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成语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与中国成语王揭秘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主题:成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10

中国成语王揭秘,本文是关于成语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成语和揭秘和中国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成语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文化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引子

成语是汉语独有的特殊语言形式,是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蕴藏着人伦善恶、境界高下的中国价值观.“中国智慧自成语境,虽然从未被仰视,但一直在发光”.中国成语古今同用,百代甄选,留存者皆为精华,传承至今,陪伴我们成长.

关注或喜爱电视台文化类节目的观众不难想起,电视台2014年度的重点节目《中国成语大会》,自预赛至决赛持续了三、四个月.作为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积极尝试以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传递成语之美,激发家国、民族情怀,使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这档节目一开始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当年的4月至7月间,几乎每周五晚20点,CCTV-10套科教频道都要首播赛事实况.不少观众对《中国成语大会》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津津乐道,同时,节目中那些年轻的面孔也让观众眼前一亮.比赛中,他们对于成语的稔熟运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90%的参赛选手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年龄在20岁至30岁之间.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选手高手云集,使得比赛颇有看点,也让“成语大会”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节目邀请了毕淑敏、蒙曼、郦波等多位文化名人担任评判嘉宾,那妙趣横生的点评充满了文化品味和正能量,更增添了节目的吸引力,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届《中国成语大会》吸引了全国3万多名成语爱好者报名,上千人参加初赛,300位成语高手通过独特多元的游戏晋级赛,随后有36位选手进入决赛.最后,选拔出一名年度成语总冠军.最终捧得冠军奖杯的,就是生长于东北煤电之城阜新、毕业于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就职于北京某杂志编辑的唐蕊.

序曲

2014年7月6日晚,居住在辽西北阜蒙县化石戈乡老二色村的退休教师矫宏俊一家人,吃过晚饭后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旁,准备观看中国成语大会冠决赛实况转播.

尽管门窗都开着,电风扇也在高速旋转着,但矫宏俊的身上却在腾腾地冒着热汗.他心里着急呀,外孙女今晚面对的可都是名牌院校的高材生,看前十几场的比赛便知,那可都是功底不浅的年轻人啊!强手如林,真可谓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哪能不着急呢?

老伴递过来一条毛巾让他擦擦汗,这时手机响了:“爸爸妈妈,你们准备好了吗?唐蕊一会儿就出场了呀!”女儿矫国丽在市里那边的家里兴奋地说.

“国丽呀,全家人恨不得马上就开赛呐!你感觉这丫头能赢不?”

“爸,你猜呢?”

“我看这些个对手太强大了,不大好说!”

“是啊,我也不敢说!但昨晚她在微信上那句话叫我充满信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怎样,这孩子总有一股胜不骄、败不馁的劲头!”

爷俩儿还没对完话,决赛就上演了.随着主持人张腾岳洪亮的开场词,中国成语大会前八强的优秀选手逐一登上荣耀台,第一队出场的,就是王帆、唐蕊.按照比赛规则一轮一轮地对决,90分钟搏杀后,总决赛冠军奖杯捧在了唐蕊手中.

这是偶然中的必然,这是自信中的超越.亲人们心里的一块儿石头终于落了地,喜悦和兴奋自不必说.而此时的唐蕊并没急于给父母和姥家来电话.她为自己在12场总决赛中3次差点儿被淘汰而暗暗自责,她为自己最终选择了一位好搭档而深感幸运,她把自己所有的深重谢意和由衷感激以拥抱、击掌、合影留念等方式,给了王帆、陈江宇和决赛场上的所有选手.她深知,是他们精彩的对决丰富了自己的智慧、激活了自己的能量、弥补了自己的短板.在她看来,大家都是笑到最后的高手,自己只不过是比这7位多笑了那么几分钟.她的心海里,没有泛起“胜者王侯”的涟漪,反而觉得在成语世界里舞蹈,还有许多舞步没人家洒脱,自己只不过稍稍沉稳了些,靠着每临大事必有静气而略胜一筹.

