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死亡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狄金森死亡诗歌的不确定性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死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4

狄金森死亡诗歌的不确定性,该文是死亡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狄金森和诗歌和不确定性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死亡论文参考文献 俄狄浦斯王论文诗歌月刊诗歌投稿诗歌杂志

内容摘 要:狄金森对“死亡”的理解独具一格.她笔下“不确定”的“死亡”不仅让“死亡”不再如谜般难解,也让世人对“死亡”有了多维度、全方位解读,从而客观对待“生”、“死”,不再畏惧“死亡”.

关键词:死亡诗歌 不确定性 “生”与“死” 死亡体验 死亡意象

艾米丽·狄金森是一位多产的诗人,她一生创作近1800首诗,其中涉及“死亡”主题的就达600多首.诗中超越常规的“生”、“死”诠释,大相径庭的死亡体验以及离奇多样的死亡意象,往往使“死亡”极具“不确定性”,难以琢磨.然而,鲍德里亚认为“‘不确定性’本来就是因为这个社会到处充满着不确定性;换句话说,‘不确定性’到真成为本社会中唯一最确定的事物”[1].对狄金森死亡诗歌的“不确定性”研究,不仅能多维度地深层次解读“死亡”之本质,也能更好地洞悉狄金森“死亡”诗歌之深邃内涵.

一.“生”与“死”的“不确定性”

以逻各斯中心论为基础的传统西方哲学“总是围绕着诸如真/假、确定的/隐喻的、实在的/虚构的、经验的/先验的、观察的/理论的、事实/价值、严肃的/非严肃的、客观的/主观的等等无数对立来构建自己的.而第一项总是先于、支配第二项”[2].此二元对立逻辑下,“生”、“死”完全对立,非生即死,非死即生,相对于“生存”的美好,“死亡”往往令人畏惧.爱伦·坡名作《乌鸦》里不断重复的“永不复生”是二元对立生死观的生动写照:死亡一旦降临,一切存活于世的美好将永不复还.死亡所带来的无疑是恐惧,是绝望,使人不能客观解读“生”、“死”间关系.

相对传统“生”、“死”二元论,狄金森的生死观截然不同.“对有的人死的打击是生的打击/这些人一死,才有了生气——/如果他们活着,他们等于死去/只有他们死后,生命才算开始”(P,816)[3].“生”亦“死”,“死”亦“生”,“生”、“死”无界定,生存等同死亡,而死亡却是新生的开始,“生”、“死”间相互转化.狄金森笔下的“生”、“死”已完全脱离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逻辑,它们间存在高度不确定关系.这种非对立、不确定生死观无疑赋予了狄金森“死亡”诗歌深厚内涵,使人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生”?何谓“死”?

再如,“要死了——并未奄奄一息/活着——没有生命/提出来要人们相信/这是最为艰难的奇迹”(P,1017)[4].“生”、“死”的不确定性无疑给世人带来了困扰,让他们难以接受,毕竟二元论下,“生”即“生”,“死”即“死”,“生”、“死”间是明确对立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要死了——并未奄奄一息/活着——没有生命”确实让世人看到了“虽死犹存”的死亡和“行尸走肉”般生存的可能,切实感悟到“生”、“死”之真谛.如:

他像那些无物可失的人一样战斗——

完全向林弹雨投身

跟一个对于以后的生命

没有进一步用场的人相同——

邀请死亡——心怀大胆的企图——

但死亡对他显得羞怯

就像别人对死亡羞怯一样——

对于他——活着——则是浩劫——

他的同志们,像狂风倒卷的

雪片那样扬簸流落——

可他——因贪求死亡

反而留下来活着—— (P,759)[3]

“对于他——活着——则是浩劫——”,对真勇士而言,只有死亡才能让他永留青史,苟活于世反让他生不如死.可见,狄金森对“生”、“死”的解读不再拘泥于二分对立视角之下,“生”亦能是“死”,“死”亦可是“生”,“生”、“死”间存在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世人需客观看待“生”、“死”问题,领悟何谓真“生”,何谓真“死”.

二.死亡体验的“不确定性”

狄金森“死亡”诗歌常借用逝者之口,向世人呈现死亡体验.“借用死者之口,她用诗的语言带领我们走进墓穴,打开那个‘黑檀木盒’(1378),审视里面凋谢的花朵、发黄的信笺、古老的饰品和卷曲的发丝,回忆死者的音容笑貌和逝去的青春”[5].然而,逝者口中的死亡体验往往大相径庭,极具不确定性,他们或认为死亡通向永恒,“死亡”即“永恒”;或认为死亡能带来欢乐,“死亡”即“愉悦”;也认为死亡让逝者、生者皆有牵挂,“死亡”即“眷恋”.“恐怖”不再是死亡体验的唯一描述,“死亡”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撩开,世人不再闻之而色变.

1.“死亡”即“永恒”

狄金森众多“死亡”诗歌里,死亡并不是一切的完结,“把一切都拿走——/留下那值得一偷/唯一的东西——不朽——”(P,1365)[3],“死亡”是“永恒”之体验.

