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大豆类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和金豆娘娘李艳华:伴豆一生,为中国大豆争气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大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17

金豆娘娘李艳华:伴豆一生,为中国大豆争气,该文是大豆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金豆和李艳华和中国大豆争气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大豆论文参考文献 李约瑟难题论文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今年夏天,当大豆在关心国际贸易的网民中成为“网红”的时候,“大豆之乡”黑龙江海伦,满头大汗的育种专家李艳华正在湿热的试验田里手持镊子,耐心地给大豆杂交授粉.

在南方很多稻区,稻农们经常会提起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而在东北这一全国最主要的大豆种植区,豆农们念念不忘的则是李艳华这位中国科学院育种专家.

她培育的优质大豆品种10多个,单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推广优质大豆5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斤.她曾无数次从北到南跋涉4000多公里,为了节省科研经费,睡在普通火车硬座的下面.她痴心育种无暇写论文,曾迟迟评不上正高职称.

她用一颗颗金灿灿的大豆“作墨”,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换回农民们的最高赞誉——“金豆娘娘”.

“临时工”成了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

在黑龙江省海伦市郊区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院里有不少试验田.不论春种、夏管还是秋收,试验田里经常有一个身着白大褂的身影穿梭:瘦削的身材,利落的短发,泛黑的面色,蹲在田里查看苗情、豆粒,不时在小本上记录……

她就是大豆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

1966年,李艳华出生在黑龙江省海伦市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几代人都以种大豆为生.

海伦市位于松嫩平原东北端、小兴安岭南麓,黑土肥沃,有“中国优质大豆之乡”之称,也是重要的大豆集散中心.

李艳华自己都没想到,活了大半辈子,一直都没离开大豆,而且很可能会伴豆一生.

1990年,从东北农业大学作物学专业毕业后,李艳华回到海伦市农业局原农科所工作.虽然工作关系在这儿,但刚到单位没多久,她就被推荐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实习”.

但真正进入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李艳华经历了一番波折.

当年,实验站一位老研究员金振宇正要退休,特别希望找个接班人,能够接替自己把没完成的育种工作继续下去.然而,金振宇退休前找了好几年,也没合适人选.直到李艳华毕业,有人向金振宇推荐,才有了李艳华试一试的机会.

“那个时候,是把我当临时工招进来的,每天2.06元的工资,干了好几个月.”李艳华回忆说.

最终,金振宇被李艳华不怕辛苦、踏实的干劲感动了,决定将自己干了一辈子还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交给她.

1991年,李艳华正式成为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的一员.弹指一挥间,今年52岁的李艳华,已在实验站工作了28个年头.

2017年,李艳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果”.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说,建所几十年来,加上李艳华,全所一共才有3人获此殊荣.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显示,李艳华所选育的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达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大豆超20亿斤,为农民增加效益40多亿元.

“板凳要坐十年冷”,失败是家常便饭

从到实验站的第一天起,李艳华就确定了目标:培育适应东北高寒地区种植和加工的优质大豆品种.

农业生产一般情况下是机械化程度越高越好,效率快,精准度也相对高.但与农民种地不同,李艳华进行的大豆杂交实验,却很“传统”,需要人工收割、人工脱粒、人工分类.因此,她比很多农民还要忙.收获季节,她坐在地上筛选装袋,每一个豆荚、每一个豆粒都反复观察.

“育种,有时比照顾孩子还费功夫,特别是遴选品种的过程,必须要纯手工处理.”李艳华说.

大豆育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失败是家常便饭,成功反而难得一见.

杂交育种每培育一代就需要一个生长季.但培育出来的这一代是不稳定的,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培育第二代、第三代……直至第六代左右,才可以进行“决选”.

对育种过程,李艳华如数家珍:“决选”只是选择优质的品种进行一到两年的鉴定实验,实验通过后才可以送到有关部门参加审定,审定时间又需要三四年左右.因此,一个大豆品种从开始培育到最终通过审定,一般要经历10年到12年的时间.

从第一个品种开始培育,到有了第一个通过审定的品种,李艳华用了整整10年时间.这也就意味着,10年间,她的科研成果在某种意义上是空白的.

“板凳要坐十年冷,10年空白是值得的.”李艳华笑称,“怀胎十月,就能生孩子了,育种比孕育孩子难十倍.”

杂交组合是大豆育种中的基本方式,将大豆品种不同的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到一起,称作一次杂交组合.

李艳华20多年来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最终才从中育成了10个左右的审定品种.

坚持是值得的.李艳华研发的东生系列品种,亩产400斤左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为种植结构调整储备了不少早熟品种.

