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武汉大学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类论文范文检索

主题:武汉大学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2

论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西迁,本文是武汉大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检索和抗战时期和武汉大学有关论文如何写.

武汉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大学心理学论文大学生涯规划论文大学心理论文

王 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摘 要:抗战时期,为保存中国文化的血脉,大批高校陆续内迁.武汉大学在抗战爆发后迁往四川乐山,并在乐山办学达八年之久.武汉大学西迁办学,虽历尽艰辛,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

关键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1001-828X(2018)030-0382-02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抗战的爆发,使得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备受牵连,大片校舍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为保存我国的高等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将许多高校迁至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以寻求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出口.作为中部地区著名的高等学府,武汉大学在抗战期间曾迁往四川乐山,在那里办学达8 年之久,期间历尽艰辛,取得了诸多成就,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直到今天, “乐山精神”仍将武汉大学和乐山地区的教育联系在一起,继续谱写出动人的新乐章.

一、西迁的原因

( 一 ) 日本对中华民族的侵略

抗战爆发之始,日本就把矛头指向中国的高等教育,力图削弱中华民族的根基.教育部 1939 年的统计结果显示,至 1938 年底,国内各大学的图书设备和仪器均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过半.在抗战之前,全国共有 108 所专科以上的学校,抗战开始一年半以来,有 14 所学校遭受重创,18 所学校难以继续正常教学活动,73所学校被迫转移.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当时领导全国抗战的中心,南京沦陷后,武汉成为日军下一个进攻的重点.1938年 1 月至 8 月,日军对武汉进行多次空袭.日本的侵略和破坏,使我国大片国土沦丧,大学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展开,这是我国高校内迁的最直接原因.

( 二 ) 国民政府的政策措施

抗日战争的爆发,给了国民政府一记重锤,使其深刻认识到,教育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高等教育更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国民政府因此制定了《非常时期各大学生安置办法》 、 《战事发生前后教育部对各级学校之措置总说明》等相关法令,全面实行教育大内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战时高等教育的正常进行,国民政府还出台了诸多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有:

1. 战时当作平时看的办学方针:在 1939 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正式提出这一方针.该方针强调了维持正规教育的重要性 , 代表了当时社会大部分人的愿望 , 符合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进步意义.

2. 招生政策: 1937 年实行联合招生; 1938 年实行统一招生,教育部更是在《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办法大纲》中明确提出 , 除上海之外,各所国立大学和独立学院的一年级新生,都需要经教育部统一招生考试并且录取后,再将名额分给各所高校; 1940 年统一招生范围扩大; 1941 年实行分区联合招生; 1943 年各公立高校可在四种招生方法 ( 单独招生、联合招生、委托招生、成绩审查 ) 中选取一种进行招生工作,之后又有变化.国民政府在各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招生政策予以指导,客观上保证了当时高等教育的有序化管理.

3. 统一管理高校课程设置: 1938 年 9 月 9 日,教育部召开抗战时期的第一次大学课程会议,会议公布了《文、理、法三学院共同科目表》 ,从而规范了文、理、法三学院的课程设置.1938 年 10月,对于农、工、商等学系的必修课程表,国民政府又做出了明确规定.至此,国民政府教育部对高校课程设置的统一管理已全部实现.

二、西迁的过程和办学活动

( 一 ) 西迁过程

在抗战即将爆发之时,武汉大学被迫中止了珞珈山新校舍的后续工程建设,之后校务委员会迅速作出了西迁乐山的决定.之所以选取乐山为校址,是因为当地还没有一所专科以上的学校,而乐山交通便利,资源丰富,非常适合做研究,同时地处敌后方,可以安心办学.1938 年 2 月 3 日,校长王星拱致函四川省政府,请求四川省政府直拨嘉定 ( 即今乐山 ) 的文庙、崇圣祠、三清观、九峰书院、华新丝厂、凤翔丝厂、大佛寺和乌尤寺等处为武汉大学嘉定校区之校址.教育部于 1938 年 2 月 24 日给予批准,同年 3 月 31 日,四川省政府也给予回复,全力支持武汉大学西迁乐山.1938 年 4 月29 日,武大复课,复课之初,校名暂定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 .同年 7 月,校长王星拱将学校正式命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文学院、图书馆以及法学院设在文庙,理学院位于李公祠,工学院则定在三育学校.

