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长恨歌有关论文范本 与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句之美方面论文怎么写

主题:长恨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9

白居易《长恨歌》的文句之美,本文是长恨歌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和文句和《长恨歌》和白居易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长恨歌论文参考文献:

长恨歌论文参考文献 长恨歌论文居业杂志中美文化差异论文中美关系论文题目

白居易的《长恨歌》与《琵琶行》被后世誉为“古今长歌第一”.《长恨歌》以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的民间逸闻为题材,抒写了具有丰富内涵的人生“长恨”,以精炼细腻的优美语言和巧于组织的裁剪布局,叙述了帝、妃二人在人间世界和神仙世界的生生死死、缠缠绵绵的爱恋、相思与阻隔,是饱含深情的长篇歌行体叙事诗.以往的研究者多注意该作品内容层面的因素,譬如,仅就主题而言,便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无主题说等等,迄今莫衷一是,而偏偏忽略了其形式方面的审美独创之功.其实,这篇不朽诗作的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白居易在创作中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形式整合到了一般诗作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单就其形式中的文句而言,便极具创新意识.

一篇堪称经典的诗作,其语言也应该是经典的,它能充分表现作者语言方面的美感意识.《长恨歌》的语言可谓字字珠玑,极富审美特质,其文句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刻画人物形象的层层渲染之妙

《长恨歌》作为长篇叙事诗,如何刻画诗中的人物形象,显然是摆在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白居易匠心独运,以渲染之法,多层次地刻画诗中的主人公唐玄宗和杨贵妃.

渲染本是中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处施以浓墨重彩,使形象更为立体化,在诗文创作中便是从正面着意描写.譬如,在本诗的第1、2句至第29、30句“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这一片段里,诗人既渲染了杨贵妃的绝世美貌,又渲染了唐玄宗耽于情爱的沉醉之状,二者因果关联,交叉运行,富有独创性.“天生丽质难自弃”“回眸一笑百媚生”“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云鬓花颜金步摇”“承欢侍宴无闲暇”“玉楼宴罢醉和春”“缓歌慢舞凝丝竹”等诗句,从杨贵妃的姿色之丽、到笑容之媚、到肌肤之洁、再到情态之姣、到承欢之醉、到歌舞之妙,多角度渲染,倾国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汉皇重色思倾国”“春寒赐浴华清池”“从此君王不早朝”“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诗句又刻画出唐玄宗“皆春春不尽”的春情无厌.这些都是对主人公极乐处的渲染.乐极生悲,自然之理,帝、妃亦不能免.诗人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极悲处的渲染同样是不遗余力.比如,在该诗第43句“黄埃散漫风萧索”至第73、74句“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的片段里,诗人从正面渲染玄宗生活之孤独寂寞,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细节和心理错觉来刻画.“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踌躇不能去”的细节写出玄宗在返回长安的路上,途径马嵬而思杨妃的百般留恋,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情思:马嵬这一不变的空间连接着时间的今昔,今昔的人生无常、生死茫茫.死者是血污游魂归不得,生者却立马踌躇欲断肠!“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更是写出玄宗的彷徨怅惘,“信”,有散漫、任由之意,见其心境之落寞、凄怆.“归来池苑皆依旧”四句写玄宗回到宫中的睹物思人、触目神伤.“孤灯挑尽未成眠”,灯芯挑尽的细节暗示思念无尽的情状.“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以人物对时间的错觉写其夜以继日的思念.这些渲染文字,层层铺开,都在写玄宗对杨妃的思之深、念之切,无不紧扣“绵绵”着墨.在这里,正如日本学者下定雅弘所说,“白居易所歌颂的是爱情的深度和力度”(下定雅弘著,李寅生译《白乐天的世界》,凤凰出版社,2017年4月版,第72页).若问玄宗情深深几许,诗人总不能说“好深好深深深深”吧?那将是多么笨拙的语言啊!因此,语言的智慧、语言的审美意识,是衡量一位作家文学才华的重要指标.

