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访谈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与依旧鲜活李津访谈类论文范文资料

主题:访谈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6

依旧鲜活李津访谈,该文是访谈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跟李津和鲜活李津访谈和访谈类论文范文资料.

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李约瑟难题论文

编者按:饮食男女是李津一直描摹的对象,热闹繁华的表象之下,潜藏着个体的孤独与忧郁.在2016年5月的“自在”展中,李津的新作则呈现出了不同的一面:鲜艳的色彩逐渐褪去,画面也转向“轻、寡、简、少”,追求禅意的表达.本刊择取艺术家与策展人汪铃、学者杨浚承的谈话,为李津艺术风格的溯源及转向提供最直观的阐释.

李津 汪铃 杨浚承

汪铃:你这次改变画风的动机是什么?

李津:我是在创作的带动下去学习的人,要去表达的愿望是第一位.寻找相应的语言是必须要做的,但那在后面.

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未知的东西,有突然获得的,以前没有的经验,这一点特别美好.像我这个年龄的画家,在水墨行当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好像已经不会犯错.这种画不坏的状态其实非常负面.很多技术的提升,是在意外和即兴、一脚深一脚浅的探索中才能获得的.

很多人说我还可以将自己发展出的图式锤炼得更好,可这真的不是锤炼的事.当我年轻的时候,我以饮食男女这种热烈的生活为题材是合理的.但是我现在的年龄、身体状况和感受都和年轻时候不一样了.如果我依然抱着之前的题材去画,明眼人、了解我的人马上就会发现,这不真实.

今天也有今天的美丽和生命感,这种生命感是和我目前的年龄和承受力有关联的.这就是我必须要往前走一步的原因,只有跟着自己的感觉,我才知道什么叫创作.

汪铃:你觉得这次改变的方向会是什么?

李津:我希望重新找回本性的潇洒.我心目中的高境界是要离开描绘变成“写”.“写”不是速度和动作的概念,而是将心里的东西向外泼洒.泼洒和宣泄很适合用水墨表现.毛笔、水、墨、宣纸这种材料非常敏感,一接触上,任何痕迹都千毫毕现,无法更改,可以把你所有的精神储备都释放出来.

艺术作品有一种诱惑力,能让懂你作品的人慢慢走进你的内心.你的人必须有一种气场,你的作品必须有一种感染力,别人才可能在你的画面前停步来看.

如果我继续往前走,我会更加强对传统水墨的注意力.水墨的优势,其语言本身就好像一副好嗓子,不需要好的歌词、伴奏,只要唱出来就能很棒.我还是要发挥水墨的特长,那种墨色的微妙变化,用笔的轻起轻落或者砸下去的感觉.如果能做好这些,已经所向无敌了.

杨浚承:这样说来,题材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李津:对,不是很重要.萝卜也行,花朵也行.要适合毛笔和墨的表现,调动用笔的丰富性,这个非常重要.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画得好的水墨,是一种重复性水墨,就是师承而来的,比如把齐白石一生所打造出来的一些图示都临摹下来,熟练化,然后几笔一挥,大家就认为这是好的笔墨.这完全是误读.因为你一直在临摹别人的东西,笔墨根本就没有融化到自己身上,你也没有画出一些和时代有关联的新的组合.很多人都能画这个形式的画,远看似乎也差不多,但是能力深厚的人画出来的和普通人真的不一样.以后,对中国画的评判会又慢慢回到这里来:必须从传统出来,发展出自己的语言,才有可能立足于时代.

汪铃:这次展览名称是“自在”.现在感觉不受束缚了,是吗?

李津:其实我画画一直追求自在.比如有的人喜欢吃海鲜就对我说:“你能不能画点海鲜?”我不是不喜欢画海鲜,只是我不喜欢有这样的要求.如果我想画,那拦都拦不住,可是如果别人一要求,我心理马上就逆反,就会特别不舒服.

我现在迈出这步的时候,我周围的好多人都挺紧张,不知道我会走向哪里.这次我会请很多我的粉丝来看新作品,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即使从*角度说,如果你们想让一个艺术家完全投其所好,让创作下降到第二位,变成市场的工具,那就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们的*没有未来.只有让艺术家往前走.

汪铃:新的自画像很有感觉,似乎和“存在”有关.

李津:新自画像有点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感觉,用的还是我这些年的积累.当初杨浚承说:“李老师,我觉得你的画中有禅意.”我特别高兴,那就是探到我的底了.禅是什么?去山上吃斋饭,淡物质,当然这也是一种.但还有一种,就是吃喝玩乐,就是在浮世中用真心写快乐和浪漫.

我的画也如此,猛一看,会误读,好像我整日都沉迷声色,花天酒地,小情小趣.但其实这些所有的东西都加起来,背后恰恰是孤独和悲凉.世界越是鲜花灿烂,就越有逃脱不了的凋零而伤感.

