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教学改革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地方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改革和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主题:教学改革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1

地方高校民间文学教学改革和,该文是关于教学改革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和民间文学和地方高校和教学改革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改革论文外语教学期刊教学论文范文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吴晴萍

内容摘 要: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以之为对象的《民间文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讲授民间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以及搜集整理民间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民间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学遗产,加深对中外民间文学艺术的了解.现有的民间文学教学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可从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三方面对地方高校民间文学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进而提高学生们对民间文学的鉴赏、分析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

关键词:民间文学 教学 改革

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它源于民间,由广大民众集体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丰富并日臻完善.它“是该民族人民的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表露;有关历史、科学、宗教及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形式.”①(P3)民间文学的基本定位是文学,它与其他文学一样具有审美的特质.与此同时,民间文学又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民俗等等留有先民的心理痕迹和经验残余的语言符号,是一个区域民众的心理生活和现实生活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的记载.”②这决定了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和其他文学形式有很大的区别.

《民间文学》是普通高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特色课程.其课程目的在于通过讲授民间文学的发展史、基础理论、基本课题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价值、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同时介绍民间文学田野作业与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调查、采录、搜集、整理等民间文学工作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认识了解民间文学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内涵,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作用.同时,也可以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民间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受到了冲击,并被卷入“传统”与“现代”之争.民间文学的传承、发展甚至生存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民间文学课程也由此面临着时代的困境与选择.在传统民间文学逐渐被淡化甚至遗忘的时候,如何使当代的大学生了解和接受民间文学文化的教育,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民间文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围绕民间文学教材讲授整个民间文学的学科体系,从民间文学概述即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基本特征和价值等开始,再到民间文学的基本类型即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史诗、民间歌谣的介绍,最后,介绍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阐述民间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等.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几大弊端:一、教材内容的陈旧性.现有的一些教学内容时代久远,或者该民间文学只在一些偏远地区流传,无论时间和空间都距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因此很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二、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受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强烈冲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同时以文本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展现民间文学的鲜活性及其文化语境.三、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即在整个民间文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以观众或听众的身份学习理论知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地方高校民间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

一.契合时代,更新教学内容

民间文学分为三种形态:原生态、再生态和新生态.“原生态指现在仍活在民众口头和实际生活中的传统的民间文学,这一类民间文学正在逐渐衰亡.再生态民间文学指经过整理和改编,转化为书面或视听样式的民间文学,……新生态民间文学指从当代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反映人民某些意愿或时代风尚的新的故事、笑话、歌谣、谚语等.”①(p11)其中后两种形态的民间文学借助网络、手机、电视宽带等新的传媒技术,服务于当下的民众生活,因此比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目前的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包括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史诗、民间谚语与谜语,民间说唱与民间小戏等等.而很多契合当代生活的再生态和新生态作品比如新传说、新故事、新说唱以及新谚语、新歌谣等等都没有收录在内.众所周知,民间文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学的幻想性、夸张性也很符合孩子们的兴趣.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小时候耳熟能详的故事在现在看起来难免幼稚可笑.此外,很多民间文学在创作的时候,有的为了讽刺当时的时政,有的是反映某一个特殊时期的特定人物的生活情形.这些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都很难引起共鸣.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笔者在民间文学课堂上,会有意识地引用一些再生态或者新生态的例子.比如,在讲到四大传说的时候,会给学生观看一些《白蛇传》《孟姜女》的视频片段.在讲到歌谣的时候,有意去掉了教材中引用的比较陈旧的例子,增加一些反映现代生活尤其是现代大学生活的歌谣,使得民间文学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当自己熟悉的事件、人物或者环境以新民间文学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学生们往往会比之前更有兴趣,参与的热情也大大增加.

在更新课程内容的时候,还要注意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民间文学各种类的研究,都有一些各自相对独立的方法和流派.以神话学为例,就有历史地理学派、人类学派、社会学派、心理分析学派、语言学派、功能学派等.就故事学而言,就有类型学、比较故事学、故事演变史、民间故事原型批评、表演理论的故事学等等.此外,史诗学、传说学、说唱学都是如此.这些研究包含了民间文学各环节、各种因素的考察,将民间文学的研究引入更广阔的天地.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理论与方法,增强他们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

民间文学是用传统的民间形式创作和传承的文学样式,它既有其他文学形式的审美特质,也有着其他文学形式所不具备的生活属性.在民间,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民间文学活动都是在自然,自由,自在的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很多民间文学作品都是以立体活态的表演形式存在.比如神话这一文学形式在很多民族中就具有神圣的性质或神圣的地位,它进入到了这些民族的仪式生活领域,是整个仪式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整个仪式场所中集合了很多的象征符号,无论是特定的时空、行为,还是所使用的器物、服饰甚至食物,都只有完整展演才能完全释放其丰富的象征性.再比如民间歌谣,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可以分为很多类型,比如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生活歌、儿歌等.而地方民歌又可以分为四句头、五句体、十字调、信天游、吴歌、爬山歌、鲁体和谐体等等.这些繁复多样的民歌,产生于特殊的生态地域环境,满足了特有的民族审美心理.这些内容,如果只是让学生阅读文本(歌词),是完全体味和享受不到其真正韵味的.大众传媒在冲击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的时候,也有效地记录和保存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发生的真实和自然的状态.如果能借助影像资料,把民间艺人表演民间文学的场景直接放给学生看,就可以让神话、民族史诗、民间说唱与小戏还有民间歌谣等等都回到其生存的具体环境,学生就可以借此感受到文本以外的整体情境,如表演的环境、地点、服饰以及演唱者的姿态、腔调、韵律、动作等.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领略到立体的活态表演,无疑更能增加学生学习民间文学的积极性,并进而了解民间文学的原貌,体会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内容.

