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西安类有关论文范本 跟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上的墨书题记(上)韩建武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西安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2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银器上的墨书题记(上)韩建武,该文是西安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与何家村和西安何家村和金银器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西安论文参考文献:

西安论文参考文献 创业家杂志艺术百家杂志社世界家苑杂志一村一名大学生毕业论文

韩建武

1970 年10 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银器、玉器、钱币、铜器、药物等1000 余件,这些精美的实物被称为20 世纪唐代考古的一次划时代的重要发现.唐代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期,而金银器又是唐代工艺美术的代表,所以绝大多数器物属盛唐时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称得上“上的明珠”.何家村出土金银器270 件,其中带有墨书题记者,共计90 件,还有两件金盆传原有墨书,另有7 件残存有当时包装纸印上的墨书.这些墨书题记对于揭示器物名称、唐代衡制、赋税制度,反映埋葬情况、器物来源、检校藏品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书法价值也不容低估.

一、对于唐代赋税的认识

东市和西市是隋唐长安城中设立的集中商业区,市内以井字形街道分割为九区,每区开设临街的各行店铺,据宋敏求《长安志》:“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可见“东市库”银饼( 图1) 是经营邸店、店铺的商人上交国家的税银①.因为许多有势力的贵族大臣在市内经营邸舍、店铺,以取厚利.以至于开元二十九年(751 年)正月下诏:“禁九品以上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宋之”( 图2)、“赵忠”( 图3) 等当是商人名.根据《旧唐书》卷44《职官三》:“两京都市署”,“京师有东西两市”,东市库可能就是京师都市署属下之库.②

“五两朝”银铤( 图4) 之“朝”,据《唐六典》卷20:“左藏有东库、西库、朝堂库”,可见刻有“朝”字的银铤,是铸造,国家库藏—左藏所属朝堂库之物③.其上墨书是后来重新称量时所记,“卌八两半”不是这枚的重量,而是多枚合称,最后将重量记在此银铤上的.

左藏是户部管辖的国库,专门负责国家赋税所得,国库银铤主要来自地方赋税和供奉,从“十两太北朝”银铤清晰的剜削及补钉痕迹分析,国库银铤的管理有统一的重量要求,称量也非常严格.因唐代库藏日常业务由太府寺管辖,有人认为太北之“太”应是“太府寺”④.该银铤上墨书已不清,应是第二次重新校对重量时所写,内容应为重量.

“五两一分半”银铤( 图5),墨书与何家村绝大多数金银器上墨书字体相同,应为埋藏前称重所写.

二、标明存放器物的名称、数量、

莲瓣纹提梁银罐( 图6.1) 内所存物件数量与墨书( 图6.2) 所记相符,蓝、红宝石( 有人认为是红色蓝宝石) 等16块与颇黎(玻璃)16 段相契合( 图7).由此可见,唐代玻璃是指宝石之类的天然矿物,《天竺记》:“大雪山中有宝山,诸七宝并生,取可得,惟颇黎宝生高峰,难得”.《新唐书·罽宾传》:“武德三年,遣使贡宝带、金锁、水精盏,颇黎状若酸枣.”这里玻璃显然指天然宝石.《本草纲目》引陈藏器:“玻璃,西国之宝也.玉石之类,生土中……主治惊悸心热,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热肿,摩翳障.”何家村出土的蓝宝石上有多处加工琢磨的条痕,并多有穿绳之系孔,绿玉髓已加工成底面平坦的戒面形式,可见这里的宝石是当作装饰品用的,而非药物.珊瑚,《唐本草》认为,珊瑚“去目中翳,消宿血,为末吹鼻,止鼻衄”.唐代来自域外的珊瑚除医用外,主要用来制作指环、手镯和其它的珠宝饰物.何家村出土珊瑚( 图8) 三段,和宝石等放在一起,应也是作为珠宝饰物之用.

