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干部类论文如何写 和一个基层组工干部的记忆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干部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06

一个基层组工干部的记忆,本文是干部类论文例文与基层组工干部和记忆和组工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干部论文参考文献:

干部论文参考文献 基层建设杂志社基层建设期刊部队基层管理论文基层医学论坛杂志

武占胜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随着岁月河流的悄然逝去,有的人和事早已烟消云散,而有的却浓浓地融进了血液里,一经触碰,便会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塞外古坝,草原深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作为一名离休后的普通基层组工干部,应邀参加了县委组织部召开的“组织干部研究工作研讨会”.然而,当我跨入会议室的蓦然间,我却被会议室墙壁上悬挂的几块不显眼的奖状,像磁铁般地深深吸引住,“组织干部调研工作先进集体”、“党建研究工作先进单位”……这可是二十多年前的奖状啊!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我仰望着这些已经退了色的奖状,心潮起伏,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原省委组织部的马誉峰和市委组织部的刘海林及任旭亮等老师.他们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非常值得学习、尊敬和钦佩的老师,应该说他们是这些奖状的幕后功臣.他们那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他们那殚精竭虑、拼搏进取的工作态度;他们那体恤下情、严于律已的高尚品德;他们那才思敏捷、文笔锋健的写作能力,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对基层组织干部的真诚关爱和无比信任;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和纯洁的友情;我永远忘不了他们在我涉足组工、进退维谷的时候,引领我度过难关,走向成功.

打开尘封的记忆,如山如水般沉重而柔情.岁月悠悠,往事历历,一幕幕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时光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是一九九一年的元月,我被调到县委组织部研究室,从事信息调研工作.信息调研是组织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各级组织部门都非常重视,不仅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还创办了刊物.当时,县委组织部研究室的工作比较落后,信息调研成绩在全市考核排位中倒数第一.我是“临危受命”,部领导对我寄予了厚望.面对这种状况,我心急如焚,压力很大.我仓促上阵,埋头苦写, 每天都要写两至三篇稿件.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所写的稿件,被市委组织部刊物采用的寥寥无几.那些日子,我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我的心里难过、彷徨 、焦虑 、自责,可谓五味杂陈.我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着.我感到,自己的稿子之所以难被采用,一来是自己的写作水平不高,二来是对组织研究工作知之甚少,属“门外汉”.何去何从?部领导和同事们建议我,去市委组织部“拜师学艺”,唔点门道.我何尝不想去呢?但是,“倒数第一”的阴霾一直困扰着我,压抑着我.我很清楚,人们谁都是喜爱好的,往往对那个最差的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敷衍塞责.我若去了,他们会接纳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后进生”吗?

坝上草原的早春,虽然寒冬已经过去,但依然春寒料峭.这天上午,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刘海林老师的办公室.简陋的办公室里,堆满书籍和材料的办公桌显得格外醒目.只见从办公桌前站起一位衣着朴素、面容清秀、目光炯炯的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我想,这肯定是刘老师了.“您是刘老师吧?”我急忙上前问到.同时,我也介绍了自己.“是,冷不冷,快坐吧.”他一边微笑着对我说,一边给我倒了一杯热水.这让我感到既温暖,又不意思.我望着这位平易近人的刘老师,对他的敬意由然而生,也不觉得来时那样的紧张了,原先的顾虑也消除了.刘海林,品德高尚,才华横溢,在组织干部研究方面造诣很深,作品很多,成果颇丰.当我说明来意后,刘老师认真地询问了我的基本情况,接着便坦诚而耐心地给我讲解了组织干部研究的任务、重点、题纲及有关知识.最后,他对我鼓励道:“要坚定信心,勤学苦练,多琢磨,多感悟,只要努力,就有收获.”刘老师对我的热情接待和真诚指点,出乎所料.看得出,他是希望我们不再落后,争取进步.他真实而不做作的言表,体现出了他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我想,他对别人肯定也是会如此的.我的心中荡漾着一阵阵暖流.同时,也充满了无限的勇气.