我因为悲观,所以想多抓住一点幸福、一点虚幻.我在绘画中求安慰.我有很多热闹的画是孤独的时候画的,当我真的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我不画画.正是当我玩不动了,或者想静一静的时候,才把那种经历过的浮夸留在纸上,感觉很棒.因为这时你会发现很多当时被忽略的感受,比如那种艳丽、那种肉欲、那种鲜花盛开的感觉.

所谓的自在,是在绘画领域满怀热情地自由行走.我年轻的时候有过这样的感受:一早起来,真得很想去画,这样的作品当然也好.可是后来有几年慢慢变得麻木了,好像要坚持什么,一坚持就变成工作状态,不好了.还得要回到那种玩的状态,打磨自己,自己逗自己,并落实到画上,才算真的自在.

杨浚承:对“自在”的一般理解是自由自在,很乐观,但它的来源是佛教,比如玄奘翻译观音的名字:观自在菩萨.这其中隐含一种不安,切合你现在的状态——自在和不安在一起.

李津:没错.有一句话说“画到熟时是生时”,炫技的时候就出问题了,一味地拙也不对.要掌握好这个火候不容易.我现在想变局,画面的变化是我自己内心的需要,我想回归到对水墨本身的热情中.

杨浚承:近20年来,你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一个近乎小丑的形象.他的源头是什么?

李津:那是戴着老虎帽的形象.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一件衣服,逢年过节才穿,是我姥姥给我做的一件小棉猴.她给我缝了两个耳朵在上面,特别生动.因为怕丢,上面还绣了我的名字:“李津.”我一出去,别人就笑话我.我一想起童年就会想到姥姥给我缝的这件小棉猴.有一阵子,我特别怀旧,好像自己又活到了过去.

我的一种艺术理念是特别不想把人神化,而是有一种动物感,是一个往回走的人.我一开始跑西藏就是为了追求原始的生命感.

我的画中一定要有幽默感、要好玩.如果一个东西不好玩,我也不想去做它.我喜欢介于童话的东西——小白兔去拔萝卜,拔回红萝卜绿叶子想吃.我后来画餐饮题材的作品都有这种感觉.丰收了,有这么丰富的食物,身边还有*,活色生香.我是不善于思想和读书的人,但我像摘取果实一样,把生活、自然中那些乐趣和琐碎的东西提取出来.其实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果实,但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生活在北京胡同里,生活很简单,也没有太多交往.那个时候的画很少画得特别满的,一般就是一个人守着一个桌子,在一棵树下纳凉或者喝一杯小酒.后来我有了很多出国的经历,看到的比以前多,社交、宴请的场面越来越大,我的作品也开始像一场盛宴.

杨浚承:这就涉及新作品.20年来对鲜艳颜色的渲染,如何影响了你现在对水墨的感受?

李津:我试过用手机把彩色的作品转成黑白的,黑白的时候也很丰富.墨和色都是一种暗示,我始终认为颜色给我的所有积淀,在我的黑白画里也有体现,现在墨里面的层次更多.冷暖在油画中很能理解,但我居然感受到水墨也能画出冷暖.水墨中有一种高于直接判断的东西,所以它更可贵.它的敏感和直接性能反映出你的内心,人的冷与暖,完全在精神层面.

你要想做一个狂放的作品,一定要先收,先很控制地去做,为爆发储存能量.你要想更轻、寡、简、少,你一定要繁,一定要五光十色过.前者是后者结下的果实,我要往“果实”去走.

以前所有的经验和积累都不会白费.只要用心,别人会看出来:李津这样画是因为他曾经那样做过.

杨浚承:传统的泼墨画家一般不会先勾线形.线条和颜色晕染的关系,是你的画很特别的地方.

李津:说得对.我是先用白描,然后再靠“面”来破“线”.水也好,颜色也好,是一个面的作用.我善于用水.过去玩水被认为是南方人干的事,北方没有几个玩水玩得好的,我是特别例外.水性的东西,润的东西在我内心里很强.怎么把控水是有度的.水小了,冲不出去,出不了这个效果;水大了,形就冲没了.感性和理性要结合在一起,直到今天我还在追求这个东西.

杨浚承:这次新系列作品中没有颜色,线和面没有分得那么清楚,而且都用同一支笔去做.

李津:对,没那么程序化了.大部分情况下,我在下笔就把形和想表现的墨韵一体化了,都在一个用笔时的变化里头,把很多以前做过的效果规则成一支笔.你别看它是一支大笔.我可以有面,我立起来就是线,里面几个动作都有,侧锋、正锋都可以.这就是中国画高级的地方.

杨浚承:你在青城山画过一些纯水墨作品.我看你上世纪90年代画的大头像、2014年画的一张自画像等,也似乎已经有了这次变局的苗头.

李津:很早就有.青城山画的是更工、更传统的作品,但已经给我定了一个格.为什么这次展览要比较新作品和早期的西藏作品?你会发现我又回归到以前了, 但现在作品中的功力和早期的肯定已经不一样了.

杨浚承:你提到过画大画独特的快感.大画和小画的感受区别在哪里?