“玉杯一”即白玉忍冬纹八曲长杯.凸纹琉璃碗、水晶八曲长杯( 图9) 惟与“琉璃杯碗各一”相对应.琉璃,则指人工烧制物,《南洲异物志》:“琉璃本质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水晶,古称“水精”、“千年冰”等,古人不了解水晶是天然矿物而误为千年冰.有趣的是唐代玻璃也被认为是“千年冰所化”,可见唐代水晶可能有时也归为玻璃之类.墨书上将水晶杯题为琉璃杯反映了当时有以琉璃冒充水晶的状况,东晋葛洪《抱朴子》:“外国作水晶椀,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得其法而铸作之者”.正因为有此现象,这里唐人将水晶杯误记为琉璃杯,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了.

银罐内所装的两对镶金玉镯是迄今唐代遗物中仅见的,从墨书题记“玉臂环四”可知,这种可以开启的臂饰在当时被称作“玉臂环”,它是一种可以自由开启的臂饰.“玛瑙杯三”即玛瑙长杯( 图10)、玛瑙羽觞( 图11)、兽首玛瑙杯.

三个大药盒中存放有三种钟乳.钟乳又名虚中或鹅管石,为溶洞中自洞顶垂下之碳酸钙积淀物,为古代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药物,同时也是炼丹原料.《吴氏本草》曰:“钟乳……山谷阴处,岸下聚溜汁所成.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本草纲目》:“时珍曰,石之津气,钟聚成乳,故名石钟乳.芦与鹅管,象其空中之状也.”《神农本草经》载石钟乳:“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窃,下乳汁.”《本草纲目》引孙思邈语:“乳石必须土地清白光润,罗纹、鸟翮、蝉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慎勿用之,杀人甚于鸠毒.”《旧唐书》记载高季辅为太子右庶长,上疏切陈得失,太宗特赐钟乳一剂,并奖褒说:“卿进药石之言.故以药石相报.”《唐语林》也载玄宗赏赐宰相宋璟上好钟乳去合炼“寒石散”,大臣也以得到皇帝赏赐的钟乳为荣.宰相元载被抄家,有钟乳500 两.

唐代钟乳产地较多,《新唐书》载河南道河南郡颖阳倚箔山有钟乳,山南道房州房陵郡土贡钟乳.《唐六典》载岭南道出钟乳,《通典》载韶州始兴郡贡钟乳24 斤12 两.

何家村出土三种钟乳,分别盛放于三个银盒中,其一,盒盖上有墨书题记“上上乳一十八两”,出土时盒内原盛有管状钟乳石678 克,透明度好,部分碎裂成指甲状小块.钟乳以透明度高者为上品,唐萧炳《四声本草》载,钟乳石“如蝉翼者上,爪甲者次,鹅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此银盒内钟乳晶明透亮,管壁薄而均匀,品质极佳,故称识“上上乳”( 图12).其二,银盒内有唐人墨书“次上乳十四两三分堪服”,盖外有“次上乳一十四两三分”.出土时盒内原盛有管状钟乳石606 克,大多已碎裂为小块,颜色灰白半透明,比“上上乳”颜色略暗,等级略差,故名“次上乳”( 图13).其三,盒盖面书“次乳廿四两”,盒盖内书“次乳廿四两须简择,有堪服者”.出土时盒内原盛有管状钟乳石947 克,颜色灰暗略泛黄,透明度不好,粗细厚薄也不均匀,符合萧炳提到的最后一等 ( 图14).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内所装的白石英、紫石英(图15),即盖内墨书提到的“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也就是水晶.无色透明者,古人称为白英.紫水晶称紫英,紫色是因为“铁”的氢氧化物在晶体中形成“呈色中心”的缘故.这是天然水晶作为药物的明确发现.

