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台湾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主题:台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病逝,该文是台湾相关论文范本和著名诗人和余光中和病逝类论文范本.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论文参考文献 台湾硕士论文台湾问题论文著名期刊著名学术期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写下《乡愁》这首诗的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2017 年12 月14 日于台湾高雄医院病逝,享年89 岁.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 年生于江苏南京,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1949 年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后曾在美国求学和授课.1985 年定居高雄市,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1972 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里花了20多分钟的时间写就《乡愁》.40 多年来,这首诗不断引发全球华人共鸣,先后入选各个版本的教科书,时至今日依然是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意象.它定义了中国人的一种情感模式:乡愁,是有关母亲、故乡和祖国的综合性情感,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余光中走了,乡愁永远都在

一个现象级作品的出现,往往是因其以艺术性的手法巧妙地触及到了人们的心灵,或者打开了一段记忆,或者开启了一段叙事.《乡愁》的流行,也有着这样的逻辑.余光中生活的年代,正处于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颠沛流离是人生常态.余光中也是这样,他一生都在跋涉,走过很多地方,但不管走多远,不管走过多少地方,故乡只有一个,乡愁永远都在.

乡愁是具象的,也是抽象的;乡愁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乡愁才在人们心中始终挥之不去.作为诗歌,《乡愁》固然有其巧妙的表达,但最关键的,还是通过巧妙的表达架起了一座桥,抵达了人们的内心深处.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有着普遍的乡愁,所以《乡愁》这首诗才会打动这么多人.曾经的生活经历发育和充实了余光中的乡愁,但如果有可能,这样的经历谁也不想拥有.

优秀的作品,有着穿越一切的力量.德国前总理勃兰特说:“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想想余光中那代人的经历,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过去;正因为有着那样的时代背景,余光中那一代人的乡愁才那么沉重.那样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人们在内心深处从来没有忘记.现在重温这段历史,并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为了不让这段历史再次上演.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不忘伤痛、铭记历史,才能迎来更加光辉的未来.

人们为什么传诵《乡愁》

40 多年来,《乡愁》这首诗传唱不绝.但是说起来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余光中后来其实不太乐意在公众场合吟诵这首诗.也许是被人邀请多了,自己都觉得腻了,也许就是因为这首诗过于出名,遮蔽了他真正的诗歌成就.确实,余光中一生横跨文学四大领域,一手写诗一手写散文,同时还涉足文学评论和翻译.仅就诗歌领域而言,文学成就比《乡愁》更高的也不在少数.但无论哪一首,至今都没有超过《乡愁》的影响力.这从诗人的角度来看或是一种遗憾,但放在历史背景下,这却是时代使然、人心使然,是两岸长期隔绝后两地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诉求.

从朴素的个人情感来讲,乡愁是对故乡的一种怀念;从国家与社会的角度来讲,乡愁是期盼国家统一的一种呼吁.这首诗流行的时候,也是中国社会出现历史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迁徙的阶段,许多人从家乡出发外出打工、创业,一年难得回家一趟,难免思乡情切.后来,随着城乡大规模发展,许多人的故乡都变成了自己不认识的模样,这时候人们又不免勾起对昔日时光的追忆,产生浓烈的乡愁意识.这是社会变迁发展过程中,人们发自于生活经历、精神需求而自然产生的情感,也是如今一直提倡的“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的本义.只不过,这已经与诗人所经历的人生体验关系不大了.如今,诗人之魂已“还乡”,“乡愁”依然将传唱下去.但总有一天,这首诗将仅仅只是一种象征.

年轻气盛冒犯梁实秋

梁实秋与余光中曾是师徒关系,梁实秋在写作上对余光中耐心指导,余光中也很尊敬梁实秋,但在20 多岁的时候,年轻气盛的余光中却曾经冒犯过梁实秋.

一次,余光中准备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出书前,余光中找到老师梁实秋,请他为自己的诗集作序.几天后,梁实秋交给余光中一首三段格律诗.余光中读后便傻眼了,老师的诗看起来和自己的诗集毫无关系.他越看越生气,竟然气势汹汹地赶到梁实秋家中,将诗作退还给梁实秋,并恼怒地说:“老师的诗应该不是专门为我的诗集而写的吧!”看着眼前吹胡子瞪眼的余光中,梁实秋这才明白自己的诗作质量不高,未得到学生的认可.他面带笑容,轻轻地说:“我的诗写得不好,这个我应该提前向你说明.这样,诗我收回.等到你的诗集出版后,我写一篇评论,算是对这件事的补偿,你看如何?”

