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桃花园记并诗方面论文范例 和《桃花园记并诗》里的桃花源新考有关论文范例

主题:桃花园记并诗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桃花园记并诗》里的桃花源新考,本文是桃花园记并诗相关论文怎么写跟《桃花园记并诗》和桃花源和桃花园记并诗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桃花园记并诗论文参考文献:

桃花园记并诗论文参考文献 诗潮杂志学友园杂志订阅麦田里的守望者论文现代诗投稿

内容提要:自从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描绘出一幅男耕女织、自产自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的理想社会图景后,学术界对“桃花源”位于何处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通过地理学、考古学、民俗学的考证,我们比较《桃花源诗并记》以及瑶族《盘皇券牒》《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千家峒歌》《盘王大歌》等文献可知,湘鄂交界的龙窖山是瑶族祖先故地,是瑶族早期千家峒,也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笔下桃花源的原型.

关键词:桃花源 龙窖山 瑶族 千家峒

作者简介:李庆福,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南方少数民族文化.

一、历代以来关于桃花源的争论

《桃花源诗并记》(以下简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桃花源描写的是男耕女织、自产自足、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这样一个大同理想社会.有诗言:“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自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以来,“桃花源”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讴歌所探索,并固化成为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一种社会理想追求,后世历代政治家对理想社会的设计,都打上了陶渊明这“桃花源”世界的印记.关于桃花源的解释,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桃花源为仙境说,认为桃花源类似于刘晨、阮肇人天台所见的仙境.一种为心境说,即桃花源为一种理想主义的寓言,类似于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儒家所说的大同以及西方空想主义、无政府主义设计的乌托邦,但它比西方乌托邦思想的出现要早1 000多年.一种为实境说,如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认为真实的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者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真实的桃花源中人躲避的不是秦国的战乱,而是跟东晋同时的北方十六国中的前秦(荷氏的国家).[1]他还在文中引用了苏轼的观点“世传桃源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其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认为苏东坡观点最客观实在.但这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上被认为桃花源旧址的多达20多处,这里我们仅举几例.

(一)湖南桃源县

这是众多桃花源中最有名的一处.理由是《桃花源记》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的说法,且这里还有桃源山等地名与之相符.据《桃源县志》记载:桃花县隋唐时为武陵县地域.早在晋代,境内的桃源山即建有道观,名桃川宫.宋太祖乾德元年(963),转运使张咏根据朝廷析武陵县之政令,认为此地有一风景秀丽、道观雄伟的胜地,此胜地与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所记部分实景相符,建议置桃源县.有的学者指出,这里的桃花源也有很大缺陷:一是没有确切资料记载陶渊明来过这里;二是离河流太远,无法印证“缘溪行”的场景;三是山谷狭小,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差距太大.

(二)江西九江桃花源

以钱耀东、孙自诚作《也谈〈桃花源记〉的原型》①为代表.钱耀东、孙自诚认为:位于康子县的康王谷才是桃花源原型.康王谷又叫庐山垄,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离陶渊明故居最近,只有5公里,距九江市20公里,星子县城18公里,庐山牯岭20公里.谷内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两旁山重岭叠,溪边草繁树茂,草绿花红,花团似锦,反映了以康王避秦乱流落庐山垄建康王城的故事为线索而撰写出来的世外桃源,只是主人公换成了武陵打鱼人,与《桃花源记》描写的场景相符.

(三)江西武宁县武陵岩

以武宁县张镜渊、方平《走近桃花源》②为代表.武陵岩又名南山或武陵山,离武宁县城40公里.上有桃花峰,每年春季便桃花盛开,芳艳如锦.武陵岩地名宋代就有记载.唐代应举不第的襄阳人土李质,流落武宁,有《武陵岩》诗云:“曾入桃源路,桃源信少双.洞霞飘素练,碧鲜书阴窗.”明代嘉靖县志记载:“武陵山,奇胜如桃源.”另有旧志载:“武陵崖桃源胜景也.”明代时任江西巡抚的福建莆田人林俊来武宁赋诗:“欲往桃源寻遗迹,小舟闲坐武陵仙.”陶渊明长子俨的后裔与他外祖父孟嘉的后裔都先后居武宁居,即今石门楼镇炉山村陶家源与杨洲乡孟家湾村.

