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明建设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相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主题:文明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6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本文是关于文明建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生态文明和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国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文明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 贺之杲(本刊特约记者)

未来成功的社会将会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然而,目前许多资源使用具有不可持续性,环境退化趋势加强,因此未来的成功需要减少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而用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方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资源消耗.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得到极大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与更具体层面上的产业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外交政策等相契合,必将成为一个宏大的政策体系和话语体系.这就彰显了如何更系统地理解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性.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就生态文明的理论意涵、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现状和国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路径等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郇庆治教授.

《领导文萃》: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事关全局的议题,这背后是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演变与完善.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取实践经验,反过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您如何认识生态文明概念的演进,以及如何解读生态文明理论?

郇庆治:生态文明是一个具有丰富学理意涵的“元哲学”概念或范畴,集中体现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和谐与共生.它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随后便逐渐被纳入到的发展与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其中,2003年6月2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正式提出,要“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此后,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不断阐发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观念”这两大主题意涵的同时,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逐渐提升为一个基本性的社会发展目标,承认生态环境恶化的累积效应和公众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已使绿色关切成为突出的民生与政治议题.

“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广义的“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或范畴集群,至少可以解析出如下十个基础性概念,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理论、生态文明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思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这十个概念共同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的伞形概念谱系.

在上述概念或术语集群中,“生态文明”无疑是最为核心性的.一般而言,当代中国语境和背景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实践包含着如下四重意蕴.其一,生态文明在哲学理论层面上是一种“弱”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关系价值和*道德;其二,生态文明在政治意识形态层面上是一种有别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主导性范式的替代性经济与社会选择;其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社会主义文明整体及其创建实践中的生态关系部分,也就是广义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其四,生态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语境下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绿色向度.这种界定将生态文明及其建设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要比狭义的生态文明概念的单纯哲学层面解析更综合、也更具包容性.

相比之下,“生态文明理论”意味着一个相对完整的话语体系.生态文明理论是我们现有的绿色认知和实践水平的一种反映,生态文明理论要更加明晰、更加有机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融合.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绿色左翼”的政党意识形态话语,“绿色左翼”指的是一个执政党明确地把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其社会与政治解放运动和未来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创建目标中的一部分;二是“红绿”综合的环境政治社会理论,“红绿”指的是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结合;三是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有机性思维方式与哲学.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理论既是中国作为长期执政党的政治意识形态“不断绿化”的理论成果或呈现,也是一种基于当代中国现实的“红绿”变革理论,同时强调重建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和生态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融合.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实批判和未来社会构建的理论.它不仅主张理论上把社会公正和生态可持续性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旗帜下统一起来,还努力主动吸纳当今世界不同区域或制度环境下的一切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成果.相应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一种包括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等各个层面的全方位文明性革新.

应该说,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深化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研究既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献依据,也提出了更高的理论创新要求.比如,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意涵,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层面来阐释:一是从十七大报告到十九大报告文本所组成的权威政策话语体系,二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理论阐释,三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或广义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理论诠释.再比如,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涵,我们既可以从他长期而丰富的主政经历中加以总结概括,也应该着重从他十八大以来逐渐成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视角加以系统分析.总之,十九大之后学术界的一个挑战性任务,就是更加深入与系统地概括、凝练和构建我国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及其建设作为一种科学理论话语的学理性阐释——意味着逐渐形成其严谨的理论体系与言说规范,并日益具备明确的中国议题、语境和言说特征,而且需要更系统性地阐发生态文明概念与理论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政策意蕴.总之,我们需要努力使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更加明晰、更加体系化、更加有机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融合.

《领导文萃》: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密切交织在一起,既有西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生态建设经验与教训,也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治理需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您如何认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或语境?

郇庆治:毫无疑问,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挑战与应对的主体性认知或概念化.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背景或语境,有两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长期以来我们更为关注或侧重的是第一个维度,即从环境污染应对、生态环境治理、国际环境和气候变化合作等议题政策来讨论问题.相应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往往与欧美为核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生态环境治理模式、理论作比照.我们更为关注的是这些国家如何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减缓生态环境问题,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状况的改善.在这一大的视角下,中国与欧美国家(曾)面临着相同的生态环境挑战,因而是一个相互学习和借鉴的过程,并更多体现为我们从欧美国家中学习借鉴相关的治理经验.这也就不难理解,近年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等战略,其中的许多具体性环境经济与行政监管举措都被介绍引入到我国,但却或多或少忽略了这其实也是当今世界十分重要的意识形态或话语权争夺场域.

第二个维度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社会主义的整体制度环境下进行的,而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终究不过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这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即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中到底有没有生态文明,能不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十八大之后我国学术界仍然存在争论,而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如何认识现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之间的区别或矛盾.一般而言,所有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者都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是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会有生态文明,也无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如果接受上述基本立场的话,我们就必须谨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现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理应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提性条件,而这也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一个重要国际语境.

