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交响曲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史上最伟大的二十部交响曲导赏(下)相关论文如何写

主题:交响曲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8

史上最伟大的二十部交响曲导赏(下),该文是关于交响曲方面论文如何写跟交响曲和伟大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交响曲论文参考文献:

交响曲论文参考文献 物理学史论文计算机史论文人生十六七杂志汽车史论文

文字_黄宗权

第10名:马勒《第三交响曲》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就是,马勒在音乐史上充当了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十九世纪的德奥传统,另一头连着二十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诚如此,那么这首《第三交响曲》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桥墩.

1893年的整个夏天,马勒都在萨尔茨堡城附近的阿塞湖边的一个小屋里,埋头写这首长大到异乎寻常的交响曲——如按常规方式把六个乐章完整演奏一遍,大约需要九十到一百零五分钟——从北京乘飞机到上海,边听音乐,等作品演完,就该收好小桌板、系好安全带准备降落了.整首作品可以大致分成两部分:超过三十分钟的第一乐章作为第一部分,另外五个乐章,构成这首作品的第二部分.

如同他的其它四首交响曲一样,马勒会别出心裁地提供某种作品的标题,来解释他的作品.当然,他不会把这些东西公之于众,只发布在他的“朋友圈”里——他会在不特定的时间将各种标题的升级版分享给他不同的朋友.马勒为这首《第三交响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写了标题,分别是:“潘神苏醒,夏日游行”“在草地上的花朵告诉我”“森林里的野兽告诉我”“人告诉我”“天使告诉我”以及“爱告诉我”.在1896年的一封写给朋友的信中,他说整部交响曲就是“一个夏日的午梦”.

作曲家自己写的这些标题,无疑对理解这首作品是有帮助的.第一乐章就可以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引子,潘神苏醒”和“夏日游行”.在这个庞大的乐章中,两个主题*替呈示,八个圆号,也许是孩子的歌吧,抑或游行的号角?接下来的四个乐章相对简洁,清晰自然,和花有关,和野兽有关,和人有关……哦,对,还和想象中的天使有关.马勒在第四乐章中引入了人声,含有一个女低音唱的“*之歌”,这首歌来头不小,它出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五乐章是自由的四五分钟,中间没有停顿,从*的宁静切换到晨曦的光明,还有那乐队清亮的晨钟.最后一个乐章不需要多描述了,它被标记为“缓慢、宁静,深层地体验”.

整首作品以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方式告诉听者,当时年仅三十六岁的马勒,有着多么浩瀚的视野和眼界——尽管,他在阿塞湖边的那座屋子只有一扇小小的窗户.

第9名: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

这是柴科夫斯基最后一首交响曲,标题是“悲怆”(Pathétique).这是史上最名副其实的标题,柴科夫斯基真是个实诚人——没有人不从这首作品中感受到渗入灵魂的悲伤.美国有个叫理查·塔罗斯金(Richard Taruskin)的音乐学者甚至说,很多自杀行为都是受这首作品的刺激而起的.

1891年4月,柴科夫斯基开始酝酿这首交响曲.在着手的时候,他突然非常担心自己的灵感枯竭.他在写给他的赞助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开头是有点难”“我已经挤破我麻木的脑袋了”.但是后来情况好转,经过四个月的高强度工作,他最终写完了终曲的最后一个小节.

音乐以一个单簧管吹奏的安静的主题句开始,这个主题句在后面戏剧性的展开段落中反复出现.和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首乐曲充满了丰富的旋律,用中国的一个词来形容挺合适:凄美.第二乐章中有一段柴科夫斯基最喜欢的主题,很深刻,很醒目,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第三乐章中一个小调的华尔兹由弦乐奏出,听起来非常不安,有种不详的暗示,或许这就是所谓“宿命”的主题.第四乐章同样以一个主题句开始,中段狂暴的展开推动乐曲运动.在终曲的尾声,悲伤的旋律在不断地减弱、再减弱,最后完全消失,只留下无边的空寂……

在《第六交响曲》首演九天以后,柴科夫斯基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三岁.

8名: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

贝多芬死后六年,勃拉姆斯出生.不过在勃拉姆斯的意识中,写音乐要站在贝多芬的边上.正是带着这种顾虑,他开始写《第一交响曲》.经过了至少十四年的孕育和奋战(勃拉姆斯自己说,从打草图开始到最终完成,用了二十一年时间),中间经历了无数次激烈的修改,几度放弃.就在他的朋友们都认为,他可能会像一个正常的拖延症患者那样,把未完成的手稿束之高阁的时候,勃拉姆斯在1876年拿出了这首“惊艳”的名作.