从此以后,我一方面广泛涉猎和学习有关书籍和知识;一方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量收集素材;一方面争分夺秒,挑灯夜战 .因而,我撰写的各类稿件不断刊登在市委组织部主办的《塞北人才》和《张市组工通讯》等刊物上.我的不懈努力,受到了刘海林等老师的青睐.这年盛夏,他们让我到市委组织部研究室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在这期间,我不仅得到了刘海林、任旭亮等老师们的身传言教,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而且还被研究室那种团结协助、和谐友善、积极奋进的集体氛围所感染和折服.走进研究室就像走进了自己的家,是那样的温暖,是那样的平和.在这里,人人愉快而充实,忙碌而有序,没有高低之分,没有勾心斗角.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受不到别扭和不适,更多的是舒心和自然.他们那由个人自费招待来客或聚餐,他们那一起争先恐后开展工作的情景,令人眷恋.此后不久,经研究室刘海林和任旭亮老师的提议,市委组织部决定将《塞北人才》和《张市组工通讯》两个刊物让我县印刷厂印刷出版,并让我负责这两个刊物的校对、送审、联络等具体工作.我深感这是一个既光荣而又重要的任务,责任性很强,不容许出现任何的事故.于是,我把压力化作动力,满腔热情、竭尽全力搞好两个刊物的印刷出版.那些日子,我三更不寐,赤膊上阵,但我虽苦犹甜.在这期间,我也从德才兼备、文笔极佳、尽职尽责、经常在一起的任旭亮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来自偏远的小山村,父母和妻子都是农民,全家就靠我一个人的微薄收入维持着生活,非常困难.刘海林老师得知我的家庭情况后,便想方设法帮助妻子找到了就业的门路.从而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使我能够安心本职工作.每当我想起这些事来,我就庆幸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自己没有从事组织研究工作,就不可能遇到具有慈爱之心和境界崇高的刘海林等老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面对刘海林、任旭亮等老师的厚爱,我心存感激,却无以回报,只有奋发图强,加倍努力,做好工作.这年底,我先后在《塞北人才》和《张市组工通讯》等市级报刊发表各类稿件85篇.加之同事的协助,全市组织系统信息调研考核排位,由上年的倒数第一,跃居正数第一.因此,县委组织部被评为“全市组织干部调研工作先进集体”,我也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先进个人.

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更高.追求完美,追求卓越是人类的本性.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面对取得的成绩,我没有自满,没有陶醉,我深知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自己的稿件还没有写到位,还难以发表在省委组织部主办的《干部与人才》和《省组工通讯》等省级以上的有关报刊上.写大稿、上大刊,是我的梦想.我渴盼自己能得到省委组织部等有关专家、学者的点拨.

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的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

坝上草原的仲夏,气候宜人,万物生机,绿意盎然.这天,我突然接到市委组织部研究室打来的通知电话,说省委组织部的马誉峰老师要来我县调研.“这是真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自己确实在电话里听的真真切切.我县地处边远,自然条件差,比较贫困 ,交通也不算方便,每年外地来的客人很少,一些“重量级”的人物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对省委组织部的马誉峰老师,我虽未曾谋面,但早有耳闻,也经常拜读他的大作.我对他是无比的仰慕.他曾是大学的讲师,他具有研究生学历,理工硕士,副编审.他是省委组织部《干部与人才》杂志社主编.他学识渊博、沈博绝丽、文笔雄健、大家风范,德厚流光.他不但经常在各级报刊发表精品力作,而且还著书立说.他的作品,对人类情感、人生价值、道德*等问题有着超越性的思考,书写出了人间大爱的艺术智慧和精神光芒,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他的文字感彩丰富、语句优美、朴实无华、酣畅淋漓,散淡着优雅的笔触,读后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是美的享受.他主编的《干部与人才》,办刊宗旨突出,封面清新淡雅,栏目紧贴实际,题材丰富,注重现实,注重审美,注重文本,注重探索.内容图文并茂,风格独特,容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体,知识信息量大,观赏趣味性浓,汇聚精华.能够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刊物影响极大,使人爱不释手.像马老师这样的大家,对我这个基层组工干部来说,可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然而,我做梦也没料到,他要来我县调研.机不可失,我暗示自己,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拜马老师为师.

