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贝多芬方面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贝多芬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该文是贝多芬方面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贝多芬和钢琴奏鸣曲和《悲怆》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贝多芬论文参考文献:

贝多芬论文参考文献 音乐创作期刊钢琴艺术杂志音乐创作杂志

【摘 要】贝多芬的奏鸣曲赋予了古典主义音乐以“崇高”之境,用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不同角度共同诠释了古典音乐风格,树立了古典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崇高美”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调式、调性、踏板的应用、情感的处理以及一些装饰音的演奏分析与探讨,让更多的人来演绎及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艺术性与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创作特点;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2-02

一、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乐圣”之称的他被认为是近代音乐史中钢琴大师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大多具有自传色彩,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等.此外,还由多部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传世.1798年至1799年的时间里,贝多芬创作了《悲怆》奏呜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来表达他们的友谊.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欧洲社会的剧变对身处其中的贝多芬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生活的坎坷使其进一步陷入了悲怆的心境之中.这部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成为了作者的早期奏鸣曲的杰作.《悲怆》奏鸣曲表现出的是贝多芬对待不公的生活和命运,以及面对一切阻力、不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出他的理想追求. 这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达到顶峰的杰作,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乐曲旋律、创作内容及风格都体现出了“日耳曼式”的理性之光.

二、曲式结构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同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同时,贝多芬还师从海顿和莫扎特,继承了二者的奏鸣曲式,延续对展开部的重视,但贝多芬的奏鸣曲中并没有海顿的安逸和莫扎特的欢快,而是在完整而严谨的曲式结构中承载着宏大的理想和悲怆的情怀,为“古典主义”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一)第一乐章,宏伟的奏鸣曲式

《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顶峰,全曲分为三个乐章.音乐构思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乐章,是庄严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使人们感到命运对英雄的威胁与不公,英雄在黑暗社会中的反抗.第一乐章是宏大的奏鸣曲式,在采用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古典音乐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引子和尾声.作品以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开始,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表达出贝多芬对命运的抗争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

引子的基本功能通常是为主题的进入做准备,但《悲怆》的引子却与第一乐章紧密相连,为呈示部的展开奠定了重要前奏.引子共有10小节,采用c小调旋律,引子的前半部分速度缓慢、风格凝重,象征着黑暗的社会和残酷的命运;后半部分速度逐渐加快,在逐渐“升温”的紧张感中将乐章推向了第一个.呈示部的速度为很快的快板,激昂的情绪在黑暗与抗争中一触而发,采用级进音乐手法呈现渐强到渐弱的发展,整体呈现出奋起向上的气势,表达了与黑暗斗争和追寻美好生活的决心.展开部是音乐形象冲突的中心部分,整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再现部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奏鸣曲式的总结部分,《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再现部主要主题,最后停留在C大三和弦上,连接段落被重复的主部主题代替并转至f小调.在由慢板到快板的过渡中,通过鲜明的节奏、上升音型和八度震音的运用象征与命运的抗争气概以及战胜黑暗的决心.在贝多芬的《悲怆》中,尾声很好地体现了展开这一性质,在16小节的尾声中,先是引用慢板的引子,随后转为快板.最后用一些力的强奏和弦以巨大的动力结束了该乐章,表现出了在面对黑暗时的痛苦、在思考命运时的悲凉和同黑暗社会、不公命运抗争到底的信念.在《悲怆》的第一乐章,贝多芬采用了宏伟的奏鸣曲式,在复杂多变且完整严谨的曲式结构中表达出了融合了痛苦、坚定、反叛、希望等复杂情感融合而成的“悲怆”.

(二)第二、三乐章,带有戏剧性特点的回旋曲式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行板,这是贝多芬以往的慢板中最为优雅的乐章,它抒发了宁静诚挚的感情,这一乐章的整体结构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称性,主部以一次原型和四次变奏出现.在第一乐章紧张、激烈的抗争后,呈现出回归自然寻求心灵慰藉的田园般的心境,宽广深情的旋律,细致均衡的织体似一首如歌的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采用了c小调,由呈示部、插部、再现部、尾声组成,与第二乐章相比,第三乐章同样具有田园式的特征,同时融入了戏剧性的特点,《悲怆》的第三乐章也是贝多芬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首次运用回旋曲式,体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四次的主题,每一次都带有细微的变化,在或急或静中呈现出了别具一格的新鲜感,同时第三乐章带有很强的歌唱性色彩,也体现了贝多芬在古典音乐之路上的创新与音乐个性.

三、戏剧性的创作情感特点

贝多芬被认为是兼有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作曲家,早期的弦乐四重奏,属于纯粹的古典主义音乐.《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情感不只是表现在悲天悯人的感伤情怀,而更多是表现在激昂澎湃的抗争、呐喊与灵魂深处的深情独白,最终奔腾不息的舞蹈与发现的喜悦.这是一位斗士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的心灵历程,短短的三个乐章招示了圣者一生的精神之旅.它集中了古典音乐的精华,成为开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先锋.

