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政治号角和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双重维度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 时间:2023-12-18

政治号角和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理论的双重维度纪念《宣言》发表170周年,本文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宣言》和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号角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杂志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摘 要:《宣言》是唯物史观和现实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两个必然”理论作为其核心观点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两个必然”理论具有双重维度,即作为政治性的纲领理论和科学的历史趋势.“两个必然”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客观历史规律,在中国现实历史过程中被检验和证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迎接新的挑战和发展.“两个必然”理论作为“四个自信”理论的强大支撑,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涵.

关键词:《宣言》;“两个必然”理论;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18)05-0046-06

“两个必然”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的最核心的观点,在“资产者和无产者”一章的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可以说,“两个必然”理论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历史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以此理论为基础.而在理解《宣言》中“两个必然”理论的科学内涵时,要看到其处在政治实践和历史过程的双重维度中,切实把握“两个必然”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在世界的整体格局中梳理出其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发展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两个必然”理论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复杂变化,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我们要将“两个必然”理论放置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中,挖掘其自身不竭的理论生命力.

一、“两个必然”理论的双重维度

1848年2月,《宣言》于伦敦公开发表.在此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清算旧哲学建立新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进行完整阐述,因此,《宣言》正是唯物史观与现实工人运动结合的应然产物.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必然”理论在《宣言》中得到科学阐释.一方面,吹响了指导现实工人阶级运动的政治号角;另一方面,作为严谨的历史过程发展趋势理论发展成科学社会主义的完整内容.这构成理解和研究“两个必然”理论的双重维度,即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革命主体的政治实践维度和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成熟运用的历史过程维度.

作为政治性的纲领理论,“两个必然”理论是革命主体宣告新时代到来的政治契机.马克思恩格斯准确抓住历史的时机,在思想和组织上对现实工人阶级组织进行改造.在《宣言》发表之前,马克思恩格斯就已经积极同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错误思想进行激烈的理论斗争,如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抽象,“他希望充当科学泰斗,凌驾于资产者与无产者之上,结果只是一个小资产者,经常在资本和劳动、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之间摇来摆去”[1]156.此时的理论交锋已经在无产阶级中产生较大影响,但这种批判还只停留在思想理论界,还没有上升为一种直接为工人阶级组织发声的政治话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意识到有效团结工人阶级组织,集中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重要性,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在《宣言》诞生前夜,马克思恩格斯力图将物质力量转变为受科学理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治革命力量,而《宣言》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性文件,直截了当地宣告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使命.“两个必然”理论正是对这一结论的终极宣告,即人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私有制而解放自身,直接指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方向,拉开了两大敌对阵营的政治对立面.“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406.马克思恩格斯准确地抓住了历史时机,随着这一声政治号角的吹响,流行在当时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的危害性被彻底肃清,无产阶级力量被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从此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面前举起这种武器,人革命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作为科学的历史趋势,“两个必然”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成熟运用,应该被当成一种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论来看待.美国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者》中断然认为“两个必然”理论是一种虚构,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将这一理论看成是实用的历史预言,仅仅关注于有限时间和空间内的资本主义现象,并不是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去审视这一历史命题,最终得到的只能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短见.“两个必然”理论并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一个周期较长的社会历史过程,叙述了一种必然发生的社会历史趋势,揭示了一个系统科学的社会历史规律.从无产阶级革命的终极目的角度而言,这一理论是完整的,而在科学理论发展的实践内涵上看,这一理论是动态的.尽管必须承认此时马克思尚未形成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认识(剩余价值理论形成于《资本论》及其手稿阶段),因而还无法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进行完整阐释,但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理论在方法上是系统和科学的,在其实践的深层内涵上也在被不断论证和发展.正如马克思那则经典方法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低等生物身上表露的高等生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生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3].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发展导致其内部矛盾呈现多样化,在把握住其本质矛盾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其制度危机本身所带来的新问题,对“两个必然”理论实践内涵的理解也会随之被不断优化更新,因此,“两个必然”理论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原理始终具有不竭的生命力.

二、“两个必然”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

“两个必然”理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方式的复杂变革催生了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正如资本主义社会取代了封建社会成为新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客观上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贡献,“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05.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同样不可能成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必然会在历史的进程中被新的社会形态赶下历史舞台.“两个必然”理论就是对这种客观历史过程本身的直接描述,它深刻地抓住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绝对危机.