在这奇异的大海上

静静地出航,

啊,你这领航者啊!

何处是海岸你可知道——

那里没有怒吼的浪涛

那里没有风暴在呼啸?

在宁静的西方

许多船帆已停航——

船锚已拋定;

往彼方,我引领你抵达——

那大地,啊!永恒!

终于靠岸了,天哪!(P,4)[4]

诗中逝者乘帆船赶赴死亡.何谓“死亡”?他一无所知.“何处是海岸你可知道——”,他心中充满忐忑.直到靠岸那刻,他看到“那大地,啊!永恒/终于靠岸了,天哪!”,他不再惴惴不安,他终明白,“死亡”只是奔赴“永恒”的航行,体验死亡即体验永恒.

我们的旅程前行——

我们的双脚几乎踏进

生命之途的奇特岔路口——

它叫做——永恒——

我的步伐顿时令人敬畏——

我们的双脚——不情愿——引领——

前方——是城池——而这中间——

是死者的丛林——

退却——没有希望——

背后——一条封闭的路途——

永恒的白旗——在前方——

上帝——在每一扇门边驻足—— (P,4)[4]

渡过海洋,逝者向世人宣告了“死亡”即“永恒”之体验;穿过丛林,逝者亦证明“死亡”即“永恒”,只有无所畏惧地奔赴死亡,才能体验永恒.诗中逝者多方位的“死亡”即“永恒”体验,必会让世人重新审视死亡,不再惧怕死亡.

2.“死亡”即“愉悦”

“坟墓里的笑靥/使那凶恶的房间/变成一个家园——”(P,1489)[3].坟墓里的死亡并不可怕,它如家般温馨,死亡是逝者愉悦的归家体验.这愉悦的如归家般的死亡,在狄金森诗歌里比比皆是:

这座监狱是多么温柔

阴森的铁条是何等甜蜜

不是暴君,而是羽绒王

发明了这种休息

如果这就是命运的全部

倘若他没有附加的疆域

那地牢只不过是亲戚

——则是家居.(P,1334)[3]

“温柔的监狱”、“甜蜜的铁条”、“地牢是亲戚”、“是家居”,阴森可怕的死亡意象完全被消解,留给世人的是只是美好与亲切.这样的死亡完全不会让人心生畏惧,它只是一次在如家般坟墓里休息的愉悦体验.又如:

狂喜来自于内陆的

灵魂——走向大海,

路过房屋——路过海角——

向深沉的永恒走来——

我们,生长于群山,

水手能否懂得

走出内陆第一里程

带来的极度快乐?(P,76)[4]

明知是一次死亡之旅,叙事者却未流露出半分的悲伤之情或恐惧之意,传递给世人的只是欢快与愉悦之情.而诗歌首句“狂喜来自于内陆的”和尾句“带来的极度快乐?”更将强烈的欢愉之感传递给世人,让他们感同身受:“死亡”即“愉悦”.

3.“死亡”即“眷恋”

“在叙事者对现世的深情眷顾中,最令她割舍不下的还是活着的人们.和传统诗歌不同的是,狄金森诗歌中的死者从不打扰生者,倒是对生者的牵挂让死者梦牵魂萦,放心不下”[5].

正是去年此时,我死去.

我知道,我听见了玉蜀黍,

当我从农场的田野被抬过——

玉蜀黍的缨穗已经吐出——

我曾想,理查送去碾磨时——

那些籽粒该有多么黄——

当时,我曾想要钻出去,

是什么压制了我的愿望.

我曾想,在庄稼的残梗间

拥挤的苹果该有多么红——

牛车会在田野各处弯下腰

把那些老倭瓜收捡一空——

我不知还有谁会思念我,

而当感恩节来临时,父亲

会不会多做几样菜——

同样给我分一份——

由于我的袜子挂得太高

任何圣诞老人也难够得到——

会不会损害

圣诞节的欢快——

但是这类想法使我苦恼

于是我改变思路,

某个美好的一年,此时——

他们自己,会来相聚——(P445)[6]

“正是去年此时,我死去”,“我”却牵着挂田地里的“玉蜀黍”、“庄稼的残梗间”红苹果,以及洒落田野的“老倭瓜”,“我”也无法抑制地思念家人,“我不知还有谁会思念我,/而当感恩节来临时,父亲/会不会多做几样菜——/同样给我分一份——”.无疑,死亡让逝者对“生”和“生者”充满了无限眷恋.

死亡是逝者对生者眷恋,也是生者对亡者的不舍.“多少源头跟你逃跑/你的集会多么重要——/因为你把一个宇宙/完全带走了”(P,1517)[3].逝者的离去也带走了生者的无限思念,“因为你把一个宇宙/完全带走了”.

无论是逝者对生者的牵挂,还是生者对亡者的思念,都印证了“死亡”即“眷恋”的体验,这样的死亡体验虽有着生死两相隔的遗憾与无奈,却也启发了世人:只有生无遗,才会死无憾.