科技成果转化难是一个普遍问题,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却很受青睐,转化成效很不错.近几年,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累计转化资金近2000万元.

“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

争分夺秒已经成为李艳华工作中的一个习惯.李艳华说,育种工作不讲究什么“朝九晚五”,也没有双休和年假,只看天气:“只要不下雨,就是工作日.”即便下雨,往往也只是将工作地点从田地里转移到实验室.

每年李艳华待在地里的时间有150天以上,远远长于一般的农民.

大豆的花期本来就短,一天当中真正能进行杂交实验的时间也就两三个小时,又多集中在早上.为了多进行几个品种的杂交实验,李艳华往往凌晨两三点钟就要开始准备.有的同事去实验站吃早饭,才知道李艳华已在地里工作了三四个小时.

夏季深夜,实验站田地里,微风轻拂豆苗,显得静谧而又深邃.实验站里,李艳华办公室的灯还亮着.

办公室的角落里,放着一个躺椅,上面放了一件旧军大衣.为了挤出更多时间工作,李艳华常常晚上就睡在办公室里,躺椅作床,军大衣为被.

睡在火车硬座下面的育种科学家

黑龙江的冬天寒冷而又漫长,每年长达半年封冻期.由于积温较低,作物一年一熟,培育一季大豆需要一年的时间,这给育种工作带来很大制约.而另一端,冬季的海南正艳阳高照.“咱们满打满算一年只有一个生长季,人家一年两到三个生长季.”李艳华说.

为了缩短育种时间,几乎每年秋季,李艳华都会把种子带到海南“避寒”繁殖,第二年春季再把培育的种子带回黑龙江继续实验,这样可以增加一到两个生长季,育种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这就是北种南繁.

从最北的黑龙江省,到最南的海南省,几乎每个种子的形成,都跨越了大约4000公里的培育路线.“以前邮寄东西慢,经常是人到了海南,种子还在路上.所以不着急用的种子就寄过去,着急用的就用皮箱装好随身携带.”李艳华说.

2000年以前,为节省有限的科研经费,李艳华常常坐近50个小时的火车,往返在我国版图上最北至最南的两省之间.为了能多省点钱,她常常选择硬座.李艳华还记得,累了、困了时,晚上就躺在座位下面睡觉.

育种时间紧张,她常常住在试验田旁临时搭建的棚子里,24小时守着自己的秧苗.“一方面是方便查看育种细节,另一方面也是担心种苗被损坏.”李艳华说.为了多抢生长季,李艳华有时从当年10月到第二年5月初,超过半年时间都在海南进行种子繁育.

耽误一个数据,一年的工作就可能白干了

“做我们这种工作必须要细心,育种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一不小心,一年就白干了.”李艳华说.

有一年,李艳华培育的一个大豆材料产量特别高,同事都很兴奋,建议她拿去做南繁育种.但突然的高产却让李艳华心里犯了嘀咕.谨慎起见,她又试种了一年,结果产量又降下来了.原来,工作人员在收获时不仔细,导致数据记录出了问题.

每一个生长季,她要处理三四千份大豆材料,如果不细心,育成一个好品种甚至不止10年.

1998年,一家种子企业邀请李艳华去当副总经理,每年工资一万元,外加四五千元的分红,并承诺分给她一套房.彼时,李艳华一年工资只有1000多元,一家人还住着平房.

但李艳华拒绝了收入增加10倍的机会.在李艳华看来,进了企业,受利益影响,育种的工作就没有那么纯粹了,使用器材也不方便了.

同事韩斌说,她本可以像很多其他专家一样,到哈尔滨等大城市工作,享受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可她始终放不下自己田地里的那些大豆秧苗,几十年来,一直守在小小的实验站里,不愿离开.

20世纪90年代,科研资金紧张,李艳华曾拿出自己的工资来做科研.“你这样干还有啥意思啊?你看看谁像你那么‘虎’(傻)?”那时,李艳华的很多亲戚朋友常常这样问.

李艳华则站在实验站通往试验田的路上,告诉自己的丈夫王国栋:“只要走在这条路上,就有责任干好.”

“认人费劲儿,就能记得住种子”

在实验站内一间实验室里,摆满了挂着密密麻麻豆荚的大豆秧,有的放在玻璃罩内;另一间实验室的架子上,一层层放满了一袋袋用小网兜装起来的大豆种子.

大豆秧或种子普通人很难分辨,只能通过标签查看,才知道属于哪个品种,但李艳华一眼就能分清.

“主要是从豆粒的圆度、色泽来区分,有时也说不清楚,就是凭感觉,因为接触太多了.”李艳华说.