这首作品被起了个绰号叫“贝多芬第十”,这很大程度上来自公众和他朋友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贝多芬的音乐遗产.当然,更重要的是因为这首作品和贝多芬的交响曲有很多相似性——评论家们认为,勃拉姆斯在《第一交响曲》中的终曲主题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主题有很大的相似性.另外还说,在第一乐章的开头,勃拉姆斯使用了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类似的“命运的主题”.这当然令勃拉姆斯非常恼火,他觉得这等于说他是在剽窃.不过,勃拉姆斯自己也承认他在作品中使用了贝多芬创作惯用的手法,他以真诚的方式向他崇敬的前辈表达敬意.

全曲以一个宏大的引子开始,其中同时出现的三个关键要素值得注意:低沉的鼓声、上升的弦乐旋律和下降的木管旋律.第二、三乐章有着比头尾两个乐章更轻快但更紧张的音调.末乐章始于一个很慢的引子,旋律被“阴郁地戏剧性修饰”(汉斯利克语).

雨果·沃尔夫(Hugo Wolf)曾评价勃拉姆斯说:“勃拉姆斯写交响曲时,毫不在意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这话当然不一定是赞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个事实:勃拉姆斯确实是个成功发展了贝多芬那种缜密的交响思维的作曲家.不过,通过《第一交响曲》,勃拉姆斯给了自己勇气——把徘徊在他身边的贝多芬的幽魂永远地抛在了身后.

第7名: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标题是解读这首作品的重要线索.柏辽兹这首标题音乐还有另一个大标题“艺术家生活中的一个插曲”.它完成于1830年,全曲分为五个乐章,每一个乐章又都有各自的标题,柏辽兹把它们写在了作品的封面上.

指挥家伯恩斯坦描述该曲时说,这是对艺术(Psychedelia)的一次音乐探险,因为它带有虚幻感和梦幻般的本质,也因为历史显示柏辽兹在完成这首作品时,部分程度受到了的影响.伯恩斯坦还说,柏辽兹的音乐所讲述的看起来就像是你经历一次旅程,最后在自己的葬礼上尖叫.

伯恩斯坦所说的至少有一点是对的,那就是柏辽兹在用他的这首作品讲述一个故事.用作曲家自己的说法就是,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充满幻想,在极度的绝望中用毒害自己,因为一份毫无希望、没有回报、也不可能有结果的爱情.这显然是作曲家本人的写照,柏辽兹年轻时喜欢上了一位名叫哈里特·斯密森的女演员,是一见钟情的那种,但是……任何结果都算一种结果,不是吗?

交响曲的五个乐章分别是:“梦想-”“一场舞会”“田野风光”“登上断头台”“安息日之夜的梦”.一个经常在音乐史上被提到的“创作特征”说,这首作品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叫“主导动机”的创作技法.这事儿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举个例子,其中一个用法就是,用某一个音调来代表某个人,并固定下来,就像一个符号那样,只要这个人“出现”,这个音调就响起,其他依此类推,这样就便于讲故事了.在“梦想-”乐章中,就有个明显的主题反复出现,以象征那个飘忽不定的女主人公.

音乐(故事)的结尾似乎提供了某种暗示,柏辽兹用了一个著名的宗教主题“天神震怒”在末乐章中,它最早是用来象征末日审判的.作曲家率先用大号,然后是其他铜管呼应这个主题,的确达到了震人心魄的效果.

如果也学柏辽兹为作品加一个标题,我会为这段写一个长点儿的:“地道的法国人柏辽兹的这首作品是早期浪漫主义一座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第6名: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

这是勃拉姆斯写的最后一首交响曲.首先吸引人的,是它一进来就呈现了一个美妙绝伦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反复以各种不同的模样出现.它的结构极其“简单”,却有着“妙不可言”的精巧,同时还——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美到哭”.然而,在这个简单、清澈、美妙的背后,却有着深刻的意味.

在音乐的处理上,作品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第一乐章充满了戏剧性和;第二乐章急转直下透出一股“古香古色”的冷静和节制;第三乐章转入欢愉,末尾回荡的三角铁的声音在庄严铿锵的乐队中隐隐地“做鬼脸”;第四乐章是一个少见的交响乐帕萨卡利亚的范例,音乐主题类似于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法国宫廷的恰空舞,作曲家作了细致的处理,让主题出现在更多的声部而不仅是低音声部.