(四)另外还有福建永安北的桃源洞、桃花涧,龙溪县、大田县,都有桃源墟

四川酉阳的大酉洞,也很像桃花源,县志记载秦时有一批儒生逃入此中,遂与外人隔绝.安徽黄山市有武陵岭,有小盆地称“旧秦村”“桃花源”.江苏连云港宿城乡,有一处不太大的山场平原,也有武陵、靖节遗址、祠堂等.这些说法与陶渊明的关系都不大,可以说只能是地名巧合.从《桃花源诗并记》描写的实景实情、主要内容来看,龙窖山才是桃花源的原型.

二、龙窖山桃花源故地考

(一)龙窖山之地理位置

龙窖山又叫药姑山,属于湘鄂赣交界五岭山系幕阜山余脉,有200多平方公里.在湖北赤壁、崇阳、通城、通山,湖南临湘境内.离武汉、长沙都在200公里左右,离陶渊明故居江西九江和他外祖父家湖北阳新都不远,从古代交通条件来看,陶渊明有很多机会可以进入龙窖山.经李本高、邓有志等瑶族专家学者考证:这里保存了大量的瑶族历史文化遗址,是瑶族发源地之一.2001年9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在临湘市召开了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原广西瑶学会会长、《瑶族通史》常务副主编张有隽题有“龙窖山千家峒”.10月,中国(广西)瑶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说:“千家峒是瑶族同胞传说居住过的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地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二)龙窖山之桃花源遗址

龙窖山及其周边留下大量的桃花源遗址.如:宋《太平寰宇记》中载:“唐甲天宝元年(742),江西采访使秦以蒲圻梓洞溪口中两千余户,去县六百余里,若不別置县,则难以统摄;二年(743)赦于桃花洞溪口置唐年县,伪吴顺七年改为‘崇阳’(应为宗阳),伪唐改为‘唐年’,皇朝改为‘崇阳’.”

光绪十八年(1895)出版的《湖北舆地记》载:“桃源洞之西北曰桐陂山……又西曰柳家山,又北曰九宫山……”清楚地记载了通城桃源洞的地理位置.

湖南临湘市有桃林镇.在元朝初期桃林镇还属于“云梦泽”范围,随着时代的变迁,云梦泽逐渐缩小形成陆洲,陆洲遍种桃树,故而得名“桃林”,说明从古至今这里都适合桃树生长.还有桃林河,发源于龙窖山老龙潭,其上游称龙源河,与另外两条河流在文白乡政府附近汇合,汇合处古称“三江口”,出三江口后始称桃林河,也因两岸多种桃树而得名.桃林河流域现还有桃树村、桃树坳等地名.武陵人在洞庭湖东岸打鱼,来到桃林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沿着桃林河上行,看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之景色.从三江口沿龙源河过灵缺口,便进入龙窖山瑶族聚居核心区,“屋舍俨然,有良田美竹桑竹之属”之风光.在龙窖山的古塘、千家坪、黄花山等地,我们现在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色.瑶族人民在这里自耕自足,与世无争,难得看到有外人进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灵缺口原是一个小石山,中间有一缺口为龙窖山里人进出必经要道.三江口鱼多,瑶族人民常常从灵缺口出山来三江口打鱼,《盘王大歌》唱到“爱喝香茶进山林,爱吃细鱼三江口”.这些场景都符合《桃花源记》中武陵人所见所闻.

(三)陶渊明家世与龙窖山

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其曾祖陶侃,鄱阳人,后徙庐江郡浔阳.官至晋国的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曾任荆、江二州的刺史,被封为长沙郡公.郭沫若《李白和杜甫》、陈寅恪《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中都认为陶侃是东晋时的少数民族——溪族.陶侃,鄱阳人,后徙庐江郡浔阳.陶侃少时捕鱼为业,虽出身低微,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官至晋国的大司马,都督八州诸军事,曾任荆、江二州的刺史,被封为长沙郡公.《晋书·陶侃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生活习俗不同于汉族)”.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陶侃被部下庾亮、温峤等人称为“溪狗”,这虽是一种不很礼貌的称呼,但在溪族内却是一种爱称,就不足为怪.祖父陶茂曾为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太守,父亲陶逸也做过安城(今江西安福县东南)太守,外祖父孟嘉也是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根据陶渊明为外祖父孟嘉所作的传记,孟嘉祖籍为江夏鄂人,为现在的湖北阳新县人.阳新县当地资料记载孟嘉为阳新县龙港镇富水人,墓葬也在这里.龙港镇与武宁县的西北部接壤.陶渊明与外祖母家的关系很好,阳新当地甚至有陶渊明幼年丧父、经常在外家居住之说.《寻阳陶氏家谱》中明代陶明通的序,记载陶渊明第四个儿子陶份之后居住“阳城”,即指阳新,现在阳新还有众多陶渊明后裔.陶渊明一生喜欢游山玩水,他的足迹不止在庐山附近,从洞庭湖、鄱阳湖水路或从阳新、通城陆路都可以进入幕阜山核心景区龙窖山,在这里写下《桃花源记》这一千古流传的佳作.