毕竟是一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大赛事,毕竟是一席吸引了亿万观众的文化盛宴,总决赛收官之后,各大媒体纷纷予以采访报道,且多配以总冠军唐蕊的照片.

一位生长于辽西阜新这座偏远城市的名不见经传的女生,一位毕业于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高材生,一位时尚而不奢华、沉稳而不迂腐、靓丽而不张扬的北方秀女加才女,连同她在赛场上的机智风采和微微笑靥,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人们不禁要问:从3万人中进入36强,再进入前8强,一路斩关夺隘拿下总冠军,这么高的汉语成语修为是怎样习得的?这么沉稳端庄、落落大方的仪态是怎样塑造的?她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学习方略到底是怎样的?她的成功秘诀究竟在哪里?

媒体在宣传这位总冠军时,也做了比较系统的采访和介绍,应当说,都是真实、客观的,但也存在着浮光掠影的一面,一些深度的事实材料或许还没有挖掘出来、利用上去.身为作家,我总感到对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需要以文学的关照、社会的视角、文化的担当,对唐蕊这一次神奇、神秘的成功如何得来加以解析、解密,继而为那些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于是,我的采访在唐蕊成功夺冠月余之后,也是在媒体的热闹与喧哗渐次冷却之后,逐渐开始了.她最亲近、最崇拜的母亲和姥爷这两个人,成为我的重点采访对象.因为是这两位崇文尚礼、崇德尚艺的教育工作者,给了她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和文学艺术的浸淫,给了她天赋的发现、兴趣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机遇的把握乃至成功的底气,给了她走向卓越的风骨.

陆陆续续采访之后,我没急于动笔,我想看看成功之后的唐蕊,是怎样对待成功的;我更想看看中国成语大会之后,社会上是否引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以成语为内容的文化现象;我还想看看生活在网络时代的人们是怎样感受汉语之美的.把这些观察和思考带进这篇文字里,也许更有深意.

时隔一年之后,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冠军也已花落名主.我把话题回到唐蕊身上,意在揭秘她的成功之道.

第一章 天赋的发现

人类社会中到底有没有天才?回答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天才成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天赋.我们夸一个聪明的孩子常常用到“天资聪颖”这个词,也可以用到唐蕊身上.

身为教师的矫国丽至今还记得,唐蕊4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带她到执教的学校去,同事兰老师送给她一支圆珠笔,女儿用它写写画画,笔尖就是不下色,这才发现笔不好使.女儿环顾了一下四周,见没有别人,就悄悄地跟妈妈说:“兰舅给蓝笔,蓝笔不好使;我爱我兰舅,更爱旧蓝笔.”这像绕口令一样的话也没人教她呀,完全是自己组织的语言,意思表达既完整又温情,既不抱怨也不着急,一下就把妈妈给说乐了.

事后矫国丽就想,女儿的天赋从哪儿来的呢?或许从遗传中或胎教中来的吧!矫国丽从少年时就喜爱文学,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和中学教师,酷爱读书写作,常常背诵诗文,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自从她有记忆开始,就看到父亲每天都在读书,对父亲手中的书特别好奇,猜想那里边一定有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吸引人.唐蕊出生前后,矫国丽正是个洋溢的文学青年,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之外,经常读书看报、朗诵诗文、参加文学活动,还结集出版了诗歌作品集《踏雪寻梅》.有了女儿之后,矫国丽带着她回到父母家,父女俩探讨文学话题,唐蕊就在一旁静静地听、默默地看.妈妈和姥爷背诗对联,她也跟着学舌,不管懂不懂,就是喜欢凑热闹.对了,还有爱人唐树民,也是爱读书看报,有时还做做摘录、读书笔记、写写日记什么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唐蕊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浸润在溢满书香的环境里.父母和姥爷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许就成了她最早的语言文字启蒙.

唐蕊小时候,经常住在乡下姥爷家里.姥爷常常教她和几个表弟表姐妹们一起讲笑话、猜谜语、背诗文,讲古代文人秀才对对子的故事.而那些合辙押韵的诗文、对联在她听来是那么动听,总有一种冲动要把它背下来.那些诗文、对联中,有的就有成语隐含在里边.