然而,整首作品富含着各种暗指和典故,尤其明显的是贝多芬和古希腊著名的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创作——勃拉姆斯在写作时正在读后者的作品.勃拉姆斯死后,指挥家魏因加特纳(FelixWeingartner)隐约说出了他的解读.他说:“我无法从那种印象中逃离出来,即,无情的命运绝决地驱使某些造物主所创的伟大之物走向没落……终曲是名副其实的狂欢,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突然爆发的欢乐的对等物.”何以是“走向没落”?魏因加特纳貌似话中有话?

作曲家兼作家简·斯瓦夫德(J a nSwafford)在他写的《勃拉姆斯传》中记录道,在1883年,当《第四交响曲》差不多成型的时候,勃拉姆斯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说:“在奥地利,这里一切都在崩塌而每况愈下,你不能期待音乐遭遇更好.真是令人遗憾和羞愧,不只是为音乐,更为这美丽的土地和了不起的人们……我一直认为,大祸将来临.”勃拉姆斯何出此言?

种种迹象表明,勃拉姆斯的担心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时的奥地利出现了一种反犹太人的倾向(1895年,维也纳的新市长Karl Lueger就是靠保守的“反犹”纲领取得政治成功的).这种风气悄然弥散在奥地利和德国,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为了不说得太远,我们还是回到音乐.

我们不能说勃拉姆斯预言了纳粹的产生,当时有着和他类似忧虑的人也不止他一个.但是,我们知道在勃拉姆斯最后一部交响曲中,用音乐唱尽了他所见的一切,唱尽了他的绝望,他把庄严的结构和哀伤的心声都写进了那些音符里.

当然,这也许并不是听众所关心的,因为对于许多听众来说,动听的音乐本身胜过一切,这或许是这首作品成为二十世纪以来上演率最高的曲目之一的原因吧.

第5名:马勒《第二交响曲》

除了《第八交响曲》,马勒的《第二交响曲》是他生前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交响曲,同时也是奠定了他毕生美学旨趣的重要作品.

1888年,马勒写了一个单乐章的交响诗《葬礼》(Totenfeier).后来,他花了五年时间把这首作品变成了《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1893年,他写完了第二、第三乐章,但第四乐章费了不少周折,他一直想着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样,在末乐章中也加入合唱,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来找歌词,直到他找到了克洛普斯托克(Friedrich Gottlieb Klopstock)的诗歌《复活》(Die Auferstehung).随后他又插入了一首歌《最初的光》(Urlicht)作为倒数第二乐章,这样整首曲子就完工了.

一头一尾的两个乐章是全曲最大的两个乐章,最后一个乐章的长度甚至比中间两个乐章加起来还长,这部分是因为它们在创作上相隔了六年,更重要的当然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结构和表达意图,这可以通过马勒所拟的标题中看出来.

马勒最初为各乐章设计了标题,第一乐章表示葬礼,并追问一些诸如“死后还有生命吗?”之类的问题;第二乐章表示回想死亡之前的快乐时光;第三乐章表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活动;第四乐章,希望从没有意义的生命中释放;最后一个乐章,回到第一、三乐章的追问,最后在热切的希望中超越而重生——当然,这些标题都只在他的朋友中分享,马勒并没有让它们发行.

第4名:马勒《第九交响曲》

《第九交响曲》是马勒最后一首完整的交响曲——准确地说,其实是马勒的“第十交响曲”,因为,马勒没有为他之前写的交响套曲《大地之歌》安上一个常规的“交响曲”名头,也没有编序号.《第九交响曲》1912年6月首演时,马勒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他从没有听到过这首作品的声音.

很少有音乐作品像马勒的《第九交响曲》这样,被认为是作曲家的自传.当然,他的表现力也是一个少见的特例.马勒个性化的气质和写这首作品时的精神状态,让人禁不住用这首作品和马勒本人建立起某种隐约的联系.比如,伯恩斯坦就大胆地“想象”,乐曲开始时,音乐行进的“犹豫”和大提琴声部“跌跌撞撞”的节奏是马勒不规则的心跳,而指挥这首作品首演的布鲁诺·瓦尔特在马勒死后不久说,他从第一乐章部分那些踉跄的节奏中,认出了马勒走路的步态.还有人认为,这首作品是马勒死亡的预兆,比如阿尔班·贝尔格认为在这首作品巨大的如同火山喷发般的音乐后面,附上了最为温柔的段落.这首作品完成后不久,马勒死于心脏病,这些解读因此有了某种宿命论的色彩.