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分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社会阵营的对立冲突,他们指出现时代阶级对立虽然变得简单化,但只是以新的斗争形式取代旧的斗争形式,并没有消灭斗争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在此时面临手工业资本主义和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后者逐渐取代了前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不仅加强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实力,还壮大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而且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1]409.随着工人阶级生存难度的提升,工人之间的联系却更加紧密,而资本主义社会频频到来的经济危机预示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些分析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将唯物史观和现实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展开,《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成熟,但其仅仅揭示了历史规律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并没有对规律为何产生做出详尽的解释,后来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价值增殖的奥秘和剩余价值的奥秘进行揭示,才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进行详细阐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本质的矛盾体现在社会化大生产与资产阶级对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的产生和增殖是维持资产阶级生命和统治的基本要素.马克思清楚地看到资本生产过程同资本流通过程交杂在一起并相互影响,这使得剩余价值的形式表现为商品完成销售的与商品价值的余额之间的差距,而雇佣工人受此种观念影响陷入更深的拜物教且无法抽身,而资本主义社会频频发生的经济危机却能使工人摆脱这种观念拜物教进而*到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直接对立.因而马克思论证的主要思路转向了在资本主义总生产过程中证明经济危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实现二分来看,“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4]275.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中,社会消费力的大小以分配关系的对立冲突为基础,《资本论》阐释了生产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资本本身的生产和积累会使资本本身突破消费关系,造成社会贫富两极的巨大分化,一方面,少部分人大量储存财富,大部分人迅速失去财富以至于失去生存基础;另一方面,发达国家仍在迅速发展自身,而发展中国家却长期无法摆脱贫困和滞后发展的状态.由此,庞大的生产能力与落后的消费能力形成强大反差,资产者与无产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尖锐对立.而这种分配关系对立冲突日益加剧又不受资本家所控制,资本自身积累的不受束缚,它将更大比重的利润重新用于增加可变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自然地忽视雇佣工人薪资的提高,这就必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分配矛盾进入无法绕出的恶性循环.

马克思此时对剩余价值的解读没有止步在交换和分配视域中,而是深入资本主义最直接的生产关系,关注剩余价值在生产环节的产出,因此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时没有仅仅停留在分配关系的对立冲突上,而是重点研究对立冲突的分配关系背后的生产关系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限制是资本本身”[4]279,每一次资本想要在解放生产力和变革生产方式时突破社会消费力和自身的限制,就使自身陷入一次又一次危机中,而这危机背后所隐藏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重重限制.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可避免地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面对资本主义社会频繁出现的经济危机,揭示危机发生的历史必然性.资本本身会突破消费关系,最终导致的不是商业危机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历史性思考——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人类历史自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周期性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大大小小的经济危机从未间断,二战以后,各国和各地区也纷纷爆发局部范围经济危机,随后又有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80年代的拉丁美洲国家债务危机、90年代局部的金融危机以及21世纪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范围内金融危机.这些危机事件绝非偶然,而是一种社会历史必然性结果.在商业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商品在生产完成后无法进入流通环节就被销毁,“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统治期间,工人面临失业,整个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中,“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1]406,这种大范围的经济危机在现实实践层面唤醒雇佣工人,迫使他们开始对抗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产阶级对此毫无办法,虽然他们进行过改良尝试,如1933年罗斯福在新政中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福利国家制度的提出以及凯恩斯主义开始取代自由放任的经济形式,但这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的阶段性调整,资产阶级始终无法改变经济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这种束手无策正是因为经济危机背后是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资产阶级永远无法正视这个问题,因为问题关键在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屡次发生的经济危机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这是一种客观历史规律,不以某个个人和某个阶级的意志为转移.“两个必然”理论就是在客观叙述这样一个科学的历史发展趋势.

三、“两个必然”理论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发展

在世界格局上,“两个必然”理论形成于西方国家,却率先在东方国家打开了现实实践的局面,随着资本持续扩张,东西方社会被纳入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冲击到列宁所说的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俄国在这样一个现实条件下抓住了伟大的历史机遇,在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时率先跑到历史发展的前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绝不是偶然,而是顺应科学历史规律的必然,其背后发生作用的正是“两个必然”理论.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是“两个必然”理论在现实历史过程中行进的开端,而随着历史演进,苏东剧变同样是我们绕不开的历史课题,它造成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甚至弗朗西斯·福山等人错误地断言:“经济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者断言和苏联宣称的那样,通向共产主义,而是走向了各种形式的和市场经济.”[5]他们将资本主义当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形态,这种判断显然只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就现象谈现象的短见,他们没有将历史现象放置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去看待,因此无法理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限制.而在资本主义根深蒂固的复杂世界格局中,由俄国先导的社会主义实践面临挫折十分正常,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制度下已经被解决的矛盾又重新复出,这是资本主义本身的制度危机所无法回避的.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道路十分曲折,但是前途一片光明.

无产阶级全面战胜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彻底取代资本主义,这是一个面向世界性整体格局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个中心和多个从属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积累不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债务盘剥、贸易垄断等,不断打破价值规律令其自身长期处于国际经济活动的优势地位,进而不断压榨和盘剥发展中国家来强大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资本打破空间限制深入世界各地,而利润却集中走向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对本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双重剥削,这直接造成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阶级对立与阶级矛盾愈加严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而这在客观上是“两个必然”理论在发挥作用,发达与落后二者对立的背后既是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内部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大的表现.