唐蕊至今还记得姥爷让她们猜的字谜.如“天没它大,人有它大”(谜底是“一”)、“地有天没有,他有你没有”(谜底为“也”)、“你没有他没有找我我有”(谜底为“戈”).每当孩子们猜对了答对了,姥爷都要鼓励几句,但却不忘提醒孙辈们,不要自高自大,自大一点儿就“臭”.每次猜谜语,唐蕊都不急于回答,等到表弟表姐表妹们都回答完了,她才回答,而她的回答,十有准对.这让姥爷特别惊讶她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矫宏俊给孙辈们讲故事,大多是古代文人的奇闻轶事,藉以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孩子怎样做人.不像有些没文化的老头老太太,为了哄孩子玩儿,净讲些稀奇古怪不着边际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不是把孩子搞得懵懵懂懂,就是把孩子引入旁门左道,幼小的心灵不知不觉还受到了污染.

那时农村左邻右舍盖房子搭棚子常有木匠干活,凿子刨子长短锯一应俱全,他就顺势给孩子们讲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在他死了千百年之后,才有了“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接着他就给孩子们讲这个成语故事,说明朝有个文人叫梅之涣,有一回,他到采石矶(现在安徽当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墓地去游览,只见四周的墙壁上,涂涂抹抹全是游人写的诗,他也提起笔来写上一首: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垂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李白是千古有名的诗人,而这些来来往往的人偏偏要在诗人面前炫耀自己,岂不就像在鲁班的门前耍弄斧头一样可笑吗!鲁班是春秋时期我国有名的巧匠,他聪明灵巧,有很多发明创造,是我国木匠、泥瓦匠的“祖师爷”,他的名字也就成了内行人的代称.成语“班门弄斧”就是从“鲁班门前弄大斧”一句变化来的,往往用来讽刺那种在内行人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人,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

久而久之,唐蕊就积累了很多成语知识和典故.他佩服姥爷的记忆力,在她眼里,姥爷就是一部活脱脱的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甚至是一部教科书.不管姥爷多忙,只要瞅准空闲,她就缠着姥爷讲故事.

印象最深的,是姥爷讲过的林则徐对诗作文的趣事.

林则徐七岁就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副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唐蕊听着这些故事,觉得非常有意境,也觉得姥爷非常能编故事.姥爷说,这都是年轻时用心学习积累下来的有根有据的故事,不是老爷瞎编的.中华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奇闻轶事多如牛毛,穷尽毕生也学不完.只要你用心学习,就会了解很多东西.只有把自己用传统文化武装起来,将来才能为社会做大事.林则徐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天资聪颖过人,立志报效国家,一生做了不少大事,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千古名言.

唐蕊把姥爷说过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要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更要学会做人做事.

矫国丽告诉我,他们这个书香家庭,让孩子从小就经受了文化的濡染.唐蕊刚刚会说话,矫国丽就教给她一些礼貌用语:“您好”、“您请坐”、“您慢走”、“欢迎再来”这些日常用语,她都运用自如,很懂礼节礼貌.这孩子从小就善解人意.小时候在姥家玩儿,骑在大门上悠荡,大人们生怕她掉下来,就喊她下来,可能是声音大了些急了些,孩子“哇”地一声就哭了,喊着要回家.矫国丽把她抱下来,贴着耳朵告诉她,大人们是怕你摔着,是为了你好,你不要感到委屈.这是姥姥家,也是你的家,家里的人都是亲人,亲人说的话你要听,不是光听妈妈的话就够了.这么一说,孩子立马就不哭了.

唐蕊五、六岁的时候,赶上一个闷热夏天,姥姥给她剃了光头.回到市里自己家,奶奶见孙女像个秃小蛋子,就不高兴了.唐蕊哄奶奶说:“姥姥是好意,生怕我热着;奶奶也是好意,生怕我丑陋.奶奶不要着急,头发剃光了不是还可以长么?姥姥说小孩子头发长得快.我知道奶奶心疼我,过些日子头发长起来了,奶奶就不生气了是吧?”一番话把奶奶给逗乐了.奶奶说,这孩子就是懂事!