三、溪人与莫瑶

瑶族原称“莫瑶”,瑶族的称谓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是在隋唐逐步形成的.在此之前,它的先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活在荆楚大地的溪人.溪人也就是溪族,是我国古代一个很有影响的少数民族.溪人乃奚仲后裔,出自于黄帝十二姓中的任姓,远古时期曾建以“奚”为名的诸侯国,《潜夫论·志氏姓》载:“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与邳.”《世本》亦载“奚仲既迁与邳,其后遂称奚氏”.经历了夏、商、周后,被齐国所灭.奚国的一些族人就流散到了南方,在现今的两湖一带与当地的濮、越、苗人等结合形成溪人,又建有“溪子国”,并以柘桑制作弓弩特别出色而闻名于世.《史记集解》引许慎的话说:“南方奚子蛮夷柘弩,皆善材.”《淮南子·俶真训》中云:“乌号三弓,溪子之弩,不能弦而射.”高诱注曰:“乌号,柘桑也;溪子,为弩所出国名也.或曰溪,蛮夷也,以柘桑为弩,因曰溪子之弩也.”“溪,野夷也.以柘桑为弩,一曰溪子国.”这种弓弩也成为瑶族人民狩猎、作战的常用武器.一直到秦汉、魏晋时期,溪子国仍是个强大的部落民族.《通考·四裔考》亦云:“居武陵者为五陵蛮溪……蛮所居深山重阻,人迹罕至焉.”《后汉书》卷一一一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夷特盛.”他们曾于光武帝建武年间数度打败刘汉官军,攻破州城.刘秀被迫于建武二十五年(49)派伏波将军马授率大军镇压.到了魏晋时期,住在武陵一带的“武陵蛮”仍活跃于洞庭湖一带.蜀汉章武元年(221)刘备出兵伐吴,特派侍中马良联络五溪蛮,请其出兵配合一起攻打孙吴.夷陵之战蜀汉大败.梁开平四年(910),湘西武溪蛮的权势者彭成还被当时的楚王封为溪州刺史,以土官封建统治阶级为基础,形成一股势力,控制了湘西民族地区.《梁书·张缵传》卷三四载:湘州刺史张缵至州(今长沙),“州界零陵(陵零)、衡阳(今湘南)等郡,有莫徭蛮者,依山险为居,历政不宾服,因此向化”.《隋书·地理下》也记载:“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此名.”清康熙年间的《永州府志》亦记载,“莫瑶居山中,不纳赋税”.瑶族祖传文献《过山榜》《盘王大歌》也有免徭役的记载.1990年夏,幕阜山下的湖南平江县梅山镇钟字林村,挖掘出魏晋时期授予五溪蛮首领的印信和兵符——“蛮夷侯印”,是一枚蛇钮金印,印面2.3×2.3厘米,高2厘米,重91.2克.另外,幕阜山东边的半山腰,至今还有一个瑶族村——“瑶田村”,现在虽为汉族居住,但其风情民俗仍然保留着瑶族的烙印.从考古学、民俗学角度说明湘鄂赣交界的幕阜山系是瑶族先人——溪人的活动中心.

四、《桃花源记》与瑶族千家峒

尽管桃花源具体位置的争论很多,各持各的观点,但很少与瑶族联系起来.其实我们详细比较一下《桃花源记》和瑶族“千家峒”的有关记述,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就是瑶族历史上的“千家峒”,“千家峒”是瑶族同胞流传的另一篇“桃花源记”.