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徐锴语:“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种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莹者.”同书引《名医别录》曰:“白石英生华阴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长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长五六寸者弥佳.”晋葛洪《抱朴子》卷11《仙药》中将石英与丹砂、黄金同列上品.《神农本草经》卷1《上经》认为白石英“味甘,微湿,主消渴,阴痿不足,咳逆,胸膈间久寒,益气,除风湿痹.久服,轻身,长生.”苏颂谓:“古人服食,惟白石英为重.”白石英还是古代炼丹的主要药物,《云笈七签》卷71《金丹部》中“太一玉粉丹法”的配方为“紫石英(五两)、白石英(五两)、银粉(五两)、空青(十两)、流艮雪(一斤,用银雪).”

唐代产白石英的地方较多,《新唐书》载睦川新宝郡、梧州苍梧郡土贡白石英.《通典》载泽州高平郡贡白石英50 小两.《唐六典》载河东道泽州、岭南道都出白石英.

紫石英在唐代也被视为珍贵的服食药物和炼丹药物.《岭表录异》曰:“陇州山中多紫石英,其稍蕴紫,其质莹彻,随其大小,皆五棱,两头如箭镞,煮水饮之,暖而无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神农本草经》载:“紫石英,味甘,温.主心腹咳逆,邪气,补不足,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久服,温中、轻身、延年.”《本草纲目》引《日华本草》有用其治痈肿毒气之方:“紫石英火烧醋淬,为末,生姜、米醋煎傅之,摩亦得.”《云笈七签》有“灵宝还魂丹法”的配方,其中需要光明砂和紫石英,.《抱朴子》载不寒之道是服“紫石英朱漆散”.

《通典》载兖州鲁郡贡紫石英22 两,沂州琅琊郡贡紫石英22 两,《唐六典》也载两州出紫石英.

银盒内所装药物朱砂与墨书所记数量和重量基本符合,墨书标明名称者有:“大粒光明砂”(图16)、“次光明砂”、“光明碎红砂”、“光明紫砂”、“红光丹砂”、“井砂”六种,实物观察可见确有色泽、颗粒大小等诸多的不同.《抱朴子》卷69《金丹部七》:“丹砂者,太阳之至精……丹砂是阳之正气……只如丹砂之体数种,受气不同,惟三种堪为至药,上者光明砂,中者白马牙砂,下者紫灵砂,余有溪砂、杂类之砂,不中入至药服饵所用……光明砂者,受太阳精通澄朗正真之精气,降结而红光耀耀,名曰光明砂.”此种砂开片解理处颜色鲜艳并有光泽,故称光明砂.唐《新修本草》:“最上者名光明砂,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粟……光明照彻.”⑤《本草纲目》:“时珍曰:丹砂以辰、锦者为最,麻阳即古锦州也.佳者为箭镞砂,结不实者为肺砂,细者为末砂.色紫不染纸者为旧坑砂,为上品;色鲜染纸者为新坑砂,次之.”《云笈七签》:“上品光明砂,出于辰锦山石之中.”光明紫砂( 图17) 应为光明砂中的旧坑砂.红光丹砂( 图18),银盒上注“红光丹砂二大斤,大颗三枚绝上”,共重1415 克,其中三块较大,为光明砂中的箭镞砂,但色鲜,可能为新坑砂,品质略次于光明紫砂.光明碎红砂( 图19)852 克左右,盒上墨书记为“一大斤四两”,为黄豆大小的咖啡颗粒,色彩深浅略有差异.据《神农本草经》,丹砂因形态、色彩不同,有不同等次,最上者名光明砂,“大小如豆者谓之豆砂,细赤碎者谓之碎砂,又称‘红雪’”.唐《新修本草》谓:“最上者名光明砂,大者如鸡卵,小者如枣粟……光明照彻.”次光明砂720 克,比光明砂品质差.需要注意的是墨书中朱砂有两种不同写法,井砂、次光明砂,“砂”字均写为“沙”,是否反映了产地的不同?产于山石之中写作“砂”,产于溪水中用“沙”?井砂也是朱砂的一种,《历代名画录》:“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砂”,可见唐代至少武陵和溪州是井砂的著名产地,《通典》载溪州灵郡年贡朱砂10 斤.