( 二 ) 艰难办学

从学校的机构设置来看,当时的武汉大学共设三处一室,即教务处、训导处、总务处和会计室.学校共有 4 院 ( 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工学院 )、15 系、4 研究所、1 科 ( 机械专修科 ),其中大部分院系在武昌珞珈山时已经设立,而后来的矿冶系设于1938 年、机械专修科设于 1939 年、文科和立刻研究所设于 1942年.抗战时期,学校经费由教育部批准,由财政部统一发放.然而,随着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日益严重,学校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广大师生节衣缩食,即便如此,生活依旧十分困顿.学校还受到敌军的轰炸,最严重的当属“八一九空袭” .1939 年 8 月 19日,日寇出动 36 架飞机,对乐山地区进行疯狂轰炸,学校龙神祠第二宿舍全被炸毁,学生、教员及其家属惨死在日寇炸弹之下,损失财产约 10 万元.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广大师生仍然齐心协力、不畏艰险,严格要求自己,潜心学习,通过高质量的课堂来鼓舞学生.学校后来通过兴建校办工厂等方法,不仅解决了毕业生的实习问题,也承担了部分生产任务,扩充了办学经费的来源.

( 三 ) 办学成效

首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取得了傲人的学术成果.从1938 年到 1946 年,先后在武大就读的学生有 2767 人,其中正式毕业的有 1974 人.后来,许多人在其工作领域取得了很高成就,其中,有两院院士柯俊、彭少逸、张致一等,海外杰出校友赵耀东、黄孝宗等,还有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家刘涤源、水利学家张瑞瑾等.当时,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 《Science》上,学校曾以“国立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了 4 篇科研论文,加上抗战前后发表的 4 篇,共有 8 篇.这些大师水平的论文的发表,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抗战时期,国立武汉大学与国立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并称为“四大名校” .其次,研究生教育居于全国前列.从 1935 年武大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到 1945 年共招收 76 名研究生,这在当时居于全国前列.到 1947年,学校已经拥有了 8 所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呈现明显的成熟性和规范性,同时带有明显的国外教育模式,这与当时很多教授都有留学背景是分不开的.

三、西迁的历史意义

作为中国抗战时期高校内迁史的一部分,武汉地区的高校迁移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它使中部地区的教育精华得以保存.同时,武大西迁乐山对当地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一,这是在战时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大学文化艰苦卓绝的长征,保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基.武大西迁,不仅保留了原有师资力量,也巩固了学科建设,规模无减反增.乐山时期的武汉大学可以说是精英荟萃,广大师生以无比坚毅的精神书写了武大校史上光辉又灿烂的一页,为后人树立了榜样,阐释了“明诚弘毅”的校训精神,不仅做到了育人为本,而且实现了教育救国、研究实学和造福乡邦的社会责任.

第二,对周边地区的知识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改变了当地落后的教育面貌.武大于 1938 年春迁往乐山后,乐山籍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至 1946 年已有三十余名乐山籍学生进入武汉大学学习.1939 年,学校成立了社会教育推行委员会,开展以教师为主题的学术演讲,举办学术展览,开办短训学校等.为普及科学知识,校务委员会公推教授高尚荫,马师亮等将仪器、图书及一切符合当地社会需要的各种材料进行展览,内容包括通信、物理以及化学等领域.短训学校也颇受欢迎,除此之外,还举办了妇女识字班,民众法律咨询活动等.师生的社会服务活动,一方面对当地民众进行了文化启蒙和劳动技能培养,另一方面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帮助师生们将所学知识应用起来,促进了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第三, “乐山精神”的传承. “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是武汉大学当今的校训,也是对乐山八年办学精神的延续.八年的乐山岁月,武大师生与当地民众齐心协力,共度艰难.顾海良校长认为, “乐山精神”是一种教育报国、不畏牺牲、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兼容并包、严谨求实,造福乡邦的精神.近些年,在武大的全力支持下,乐山师范学院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乐山的教育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全新面貌.随着两地之间交流合作的进一步加深,必将不断开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崭新篇章.

上文汇总:此文为适合抗战时期和武汉大学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武汉大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抗战时期中国有一支特殊的部队,把日军装甲列车打得落花流水
1931年11月27日,占领沈阳的日军向锦州发动第一次进攻,在饶阳河附近与东北军发生激战 根据日本新闻在前线的记者报道,当天上午十点,在饶阳河以东两公里处,乘坐军列进攻锦州的日军独立守备第二大队当先和.

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
7月5日凌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策划的年度重磅展览“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的77幅傅抱石书画作品全部运至重庆 7月5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

唤醒民众 争取民族复兴抗战时期的德化教育
这几张纸片,虽有些破烂,却是抗战时期德化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 抗战十四年,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并未被忽视或边缘化,“唤醒民众,争取民族复兴”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在.

抗战时期的美国援华: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利益”——放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来审视这两个字,很残酷,但却是最真实的 抗战期间,美国向中国提供的所有援助,都是与美国保护其在中国和亚太地区利益的考虑分不.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