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传统文化类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与读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层化、多元化教育以《诗经》教育活动为例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传统文化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9

读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分层化、多元化教育以《诗经》教育活动为例,该文是关于传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检索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诗经》和读经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摘 要]“读经”的目的,不是变成古人的精神奴隶,而是努力发掘古老经典的当代价值,努力将其整合为当下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部分.以《诗经》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之一时,可以视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专业兴趣、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读经”方式,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将《诗经》产生的时代,以诗、乐、舞三者合一的整体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今天的《诗经》教育,也大可突破文字的局限,借助以《诗经》为题材的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甚至是诗剧等其他门类的艺术作品,多元、立体地感受《诗经》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人们接受有关《诗经》的教育并积累日益丰富的阅读经验、审美经验之后,完全有可能将《诗经》内化为自身艺术创作的素材与灵感.到这个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为中国当代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诗经》;传统文化教育;分层化;多元化;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7) 09 - 0103 - 05

“读经”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颇为重要也颇受争议的部分.众所周知,这里所说的“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经典,而是特指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毋庸讳言,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经典成为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塑造力量,离开了它,就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精神与内在逻辑.新文化运动以来,为再造全新的中华文明,“五四”学人对于在学校开展“读经尊孑L运动”一般都持反对意见.但新文化人是不是真的反对阅读儒家经典呢?其实,他们反对的不是“读经”,而是反对以“读经”的名义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全盘接受的复古态度.事实上,“五四”新文化人以新的时代精神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整理研究,努力发掘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并将其整合为现代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今天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到底应不应该“读经”?对此,笔者持肯定态度.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传统最为重要的塑造力量,而且为世界文明提供了独具魅力的东方智慧.儒家经典是否属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个问题,很难得出一个固化的结论.随着时代精神的变化,每位评判者文化立场与研究视角不同,对同一部儒家经典往往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即便人们有着共同的价值尺度和评判标准,但由于儒家经典自身的复杂性、多面性,仍然无法对其做简单的优劣判断.今天,当再次提倡读经时,不是要重复古人读经的模式、做古人的精神奴隶,而是要通过读经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并将古人的智慧整合进当下的时代精神之中.说到底,“读经”的目的不是复古,而是通过这一方式与先圣先贤的智慧发生更为深刻、更为新鲜、更为长久的联系,发掘其中富有生命活力的思想资源,为建构当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服务.

面对这些古老的、复杂的儒家经典,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方式去读,方可将其真正变成当下中国人的思想财富、精神动力呢?就拿《诗经》、《尚书》、《周易》、《春秋》三传、《周礼》、《仪礼》、《礼记》这几部儒家经典来说,按照今天的分类标准,它们其实是属于文学、历史、哲学等不同种类的著述.著述种类的不同,决定了在具体阅读过程中,所采取的视角与侧重点也会相应变化.不过,总的来说,今天的“读经”,不应再将儒家经典视作“不刊之至论”进行跪拜式阅读,而应将其视作古人智慧的结晶,重在从中汲取可以润泽今人的思想养料.以下,仅以儒家经典中的《诗经》教育活动为例,来探讨今天如何“读经”的问题.

在儒家“五经”中,新文化人对《诗经》的研究尤其卓有建树,他们以“非圣无法”的时代精神,将《诗经》从儒家经典还原为一部上古诗歌总集.当还原为文学经典、历史经典的《诗经》重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时,它就不再是需要顶礼膜拜的对象,而成为一部优美活泼、生动有趣的文学教材、历史教材.五四学人对《诗经》所秉持的历史还原、文学还原态度,应该继续成为当下《诗经》教育活动的思想原点.

阅读《诗经》,也是一场文学寻根之旅.《诗经》中的风雅部分,奠定了中国诗歌言志咏怀、兴观群怨的现实主义写作传统,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广泛运用,更是造就了中国诗歌擅长铺陈、重视言外之意的审美特点.重读《诗经》,即是重新回溯中国诗歌的伟大传统,是文学层面的一次认祖归宗.看清来路,方可认准归途;亲近传统,方可获得不断自我更新的底气.

由于《诗经》是一部有着百科全书性质的上古诗歌总集,因此,当以《诗经》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很难把内容极其庞大丰富的《诗经》整体塞给受教育者,即使勉强塞给对方,也会造成消化不良的后果,反而会影响《诗经》接受的效果.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分层次教育,多元化是指教育手段、教育媒介的多样化,多层次是指根据受教育者层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而实施深浅难易、侧重点不同的教育.