《悲怆》是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奏鸣套曲,属于典型的古典传统式样,整个作品的趋势结构可体现出强烈的“悲怆”意味.在《悲怆》奏鸣曲中,贝多芬凭借戏剧性的创作,赋予乐曲诗一般的浪漫情结和跌宕起伏的审美特征,映射出了作曲家坎坷的人生经历、悲喜交织的人生情感,同时铿锵有力的乐曲处理也指向了贝多芬倔强、顽强的生命力.贝多芬的“悲怆”则激荡着生命的欢乐、顽强乐章,更是人性力量的充分张扬.

四、具有英雄主义创新性的演奏风格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分析掌握一首作品的音乐风格是演奏这个作品的必备条件.在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中,钢琴曲占了绝大部分,总的来说,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都带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英雄精神,但其中最具英雄气概就是《悲怆》.在创作期间,贝多芬倍受耳疾困扰,加之亲人的背叛,在黑暗社会中独自挣扎的贝多芬一度精神崩溃,但与此同时,他怀着对音乐的热情与对命运不屈服的精神,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音乐作品.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是强烈集中而轻快的.第一乐章整体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

具有切分音形态的主题,弹奏时要力量集中,速度均匀,节奏平稳,不能忽快忽慢或拖泥带水.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弹奏时情绪平静和缓,音色整齐统一,不能忽暗忽明,或急转强烈明亮的演奏.力度记号“P”所要求的,不仅是音量要控制,同时又含有“安静”的要素.第二乐章总体是舒缓的,柔和的,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区分弱和和很弱的表现力.例如乐章的最后一小节,是以很弱结尾的,而前面一小节的过度是中强,这就要求掌握好由强到弱的递进,通过由强到弱的演奏体现出万物息声的安静之美.相比于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开始由弱变强,并出现了很多标注“很强”的乐句,与第一章相类似,是集中的快板,轻快的节奏映展现了活泼、乐观的情绪特征.尤其是从198小节到201小节的“ff”,是这乐章的最,需要集中全身力量演奏,使旋律强而有力,节奏鲜明,令人振奋,备受鼓舞.

总体而言,贝多芬在这部作品中标记的许多的力度及表情符号中,严谨的音乐态度和高超的演奏技能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是贝多芬作品的演奏风格体现,《悲怆》自然也不例外.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运用手指、指尖、小臂等手臂力量,还需要运用腰部等身体力量,一方面是《悲怆》曲式结构和音乐风格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为了表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英雄主义.身处底层社会的贝多芬在黑暗之中独自挣扎,尽管经济拮据、亲人背叛,但他却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精神追求,即对平等、自由、反抗黑暗的封建势力的不懈追求,这种社会环境中的英雄主义精神通过宏大沉重而不失欢快灵动的音乐风格体现在《悲怆》奏鸣曲中.通常非常重要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就在于演奏的速度,就好像贝多芬本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演奏同一首作品时,也因环境、情绪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速度变化,对于《悲怆》而言尤是如此.如果说第一乐章是黑暗社会中的英雄崛起,第二乐章是黑暗中的英雄沉思和艰难的前行,那么第三乐章,尤其是尾声处就是英雄坚定的屹立,不同的情感表达对在演奏《悲怆》过程中的速度把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不同元素的最佳配合才能产生出最“标准”的速度.同时,在演奏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踏板十分重要,尤其是在第二乐章中,精准地运用延音踏板才能够表达出《悲怆》的“悲怆”之感.

五、总结

综上所述,这个作品无论是在创作上、演奏技法、曲式、还是情感上,都能够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风格与创作的艺术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方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与转换.作品全曲结构严谨,感情发展丰富,伤感中略带,中暗透悲伤,至始至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随着人们对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深入研究,这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散发着它独特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郑兴三.贝多芬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综上而言,该文是大学硕士与贝多芬本科贝多芬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贝多芬和钢琴奏鸣曲和《悲怆》方面论文范文.

论筝乐《幻想曲》创作技法中的民族元素
古筝曲幻想曲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1989年创作的,它是一首具有云贵地区音乐风格的古筝独奏曲,也是王建民先生一系列筝乐创作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在作曲方面,该作品不再局限于古筝乐曲传统的五声音阶定弦,.

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
【摘 要】奏鸣曲告别Op 81a属于贝多芬中期的作品,是他32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一首由本人亲自标注标题的奏鸣曲,也被誉为是“最有特性的奏鸣曲”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 创作特点、演.

深度挖掘人文情怀,传播社会正面价值话剧《明天》创作展演与传播推广会纪要
2018年9月26日,由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话剧明天创作展演及传播推广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 会议围绕霍秉全自编自导的话剧明天的创作.

历史意识下民族身体的剧场构建舞作《俑》创作笔谈
舞作俑是青年学者田湉于2016年在美国访学期间作为文化交流演出的一个作品,作品创作发轫于在异文化语境中的主体文化身份认同的思考,编者选择了自身较为熟悉的汉代舞俑形象作为身体形态与动作素材,逐步由一个7.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