总体来说,我国的公共政策领域(尤其是社区基层),以及学界的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科更关注第一个维度下的国际背景或语境,其中蕴含着的看法是,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致等同于生态环境难题应对,因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欧美国家并没有本质性区别.相比之下,社会科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更关注第二个维度下的国际背景或语境,强调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有公共治理、法治环境的改善,但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变革,意味着它们不可能有挑战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多元政治的前提,而只会引入一些“浅”绿色的环境友好举措.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或语境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的是平衡考虑这两个层面的国际背景或语境.一方面,欧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具体经验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论是生态环境构成性元素还是生态环境系统的治理保护,都需要先进的经济技术设施和规范的行政监管制度作保障;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的根本性不同,会深刻影响着二者应对生态环境挑战和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性思路.尤其从长远来看,我们着力于通过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更多考虑通过经济、技术和法治手段渐进变革来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却不会挑战基本制度本身.更进一步说,在国内层面上我们将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在国际层面上我们将通过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成果来影响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并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

应该看到,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背景或语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走向客观全面的过程.十九大之前,我们很少明确承认全球层面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而且更多集中于与欧美国家之间的气候变化谈判和环境治理合作.如今,不仅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有值得我们关注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和经验,而且与欧美国家的各种形式环境治理合作也可以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来理解和解释.也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并促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2015年末《巴黎协定》的谈判、签署与实施,特别是总书记出席巴黎气候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不仅如此,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和政策特别适合于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和中国智慧的国际传播,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因而,我们既要高度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也要自觉将生态文明建设议题纳入到中国外交战略的贯彻实施中,比如让那些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地生态文明建设有更好的衔接和对接.

《领导文萃》: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路径不一致,您如何理解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内现状?

郇庆治:相比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十九大报告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应该说,这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一个肯定性研判,意味着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物质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性推动力.

具体到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或模式,我们可以依据对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或示范区的研究将其划分为三大类:江苏(广东)、江西(福建)和大北京地区.江苏省更接近于欧美国家的生态现代化理念和模式,即借助较强的经济现代化实力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技术创新能力来逐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江西省则侧重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较好生态环境禀赋和较大生态环境容量,使自身的生态环境资源得到更为充分而理性的利用,实现绿色发展,这类地区包括浙江的安吉和陕西的康县,他们的基本特征都是避开以建材开采加工、重工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复合型林业、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经济;相比之下,大北京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更多凭借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北京和天津等城市对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而至少从目前来看,省市行政边界仍是国家战略(比如精准扶贫)发挥更大影响的妨碍性因素.

举例来说,江西属于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省(区),而江西省所辖的抚州市已经开启了许多方面的政策制度创新尝试.一是“生态云”.其基本做法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将江西省抚州市的所有生态环境信息放到云平台,供政府各部门分享使用,从而更有效地监管辖区内的生态环境.二是“碳普惠制平台”.其基本做法是,使用者不仅可以通过这样一个APP平台来了解周边的生态环境信息,监督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生态环境责任履行,还可以为自己的绿色生活与消费行为赢得“积分”优惠,从而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该平台创立不到半年,就吸引了大约13万市民加入其中.三是“自然生态的价值化”.其基本做法是,借助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力量,努力尝试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价值定量测量,从而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现实转化.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些创新举措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有的还处在初级试验阶段,但这些探索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也为我们讲好“绿色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福建省是我国最早开始“生态省”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2014年3月,福建省正式启动创建我国的第一个全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省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实验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多个领域有所创新.2014年4月成立的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审判庭,对于依法治理生态环境、依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开拓之举.对于福建省来说,以大武夷山地区为核心的国家公园建设、基于国有重点林区自然生态保护的有机农林业发展(有机茶业和林下经济)、围绕林区管理和流域治理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福州泉州厦门金三角区域的生态现代化等,都可以成为很好的突破口.总的来说,福建省的主要生态优势或“资本”,可以概括为生态禀赋、经济优势、实践经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南北地区来看,长江以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似乎稍显落后,东北、西北、华北等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亮点较少,由环保部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实施的试点地区大都集中在长江以南.而从东西部来看,新疆、青海、贵州、云南、陕西部分地市的生态文明建设较为活跃,但总的来说政策依赖性较强,更多考虑的是举措.相比之下,东南地区的浙江、福建、江西、江苏等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并发挥着全国引领作用.

可以相信,十九大之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一个更加扎实、稳步推进的新阶段.十九大报告明确规划的“三步走”的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目标,以及大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行政体制的新“四大战略”部署,既给各级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落实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也为各级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会出现一个更加生气勃勃的新局面.

《领导文萃》: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请问您如何理解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指导?

