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培育公共空间意识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主题:公共空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4

培育公共空间意识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本文是关于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素养和意识和道德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方向法律和道德论文关于道德的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

施 蕾

( 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03 )

摘 要: 公共空间意识的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教育需要在明确 “公共空间意识” 内涵和核心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优化教育的内容, 如帮助学生建立 “平等与尊重”“共同生活” 的理念、 开展活动优化学生的公共生活体验等, 引导、 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与规则, 使其逐步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素养.

关键词: 公共空间意识; 青少年学生; 道德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0X (2018) 27-0014-03

“公共空间意识”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 在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公民对维护公共空间形成了社会共识.公民的 “公共空间意识” 是社会 “公共秩序”和 “社会公德” 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 随着开放多元的社会公共生活的日益拓展,国人在公共场合的素质问题日渐凸显.国人缺乏 “公共空间意识” 的指责常被提及, 许多国人往往在公众场合如入无人之境, 将公共空间当作自由挥洒的天地.

公共空间意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面向中小学生培育 “公共空间意识” , 需要明晰 “公共空间意识” 的内涵, 通过优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公共空间意识, 帮助、 指导中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并遵守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与规则, 使其逐步养成 “公共空间意识” .

一、 公共空间意识的基本内涵

所谓 “意识” 是人对环境及自我的认知能力以及认知的清晰程度, 是一种感知能力.意识体现在对具体事物的理解与认知中,意识也体现在对事物的情感、 态度与所持的价值观中.公共空间意识是一种对公共空间的情境认知、 规则认知, 它体现在人们对公共生活所持的基本价值观中,也体现在人们于公共空间具体情境的行为表现中.

(一) 公共空间的特性—— — 共享性

对一项事物的理解, 首先是对事物属性的把握.公共空间最本质的属性是共享性,人们在公共空间行为处事相对自由的同时更需要自律.公共空间面向全体社会公众, 没有外部特定监控, 个体的行为模式受文化与社会公序良俗的支配,因而公共空间相对于特定的环境而言,个体可以不受既定社会角色要求的约束, 而以普通公民的角色扮演为主.对学生而言,他们对公共空间的直观感受是脱离了家庭与学校的管束与制约, 认为行为处事可以比较自由.

公共空间里相对自由,但这并不表示在公共空间内的行为是绝对自由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公共生活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公共生活的共识, 建立了让人们在公共生活中更加方便、 更加和谐的公序良俗来调节人们的行为.针对这一点而言, 在公共空间, 人们的行为需要更加自律, 要考虑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

(二) 公共空间的基础—— — 平等观和秩序观

公共空间内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平等观和秩序观.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人对人的一种态度, 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不是指物质上的 “相等” 或 “平均” , 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在公共生活中, 这一原则是最基础的价值观.社会秩序由社会规则构建和维系,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结构和状态.人们在公共生活中认可秩序的存在是维系社会交往的基础.

(三)公共空间的核心—— — “照顾他人的存在与感受”

公共空间意识最核心的部分是“考虑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 .个体在公共生活中认识到作为社会公众的一份子,自身的行为表现需要符合普遍认可的社会规范要求.

良好公共生活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即 “内在的自我约束”才是更好地维系良好公共生活的本质途径. “心中有他人” , “每个人能考虑到他人的存在和感受” 是尊重的前提条件, 秉持这样的理念, 个体才能在公共生活中调节自身的行为.

二、 中小学生公共空间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公共生活的参与度低

公共空间意识的建立需要在具体的社会公共生活中逐步完成,而社会公共生活参与和体验的前提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公共生活.中小学校大部分学生很难自由选择活动内容、 方式, 学生的社会公共生活体验因时空的限制较为缺乏.

中小学生因为学业关系,大部分作息时间都处在特定的环境如学校、 家庭中, 充分体验社会公共生活的时间较少.中小学生在学校有许多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角色扮演,在家庭中也会在父母或监护人的监护下活动, 其行为模式受到特定环境的制约, 学生体验社会公共生活的时间不够充分.

(二) 对公共空间的情境认知有模糊地带

进行良好的角色扮演、 表现相应的适当行为的前提, 是对所处的情境有准确的认知.在某小学对中高段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学生的公共空间的具体情境认知是存在模糊地带的, 结果显示: 学生对公共空间的识别没有如预期中准确, 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准确识别不同社会情境是否为公共空间,还有四成多的学生在准确选出非公共空间时将部分选项误读为非公共空间, 如办公室、 公共厕所、 生活区楼道、 电梯内等情境.可见, 学生对公共空间的识别仍有改进的空间, 公共空间的意识需要引导与强化.