唐蕊的天赋里,智商高,情商也高.在亲人的呵护下成长,她所得到的爱是细腻的、温婉的、亲善的、礼教的;在书香的浸润下成长,她所得到的启蒙是智慧的、聪颖的、性灵的、纯正的.幼年的生活,铺垫烂漫的色彩;童心的世界,满是新奇的向往.

和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矫国丽对女儿的素质教育十分重视,上幼儿园时学唱歌、跳舞、表演自不必细说,小学阶段,她也让唐蕊报过舞蹈班、小提琴班等各种各样的学习班,试图让她琴棋书画样样通.事实上,虽然样样学得都不错,但唐蕊的天分还在于读书习文.于是,家长不再刻意做课余时间的安排,任由她自由自在地读书去,尊重她的兴趣,服从她的意愿.这使她多了一份成长的快乐和自由,也保持了天赋的那份诗文情怀.

第二章 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亲人们发现了唐蕊对文字的天赋,就着意培养她在这方面的兴趣.

妈妈舞文弄墨的潜移默化自不必说,单说父亲的精心培养.唐蕊的父亲唐树民是林业部门的工人,平素也酷爱读书看报,在单位也算是半个秀才,虽然没上过大学,但知识分子气质还是蛮有一些的.当爸的疼爱自己的女儿,比当妈的还要细腻.这主要表现在培养孩子读书上.每到双休日,爸爸就领着女儿到书店去,孩子喜欢哪本书,他就毫不吝啬腰包里的钱财.自打孩子会以拼音识字开始,他就不停地给孩子买那些汉字注音的书,古今中外的童话、唐诗宋词元曲、成语典故等,在唐蕊的书桌上应有尽有;每到夜晚,他就陪孩子读书,遇有疑难杂字,孩子一时领会不了的,他就手把手地教她查字典、认生字、解生词,天长日久,孩子对文字、故事、成语的兴趣越来越浓.

唐蕊说,小的时候,爸爸经常给她买书,比如《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唐诗三百首》等等.这其中她最感兴趣的是唐诗,尤其喜欢那种把唐诗背出来的感觉.那些诗词充满情趣、充满哲理,说尽人间百态,描尽风华万种,有无限江山,有离愁别绪,有千古遗恨,凄美与婉约交织,豪放与畅快相随,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绝唱与交响.

在唐蕊的记忆里,家里人关于书的故事实在太多了.妈妈夜晚批改完作业,就在灯下读书,读着读着就睡着了,书掉在枕边和床下是常有的事儿;妈妈有时候收拾屋子,翻出一张报纸或者一本书,就直接阅读起来,把打扫的事儿抛到脑后去了.自己呢,常常是恨不得做完作业就看课外书,那些有趣的古典诗文、成语典故耐人寻味,太吸引人了,一天不看,就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姥爷的言传身教,更是让唐蕊多有长进.上小学后,唐蕊最盼望的就是寒暑假.尽管还有做不完的作业,尽管还有参加不完的舞蹈班、小提琴班、音乐班,但她的内心最喜欢的,就是围在姥爷身边转,听姥爷讲故事、猜谜语,和姥爷对对子、作楹联.

在孙辈中,姥爷矫宏俊尤其喜欢唐蕊这个外孙女,那种对语言文字敏感、好奇、直觉的天赋,真有点儿像年轻时的自己.自己未曾受过完全的高等教育,那些古典诗文的修养,都是日积月累靠自己悟的.既然外孙女这么喜欢,那就倾尽心中所有,好好地教教她呗!

这一天,他给唐蕊讲明朝大学士谢缙少时作诗对联的故事.

解缙七岁时,随父去长江边洗澡,父亲将脱下的衣衫挂在江边一株老树上说:“千年老树为衣架”,要解缙续对下联;解缙立即答道:“万里长江作浴盆”.又一次,解缙的父亲与友人弈棋,友人一时来了兴致,边举棋子边说:“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父一时不能答对,解缙恰巧听到,边走近边插嘴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这一妙对,为父亲解了围.友人听罢大加赞赏,拍手叫好.