三.死亡意象的“不确定性”

“就人的思想运作过程而言,思想和表达思想的任何语言本身,也是充满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不是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开放,反而是思想自由的绝对条件.正是凭借着思想和话语的不确定性,思想才有可能在更广阔的时空和超时空的维度内进行自由创造”[7].无疑,狄金森“死亡”诗歌中死亡意象的“不确定性”使“死亡”不再是死亡,世人对死亡意象有着无限遐想.“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她把死亡描述得有血有肉,有形有体.在她的诗歌中,死亡有着‘宽大的手臂’(1625),像一个儒雅的绅士‘好心地停车把我接上’(712);死亡是人人必须‘超越’的‘谜语’(949),最终‘死神死了’(432),留下死者的躯壳让诗人去思索沉吟”[5].

长长的——长长的睡眠——人人皆知的——

睡眠——

它让黎明不再露面——

四肢伸展——眼帘颤动——

一个独一无二的睡眠——

是否慵懒即这般模样?

在石头垒砌的岸边

晒着太阳消磨了几百年——

而不曾抬眼观望——正午的顶点?(P,654)[4]

“死亡”是一场世人皆知的长眠,它让人慵懒,几百年光景也只是弹指瞬间.这样的死亡让人无比惬意.

“死亡”是一场与精神的对话:“死亡是一场对话/在精神与尘土之间./死亡说‘消失吧’——精神回答/‘先生,我有另一种责任要承担’——/死亡不相信——从大地发出争辩——/精神转过身/只撂下泥土的外衣/ 借以做证明”(P,976)[4].面对不朽的精神,死亡也无可奈何.

放下栅栏,啊,死亡——

疲惫的羊群进来

他们不再叫唤

不再四处徘徊——

你的夜晚最静谧

你的羊栏最安全

离你太近了而寻不到你

你还有无法表达的和善P,1065)[4]

“死亡”是和善的牧羊人,他修好了舒适而安全的羊栏,等待疲惫羊群(逝者们)的到来,他让羊群(逝者们)无比安心,从此无需再到处徘徊.

“死亡”亦是令人畏惧和厌恶的害虫.“死亡像一只昆虫/威胁着树木,/有能力毁灭它,/也可能被它诱捕./用香脂当诱饵,/用锯齿来寻觅,/假如它要你作代价/付出所有,就将它阻击./如果它已潜入地穴/而技能无法到达——/扭断树木将它丢弃,这是害虫的想法”(P,1716)[4].“死亡”威胁着生命的存在,必须主动出击,与其斗智斗勇,摆脱它、毁灭它.

离奇多样的死亡意象,让“死亡”变得不再确定,它或是舒适而惬意的长眠,或是一场与精神的对话,或是亲切的牧羊人,亦或是极具威胁的害虫.它们让世人对“死亡”有了全方位了解,不再对其充满畏惧.

狄金森笔下的“死亡”独具一格:“生”亦“死”,“死”亦“生”,“生”、“死”难界定;体验“死亡”即体验“永恒”,体验“愉悦”,体验“眷恋”;“死亡”是长眠,是对话,是牧羊人,是害虫.“死亡”极具不确定性,也“只有通过不确定性的形式,生活和行为才得到真正的开放式的自由”[7].狄金森不确定的“死亡”诗歌不仅让世人多角度领略了“死亡”如谜般的神秘美,也让他们客观对待“生”、“死”,不再畏惧“死亡”.

参考文献

[1]Baudrillard,J.“L’ incertitude est-elle Notre Seule Certitude”In Le Nouvel Observateur.N:2802,Paris,1998.转引自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9.

[2]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5.

[3](美)艾米莉·狄金森著,蒲隆译.狄金森诗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00,299,314,311,315.

[4](美)艾米莉·狄金森著,屠案,章燕译.我知道他存在——狄金森诗歌选[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3:61,272,307,273,308,323,327,340.

[5]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40,267,240.

[6](美)狄金森著,江枫译.暴风雨夜,暴风雨夜[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67-168.

[7]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66,66.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狄金森诗歌研究”(13C852)阶段性成果.

(作者介绍:汪虹,邵阳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此文点评: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狄金森和诗歌和不确定性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死亡本科毕业论文死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帕金森病的认识误区
帕金森病也称震颤麻痹症,曾被称为“慢性癌症”,是发生于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变性疾病 一般起病年龄在55 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

梦中打伤妻子竟是帕金森信号
握不住笔才知得了帕金森病陈伯从教30余年,一手漂亮的板书是他的绝活儿 然而,近一年里,每当他板书时,右手总是难以抑制地抖动,让他握不住笔,严重影响了教学工作 近日,陈伯被确诊为帕金森病 中山大学孙逸仙.

帕金森病人,脑起搏器不是想做就做
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说起帕金森病,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不停颤抖的手,其实帕金森病不一定都是“抖”,“抖”也不一定是帕金森病 南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杨.

得了帕金森这样锻炼
坚持适度锻炼对帕金森病有好处,有多项临床试验验证,除各项临床功能评分改善外,脑功能显像也显示锻炼对多巴胺神经元有益处 锻炼还能提高多巴制剂治疗帕金森病的功效 运动方式包括有氧锻炼(即中小运动量的耐力锻.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