在历史跨度上,“两个必然”理论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第一次现实地展开,其自身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强大的理论预见性.纵观世界历史,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突出显现,制度危机表现为愈发严重的社会危机,世界范围内战争频发,两大阵营的工人运动以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十分活跃,社会主义革命走进一个活跃的黄金期,身处这一时代的中国获得“两个必然”理论的现实实践契机,与俄国由短暂的资本主义时期快速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相比,中国同样经由一条更为特殊的道路进入社会主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此间新兴工业迅速压倒农业和手工业,成为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构成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人的数量也与日俱增.纵观中国历史,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中国被动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格局中,在此情况下,传统的封建经济遭受冲击,西方列强客观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在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主义双重重压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此时中国的社会矛盾较之西方社会更加复杂,不仅体现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上,社会主要矛盾也集中在中华民族与外部资产阶级民族、人民大众与封建势力的斗争冲突中.而十月革命的胜利同时为中国送来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种子就此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历史契机为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展开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国在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中走通了这条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两个必然”理论在中国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获得特殊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实际问题上提出反对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力图寻求一个更加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他在南方谈话中提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十分适合当时中国国情,是社会主义取得伟大胜利的基础.在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当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影响巨大,之前曾坚持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承认“中国模式”证明了西方国家的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这些都体现了“两个必然”理论在现实历史进程中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和反思也保证了“两个必然”理论持久不息的生命力.

四、“两个必然”理论的实现进程及新时代意义

立足当下,经济全球化令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现今的资本关系要比马克思恩格斯所处时代复杂得多,国家干预经济看似在表面上调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仍然客观存在,经济危机背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在实质上越来越严重,但在形式上却以更加隐秘的方式掩盖了人们对此的直观.法国思想家列斐伏尔在《资本主义的幸存》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危机“不是肆虐于20世纪30年代早期的那种传统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它是资本主义的中心和核心的衰亡”[8].资本主义大厦最终轰然倒塌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危机,而现在这座危楼仍未崩倒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空间扩展和自我突破所造成的,于是列斐伏尔便转向从日常生活角度研究资本对生活全面统治背后的本质.大卫·哈维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当作理解《宣言》中有关资本主义危机预测的现实历史契机,他提到,“正如《宣言》所指出的那样,每一次危机威胁更多的是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存在”[9],而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混乱状况正如《宣言》中所描述一般.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中提出,“危机在发展及整体上重组的每个时刻都在运行着”,资本主义衰落并不是一个历时性运动,而是一个共时性现实,“随着社会被真正吸纳到资本之下,社会的对抗力量可以在每一时刻、在交际性生产与交换的每个阶段作为冲突爆发出来”[10].他们看到了非物质的生命政治的生产将大众集体性上升为具体的革命主体,进而成为粉碎资本主义的力量.无论资本主义在应对危机进行调整时如何腐而不朽,其制度本身的危机终究无法回避,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绝对限制前提下,任何调整都只是垂死挣扎.

马克思恩格斯在“两个必然”理论中提出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二者既是前提的决然对立又在实现进程中不可分割,要将这两部分提升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上加以理解,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两大阵营对立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形式,资本主义吸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某些主张,如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这是在社会主义于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以及工会长期斗争的背景下,资产阶级想出的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壮大和缓和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阶级矛盾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同资本的加速灭亡不是决然对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曲折与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同样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前提,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两大绝不会”理论是对“两个必然”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补充说明,二者要在现实的历史实践中达成有机的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越是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形成的物质条件越充分,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超出其所能承载的范围时,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就走向成熟,而此时正是“两个必然”理论全面实现的开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在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新发展,这是“两个必然”理论在当下中国伟大实践中的收获.在新时代,“两个必然”理论更加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复杂变化,坚定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全党和全国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两个必然”理论正是“四个自信”的理论支撑.伟大的时代需要先进理论的强大支撑,先进的理论需要在历史进程中接受实践考验,并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自身.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人们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两个必然”理论总结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夯实强大了理论实践力,准确地对社会历史现实进行分析,并始终作为一种动态的发展理论展示出其强大生命力.我们坚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取得伟大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在我们的不懈奋斗中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美]弗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6]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

[8]HenriLefebvre,TheSurvivalofCapitali,ReproductionoftheRelationsofproduction[M].London,1978:110.

[9]KarlMarx,EngelsFriedrich,TheCommunistManifesto,introductionbyDidHarvey[M].London:PlutoPress,2008:5.

[10][美]麦克尔·哈特,[意]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37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责任编辑:梁桂芝]

该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宣言》和马克思主义和政治号角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的当代建构角度
摘要中国的城镇化实践和西方社会批判理论的空间转向使我们开始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城市向度,城市已成为新时代构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重要维度 建构马克思主义城市观不仅是为了反思中国城镇化道路中的问题,而且.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以《新青年》为例
彭小宇(红河学院 思政部,云南 蒙自 661100)摘 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共同努力的结果 国民党人士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长期被忽视的袁振英和陈溥贤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功.

《资本论》出版150周年:百年巨著的波折诞生
宋一帆从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初次发表,至今已是150周年 这150年来围绕着马克思思想展开了无数的讨论,无数条入路却揭示了一个基本现状若试图绕开马克思则很难有好的哲学 马克思写资本论时低估了自己的.

从《宣言》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 1848年2月,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 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