《神农本草经》:“丹沙,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炼丹术的国家之一,用丹砂、铅、汞等矿物为原料,用炉火烧炼,制作“长生不老”之药,称炼外丹.《云笈七签》:“镇魂固魄飞腾方灵丸”需“丹砂八两,白石英二两……”

丹砂本身无毒.但经焙烧后变成氧化汞时,则有剧毒,唐代多个皇帝就因服“仙丹”而亡.唐代产贡朱砂之郡甚多,《通典》、《新唐书》载容州普宁郡贡朱砂20 斤,越州会稽郡贡朱砂10 两.《新唐书》载锦州卢阳郡土贡光明丹砂1 斤,辰州卢溪郡贡朱砂10 斤(即辰锦之地),因古代产于辰州(今湖南沅陵)者最优,故朱砂称为辰砂.剑南道茂州通化郡“贡麸金、丹砂”,黔州黔中郡土贡光明丹砂,溱州溱溪郡土贡丹砂.

四个大银盒内装九副玉带,根据墨书,有碾文白玉(白玉碾文)、更白玉、白玉、白玉有孔(白玉玉开孔)、斑玉、深斑玉、骨咄玉带及白玛瑙铰具等名称.这使我们知道,唐人对玉的命名多以色泽为名,有纹样者则称为“碾文”,而骨咄玉,应是产地为名.《新唐书·西域传》:“河中城邦国有骨咄……”骨咄国地处帕米尔西部的阿姆河上游即喷赤河流域的山中,相当于今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册府元龟》记载骨咄国在开元天宝年间曾四次向唐朝廷贡良马,由此可见,骨咄国与唐王朝关系密切.骨咄玉带说明唐代玉器除来源于新疆于阗外,也有西方贡玉⑥.(刘云辉最新观点认为骨咄指的是玉色)墨书所记九副玉带数量与实际所出基本相符,但伎乐纹玉带共有方、圆16 件,没有带扣,但所记是纯方16 件,并玦.狮纹带( 图20) 共有15 块,有玦,但所记是16 事,失玦.虽然墨书与数存在帐物不符现象,但根据唐代用规定,这些玉带除去头、尾两块玉带板及带扣外,总数均为13 块.《通典》卷63《礼典·天子诸侯佩剑绶玺印》:“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以上,金玉带,十二;四品,金带,十一;五品,金带,十;六品、七品,并银带,九;八品、九品,服并石带,八;庶人,服黄铜铁带,六.”十三胯是唐代革带最高数,为御用带.伎乐纹白玉带( 图21) 是其中惟一不合制度的一例,它由4 枚方形和10 枚半圆形组成,成了14 ,但这10 枚半圆形中9枚雕胡人伎乐,只有1 枚上面雕琢狮子,虽从玉质形状并无差别,但构图主题明显不是一类,可见伎乐纹白玉仍合唐制为十三,这个狮纹带胯埋葬前当另有归属,属于混入其中,但它非所藏狮纹带中的一枚,因为狮纹带本就是13 枚,且全为方形.如此可见是墨书所记时出现了笔误,这也可从“更白玉一具数准前”中得到印证,因为所出更白玉( 图22) 一具,正是15 块,盒内狮纹带也是15 块,与墨书“准前”意思相符.

令人产生疑惑的还有装井砂的银盒( 图23),其上“十两”,如谓盒重或井砂重,都合唐制,但若以“卅七两”为井砂重量,则不合,因为出土井砂仅444 克,“卅七两”如指金屑,则简报称出土金屑787克,实测为912 克,均不够唐制37 两.“次光明砂”银盒内药物也与记载差异较大,超过允许的误差范围.

金屑即黄粉,《本草纲目》引宗奭语:“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经磨屑可用之义,必须烹炼锻屑为箔,方可入药,金箔亦同生金,有毒能杀人……若不经锻,屑即不可用.”