此外,现在还出现了很多根据民间文学题材改编的影视剧. 比如电视剧《天仙配》、《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八仙过海》、《薛平贵与王宝钏》、《穆桂英挂帅》、《刘海戏金蟾》;电影《白蛇传》、《孟姜女》、《梁祝》;还有动画片《宝莲灯》、《阿凡提》、《十二生肖闯江湖》等等.还有另外一些影视作品则把民间文学的内核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中加以表现.比如电影《青蛇》、《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沉睡魔咒》等等.可以说民间文学为当下的影视改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且这些作品往往因为注入了现代元素或流行理念,所以更能激发现代观众的兴趣与热情.而民间文学也因此在现代传媒语境中获得更为久远的生命力和更为广泛的影响力.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根据民间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与真实的民间文学有差距和隔阂,无论是主题思想、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都同原始的民间文学相去甚远.这类作品,虽然借助民间文学题材,但更多地融入了导演、编剧或者演员的个人思考.如根据民间传说白蛇传改编的就有电影《青蛇》,以及台湾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央视版《白蛇传》、新加坡版《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等、不仅添加了很多人物和故事情节,而且还改变了原作中的人物性格.这样的作品迎合了当前人们娱乐的心理,却抹杀了原作的传统性.如果学生们以看改编的影视剧来代替阅读民间文学作品,那势必会造成诸多的错误理解.

因此,在给学生观看类似的作品时,教师需要作出及时的评价和引导.

三.依托地方文化,突出实践教学

民间文学的特殊性决定了以之为对象的《民间文学》课程的任务不仅仅局限于讲述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或者介绍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及其代表作品.除了这些一般文学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之外,民间文学课程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具备调查、采录、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民间文学》课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原生态的民间文学,切实感受民间文学的风貌,初步了解并具备民间文学工作者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然而,由于课时以及人力物力财力所限,大学本科教育中《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以笔者所在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民间文学》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一学期16周,每周2课时.这样的安排无法保证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时间.尤其对于大四学生而言,他们往往需要面对实习、找工作等一系列的问题,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去完成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此外,很多民间文学发达的地方,往往是相对偏远的地区,如果带领学生去这些地方进行民间文学的采集工作,确实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深入民众生活,掌握第一手的民间文学资料呢?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紧密依托地方文化,以学生家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资源为切入点,落实民间文学课程的实践教学.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除了少部分来自外省外,大部分来自广东省.而广东有着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三大分支,三大分支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都积累和形成了繁复多样的民间文学,以神话传说为例,就有太平天国的传说、五羊传说、龙舟传说等等.民间歌谣、说唱和小戏方面,三大分支也各有特色.其中广府民间文学,以粤剧和广东音乐为代表;潮汕民间文学,以潮汕歌册为代表;而客家民间文学则以客家山歌为代表.此外还有雷州歌、八音锣鼓、高州民歌、浅州歌、潮剧、咸水歌、潮阳英歌等.每种民间文学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学生们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民间文学形式,了解这些民间文学的精华所在,清楚具体的时空要求以及该种民间文学的分布、传承及其现状.从学生们熟悉的家乡入手来挖掘,搜集和整理民间文学,无疑更有效,也更能保证所收集资料的真实、全面和准确.

通过组织学生走向自己熟悉的民间文学的情景语境,把课堂教学和田野有机结合.更能帮助学生们真正理解民间文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民间文学的传承环境,进而体会民间文学的价值、意义及民间文学课程的重要性.学生们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民间文学或者相关民俗文化现象的采录,可以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加深对本土民间文学传统的认识,增加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理解了自己的文化之根后,学生们才有可能成为有潜力的优秀的民间文学传承群体.

培养“服务地方、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很多地方高校在新的形势下的办学宗旨,重视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这一宗旨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体现.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文学,正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社会急需一批热爱和精通民间文化,擅长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的专门人才.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更应当在培养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化继承、传播、创新型人才方面做出积极贡献.而民间文学课程的设置则有助于培养专门性、应用型人才.希望通过民间文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让广大学生认识到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自觉树立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并自觉加入到民间文学的保护和传承中,最终实现民间文学在传承中保护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②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41页

此文得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资助.

(作者介绍:吴晴萍,广东省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

评论:本文是关于教学改革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民间文学和地方高校和教学改革相关教学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关于高校深化教学改革
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且具有高素质的大学人才,则成为了各个高……学府竞相追逐的使命与荣誉 时代在发展,青年在进步 这不得不提到,关于高校深化改革的思考与举措,因为这对于当下的高校发展来说,则是至关重要的;并.

快乐体育教学需求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体现
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高校的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同步的改革与创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到体育课程的魅力和体育运动的价值,还需要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所以,教育必须贴合学生的需求,以.

非遗保护理念和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迅速发展,非遗保护理念逐步深入到社会各方面,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对民间文学教学工作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引入非遗保护理念属于必然趋势,在非遗保护.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b 2018 12 075摘要教学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是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改革推进的主体部分,具有创新性、多元性以及基础性…….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