具体到《诗经》的教育活动中,如何进行分层化教育呢?可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专业兴趣、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读经”方式,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

其一,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层次的不同特点,选择阅读《诗经》的不同方式.对于人生经验非常薄弱又天真烂漫、好奇心强的儿童而言,从文学层面来阅读《诗经》以体会它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抒情方式与丰富广阔的社会内容,显然不合时宜.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17对儿童而言,《诗经》阅读的重点不是放在孑L子所言“兴观群怨”的层面上,更不是放在对其进行纲常*教育的层面上,而是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作为教育重点,把《诗经》作为一部生动活泼的上古博物志.目前有一些图文并茂的图书可供选择.2002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由日本人冈元凤纂辑的《毛诗品物图考》,专门解释《诗经》中的动物与植物,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类别,包含二百余幅实物工笔绘画.2003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由潘富俊著、吕胜由摄影的《诗经植物图鉴》.2016年,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诗经名物图解》,这本手绘图册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细井徇撰绘,涉及《诗经》中出现的135种植物与61种动物,画风优美清雅,约绘制于嘉永元年(1848年).这些关于《诗经》中出现的缤纷多彩的动植物画册,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为他们将来真正进入《诗经》的文学世界、历史世界做了美丽的铺垫.进入青少年之后,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都急剧增加,这个年龄阶段,则可以开始阅读《诗经》中“十五国风”及“小雅”中那些活泼生动、充满民间歌谣色彩的抒情诗.至于收入大雅部分的西周先民史诗,如《生民》《公刘》等,以及用于祭祀的颂诗,即使是对中学阶段的孩子而言也并非是适宜的教材,更适于作为大学本科阶段文学专业的阅读教材.

其二,根据专业兴趣的不同,选择阅读《诗经》的不同角度.《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带有民间歌谣色彩的诗歌总集,从文学角度进行阅读当然具有第一合法性.但进入大学之后,由于专业兴趣的千差万别,《诗经》除了满足文学审美的需要之外,也可从不同专业角度进行多重解读,使《诗经》的价值不仅在文学世界中得以充分呈现,而且可在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俗学、*学、政治学、动植物学、人类文化学等不同学科领域的不同视野中得以呈现.这些有别于文学阅读的新的阅读视角,不断打开《诗经》世界新的意义维度,反过来又可大大丰富和深化对《诗经》作为一部文学经典的理解.

其三,根据阅读者所处地域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诗经》固然是一部超越时代和地域的文学杰作,但其中的“十五国风”仍然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果阅读者所处地域,正好是“十五国风”涉及之地,将阅读重点放在这部分诗作上,不仅可以增加阅读兴趣,而且可增加对所处地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建构国族认同,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国族认同又以乡土认同为基础与前提.因此,《诗经》中那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诗歌,完全可以成为所在地建构地域文化传统及乡土认同的最佳教材.

在《诗经》教育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教育手段、教育媒介、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呢?《论语》子罕九云:“子日:‘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2188《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经》产生的时代,以诗、乐、舞三者合一、难以分割的整体状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因此,历史上的《诗经》不仅仅只是以文字呈现,也同时以音乐与舞蹈的方式呈现,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文字相配合的音乐、舞蹈部分消逝在历史的烟云深处.因此,今天有关《诗经》的解读,也大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层面,而是可以通过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甚至是诗剧等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多元、立体地呈现《诗经》的无穷魅力.

不仅诗、乐、舞合一是早期中国诗歌的传统,而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书画三者合一也是中国古代艺术发展史上的独特现象.既然如此,今天在阅读《诗经》时,至少在想象的层面不能无视“诗”背后所包含的歌与舞、书与画.为了还原《诗经》作品原初的诗、乐、舞合一状态,今天一些艺术家做了不少颇为成功的艺术尝试.比如歌唱家于文华就演唱了四十首《诗经》中的篇章,其中绝大部分属于“十五国风”中的风诗,无论是演唱还是配乐、服饰、摄影均清丽古雅、美轮美奂,很好地传达出《诗经》原作的神情韵味.另外,梁德健、张卓、哈辉等人都演唱过《诗经》中的作品.目前,在虾米音乐网可搜寻到有关《诗经》的音乐作品达507首,由此可见今天的音乐人以音乐方式重新解读《诗经》作品所做的不懈努力.在以《诗经》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时,完全可以将这类以音乐方式呈现的《诗经》作品作为辅助教材,从音乐层面加深学生对《诗经》原作的理解并丰富其审美感受.由《诗经》改编的舞蹈作品也很多,比如2017年初由万素编舞、北京舞蹈学院演出的舞蹈作品《国风》便是根据《诗经》“十五国风”中的经典爱情名篇而编创,曾在国内多个城市巡演,该舞剧将诗情与舞意融合为一体,立体演绎《诗经》之美.这些有关《诗经》的音乐舞蹈作品,都是今天进行《诗经》教学的极好辅助,为呈现《诗经》丰富多元的艺术美感提供了多种选择与可能性.