抛开这些解读,客观上来看,这首作品在创作上确实有它的特别之处.按照“传统”的模式,马勒“规矩”地写了四个乐章,但他却打破了传统交响乐四个乐章之间的结构——这首作品是自海顿创立交响曲体裁以来,第一首以慢板作为第一乐章的作品.不过,这种“慢”是一种“新型”的“慢”,它依然充满了紧迫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复杂的音乐材料和戏剧性场景——除了速度外,它完全具有第一乐章“应有的”那些特征.

最后一个乐章是慢板,这种设计在交响曲体裁中也非常罕见(类似的还有马勒的《第三交响曲》),作曲家标注的速度是“非常缓慢和保留”.评论家们注意到,弦乐开始的音乐主题特别像一首赞美诗音调“和我在一起”(Abide with Me),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意味.

作品的最后几十个小节持续了六分多钟,马勒史无前例地用几个稀松的音符持续了很久,在全曲的最后一个音上方,马勒标了一个表情术语“渐渐消失”,研究者们解释说,这是他在认真地向这个世界告别.

第3名: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

前文说到,莫扎特的最后三首交响曲第三十九、第四十和第四十一是在同一时间完成的.然而,这三首作品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情绪特征.

《第四十一交响曲》有一个外号叫“朱庇特”——当然这是别人起的,不是莫扎特本人.朱庇特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意味着高贵、敏感和宏大,这首作品也确实是莫扎特交响曲中最长的作品.

四个乐章的安排具有典型的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第一乐章,以对比的动机开始,乐队的三重奏和一个更为抒情的音调互相呼应,随后紧接着一个延伸的短曲,再将两个对比的主题进行展开.第二乐章,用了一首具有法国风格的萨拉班德舞曲.第三乐章,用了一首有名的奥地利民间舞曲.

作品的另一非凡之处,是在第四乐章的结尾,莫扎特使用了一个五声部赋格(即有五个主要主题).当然,也有赋格段落贯穿其中,或者是突出一个特别的主题,或者若干个主题组合在一起,在木管乐器中穿梭,但最终这个赋格的五个主题共同构成了尾声.令人惊讶的是,有人发现,组成这个动机的四个音,在莫扎特1764年创作的《第一交响曲》中曾经短暂地出现过,后来又被他用在了早期的一首弥撒和《第三十三交响曲》中.为何如此,现在依然是个谜,比较能确定的是,“第四十”的悲情看起来在“第四十一”中得到了解决.

有人通过认真的研究后认为,莫扎特可能没有听到这首作品的首演.当然,也有人对此质疑.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知道真实的答案了,不过还是怀着美好的愿望,希望他是听到了——如此精妙绝伦的音乐,作为创作者自己竟然没有听到,这大概是人间所有悲惨故事中的一种吧.上天过早地夺走了这位天才的生命,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唯一的愿望是,他听到了这部作品的首演,尔后满意地永远闭上了双眼.

第2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贝多芬最后一首交响曲,由于首次在交响乐中加入四声部人声与合唱团,所以也被称为“合唱交响曲”.它被广泛地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甚至是西方音乐经典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音乐以著名的极弱开始,前六个小节听起来没有确定的调性和节奏,弦乐用震音演奏,像从黑暗走入亮光中,又像嘈杂突然变得有序,然后乐声通往了那个美妙的交响乐主题.第二乐章(谐谑曲)和第三乐章(慢板)都是宽广宏大的音响设计,第三乐章是一系列主题的变奏——一种贝多芬经常用来表现他最深情感的结构,尤其是他的晚期作品——贝多芬用一段宁静的音乐开始了一种新的尝试.此前,慢板一般是放在第二乐章,而贝多芬的这首作品正好颠倒,这种铺垫显然为第四乐章的辉煌作了充分的准备.

众所周知,第四乐章表现了普世的博爱,歌词“欢乐颂”来自席勒的诗.在现实中脾气暴躁难以沟通的贝多芬,在这首诗中找到了一种和普通大众交流的方式,用歌德的话来说,它实现了所有美丽的可能性.美国音乐学者查尔斯·罗森把它的特征概括为“交响曲内部的交响曲”,因为这个乐章似乎有着和整部交响曲一样的结构模式,也有大致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不同的主题,并形成戏剧性的统一,当然,它是连起来演奏的.

“贝九”的精致、精彩、经典自不必多言,不过也有“批评者”,比如威尔第大师,他在1878年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作品有“非凡的前三个乐章和一个非常糟糕的第四乐章.没有谁可以超越第一乐章的崇高,但是写一个像最后那样糟糕的声乐却是件很容易的事儿”.作为歌剧大师,威尔第是否有点“文人相轻”的意味不得而知.当然,此类批评无损它的卓越声名.