“这是东生1号,特别抗病,籽粒色泽浓黄,非常圆,做豆芽好,生出的豆芽又直又长,出产率高,口感好,几乎成了发豆芽专用品种;做豆腐也好,蛋白含量高,收购价高,每斤高出其他品种0.15元.这是东生7号,有非常好的加工品质,做出来的豆浆纯正浓香,入口绵柔,永和豆浆很大一部分用的是东生7号……”李艳华拎起一袋袋金黄的豆种,熟悉得像自己的手指.

李艳华培育的东生系列,审定的已到10号,而还没审定的,像东生17号、19号,已经被农民们“抢”去广泛种植.

“种子认得清,但认人比较费劲儿,我脸盲,见了好几面的人,还是记不住,有时搞得比较尴尬.”李艳华无奈地说.

“在很多豆农心中,她就是另一个‘袁隆平’”

你知道“金豆娘娘”吗?如果在海伦农村问这个问题,很多豆农会说知道,同时再竖起一个大拇指.

因为,“金豆娘娘”的外号,便是当地农民送给李艳华的.

李艳华所培育的东生系列大豆品种,因产量高、品质好,深受当地农民欢迎.她是豆农们的“财神”.

“李老师培育的品种,产量比一般品种一垧(公顷)少说得高出500来斤!一般品种,结豆荚一株也就20来个,李老师的品种,多的能到30个.”“十一”期间,顾不上休息的海伦镇建城村农民赵成军正在地头指挥机割大豆.今年他种了约1000亩大豆,全部是李艳华所培育的东生系列.

“我老感激了!”谈论起李艳华,向荣乡向丰村农民王淑艳难掩激动之情,“我种的东生品种,每公顷能增收2000元左右.”

“在很多豆农心中,她就是另一个‘袁隆平’!”王淑艳说.

由于太受豆农、豆商欢迎,李艳华被拉入到各种跟大豆有关的微信群里.“少说也有十几个群.”李艳华说.

群里有4200多个好友,其中大部分是农民,还有经销商.“我有三片地,头一块每垧(公顷)6200(斤),第二片每垧6300(斤),第三片每垧7130(斤)”“我每垧最高能达7200(斤)”……群里每天交流种植经验、收成情况,发布产品信息,热闹得像个大豆交易所.

开办讲座,传授农业知识,坐着拖拉机下乡去解答农民疑问,李艳华做这些事从不讲报酬,农民们却都一件件记在心里.

不久前,眼看着地里大豆长势喜人,海伦市共和镇主力村农民林凤送给李艳华一双手工缝制的布鞋表达感谢.

听闻此事,克山县西建乡农民林忠堂送给李艳华一首“打油诗”:“礼物虽小意非同,一针一线表赤诚,一颗拳拳赤子心,大豆缔结鱼水情!”

李艳华对育种工作上心,但对于评定职称、向上晋升很重要的论文数量,却不怎么上心.

“我们这种研究更多是要实践,论文写得再多,培育不出来好品种也没用.”李艳华说.

也正因此,李艳华晋职称的脚步比别人慢了许多.一起参加工作的同事2008年就获评正高职称.直到2015年,李艳华才因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破格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李艳华的一些同事对她的评价.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至今已有约5000年种植史.曾作为主要蛋白来源的大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我国大豆远未能自给自足.2017年,我国大豆总进口量多达9554万吨,相当于每天26艘满载大豆的万吨巨轮靠岸.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2018年我国拟增加的大豆种植面积就达1000万亩.

这一反差让大豆育种专家李艳华倍感紧迫.

“我们是大豆的故乡,就应该研发出最好的大豆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李艳华瘦弱的身躯里凝聚着满满的自信.

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大豆本科大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金豆和李艳华和中国大豆争气方面论文范文.

李丽华:成龙心中永远的巨星,千面影后不足以说明她
人物时事速递>> ·原创·2017年3月20日,被张爱玲誉为“活色生香,好像一朵花”的天皇巨星李丽华逝世,享年93岁 而她个性飞扬的银屏形象和电影般.

文妖李碧华:一言不合就吃小孩
这样的李碧华,大抵是细腻敏感的 有关自己的事不会多告诉你一分,却又妥帖周全的顾着每个人的心思 你说她温柔吧,她却冷酷到抹去所有自己来过的痕迹 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任意的在街上走,去小杨生煎去吃生煎包,去.

陈少华:归去来,我还是那杯九月九的酒
陈少华是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代表作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专辑盒带销量突破千万,被誉为“酒歌王子” 然而1998年,伴舞张红军酒后持西瓜刀,朝陈少华右脸连砍3刀 遭此劫.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而在东海之滨的厦门,有一位美丽的女子,能用自己双手,在“精美的石头”上,绘出美丽的画卷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