关于《诗经》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也非常多.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诗中曾评价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305诗与画与书法的融合为一,是中国诗画的传统.受这一传统影响,历代以《诗经》为素材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也层出不穷,比如南宋时期宋高宗曾手书《诗经》,并命当时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马和之逐篇作画,惜仅成50余幅马和之即去世,但也因此留下了以《诗经》为题材的传世画作《唐风》《豳风》《小雅·鹿鸣之什》等.近年来,有关《诗经》的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出版了不少,均可作为从另一维度解读《诗经》的参考.

当突破文字的局限,更为多元、立体地来介入《诗经》的世界,“读经”变成了充满冒险精神的审美探险之旅.

以上有关《诗经》的阅读方式、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全面理解、享受《诗经》这一文学经典为目标.但传统文化教育是不是到这一步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呢?1904年,林传甲出任京师大学堂教习,主讲中国文学史,并撰写了中国人所作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在这部教材中,林传甲非常重视文体研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了解每种文体的发展史后,必须以此种文体进行写作练习.将《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与文章写作联系起来,看上去乱了学科规范,但却为今天的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拿《诗经》教学来说,按照林传甲的这一思路,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接受有关《诗经》的文学教育并积累相当的阅读经验后,有没有可能促成受教育者最终走向以《诗经》为素材与灵感的文学创作?

郭沫若20世纪20年代初完成的《卷耳集》提供了一个典范.这部缠绵悱恻、大胆热烈而又清新活泼的自由体白话新诗集,汇集了郭沫若对《诗经》“十五国风”中部分作品的翻译之作,它们是郭沫若以“五四”时代精神和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与《诗经》深度对话的产物.古老的《诗经》大大激发了郭沫若的艺术灵感,而郭沫若对《诗经》作品充满的艺术诠释又赋予了《诗经》新鲜的生命活力和时代气息.木心先生的《诗经演》也是一部这样的作品,作者将三千年前的古雅《诗经》接回了自家的花园,在抵掌而谈、相互凝视之中完成了一次诗人之间跨越辽远时空的灵魂对话,充满了隐秘的欣喜与热恋的气氛.这部作品,更像是木心对《诗经》的爱情表白.安妮宝贝的散文集《且以永日》,以《诗经》作为编选脉络,叙及爱、家人,以及生死、神圣等命题,《诗经》中的诗句,成为整部散文集内在的情感红线,串起了作者十五年的散文作品,也理顺了安妮宝贝以散文形式对生命历程所做的思考.有了《诗经》诗句的引导,这部散文集就有了一束来自三千年前的诗人深沉目光的注视,由此获得了某种超越现世红尘的历史深度.从郭沫若、木心、安妮宝贝这三位风格、气质、文化立场、文学地位迥异的作家身上,都看到了《诗经》对其文学创作灵感的激发作用,也回答了之前的那个问题:即当接受了有关《诗经》的文学教育并积累了相当的阅读经验之后,完全有可能将《诗经》内化为自身文学创作的素材与灵感.到这个阶段,以《诗经》为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算真正完成了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介入与塑造,真正为中国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源泉.

该文汇总: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传统文化和《诗经》和读经方面的传统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传统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走出困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田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遭受屈辱,国家也逐渐衰落,无数仁人志士、专家学者都在不懈探索其中的原因以及如何彻底走出这一困局 国家的困境,尤以文化的困境影响最为深远,文化是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深层次的精.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高校动画设计中的应用
经济发展并不是单一的发展路径,在这之上夹杂了许多其他的因素,与过去相比,文化之间的交流并没有衰退,反而在新的领域上开拓了不同的道路 对于动画艺术来说,能够在这个艺术性能大大增强的时代进行发展,是一件极.

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和
【摘 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但是在我国高校外语教学中,却存在着文化的单向输入问题 本论文主要讲述高校外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

行山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形塑
一、展览视觉与叙事思想在当代艺术生发的轴线上,艺术展览对于当代艺术现象与文化形态的塑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展览传播的系统与方法上,场域线索的特征疏导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观念与作品呈现方法的走向 展览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