解缙幼年家境贫寒,有一年除夕,解缙想写一副对联庆贺新年,正苦于无恰当内容可写,忽然看见对门富翁家的宅院旁有一丛青翠葱茏的竹子,便写下一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富翁见了,心生嫉妒,便命家人将竹子拦腰砍断,想以此发难解缙.解缙并不着忙,只在上下联的末尾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翁不甘认输,急忙命家人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微微一笑,又在上下联各添一字,改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愚不可及的富翁黔驴技穷,只好作罢.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是以善对联、好谐谑的才子形象出现的.凡写到解学士者,无不提及他作为神童的这种才能.

姥爷讲得绘声绘色,唐蕊听得津津有味.她惊羡谢缙的睿智,更叹服姥爷的记忆力和演绎力.

在求知的路上,姥爷是唐蕊最好的导师.说到姥爷,唐蕊说老人家那过目不忘的能力,仿佛有着神仙般的超强大脑.

那姥爷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矫宏俊告诉我:他1941年出生在北票农村的贫苦家庭,母亲吃糠咽菜、含辛茹苦拉扯孩子们长大.他12岁才开始上学,起初愿意鼓捣数学.15岁时,老师留的作文题是《母亲》,他写得很有特点,在文中回忆了母亲的经历,以实例讴歌了母爱的伟大,被老师林文元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还推荐给《中国少年》刊物发表.这一下,他在北票长皋中学出了名.从此后偏爱文学,喜欢读一些文学作品.那时可读到的书报极其有限,只能把初高中课本上的古诗文背下来反复揣摩.50年代有一本杂志叫《文学青年》,那上边登载文学作品,老师推荐阅读,大家争抢传阅,尤以是他,对这本刊物爱不释手,还时常练笔投稿.由于常读常写、能说善讲,考上师范学校后,在出板报、搞活动中渐露头角,很快成为校学生会主席、团委副书记.

1962年,矫宏俊从北票师范学校中师班毕业,分配到一家农场小学当教师.1973年,因行政区划的改变,他成为阜蒙县化石戈公社的教师.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教师到中小学校长,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子,可谓桃李满天下.

矫宏俊酷爱读书,靠着读书走出农门、改变命运,读书的兴趣始终伴随着他.刚参加工作时,只挣几十元工资,既要养家糊口又要孝敬父母,尽管捉襟见肘,他依然常年坚持拿出工资总额的10%用于订阅《诗刊》、《新港》等杂志.这些年来,新华字典、新华词典、汉语成语词典等一些汉语工具书经常改版,一旦有新版本出现,他就非买不可.直到退休,在他家里,光字典、词典类的图书就有几十本.这些图书,不仅成为矫宏俊从事教学的最好工具,而且成为他培养子女和孙辈的最好抓手.

长期的学习积累,这个教师、校长以满腹经纶远近闻名.教孩子们做文字游戏、对对联、讲成语故事当然绰绰有余.孩子们包括唐蕊在内,也在和姥爷的诗文对话与游戏中对古典诗文逐渐产生了浓厚兴趣.

简单而不繁复,一切并非刻意安排,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兴趣使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祖辈、父辈酷爱读书习文的情趣习惯,就这样传承下来,让唐蕊在快乐中求知,在快乐中成长.

只要姥爷、女儿、外孙女聚在一起,闲暇时就有说不完的诗文趣话.平日里的成语接龙游戏,更是为她日后参加中国成语大会打下了基础、增强了自信.比如,玩儿成语接龙时,姥爷先是抛砖引玉,然后让她自己接,看看能接上多少组,每一次都到自我穷尽为止,接不上了,就去成语词典里查找,然后再接,如此循环往复,许多成语就不再陌生,有些甚至烂熟于胸.

平日里,唐蕊经常抱着一本成语词典,从前到后,每天记几条.对读书看报中接触到的成语,其中的典故要是模棱两可或者很陌生,就及时查询.有时晚上睡不着,有时等车,这样的时候自己也玩成语接龙.久而久之,兴趣渐浓,在有些场合,触景生情,灵感迸发,即兴就能说出一串成语来.