翌日上午,马誉峰老师如期而至.但见从车上走下一位穿着中山装、身材高挑、相貌堂堂、神采奕奕、风度儒雅 、气宇轩昂的青年人,他深邃的目光流露出他的自信和沉稳,微笑的面容令人倍感亲切.我望着他,心中有一种莫名的熟悉之感.他,就是我钦佩和向往已久的马老师.因为,我在他的大作中早已“认识”了他.我们带着他来到县招待所,小憩片刻,马老师便要求下乡村调研.我们只好主随客便,陪着他到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先进和后进的乡村,进行了调查研究.他每到一地都要召开乡村干部座谈会,深入了解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党建的情况和现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他个性鲜明,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见解独特,语言亲和;他体恤民情,关心民生,注重民意.他进村入户,与农民促膝谈心,问寒问暖,耐心听取农民的呼声.他还帮助农民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就这样,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他风尘仆仆,起早贪黑,不辞辛苦地先后走访了两个乡镇、三个农村和六户人家.两天内,他入乡随俗,吃住农村,粗茶淡饭,谈吐随和,深得乡村干部和农民的欢迎和好评.村民们对他出自内心的赞美之词我至今还记得.在陪他调研的两天里,我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得以聆听了他的亲身教导.他就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问题谈了许多,每个题目都使人耳目一新,不空洞不抽象,紧贴实际,切中要害,字字句句都谈到了心坎里.他那非凡的气质,优雅的谈吐,朴实的语言,宏阔的思维,清正的作风,汇聚了人间的至尊至美,让我佩服至极.特别是针对调研工作讲的一席话,更让我感触颇深,茅塞顿开,受益匪浅.他说,撰写组织干部工作文稿,要熟悉上情,了解下情,把握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出炉的文稿要有高度、有深度、有品味.要有理论色彩,有鲜明的观点,要有指导意义,要注重解疑释难,避免不切实际,泛泛而谈.要抓重点、选角度、有新意,要提升思想的引导力,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生活本无因,然而有了赐予与接受的存在,万物之间、万象之间便有了联系.自从见到了马誉峰老师,便燃烧起了我心中那把最红最亮的火.我加倍地学习,痴狂地阅读,执著地研究,认真地写作.不仅撰写的数量增加了,而且投寄的范围也扩大了.尤其是对省委组织部的《干部与人才》等刊物,成了我投寄稿件的主要目标.然而,就在我的稿件,还未能被采用的关键时刻,我竟然收到了马老师给我写来的一封信.当我把信拿在手上时,如获至宝,喜不自禁,激动不已,这对我来说,真是无上的荣誉、莫大的厚爱.他在信中对我所写的稿件,中肯而真诚地给予了评议,点出了我的不足之处,指明了我的努力方向.他鼓励我要持之以恒,锤炼本领,积极进取,不断进步.马老师的这封信,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通往成功的道路.不久,我写的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稿件相继发表在《干部与人才》和《省组工通讯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业精于勤.之后,我又几次来到省城,找马老师求教.每次见到他,他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地热情待我;他总是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不厌其烦地给我指导.他不仅指导我写作,还教我做人的道理.他说:“人生因学习而美丽,惟书有华,秀于百卉;人生靠自己,生活是努力,自信自立是成功的秘诀和保证.”他的这些道理,让我一生受用不尽.每次见到他,他都要赠送我几本书籍,而对我给他买的礼品,他却执意不留.这是多么高尚的境界,多么耿直的情操,多么纯洁的品德.与他一次见面,一次感动;一次见面,一次进步;一次见面,一次收获.每次见到他,我都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一个基层组工干部的真切关爱.他的爱比友爱更纯洁,比师爱更细腻;他的爱像阳光一样温暖,像清泉一般甘甜.他作为省委组织部重要刊物的主编,为什么能够居高而亲下?为什么能够对像我这样的基层组工干部如此真诚?毫无疑义,他与生俱来就有一颗忠诚于党组织,服务于民众,正直宽厚,乐善好施的心.他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向更高目标前进.通过结识马誉峰等老师,使我深刻体会到,人的一生,要想进步,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还要更多地向“大家”、“智者”、“能者”学习.他们视野开阔、思想深邃、知识面宽,各有专长,各有真知灼见,与之交流,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就这样,我在基层组织工作岗位上,由于得益于马誉峰等老师们的指教和鼓励,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党建研究》、《河北日报》、《干部与人才》等多家报刊发表党建、基层组织建设等各类文稿千余篇.这些稿件不仅宣传了有关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而且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

记忆是人脑对所经历往事的识记和保持.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流年似水,虽然时间抚平了我们的许多记忆,岁月已渐行渐远,但他们,我的恩师马誉峰、刘海林、任旭亮等却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并融进了生命,牵系一生.花开不败,感恩无终.

(作者单位:河北省康保县教师进修学校)

本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基层组工干部和记忆和组工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干部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干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基层政工干部践行三严三实
徐晓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440工厂 二分厂,黑龙江 肇东 151100)摘 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是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

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
(江西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南昌330003)摘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而培养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将成为全面.

让基层工会干部敢替职工说话,敢为职工维权
在为职工维权的路上,企业工会干部可谓冲锋陷阵的一线勇士,而上级工会应该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呵护好这支队伍“敢替职工说话,敢为职工维权”的积极性,上级工会一定要有“该出.

基层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领导干部是我们社会的精英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其一言一行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意识形态能力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 一、当前基层领导干部的意识形态能力状况(一)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