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国家治理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国家治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方向和道路的统一,本文是国家治理论文范文集和方向和始终坚持和始终坚持方向类论文范本.

国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国家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公司治理的论文国家一级刊物商场现代化杂志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摘 要:方向决定道路,道路保障方向.国家治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既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基本规律的首要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9-0050-05

国家治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和道路前进,既是有效治理国家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基本规律的首要问题.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举什么旗,定什么向,走什么路,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性质,更决定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方向决定道路,道路保障方向.方向错了,就南辕北辙了;同样,道路没选对,也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1]由此可见,只有沿着正确的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既定目标.近代以来,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演进表明,坚持正确的治理方向就是要坚持新主义——社会主义的方向,并沿着这一方向继续前进、不懈奋斗.沿着这一方向,中国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建构现代国家治理的必由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治国理政新境界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境界.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和目标取向.泱泱大国,惟此为大.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朝着什么方向走,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2]59.作为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世界性大国,在方向问题上,头脑必须十分清醒[3]67,“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4]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前进道路上,如果走偏了方向,就会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扰乱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长治久安[5].方向主要是指政治方向.中国只有把握住社会主义这个大方向,才能顺应大势、引领潮流、稳步前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

社会主义是伴随着资本主义产生的,是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发展到未来美好社会的必经阶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佐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真理性.自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伟大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两种制度并存、相互斗争、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新阶段.坚守社会主义方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成为苏俄、中国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追求国家治理现代化、谋求美好未来的共同选择.回顾近代以来我国国家治理演进的整个历程,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在各种主义中选择了社会主义,并把它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坚持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这不仅使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道路”[6],为人类更好地探索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21世纪获得新的生长点和世界影响力.

从近代历史上看,由于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决定了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也决定了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不可能也没有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依旧是“夜深沉、路漫漫”,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破了产;只有社会主义才契合中国的实际,满足了中国的需要,引领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的伟大飞跃、从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6].20世纪80年代,在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斩钉截铁地说,“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7]321“走到底”彰显的正是中国人高度的道路自信.曾深刻地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7]229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7]274,促进社会进步.这一论断经受住了历史的风雨考验,是中国人民和中国从挫折和磨难中总结出来的珍贵历史经验,也是经过历史和实践反复检验后得出来的科学结论.当然,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在实践基础上深化认识的重大理论问题.

回答治理社会主义社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命题,必须“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这是涉及国家治理现代化根本方向的重大理论课题.改革开放初期,在对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反思中,认识到在一定历史时期我们党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7]137,提出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曾经遭受挫折和迄今未实现制度体系定型的深层次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角度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也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高度来回答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二者的有机统一中接力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世纪性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更加蓬勃、活力更加显现、优势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命.道路问题是检验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试金石.曾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21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6].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这是“一条富民强国的道路”,是中国走向世界文明中心的必由之路[8].2014年2月,在就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部署时,充满自信地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2]80-81.这条道路是民族性与全球性的辩证统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格局中谋划,努力探索实现对国家治理现代性内在超越的非资本主义的前进道路.一旦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了.

在解决了朝着什么方向推进现代国家治理之后,路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本质是运用现度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即制度治理.然而,“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9]250,而要建立、发展和完善一整套涵盖不同层级的制度体系,尤其是要建立一整套完备的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和治国理政实际的体制机制.这就意味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注重建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和谋划.从提出要用30年时间建立起这样一整套制度,到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尔后将文化纳入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战略目标和举措,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治理演进的历程,体现了方向与路径、目标与举措的内在统一,这表明中国人对有效治理国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根据党的文献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目标是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简言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这也是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

二、坚持人民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

从总体上看,国家治理属于政体范畴,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告诉我们:国体与政体不可分割,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历史前提和政治保障,关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党的十九大再次明确,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0].在我国,坚持人民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

坚持无产阶级是捍卫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题中之义和政治保证.无产阶级是被剥削阶级的,是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是为着创造没有剥削、没有贫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也是最后一次的[11].列宁认为: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渡时期存在着激烈的阶级斗争.表现为被推翻的剥削者存在着复辟希望,并把这种希望变为复辟尝试,力图恢复他们失去的“天堂”,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因此,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结束后仍然要坚持无产阶级,这已被包括中国、越南、老挝、古巴、朝鲜等在内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和实践所证明.虽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但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还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还要与资本主义长期合作、竞争和斗争,国家还没有消亡,所以决不能放弃无产阶级(在我国,是人民),必须依靠无产阶级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在我国,坚持人民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这已被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所佐证.从1840年伊始,面对着中华民族所遭遇的前所未有的苦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寻找着适合中国的制度模式,但都没真正找到改变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只有在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中国领导中国人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对外经过14年极其惨烈的战争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内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才最终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对此作了总结: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是“如同布帛菽粟一样地不可以须臾离开的东西”.“直到国外的帝国主义和国内的阶级被彻底地干净地消灭之日”,都是一个万万不可以弃置不用的法宝[12]1502-1503.有了这个法宝,中国就能够“稳步地由农业国进到工业国,由新主义社会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12]1476.则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指出:没有人民,我们就不可能保卫从而也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动摇了人民,“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9]173.