我们再看看白居易是如何渲染仙界之杨妃形象的.照理说,诗篇前面已将人世间的杨妃之美写到了极致,后面仙界的形象刻画还真有难以为继的困境.诗人以感伤、憾恨、恍惚的色彩从正面铺染,保持了诗篇意脉上的连贯性.“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雪肤花貌”与上文的“肤如凝脂”照应,一样的肌肤一样的容貌,只是多了“参差是”(仿佛是)不确定的因素,表明作者的文思已进入虚构层面.“九华帐里梦魂惊”,杨妃见方士寻来而魂梦惊悸,喜耶?悲耶?抑或悲喜交织?总之,有惊魂未定之意,这便在情节上与“马嵬兵变”有暗自勾连的意味.“揽衣推枕起徘徊”,一句之中密集四个动作方面的细节,写杨妃在仙界的生活环境里所形成的特殊的复杂心理;寂寞、思念、惊喜、怅恨、疑惧、迷惘,刻画得极有层次又意蕴丰赡.唐玄宗派来的方士,见还是不见,片刻的迟疑之后,终是“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她于急切之中倒要看看来者究竟何意,于是接着以“风吹仙袂飘飘举”四句描绘其绰约风姿里的痛苦哀伤.其中,“梨花一枝春带雨”尤为精彩,容易让读者生发“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联想,杨妃的潸然清泪折射出生命之美、人性之美、爱情之美等等惨遭毁灭的不尽的憾恨.因而,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既感谢君王遣使者寻访的一片好意,又委婉辞谢君王让她重回人间的请求.她明确表示:“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尘世的姻缘已经断绝,我只能在蓬莱宫中将寂寞进行到底了!而且那纷乱、险恶的人世,我即使想回也回不了啊——“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仙界的杨妃最后托寄钿合金钗,重寄她与君王在长生殿里曾经许下的山盟海誓.这些都表明她是忠于爱情的,但同时又怀疑这段所谓的爱情.这才是她的人生长恨.诗人关于仙界杨妃形象的渲染,着眼点是“以表现二人不能再度相会为目的”(参阅下定雅弘《白乐天的世界》),仍是紧扣“长恨”着墨.

二、刻画人物形象的烘托映衬之妙

烘托映衬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渲染衬托,使物象鲜明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以强化主体形象.该技法在《长恨歌》中主要有正衬(也可说成陪衬)、反衬和以旁观者的反应加以衬托这三种形式.属于正衬的,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六宫美人本已色貌如花、情韵俱佳,不料杨妃的回眸一笑却是百般娇媚、万千风情,令她们个个如同从土堆里爬出来一般,黯然失色而集体羞愧!这是以美衬美的语言智慧,鲜明地突出了杨妃的倾国之色和与生俱来的魅惑力.类似的还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也是正衬,稍不同者,此处还运用了顶真辞格,将“三千”聚焦为“一”,后宫所有的光芒皆集于杨妃一人,其他的美人都非常不幸地在黑暗中苦苦等待以望君王一幸——这便写出了杨妃的美色之极和得宠之专.另外,在《长恨歌》里,借萧索、黯淡之景写人物的凄凉心境,也是正衬之法.如唐玄宗在被逼无奈之际赐死杨妃后,其心境的痛苦、愧疚、孤寂本是很难用言辞形容的.诗人却因难见巧,用“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等诗句烘托映衬了玄宗在逃蜀途中的悲情苦思,以此表现出李隆基对杨妃用情之深,刻画了一个无论是坠入爱河还是跌入痛苦的深渊皆不能自拔的情种帝王形象.属于反衬的,如“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诗人用蜀地美丽的青山绿水来夜夜地刺激这位多情的君王,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李隆基对杨玉环刻骨铭心的相思.此外,“蜀江”与“蜀山”的连环运用,“朝朝”与“暮暮”的重重叠叠,这种外在的语言形式也艺术地表现了其情思憾恨“绵绵无绝期”的特征.再者,从整体上看,诗篇开头写帝、妃热恋、耽溺于情爱享受的诗句,如“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春从春游夜专夜”“玉楼宴罢醉和春”“仙乐风飘处处闻”“尽日君王看不足”等等,也反衬出诗篇后半部分的“长恨”.

属于借旁观者的反应来烘托映衬的,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是巧借“重男轻女”之传统观念的逆转来烘托杨妃的美色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虽不无夸张,但写出了杨妃的美色已臻极致,这正是诗歌所需要的语言技巧.这就说明白居易的诗歌语言的确是有创新意识和美感意识的,并且我们就从诗句本身出发,也可以窥知诗人的情感倾向,他对杨妃整体上是持赞美、同情态度的.杨妃有多美?她美得让君王“不早朝”“看不足”,美得令天下父母“不重生男重生女”,或者干脆说,美得“渔阳鼙鼓动地来”;但我们总不能一味地从政治的或道德的层面去指责她的美吧?《陌上桑》写罗敷之美,是“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同样是借他者的反应来烘托其美.如果你批评罗敷不道德,为何要“勾引”“行者”“少年”等人,还要影响别人的农业生产?这显然是反审美的荒唐的文本解读了!读者若百般斥责杨妃,其荒谬唐突又何异于此呢?

