术失范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的手段不科学,学术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已发表论文的数量,对一些研究生造成了负面影响,只是一部分研究生诚信缺失,学术失范.”郑重和郑忠梅(2006)在分析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原因的基础之上提出:要想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首要就是提高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研究生学术素养建构的途径为:

1.打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健康的学术环境;

2.建立和完善学术能力评价机制,避免单一和功利的学术激励手段,为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提供规范;

3.激发研究生形成自我养成的良好习惯;

4.狠抓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和不端行为教育,提高研究生的道德自律能力;

5.发挥导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江新华指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主要有五大表现:伪造数据、抄袭他人论文、一稿多投等.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根源是学术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术评价机制的缺陷等.由此提出:彻底整治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其主要整治措施包括:

1.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

2.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创造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3.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导师的学术修养,鉴于此,提高导师的学术道德修养,起到榜样作用.

三、当前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的现状

(一)学术素养培育机制以“他组织”为主“他组织”是一种与“自组织”相对立的概念,它“只能在外界指令的推动下组织和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与“自组织”系统相比,“他组织”系统对外界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他组织”的依赖程度大于“自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研究生自组织积极性,不利于研究生依靠其自组织能力来提高学术素养水平.通常来讲,国内高校都是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等外部力量来对教学和教育进行严格的控制,如邀请专家学者开办讲座和举办学术论坛等,而研究生多是扮演着参与者的角色,未真正起到主导者的作用.然而,研究生学术论坛或讲座等学术活动在国外多是研究生自发形成或是由研究生学术机构进行组织,很少由学校管理部门作为主体开展组织工作.在这种持续的“他组织”模式下,通过机械的举办讲座或论坛来提高学术能力是难以持续的,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令和思想只会限制了研究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研究生学术创新思维的提升.如果长期依赖举办讲座或学术论坛的方式来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素养,还会导致研究生产生惯性思维,认为学术素养的培养仅依靠外部力量即可完成,这将潜在抑制研究生自组织能力的提升.讲座或论坛的主题会局限在某个领域,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此外,由于参与者被动接受的特性,研究生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也会受限.

(二)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学术素养教育对于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学术素养培育方面有所欠缺,未形成系统的学术素养培养体系,致使部分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失范的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导师负责制,即导师指导研究生,所以导师的学术素养对所带研究生的影响至关重要.虽然导师极力严格要求自己,告诫研究生要提高学术素养水平,但是由于导师指导学生过多,很难一对一实现个性化指导,自然忽略了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的提高.导师应该尽自己最大所能来调动研究生的自组织能力,而不是靠口头劝说等外部力量来实现学术素养的提升.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忽略了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约束机制.部分研究生出于个人兴趣和时间等因素的考虑,为完成任课老师安排的课程论文,常常会抄袭他人的学术成果.任课老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的繁重无法对每一位研究生的课程论文进行不端行为检测.部分研究生学习时间不足、诚信意识淡薄是导致学术失范的重要原因.

(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学术素养激励机制,主要是奖学金评选制度.这种制度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热情,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在大部分高校,奖学金制度是评价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这关乎研究生的切身利益,容易促使研究生产生功利主义,为了获得研究生奖学金而铤而走险,不顾学术道德,出现学术道德失范.单纯以发表论文数量和学习成绩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是不合理的,论文的数量并不一定代表科研能力强,这种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化.另外,奖学金评价指标单靠发表论文来评价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忽略了一些在某方面具有特长和专长的研究生,不利于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单一的评定指标太过于物质化或功利化,无法调动更多研究生的积极性与参与热情,对提高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水平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研究生本身内在动力机制问题

学术研究内在动力机制是提升学术素养的重要前提.动力是前进的“发动机”,有了内在研究动力,才会对学术研究产生兴趣,才有可能提升研究生自身学术素养.当前,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是常态,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内在动力缺乏所致.部分学生缺乏学术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学习内容与学术研究错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往往与学术研究有较大偏差,需要靠研究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文献资料,但部分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不想从事学术研究,而是获取实习经历和考取资格证书,期望在毕业之际找到理想的工作,从事学术研究只是为了顺利毕业或获得奖学金.某些高校为了激励更多的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规定不发表论文不能毕业,或者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可以获得奖励等规章制度,致使一些研究生迫于压力而去搞学术研究.可想而知,这样的学术研究质量不高.