坚持人民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得到更加彻底的贯彻,是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并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客观地说,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能消灭阶级和剥削现象,阶级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虽然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相比,今天的时代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些变化均属于“量”的变化,并没有引起“质”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虽然我国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阶级斗争也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不存在了.在现今的各种社会力量中,只有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和阶级要求是消灭阶级、实现人的解放[13].只有坚持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才能为国家自行消亡创造条件.同时,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的”.在这样的国家,人民才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的方式教育和改造自己,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12]1476.因此,在我国,人民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坚持人民是捍卫、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质的根本制度保证,因而也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石.

总之,捍卫、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这是基于非西方世界政治实践得出的历史结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正如党的十九大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今天,我们更要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不断优化人民的方法和工具,紧紧依靠人民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惟此,我们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三、坚持深化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方向坚守与渐进探索相结合,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条重要规律和成功经验.从我国国家治理百年演进的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革命和改革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大动力系统,二者相互衔接,前者为后者创造条件.革命是在社会制度的层面上解决“救亡”的历史课题,彻底摧毁了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扫清旧制度的阻碍,这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改革是基于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自觉遵循,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从而形成成熟完备、持久有效的制度体系,既解决“尚未发展起来”的问题,也解决“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14].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既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运用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必然要求.新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宽阔的道路.从那时起,改革就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系统,即动力之源,并由此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完善,成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成功经验.基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实践的深刻总结,进一步明确了调整和优化国家治理模式的方向原则和现实路径,指出:“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15]1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摆在中国和中国人民面前有三条道路:一条是老路——固守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甚至于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这条路已经被实践所否定;一条是邪路——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党的领导,这就违背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意愿,也是不可取的.中国人坚决拒绝走老路,坚决拒绝走邪路,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新路.这条新路本质上就是通过全面改革来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和环节更加符合治国理政的实际要求,建设成熟定型、持久有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早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明确提出了这一任务[7]372.自那时起,这就成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法宝.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增添了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向前推进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改革开放,那么社会主义中国今天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可能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个重大课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方向与改革开放就构成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正确解决的一对关系.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困难和干扰,有时斗争还是很激烈的.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不断克服困难与风险,才能开辟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国家治理沿着更加宽广的道路不断迈上新台阶.

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而持久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紧迫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发展再一次处于重要历史关头,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难度前所未有.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继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的光荣使命,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复兴的现实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已深度融入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执政党各项建设的关联更加密切,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出现叠加与交织的现象.这表明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3]101.因此,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一项极为宏大的工程,必须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靠全面深化改革,从与社会生产力距离最近、变化性较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机制改起,扎实推进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从而实现使我们的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代中国人在历史坐标与现实坐标的双重考量中更加深刻地把握住了推进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任务、现实要求、前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明确把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了“六个紧紧围绕”①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衡量标准.这“六个紧紧围绕”着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矛盾,旨在使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体系在结构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相吻合,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契合,与“五大发展理念”相协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目标的衔接与耦合.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全面的系统的改革,使各领域改革和改进形成联动和集成效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5]27.从现实实践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战略部署,以体制调适为优选之路,以机制创新为关键议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朝着既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亦因此,党的十九大指出,到2035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即形成全新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既是对以往已有模式中的有益成分的汲取,更是实现了对它们的超越即创新.

注释:

①“六个紧紧围绕”主要是指:一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是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文献出版社,2016.

[2]文献研究室.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G].北京:文献出版社,2016∶80.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2013年10月7日)[EB/OL].新华网,2013-10-08.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文献出版社,2005∶146.

[6].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7]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傅高义.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642.

[9]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8.

[1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册)[G].北京:文献出版社,1993∶226.

[1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侯惠勤.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5-11.

[14]王钰鑫.当代中国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131.

[15]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黎峰】

上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方向和始终坚持和始终坚持方向方面的国家治理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国家治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路径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国家治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假如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标,那么对其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和探索就是我们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要做出的努力和探索 对国家治理现.

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
摘 要现阶段我国各方面的发展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一些地方还是存在着不足之处,所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治理体系也有了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户籍制度改革
摘要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本文设定趋势预期、意愿预期和目标预期3 种空间情景,综合考虑地域均衡、两率缩差、财力支撑、两化协调、劳动力非农化预期……影响因素,测算十三五时期全国3.

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关系
马雪婷(北京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北京 100300)摘要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 深刻理解把握.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