梁实秋当时是文坛泰斗,为了让学生在文坛上站稳脚跟,梁实秋虽不善新诗,仍勉为其难为其赋诗一首,之后更向其道歉,极力推荐余光中.这件事对余光中的影响非常大,他每每回忆此事,无不感慨地说:“如果将恩师换成是我,我一定会河东狮吼,然后一脚将那个狂妄的青年踢出门.恩师是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做人课.”

乐做“啄木鸟”

2004 年,余光中应邀来到上海,做客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这次节目做得很成功,并且余光中还与主持人曹可凡成了好朋友.2011 年,曹可凡的新书《悲欢自酬》出版在即,但序言还没写好,于是就想到了余光中,向他索序.余光中欣然答应了.不久,曹可凡就收到了余光中寄来的序文,同时还附有一封短笺:“曹先生:传上这篇读后感,迟奉为歉!寄给我的尊稿,校对潦草,有错别字,也有漏字,或年份,或细节有误.有的地方,引文与本文字体部分,极易相混.盼于付印前彻底改正!匆此即颂.”

曹可凡看了这封信后,连忙翻看自己的书稿,发现余光中用红笔将大大小小二百多处错误一一指正出来,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些他一时也吃不准的地方,还提请曹可凡再校对相关原著文字.对此,曹可凡深感汗颜,这篇序文不知花费了余光中多少宝贵的时间,同时,他也被余光中的严谨、认真和执着所感动.后来,曹可凡了解到,余光中每次序,都会仔细阅读书稿,把其中的重点圈注出来,并且还要将字里行间的讹误逐一校正.对此,余光中调侃说:“我难改‘啄木鸟’的天性,所以,在看书稿的同时,就顺便校对了一遍,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负责.”

做学问者要有个性

流沙河曾在中国诗坛笔走龙蛇,是饮誉海内外的大诗人,也是余光中的挚友.1996年8 月,余光中应邀来四川大学讲学,流沙河全程相陪.两人在讲学间隙去诸葛武侯祠游览,当来到三国名将张飞塑像前时,他们发现解说牌上竟赫然写着“张飞字益德”.流沙河脱口而出:“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不知道张飞的字为翼德?作为海内外闻名的古迹,怎能犯如此低劣的错误呢?”余光中也随声附和:“确实不应该呀.”

余光中返台前,叮嘱流沙河一定将这件“小事”弄清楚.带着挚友的嘱托,流沙河几经奔波,终于从《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上得到了答案:《三国志》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之手,被公认为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史学著作,里面清晰记载着“张飞字益德”.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经艺术加工将“张飞字益德”改为了“张飞字翼德”.也就是说,武侯祠“张飞字益德”的介绍,完全出于对历史的尊重而并未出错.流沙河赶紧去信将实情告知给余光中,写道:“当对一件事存有疑问时,切不可草率下结论.只有抛弃臆断,下功夫弄个明白,才可避免尴尬.”余光中回信道:“先生卓然而立的求真精神,令我敬佩,也让我感触颇深:做学问者要有个性,人云亦云断不可取.”

综上所述:上文是关于对写作著名诗人和余光中和病逝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台湾本科毕业论文台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余光中:《乡愁》诗人远去
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先生于12月14日辞世,享年90岁 2017年10月23日,台湾中山大学曾为余光中庆祝90岁大寿,那也是诗人最后一次公开露面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

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
一伊丹才让先生1933 年2 月10 日出生在今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亦是青海塔尔寺六部落中的祁家部落,是雪域宗喀人 这里是他双脚落地的世界,是高山擎起蓝天的地方 童年时因家境贫寒,度日如年 为帮助家庭.

笔墨的舞者意趣的诗人简评著名画家刘泳花鸟画系列作品
刘泳是中国北方画派的著名画家,系属燕赵慷慨之地,生于斯长于斯,按说其画风画貌应该是具有雄浑厚重的气度 但是就他个人总体作品印象来看,他却把北方苍茫浑厚之气,隐于南方婉约灵动的秀逸之中,因而使他的艺术作.

追根溯源国宝《富春山居图》为何半幅落户台湾
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共同见证着中国书画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谈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