和许多孩子一样,从咿呀学语的小丫蛋成长为20岁的大学生,唐蕊走过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天真岁月,度过了“烂漫年华烂漫愁”的多彩时光.唐蕊唯一不同于其他孩子的,就是喜欢静下心来读书,对电子游戏从来不感兴趣,对看电视也不是很着迷.高中阶段,她没用过手机;大一时家里给她买的手机,到大四时还在用.尽管这好像有些落伍于时代,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没那么敏感而及时,但这恰恰是她保持文化兴趣、坚守文化理想、健全文化人格的最好途径,使她能够兴趣专一,在不受现代大量时尚观念和庞杂信息左右的前提下,不耽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以求真的态度下踏实的工夫.

矫国丽告诉笔者,自从女儿四岁时脱口而出那首打油诗后,她就发现女儿对文字的组合能力特别强.上高中时,唐蕊因为热爱文学而选择了读文科班,考大学时选择的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南昌大学录取.

语言的天赋、诗文的兴趣,造就了一个才女形象.从小学到大学,唱歌跳舞、表演节目、朗诵诗文、主持活动,唐蕊适时都有出众表现,特别是那些出口成章的词汇、信手拈来的佳句,让人颇为惊讶,甚至感受到天才的魅力.

事实上,没有人给她加压,完全是凭借着兴趣发展自己,家长们只是顺势而为加以引导、营造氛围.而唐蕊自己,确实是在自我认知中找到了求知进步的方向,并且执着地坚持着、刻苦地训练着,以日益精进的状态迎接着每一次挑战,直至迈向成语世界的高地和顶峰.

第三章 能力的训练

成长的岁月里,海量的阅读、广泛的浏览,充填着唐蕊的大脑,也丰富着她的精神世界.在阅读的同时,她一直保持着动笔的良好习惯.整个段落画线标记,精彩章句及时摘录,有感而发的地方写下批注和感想.在唐蕊读过的书中,常见三言两语、密密麻麻的手写文字,也常见夹着的小纸条,那上边也满是字句.那些类似自言自语的话,只有她自己能明白阅读时的情境和心态,仿佛是一桩桩心事,提示性地落在纸上,与书中的场景和故事、与放飞的思绪及想象对接,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足为外人道也.

姥爷经常提醒她,凡读书须识货,方不错用功夫.真正的好书,在于经典,在于传统文化,在于穷尽真理的东西,在于启迪心智、健全人格的教诲性文字,而绝非简单的心灵鸡汤.因此,唐蕊买书、读书、藏书并不驳杂,大多都是传世之作、经典名著.

上大学后,课业负担相对轻了一些,可以有时间增大阅读量.学校图书馆那些海量藏书吸引着她,只要有时间,她就泡在图书馆里.

“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惟珠玉.”围绕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她广泛涉猎相关书籍.她记着姥爷传授的读书方法,有的书粗读,几个小时浏览一遍;有的书细读,一连几天逐章逐页消化吸收;有的书精读,把其中的精华写下来背下来,做些读书笔记,过后勤翻勤看,那些妙词佳句时时记忆犹新.

阅读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在于长期坚持.记得少年时她见姥爷一套一套地讲古文里的段落,就问姥爷学习古典诗文有何诀窍,姥爷用一句成语回答她:“博闻强记”.

博闻强记,就要多读书.按照姥爷的吩咐,四大名著是必须要读的,尤其是《红楼梦》,那书中不仅故事多,而且诗话多、词话多、生僻字也多,要是把那里的诗词歌赋都背下来,古典文学的修养自然就会高人一筹.