麸金则是从冲积层中淘拣出来的金片,因其小如麸皮,故名麸金 ( 图24).《名医别录》认为黄金“镇精神,坚骨髓,通利五脏邪气.”李时珍认为可“疗惊痫风热肝胆之病.”《抱朴子·仙药》:“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太平御览》卷669《南岳魏夫人内传》载,晋成帝服金屑得道.黄金还是练丹的重要物品,《云笈七签·方药部》:“灵宝还魂丹制法”需“金簿二十四片,光明砂研如面……”

唐代产金屑、麸金之地很广,《岭表录异》载广州“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遂多养,收屎淘之,日得一两或半两,因而常致富矣.”《通典》、《新唐书》记载,日南郡州贡金箔黄屑,陇右道贡金屑,剑南道茂州通化郡土贡麸金,宕州怀道郡贡麸金10 两,岭南道出金箔黄屑,饶州鄱阳郡贡麸金10 两,眉州通义郡贡麸金8 两,衡州衡阳郡贡麸金14 两,廓州宁塞郡贡麸金6两,蒙州蒙山郡贡麸金10 两,巫州潘阳郡贡麸金8 两.

何家村窖藏出土琥珀10 段,与次光明砂一起存放于一银盒内 ( 图25) .陈藏器言,琥珀可止血生肌,合金疮.沈约《宋书》载,武帝时,有人献琥珀枕,时将北征,以琥珀治金疮,上命捣啐分付诸将.《拾遗记》载孙和悦邓夫人因水精伤面,太医就用白獭髓和琥珀末涂之,遂好.《名医别录》认为,琥珀可“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明郎瑛《七修类稿》记载,琥珀主疗小儿惊娴之疾.唐代琥珀主要从波斯输入,日本、林邑等国也献过琥珀.

唐代金银器的计量单位有5 个,即“斤”、“两”、“分”、“钱”、“字”.一斤等于16 两,1 两等于4 分,1 两等于10 钱 .药盒药物标重时出现“大斤”概念,按唐代衡制有大制、小制之分,根据银盒上墨书,则1 大斤分别为660 克、681.6 克、707.5 克、746 克.则唐代1 大斤平均为698.8 克.

注释:

①③秦波《西安近年来出土的唐代银铤、银板和银饼的初步研究》,《文物》1972 年第7 期.

②④李伟国《关于“东市”、“太北”、“法化”和“永安五男”》,上海博物馆《周秦汉唐文明研究论文集》,2004 年.

⑤耿鉴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医药文物》,《文物》1972 年6 期.

⑥刘云辉《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庆出版社,2000 年.

(责任编辑:田红玉)

汇总,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何家村和西安何家村和金银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西安本科毕业论文西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何家村金银器赏析(二)
陕西博雅鎏金蜂鸟纹六曲银盘高1 7厘米口径1516厘米沿宽0 3厘米壁厚0 2厘米重220克唐西安何家村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锤击成型,纹饰鎏金 窄平折沿,边沿缝中涂有黑色;浅腹,有6个明显的葵花瓣,平.

金银辉映中国古代金银器珍品展
2017年3月18日上午,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全国非国有博物馆协作体主办,大唐西市艺术品中心、洛阳唐艺金银器博物馆、内蒙古明博草原文化博物馆、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承办的“金银辉映&mdash.

何家村出土玉器赏析
广州 林东编者按1970年10月,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南郊的何家村,唐长安城兴化坊所在地,出土了1000多件深埋地下上千年的金银器、玉器、贵重药物、中外钱币、铜器……珍贵文物 .

西安雅观陶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国古代金银器赏析
凤首提梁纯金壶 日本制作明代(丰臣秀吉一一德川家康时代)最高处16 5厘米,最宽处13 5厘米,重619 69克 纯手工打制,凤首流,圆弧形提梁,盖钮上雕琢翡翠圆环,金光熠熠,富丽堂皇 纯金净瓶(一.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