耳聋的贝多芬用创造性的音乐观念孕育了这首从静默走向辉煌的交响曲.它的光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遮蔽了贝多芬的其他作品.它的诞生像是为十九世纪剩下的时间指一条路,它以自身的存在,鼓励一代作曲家去重新思考创作不同的交响乐或其它类型的音乐.

“冷战”期间,这首作品的片段在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上,为处于分裂的东德和西德的联合代表团演奏,在那一刻,也许让人感到,总有些东西是超越政治的,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团结如兄弟”.去掉歌词的旋律片段,后来被作为欧盟的“盟歌”,贝多芬的这首作品就这样走出了音乐厅,影响了数百年后人们的生活.

第1名:贝多芬《第三交响曲》

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标题的产生经过和作品本身一样有名.贝多芬最早是把它题献给拿破仑的,他认为拿破仑在法兰西革命中代表了和反专制.但没过多久,他就收回了题献,把之前写的献词抠除,在手稿上留下了一个洞.

这首作品是古典风格的里程碑,同时,因比之前的作品更多地融入了情感特质,故又有着浪漫主义音乐的痕迹.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在由不同乐器演奏完后,音乐陷入沉静.第二主题发展成了展开部,像其他几个乐章那样,展开部有着紧张的和声和节奏,特别之处是,贝多芬在展开部引入了新的旋律,而不像惯常的创作中,展开部只使用出现过的旋律.第二乐章是一首葬礼进行曲,使用了多重赋格曲,庄严的旋律作为葬礼进行曲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第三乐章,不寻常地使用了大量的切分节奏.第四乐章是一系列主题的变奏,这个主题贝多芬曾在他1802年写的一首钢琴变奏曲中使用过,因此这首钢琴曲后来被称为《英雄主题变奏曲》.

1812年,歌德第一次见到贝多芬,他俩一同走过维也纳那条有名的泰普利兹(Teplitz)大街,交谈甚欢.中途遇到皇家出行队列,歌德立刻闪到一边,脱下礼帽并鞠躬.贝多芬则对居庙堂者毫不在意,继续朝前走.这个故事在中国很多人都听过,但后来的事大家却不见得知晓——歌德回家后写道:“他的天才令我惊叹,不幸的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不被驯服的人,他完全不在这个世界共有的可憎的错误中.”

上面这个故事,解释了贝多芬为什么会撕掉写在总谱上给拿破仑的献词——独立、勇敢、桀骜不驯、对伪善不容忍、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倾向,这是许多听者从贝多芬的音乐中发现的他的个人特质,尤其以这首《第三交响曲》为典型.

据说,贝多芬本人也极其喜欢这首作品,喜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第五交响曲》.贝多芬后来遭受严重的耳疾,但他坚持用音乐来抵抗病痛.事实上,他自己亦是英雄,不仅仅因为他努力抗拒不可抗拒的命运,也因为他一直在打败“这个世界共有的可憎的错误”.正如参加此次的英国指挥家乔纳森·诺特(JonathanNott)所评价的:“这首交响曲不是关于上帝的荣耀,而是关于人——我们的奋争、挑战和胜利.”

第0名:几句多余的话

BBC的这份榜单无疑具有权威性,但如果各位喜欢的曲目没有进入名录,或者榜单中的音乐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也无关紧要,如开篇所说,音乐是无法简单地区分高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音乐,只要爱它,别人怎么评价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字永远也代替不了音乐.如果看了这些微不足道的文字,让您产生了想去找音乐来听的冲动,哪怕这种冲动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那也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安慰.

音乐之美,只有听了才懂.

上文点评,上文是一篇适合交响曲和伟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交响曲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交响曲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解读课后练习提升阅读品质以部编本一(上)教材为例
“部编本”一(上)语文教材已在全国投入使用 与以往教材相比,该教材的图文编排更为精美,知识体系更为明晰,语用价值更为凸显,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可以说书页的每个角落都透露着母语的独.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劳动防护用品和安全培训等领域十部规章的决定
一、对2部规章予以废止(一)废止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2005年7月22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管理总局令第1号发布) (二)废止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2005年8月23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十道名鸡肴(三)
杜建英云南名菜——三七汽锅鸡汽锅鸡是云南独有的享有声誉的风味名菜 制作汽锅鸡的工艺特殊,制法精细,别具一格,历来被权贵喜爱 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到临安府即现在的建水县巡视,.

文学史上三十部伟大小说的开篇
马丁·奇尔顿编选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英国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1813),孙致礼译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