唐蕊记住了姥爷的话,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就啃《红楼梦》,一直到上了大学,还爱不释手.对其中的诗词歌赋,可谓烂熟于胸.这期间,只要回到姥爷身旁,姥爷第一句话就是问《红楼梦》读到哪儿了?《红楼梦》读第几遍了?唐蕊每次都如实回答.有一次姥爷问:《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叫啥题?唐蕊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闻此,姥爷大加赞赏:“考不倒,问不倒!就得这样,才叫读书,才能成才!”有谁知道,因为喜爱《红楼梦》,唐蕊购买了四、五种版本;因为喜爱《红楼梦》,她欣赏老版本电视剧《红楼梦》不下十几遍,越看越觉得有情有趣有滋味.

不仅如此,唐蕊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古典文学多有涉猎,对那些具体语言情境下的成语更是烂熟于胸.

用心读书,用情体验.日积月累,感怀生念.在唐蕊二十岁那年的日志中,有一篇《梦里不知》,是这样写的:

“闲窗外,真个桃红柳绿.画阁旁,如许愁少情多.索着香衾卧,蓦地一相逢,逗得半点芳心.梦回人抛躲,念念杳杳影儿,羞见笑颜如酡.

春意浅,春衫薄,春眠醉,春心惹.一片春思待消磨,捧来《牡丹》漫吟哦.不提防,有个丽娘,痴痴如我.只承望,月上帘钩,还来细细说.”

唐蕊说,这是当时她正在看《牡丹亭》这部书,信手写着玩儿的.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唐蕊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

姥爷和母亲十分注重培养唐蕊的记忆力.平时便加强了记忆的训练.比如在初中阶段,姥爷就把中国56个民族编了一套歌诀:“老汉拿羌苗东锡,布布土土鄂鄂基,回朴满壮柯白怒,哈哈塔塔彝达裕,维拉独黎蒙瑶珞,畲仡乌景佤赫水,藏门德高阿乌朝,京毛傣侗保撒俄.”姥爷说这叫歌诀记忆法,还教过她谐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巧妙记忆法、怪诞记忆法……无论哪种记忆法,都使所学知识的联系性、趣味性更加浓厚,都使思维更具发散性、拓展性.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薄发.长期的自我训练,使唐蕊对汉字的寓意、成语的寓意理解得更加深透,在与人交流切磋、命题作文时运用自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刻苦磨炼,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收获,方能成大器.在求学之路上,唐蕊从来都是自我加压、顽强拼搏的.母亲矫国丽说,这孩子从小到大在学习上没让大人操过心,作业总是按时完成,功课一般都提前预习,从来没上过课余辅导班.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妈妈被车撞了,不得不住院,唐蕊到医院陪伴妈妈到深夜,回到家11点多了,依然要把作业做完.家长给安排的素质教育课如舞蹈、小提琴班的学习,风雨不误,学得十分认真,练得非常刻苦.大人忙不过来没时间送她时,她就自己走着去,不用接也不用送.练舞蹈把膝盖磕破了,也不耽误课,落下伤疤也不当回事儿.就这样,她小学毕业时,小提琴达到六级,舞蹈、书法等都获得了较高等级证书.

在母亲眼里,女儿是十足的宅女.她以读书为乐,沙发上、床头上都是她读的书.小时候看书就字斟句酌、细细品味,遇到生僻字词,非要弄明白不可.她把看书当成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常对母亲讲:“读书,是我最乐意的事儿,因为那是在与古今中外所有人对话;睡觉,是我最不乐意的事儿,因为那是处在半死状态,昏昏然而不知世界多彩.”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唐蕊说,向书中索取知识,想要什么有什么,穷尽的是书本,丰富的是头脑,提升的是能力.初中考高中时,她以全市为数不多的600多分的成绩考取了阜新市重点高中;高考时,又以高出一本分数线一大截的成绩考取了理想专业;这次参加中国成语大会,在全国3万多名成语爱好者报名、上千人参加北京海选的激烈竞争状态下,首轮跻身36强进入总决赛,并经过12场冠军争夺战之后,进入最后8强,一举夺得总冠军.这每一次成功,不能不说是对她勤奋学习、刻苦读书的最好回报.

第四章 品质的塑造

勤奋固然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但绝不是唯一的成功要素.唐蕊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成功,都靠着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作为支撑.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从小就在大人们的言传身教下渐渐塑造的.