在几乎所有的“勉”系瑶族同胞中,都有“千家峒”的传说,而且从古到今延续不断,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年代,“千家峒”的故事和寻找“千家峒”的事件仍在流传和发生.传说中的“千家峒”具有这样的特点:

“千家峒住有一千人家,一个很好的地方.峒的四周高山环绕,中间是平地,好像一只大簸箕.进家峒只有一个大浪口,那路是沿一条小河去.”[2]

“有一地,四面高山,有石洞一座入内,内有数十丰源广地,可到此地安居.日后人繁族广,定名千家峒.”③

在传说中,“千家峒”是瑶族最主要的居地之一.先民们在那里一直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是个实实在在的世外桃源.但有一天被官府发现并霸占,瑶族被迫逃离,从此由聚居变成山区流浪的艰苦生活.

“千家峒”的传说除口头流传外,文字记载主要保存在各地瑶族同胞珍藏的《盘皇券牒》(也叫《过山榜》)及《盘王古歌》等瑶族文献中.如流传在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岭西平地瑶唱的《千家峒歌》是这样说的:

祖先住在千家峒,四面高山团团圆;

峒中良田几万亩,山林茂密土地肥.

耕山种地五谷收,生活过得好富华;

瑶人住有千把家,歌堂不断真逍遥;

后来官家打进去,逼得纷纷四处逃;

辛巳年岁到道州,逢山过山又过河.

有的逃到广西地,有的跑到贵州北;

有的逃到交趾国,有的又去广东游.[3]再看广西恭城县三平川江周明统家藏的《过山榜》文前面一段:

“周朝三十七帝,统共八百七十三春,太平安乐.开元皇帝坐位乾坤二年间,大德皇乱分分.今有千家洞(峒),源出宝肖水,夫人来探,今有千家洞不许开,太文郎父差人来看过,生铁冶断源口路,不许儿孙乱开.”[4]“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边境深山,有一千家郡(眷),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繇(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遗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全无技巧,是功名不慕,倍赏辛苦,自食其力.”[5]

这几段文字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是记述这样一个地方:只有一个洞口出入,而且很难找到.峒中人民安居乐业,自给自足,没有外界干扰,是个理想的生活场所.而且和陶渊明所追求的“不慕功名荣誉,自食其力”的人格理想一致.湖南江华唱的《盘古歌》就直接把“千家峒”当作“桃园峒”:歌中唱到:“不使问,不使问明出处乡,当初住在千家峒,仙人妙手看云边.千般言语莫唱,唱桃源出世边;桃源不离千家峒,千家峒口出桃源……人话声声要入峒,撑船过海雾纷纷,南岸过了抄夹看,千家峒口看桃源.”《千家峒歌》也唱到:“细声问,千家峒口在那边?云雾纷纷看不见,青山有路难辨清.云雾纷纷千家峒,石山背后是峒头,漂游过山进峒住,开山下种得丰收.日头出山照塘溪,寒鹏野鸭水上戏,迎着红日洗翅羽,上岸理毛怕翅啼.日头出山照山村,千家峒里雾腾腾,风吹雾散天晴朗,牯牛犁田早出门.日上东山白石岭,半边当日半边阴,红光撒满三江口,青山添彩水染金……日头落岭山背藏,收工回家过莲塘,满塘莲花白又美,手摇莲花四面香.”这里唱到的“白石岭、三江口、莲塘”在龙窖山还能找到.而且在瑶族中历来都有不交赋税的传说,这和《桃花源记》中没有剥削、没有官税的记述是相符的.可见,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瑶族同胞那里已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千家峒”.

在如今湘西的苗族中,信奉盘瓠的苗族支系也有类似“桃源歌”,歌中唱到:“盘王住在桃源洞,辰州府内有家门.庙堂设在木棺上,赫赫威灵多显应,武陵楼居千百载,辅佐子孙创乾坤.光阴冉冉春秋在,话不虚传果是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以盘瓠为祖先的瑶族在历史上确实有个桃花源似的“千家峒”.