李津:小画在方寸之间.从生理角度讲,如果一个人比你小,你可以包容他,他在你的视野之内.一大了,他在包你.你画东面的时候,不知道西面是什么.气韵的连续特别的重要,你的气息需要在这个场中自然而然地走动,并最终统一起来.小画就不需要身体在其中跟着气韵行走,区别非常大,而且要求也不同.大画中,身体的行为性很强,需要完全把自己融到画面里头.

杨浚承:说到身体,新作中描绘了身体的衰败,还有的自画像几乎认不出画的是你自己,似乎有一种暴力在其中,这如何解释?

李津:这些可能跟当时的状态有关.任何人都是两面的,有狂野的一面,也有特别阴柔细腻的一面.水墨表达这两面特别直接.墨色、行笔的速度、干湿之间的关系,都容易体现情绪.正如我和朋友有喝喝茶的儒雅聚会,也会喝高了以后去卡拉O K声嘶力竭地喊.

杨浚承:你以前画过像罗斯科的纯抽象作品,但没有留下.这次有一幅很窄、很抽象的蒙眬山水,但你却在上面勾满了小花.如果写意不取决于形象和内容的话,为什么你坚持画人物画,而不干脆做抽象艺术?

李津:人物我大多画的是自己.自己是最直接的一个符号,自己的形象正是区别于他人的地方.另外,我始终认为神情很重要,我喜欢画头,头里面我更喜欢画眼神,它就是一个灵魂的窗户.此时此刻的心情,淡定、慌乱或者疑惑,都在眼神中.人那种细微的转变,我不离开形象来表现,也不想失去它.

杨浚承:这次作品中大部分都是罗汉、高士等古典形象,但在最大的作品中,老虎帽、女人、狗又出现了.它们的回归意味着什么?

李津:小老虎帽就像我的l o go.它穿插在其中是想提醒别人,这些不是武侠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八仙七贤,而是今天的现实中的人物.我在想:古典神韵和当代人物能不能在一个场中?今天我们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古意.画古装的人太多了,但并没有古典情节.我认为我画的罗汉和古人里有一种实在感,并不是因为我读了多少古书,而是我骨子里有一种古雅的东西.

杨浚承:禅宗水墨人物画在中国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很多作品要去日本才能看到.现在你的新方向对绘画史是一种建设或贡献吗?

李津:贡献我觉得没有太多,延续是对的.我只是想:在今天西方化的世界中,不要把中国人骨子里的古典气息、气韵丢了.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发扬什么.如果有,就去表现,不要心虚.真的好东西不会在任何国际平台上缺少一席之地.现在所有还在做事情的艺术家应该找回自信,做好自己的事情.

水墨界现在不够强大,也是因为太以我为中心了.不要以为这个时代只有一个大师、一个时代只有一个大师出来,才值得为人称道.作为水墨人来说,也要特别尊重潜心做事的同行们.

杨浚承:有些评论说你把肉欲掺入到水墨画中.其实以前就有,比如在这些八大的画中,有两只螃蟹在交配,有要“付厨”的鱼.

李津:没错,以前就有.有很多人可能没看到传统中的当代因素,其实传统中一直就有,而且一直就在一个高点上.像徐渭、梁楷他们这些人,我们搞当代水墨的人真应该回头去看.因为他们早就已经成立了,对抽象意识的现实化,真是在似与不似之间了.

现在好多人在做抽象表现主义的事.你刚才问我为什么不再抽象一点、情绪化一点.我真的不能那样,因为我所有建构的东西更接近徐渭、梁楷他们.我突破的地方会是尺寸、构成、用笔,但是理法、理念一定还和他们一回事.

这些画是我说的热烈但有度,该交代的地方都有本能的合理性,只有中国人对墨的温润和细腻有这样的体会.我庆幸自己骨子里有这个东西,它不是练的,是与生俱来的,一看就觉得这么贴切.

注:

展览名称:李津:自在

展览时间:2016年5月28日-8月14日

展览地点:北京墨斋画廊

上文点评:此文是一篇适合李津和鲜活李津访谈和访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访谈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访谈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生物艺术的边界李山访谈
画刊由绘画为主的艺术创作转向生物艺术的领域,触发你作出这种选择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李山1995年的时候,我有机会在纽约看了一点关于生命科学方面的一些书,从中得知生命体不是建立在我们平常认为的化学分子、有.

李济:失踪的大师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他在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完成了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科学考古发掘 在半个世纪里,这位“中国考古学之父”主持了安阳殷墟的发掘和研究 他一生从事考古,始终不曾.

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传奇母亲
李昌钰,华裔美国人、刑事鉴识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的名誉主席、康州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纽黑文大学法医学全职教授 至今已参与破获了六千多起犯罪案件,有媒体称他是现代的“福尔摩斯&r.

李咏:我的生命里只有感谢
“犀利”能说会道进央视李咏原名李勇,高中就读于乌鲁木齐铁三中(现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 从小他的梦想是考上音乐学院,但因为变声期用嗓过度,他有一段时间一直不能说话,也正是这次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