郇庆治: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述是对十八大报告的继承和发展,二者的核心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十八大报告已经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与任务做了非常明确、深刻的阐述.比如,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也就是做到“五位一体”.而十九大报告则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而,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基础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做了更全面、系统的阐述.

从文本形式上看,十九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有所不同.十八大报告只有一个大部分来论述生态文明建设,而十九大报告中有三个部分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第一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和第九部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分别专门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和治国方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部署.而从论证结构上看,十九大报告和十八大报告的专门性篇章(第八部分与第九部分)则是大致对应的,都是先阐述理念和总体思路,再论述战略部署和任务总要求,最后是总结性概述(十八大报告强调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九大报告则强调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在第三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被作为十四个基本方略之一.具体而言,它包含着如下四个内在关联的要素或环节:基于生态学思维的自然价值理念或人与自然关系观念,整体统筹与法治严格的生态系统及其要素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综合考量生产、生活与生态理性要求或目标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道路,主动兼顾国内美丽中国建设与全球生态安全的天下情怀.在第四部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做了明晰的构想与规划,即“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2020年之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2020~2035年)和“生态文明全面提升”(2035~2049年).

而第九部分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阐述,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引的角度来看,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特点.一是突出强调了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引领意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既是总书记的一个核心性观点,也构成了这一篇章、特别是前两个自然段的理论性阐释的基础性论断.概言之,正因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所追求实现的现代化只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二是明确规定了以加快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来引领生态文明建设.在接下来的第3~6自然段中,报告分别从“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三是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新概念,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综上所述,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为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引和强大政治动力,也为我们更大胆地探索与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领导文萃》:十九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部署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与方法,您如何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

郇庆治: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或核心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中国梦,而这显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具体而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结构性短板”,而克服或弥补这一短板的过程,就是逐步确立起一种更高形态的经济技术体系、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文化理念的过程.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或需要一种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需要综合考量和有序推进.为此,十九大报告制定了“三步走”的中长期明确目标规划,即在2020年之前打赢污染治理保卫战、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目标、到21世纪中叶实现生态文明质量全面提升;要求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等科学理念,并致力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基础性制度(体系)的改革创新,从而逐步搭建起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要求党和政府未来五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四大战略部署”.总之,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些新论述、新规划和新部署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战略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必将保证其沿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正确方向稳步推进.

而从省级层面来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呈现为两大基本路径或模式,一是“绿色发展”模式,以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为代表.这些省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开发力度不太强、工业现代化模式的嵌入程度较低,较容易走出传统工业化的阶段或模式,因而可以围绕着自然生态资源的绿色利用来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可以说,国家发改委较为偏重这个路径,它所选择的试点地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大都属于生态环境禀赋相对较好的区域,包括福建、江西和贵州.二是“生态现代化”模式,以江苏、山东和广东等省区为代表.这些省区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实力强大,有能力通过大规模的经济技术革新和资本投资来克服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技术体系更新换代,并逐步切入到顺应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轨道.多少有些遗憾的是,这些省份本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重点区域,但却并未获得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足够重视,因而理应成为下一阶段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政策推进的重心.毕竟,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化仍是其基础性的内容,没有这些省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实质性提高,就没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从县域层面来看,启动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更加多样性或具象化的,往往要根据其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文化资源等因素来选择各不相同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比如,陕西的康县和浙江的安吉主要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带来整个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而河北的唐县则是通过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工业资本注入开启生态文明建设,北京辖区的密云和延庆则主要是通过北京市政府的政策协调和财政扶持来启动生态文明建设.

总之,不同层面同时在行政层级和地域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与策略是多样化和异质性的,不存在、也没有必要追求什么普遍性、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但所有这些典型性实例的共同之处在于:尽管各自的切入点或领域并不相同,但它们都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实践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事业,而不再简单是环境污染治理或园林绿化这样的狭隘性、议题性政策领域,而且都把实质性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与GDP扩张作为一个底线思维与战略.也就是说,它们都或多或少认识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逐渐形成的初级性经济社会现代化模式与理念的一种升级转型.因此,如果再套用改革开放之初那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维与战略来理解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已经严重过时,而且绝不会取得真正成功.最后需再次强调的是,“五位一体”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同时具有战略路径和目标本身的意义,我们不仅需要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融入其他“四大建设”的过程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而且要把生态文明的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制度体系及其文化价值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也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和理念价值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一种前提性条件或保障,而不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饰性前缀.

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生态文明和理论与实践和当代中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明建设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明建设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精髓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渗透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为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两座山&rd.

生态文明建设中行业报副刊发挥的作用以《中国环境报》为例
张春燕摘 要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在宣传特点与作用方面都与新闻版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环境报作为一张国家级环境报,在提高全民环境意识,传播环境保护知识、信息……方面.

生态文明托起大美中国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科学系统的总书记.

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以辩证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