关于“千家峒”故地,瑶族同胞内也传说不一.有的说千家峒在浙江会稽山一带,有的说在湖南洞庭湖一带,有的说在柳州的石碧洞,有的说在广东南海,还有的说在台湾附近的岛屿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认为在湖南、湖北洞庭湖一带是比较符合历史的.而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也是在这一带.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桃花源记》中实际上就是写的瑶族早期“千家峒”——龙窖山的实地实景,并不是陶渊明凭空想象,妄加杜撰出来的,只是经过诗人的文笔加工后,文字更加优美,环境更加美好,“千家峒”成为更加富有吸引力的人间胜境.《太平广记》卷49引《武陵记》云曰:“武陵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永号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陈寅恪先生在《魏书·司马睿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书中也说《桃花源记》里所说的“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的途径,这说明《桃花源记》“正是一篇溪族纪实文字”[6].

《千家峒歌》后两段唱到“京差进峒要官粮,蒋大官人发大兵,老少商量应变计,退家外山行.日也走来夜也行,走过千江万重岭,来到广东乐昌府,朱基巷地又落根.”瑶族居住龙窖山本来是过着没有赋税、没有徭役、兵役的美好生活,然而突然有一天京差来到千家峒收官粮,瑶族兄弟好吃好喝招待,京差多日不回.蒋大官人以为京差被害,发兵攻打千家峒.瑶族人民只好退守龙窖山乘船过洞庭湖向南迁徙,途中遇大风难以靠岸,只好求盘王保佑.默念盘王中风雨骤停,顺利到达南岸,走过千山万水,来到岭南广东、湖南、广西重建家园.瑶族人民为了纪念成功飘航洞庭湖,就以槃瓠生日农历十月十六为节日,这也就是现在岭南等地的瑶族过盘王节的由来.因此飘航过海实际上就是过洞庭湖,因为瑶语都话中“河”和“海”同音,分别是[x?51]、[x?35],勉话[ho21]、[kho35].如有首女书歌谣《鲤鱼口珠沉海上》“鲤鱼口珠沉海上,河水涨成八面开.西边起云东落雨,落满田头及四方”[7].这首歌里就“海”“河”混用,不分彼此.

广西壮族自治区原副主席、《瑶族通史》主编奉恒高2016年曾为通城内冲瑶族村题词:“龙窖山瑶族早期千家峒,武昌府通城重建桃花源”.我们把《桃花源记》与《十二姓瑶人游天下》《千家峒歌》等瑶族文献互相印证,说明龙窖山是瑶族祖先故地,是瑶族早期千家峒,也就是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真实的桃花源.

注解【Notes】

①1985年九江陶渊明学术讨论会筹备组编《陶渊明研究》,自印本.

②2007年12月江西省政协、社科院主持召开的陶渊明学术论辩会论文资料.

③《千家峒流水记》,湖南江永县桥头辅乡瑶族群众*.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吴国富:《陶渊明寻阳觅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版,第25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研究会:《瑶族文学资料》第六辑,1962年印发,第69页.

[3]广西瑶学会:《瑶学研究》第一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74页.

[4]黄钰:《盘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5]黄钰:《盘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0页.

[6]陈寅格:《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1980年版,第80页.

[7]赵丽明:《中国女书合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026页.

结论:本文论述了关于《桃花园记并诗》和桃花源和桃花园记并诗方面的桃花园记并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桃花园记并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基于《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美德新
拥有美德的人,就是那些本身就有美德或内在倾向的人 一、美德的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美德的原义是特长、功能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是寻找情感和行动既不过分又非不及的中道,他反对把美德….

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堡战斗梅里美《夺堡记》赏析
【摘要】夺堡记是梅里美出色的短篇小说,叙述了拿破仑时期法国军队发起的一场攻夺俄军堡垒的惨烈战斗 小说表现了鲜明的特点,它以法军夺取堡垒为核心事件来组织情节,剪裁得当;通过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的.

唯美的《水浒记借茶》表演分析
孙伊君明代传奇本水浒记为江苏吴县人许自昌所撰,取材于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三至二十四回晁盖与宋江事 全本共三十二出,在舞台上上演的多取其中涉及宋江妾阎婆惜与张文远私通部分 至清末存演七折,计有刘唐借茶前诱后.

古意盎然妙趣诗读谢德新《红楼人物癸巳诗》
摆在案头的是谢德新旧体诗新著红楼人物癸巳诗 该著由三辑组成第1 辑红楼梦人物咏,计104 首,包括“十二金钗”“十二丫环”“十二贾氏&rdq.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