三、结构上的草蛇灰线之妙

在有叙事因素的作品中,作者常常会用心于谋篇布局,使叙述的线索若有若无,又前后关联,或影射暗示,或铺垫伏笔,或因果暗合,或对比呼应,从而收取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之功.《长恨歌》作为长篇叙事诗,其草蛇灰线的艺术手法也是运用得非常精彩的,有此功用的诗句,显然是诗人精心锻造、巧妙锤炼的结果,也是极富艺术含量的语言.譬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两句是常见的“以汉喻唐”,诗人借汉武帝宠爱李夫人,且在这位“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的绝世佳人因病早逝后为之招魂的故事来影射、暗示诗歌后半部分唐明皇遣方士寻访杨妃亡魂的情节.看来,诗人一落笔便有草蛇灰线之妙,并预示了全篇的写作思路是由人间“写境”过渡到仙界“造境”.又如,“云鬓花颜金步摇”与“翠翘金雀玉搔头”,前者是美色正艳,春情勃发时的妆饰,后者是香消玉殒、活力全无时的惨象.“春宵苦短日高起”与“迟迟钟鼓初长夜”,前者是欢情正浓,后者是形影相吊,时间短长,心境迥异.这些诗句之间,因前后比照而有草蛇灰线之妙.此类诗句另如“芙蓉帐暖度春宵”与“鸳鸯瓦冷霜华重”,“冷”“暖”之间,反差强烈,且有生与死、乐与悲、拥有与失去、光明与黑暗等对立的世相体验.诗例颇多,兹不赘述.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它们在诗篇中,都是围绕“长恨”这一中心来安排设置的,这充分说明“形式是内容的形式”,语言的精妙实则是思想情感精深丰美的表现.

四、情节逆转的镜头剪辑之妙

中国古代的叙事诗无论长短,其本质皆是抒情的;“叙事”是“诗”中的叙事,就不能与传奇小说的等同.像《长恨歌》这样的长篇叙事诗,又是历史题材,如何切合诗歌的要求处理相关史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可以说,诗歌的叙述语言面临极大考验,而优秀的诗人就是在考验中表现其语言天赋的.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两句将安禄山的起兵叛乱与李隆基、杨玉环的沉醉歌舞直接剪辑在一起,便成功实现了情节逆转,叙述语言高度凝练,并且与上下文严丝合缝、衔接自然——“霓裳羽衣曲”上承“缓歌慢舞凝丝竹”,“鼙鼓动地来”下启“九重城阙烟尘生”.关于爆发“安史之乱”的具体情节,诗人略而不写,只以“渔阳鼙鼓”的意象加以暗示,剪却枝枝蔓蔓的史事细节,是为了快速切入对“长恨”之情的抒写,这就保持了诗歌主旨的集中统一.若用现代影视语言解读,此二句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在帝、妃狂欢的顶点,设置动地而来的战鼓声和柔曼的舞曲声,不和谐的组合意味着全诗的节奏、色彩、氛围等也将因此骤然改变,“长恨”的序幕正式拉开.两个不同性质的镜头,一旦直接组合,即可节省许多叙事笔墨.再如诗人写马嵬兵变,只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二句,句间的史事空白加快了情节的发展与转折,叙述节奏在悲剧处的快速推进,为下文缓慢凝重地抒写玄宗对杨妃的断肠之思做了准备.节奏的快与慢、笔墨的多与寡皆由诗篇的情感决定,其对立统一体现了作者驱遣语言的大智慧.

上述文句四美,在《长恨歌》中也并非孤立、静止地存在,它与诗人表征为悲悯情怀的文心之美是相辅相成的.白居易对唐玄宗、杨贵妃的悲剧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没有陷入“红颜祸水”的论调,也没有仅就帝、妃身份从政治的角度评判人物的功过是非,更没有从道德的角度看待帝、妃间颇有之嫌的特殊恋情,而始终是将帝、妃视作普普通通的男女,写其本真的人情、人性的特点,写其生命体验.这里便有了坠入爱河的不能自拔、耽于情爱的享受而不计后果;有生命遭遇毁灭的痛苦、无奈;有皇权旁落的孤寂等复杂情感;还有天人阻隔、生死茫茫的怅恨;有灵肉剥离的煎熬、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等人生恨事.这些恨事又何止唐玄宗与杨贵妃才有呢?它们已突破了时空,具有了最广泛的普遍性.因此,解读《长恨歌》的文句之美还应联系其文心之美.

该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句和《长恨歌》和白居易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长恨歌本科毕业论文长恨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白居易调理饮食治疗疾病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就诗名在外,由于诗朋酒友众多,他经常会出席一些宴请和酒席,甚至不顾自身患有瘤疾,带病参加宴会,并因此患上了严重的眼疾、足疾、肺渴、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多种疾病 中年之.

春天,白居易自洛阳往苏州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宝历元年(公元825 年)三月四日,五十四岁的白居易诏任苏州刺史 行装、宴别、送行……忙碌中,白居易不曾忘记去一趟城东,.

白居易的计程车
白居易酷爱交友,其时韩愈、刘禹锡、陈鸿、王质夫……都和他私交甚好 但是他最好的朋友,可称为生死之交的当属元稹了 据说他们一生中书信往来有三千余封,而元稹在最落寞之时,唯一的.

白居易酒店题联
传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到忠州做刺史时,由于心情苦闷,常到忠州城东苏家酒店饮名酒“透瓶香” 吃过这“透瓶香”,酒力要过半日才发作,客人往往因此醉得 为.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