(三) 对公共空间内规则的理解仍有改进空间

中小学生处在生理、 心理的成长期, 认知水平与行为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其具体行为表现与角色需求也不能完全统一.他们在对公共生活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解上符合主流的期待,但在一些具体的情境中, 其认知、 态度仍有改进的空间.在面向某校的调查中我们发现, 学生对 “公共场合的行为是否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即可”这一问题上表现出认知上的消极倾向,有些学生没有积极认可公共场合的行为需要在法律底线上遵循文明的公序良俗, 有些学生态度模糊.在这种认知支配下, 学生容易在情境中忽视情境的公共性、忽视公共空间中良好角色的扮演, 缺少规范的约束带来对自由的误读,从而影响其具体的行为选择.

三、 面向中小学生的 “公共空间意识” 培育

笔者认为, 为帮助中小学生更好地建立、 养成公共空间的意识, 可以有以下几方面建议供参考.

(一) 识别各种不同的公共空间情境

中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时常遇到问题,因为源于正式学习的经验通常是脱离情境的.而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所习得的识别不同情境相似之处的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实践才能被真正掌握,从而在实际的公共生活中实现迁移.学生因为受到周围环境、 成人示范与个体经历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习得性地模仿成人世界给他们的行为示范,得到一些有关公共空间的偏差认知,对公共空间与非公共空间的界限存在模糊认知, 需要得到引导.

(二) 建立 “平等” 与 “尊重” 的理念

学校要帮助学生建立、深入理解基础的公共生活价值观—— — “平等” 的理念: 人和人之间在剥离掉社会阶层所赋予的外在标准后,每个个体本身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 都具有不可量化的内在价值; 在公共生活中具有平等的地位, 拥有平等的权利, 需要被平等对待, 需要得到一视同仁的尊重.学校帮助学生去体悟人和人之间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 “相等” 或 “平均” , 而是能够视任何人如自己, 当成和自己一样的、 对人对事有同样感受的人来看待, 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互相理解, 互相尊重.

帮助学生学会尊重,首先要指导学生建立人际相处的底线, 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同时要引导学生尊重他人的行为模式和处事方式,尊重他人的劳动、 尊重他人的人格; 还要促进学生同理心的发展,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形成推己及人的能力; 要指导学生更好地包容弱势群体, 接纳少数族群的存在形态.

(三) 建立 “共同生活” 的基本价值观

要达到增强 “公共空间意识” 、 建立公共生活理念的教育目标, 需要在学校德育的内容中强化对 “共同生活” 价值观的追求.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 人在集体生活中生存, 就要懂得相互尊重, 遵守约定俗成的秩序.没有公共生活的规则以及人们关于行为规范的共识,任何生活共同体都将无法存在.而关于“共同生活” 的基本价值的传递更需要学校德育活动来进行.学校要强调学生与他人共处、 共同生活的重要性, 并且培养与他人共处所需的能力, 能够善于表达,承认并尊重差异等.学校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合理地评价自己,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适应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四) 优化学生的公共生活体验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体验和经历的人际交往、 生活方式、 社会交往等是价值观发展最本质的载体.中小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参与课外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更广泛的公共生活,开展相关主题活动, 指导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进行适当的行为选择.

1.开展课外社会实践, 促进公共生活体验

真实的社会生活是最客观、 最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能更为有效地进行各种角色的学习,进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学校应支持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对兼顾学生个性差异和个性发展,尤其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学校应充分认识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 认真组织、 具体指导,为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实践空间.

2.开展主题活动, 指导学生的行为选择

学校教育需要积极提供体验、实践公共生活的教育载体.学生学会共同生活需要项目作为载体, 而学校教育恰恰存在提供这类载体的可能性.

首先,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活动, 根据其组织形式、 具体内容、 时间等方面的不同, 可以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渗透 “公共生活” 的理念; 其次, 学校对学生课后的学习、 娱乐活动进行积极引导, 学校在班级生活中推行、 共融的交往方式, 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社团活动等.学校教育有条件、 有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公共生活规范,学校为此可以进行系统化设计的教育与引导.同时, 在具体的公共生活教育中,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行为选择的指导与帮助.

“公共空间意识”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载体,与核心价值观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因而, 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积极为学生日后融入社会公共生活提供引导与支持,让学生在共同的、集体的生活中习得公共生活所需要的适应能力, 体验到人类群体共同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回顾述说,上文是关于素养和意识和道德方面的公共空间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公共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重视数学阅读教学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摘 要】 数学教学要关注阅读 重视数学阅读,要从兴趣入手,养成习惯,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 阅读兴趣;方法;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原因,数学阅读的能力较低 数学教学不仅是.

班级管理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当中,最为重要的三个方面便是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以及自身的文化基础 作为高中班主任,应当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与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将其做为自身工作当中重要研究方向 一、立足.

中职英语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摘要国家非常重视中……职业教育发展,不仅要培养中职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求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英语课程要不断进行改革,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构建灵活多样的英语教学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的语言实.

加强声乐教学水平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摘 要】高校声乐教学具体很大的魅力,它不但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还能产生勉励和启迪学生的作用 后天的音乐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享受音位,而不是为了成为音乐领域的名人或者专家 通过学习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