四、研究生就学术素养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学术素养教育机制

学术素养的提升离不开教育,而基于自组织理论,学术素养的教育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自组织能力,调动研究生的学术兴趣,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隐形教育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教育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来达到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的目的.首先,学校作为一股外部力量,应充当好服务者的角色,为研究生营造一个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进行学术创新.比如,提供国内外学术研究相关资料和数据,搭建丰富多样的学术研究平台和交流平台,使研究生通过学校端口就能获得所需的文献资料,通过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学术经验.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研究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通过开展主题讨论或学术沙龙等方式来体现研究生的主体性,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

(二)学术素养激励机制

构建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学术研究是研究生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鼓励研究生自觉提高学术素养水平,单靠研究生奖学金和毕业要求等外部力量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加大宣传教育研究生期间学术素养的重要性,使研究生自愿提高学术素养水平;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目标体系,通过设立目标激励研究生的内在动力.避免设置遥不可及的目标,否则事与愿违,打击研究生的学术积极性.要想提高研究生自律能力,实现研究生自觉提升学术素养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学术研究潜力,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实现研究生自身最大价值即理想和抱负,通过学术研究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的精神价值远比奖学金的动力要大.因此,学术素养激励机制要构建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以精神激励为主,激发研究生的内在动力,给予研究生更多的学术自由空间,树立学术自信,最终提升学术素养水平,实现人生价值.

(三)学术素养评监机制

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是促使研究生自觉提高学术素养的重要前提.构建监督机制的首要目标是保证研究生的学术成果得到监督及合理评价,最终达到学术素养水平自觉提升的目的.首先,从评监机制的构成主体来看,能够对研究生学术素养做出直接、准确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任课老师、导师和专家组.任课老师在教学期间安排学术讨论和课程论文来对研究生学术素养进行评价和监督;导师可在研究生撰写论文和课题时严格强调学术素养的重要性,使研究生提升学术素养;研究生最终形成的学术成果要经过专家组进行监督评价,防止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其次,评监机制的构建,秉着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的目标,须有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指导评价监督功能的发挥.鉴于评价监督机制以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为目的,评价监督机制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合理性.最后,评价监督工作的实施应严格遵循评价监督制度,同时,评价监督制度主体要发挥主要作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公平、公正、合理评价监督,真正激发研究生学术兴趣,促进研究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术素养.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合力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

产学研合作机制是高校推动科研能力、提升研究生学术素养水平最重要的平台.企业是激励研究生自主提升学术素养最好的因素,企业将会为学术研究较为出色的研究生提供奖励或者提供合适的实习或就业岗位,这将会彻底改变学术研究氛围不浓厚的局面,激励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企业也可将相关研究课题交付给导师和研究生来完成,将研究生置身于真正的学术研究环境中去,去体验学术研究生的魅力,享受学术研究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利用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在获得科研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五、结语

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育应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鉴于我国研究生学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机制未健全,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从教育机制、激励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研究生的自组织能力,从根本上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水平.总之,研究生学术培养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研究生个人等很多方面,只有通过各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学术素养培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郭治安,沈小峰.协同论[M].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1991.

[2]黄志坚.青年组织学的发生和发展[J].中国青年论坛,1989(Z1).

[3]傅立民,孙中华《. 当前部分在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的原因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08).

[4]郑重,郑忠梅.论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03)

此文评论:此文为关于研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自组织和自组织理论和素养相关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提升学术型生科研素养和实践
摘要通过提升学术型研究生基本科研素养,有效提高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文章针对我国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在基本科研素养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追本溯源,结合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机制的
摘 要高校培养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素养不仅与大学生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且对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在经管类专业建设过程中,.

高校美术设计对大学生能力和艺术素养培育
文 郭华忻州师范学院【摘要】现代很多高校在美术设计专业学习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管理上都有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高校已经将美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与教育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主线,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人文素养培育和探究
一、人文素养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缺失现状(一)信息教材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者受自身技术背景的影响,对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缺乏认识,致使信息技术教学中更多的是对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的讲解,忽视了信息技术知识和学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