矫国丽在父亲的教诲下,既念了师范院校当了教师,还成为在当地文学界颇有名气的诗人.立业成家后,相夫教子、孝老敬亲的事儿做得也非常周到.1991年8月15日,唐蕊出生了,这个属羊的女儿并不受奶奶待见:一来老人家的观念陈旧,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意识,认为生女孩不称心;二来民间传说属羊的命不好,怪儿媳妇生孩子不是时候.矫国丽最懂婆婆的心,从来不惹老人家生气,对婆婆百依百顺,多一句少一句都不往心里去.孩子逐渐长大,既聪明伶俐,又被调教得非常懂事,奶奶便格外喜欢上这个孙女.现在老人家逢人便说,不管生男生女,养育成人、培育成才是关键.

矫国丽教女有方.孩子刚会吃东西,有好吃的就教她先给长辈吃第一口,不要吃独食.于是,在幼儿园,唐蕊和小朋友一起吃饭时,看到别的孩子菜不够吃,就主动往对方碗里拨.孩子学会了关爱别人,更懂得与人为善,从来不与别人争执、吵闹.

唐蕊小时候父母工资都不高,孝敬老人、养育孩子、柴米油盐、人情往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父母的节俭被唐蕊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外出游玩时,她很少吵着闹着要好吃的,父母给买啥算啥,不买也不吱声.小学二年级时学小提琴,父母一忙起来,就要她自己坐车去,她舍不得花这一元钱,从家里到文化馆三、四里路,她都是骑自行车去,人小够不着鞍座,就掏裆骑,风风火火蛮有趣儿的.大人给的零花钱,她很少买吃的穿的,都积攒起来买书.平日里,一张纸、一张卡片,都两面写字两面用,从不浪费.考上高中那年,刚开学报到是坐车去的,回家时却坐错了班车,她就下车径直走了四、五公里到家,她说那不仅是为了省下车费,更是为了惩罚自己的错误.高中住校读书放假回家,自己洗衬衣衬裤,妈妈发现都洗成纱布状了,叫她别再穿了,说咱家还没困难到那个程度.唐蕊说不能扔,能穿就穿,穿破了再说.听了这话,妈妈一边欣喜一边心酸,觉得这孩子太懂事了.读大学了,手中的小坤包都秃边儿了,她找来一条流苏缝缝继续用,不像别的女孩子,手包左一个右一个的.大学毕业时,往家邮回来的行李里边,有好几双鞋,都是穿过半旧的,扔掉也无妨,可她就是舍不得扔.

这些事情虽小,却折射出中华传统美德.或许她真正理解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含义;或许她读懂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的警示意义.

姥爷矫宏俊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时随着政治潮流不得不当几天“造反派”,但当有些人颠倒黑白、千方百计整老干部时,这个25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却挺身而出,站在老干部立场上说些公道话,结果立刻就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抄了他的家,烧了他的大部分藏书,还有人侮辱说看你过去红得发紫、现在紫得发黑.每当谈起这段经历,他都告诉唐蕊,知识分子要有良知,要做社会的良心,要刚正不阿、惩恶扬善、不畏,不能为了苟且偷生而委曲求全、投机取巧.当然也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在几十年教书育人过程中,他做到了为人师表,一方面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增强教学本领、管理好一方教坛;另一方面在为人处事上诚朴笃实、谦虚谨慎、无私忘我,成为师生和父老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楷模.

对于成长中的唐蕊,母亲和姥爷以实际行动教会了她好学上进、求知若渴,教会了她孝老敬亲、尊长爱幼,教会了她勤劳俭朴、不事奢华,教会了她宽厚友善、严于律己,教会了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更教会了她胜不骄、败不馁.原来,那些成语、那些对联、那些故事、那些趣闻轶事,都隐含着为人处事的道理呀!越听大人们讲,越觉得有意思;越读越揣摩,越觉得启迪心智、发人深思.及至成长为青年,越觉得应该做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姥爷23岁入党,妈妈参加工作十几年后入党,他们说成为党的人,才是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才能更好地立足岗位为人民服务.唐蕊想,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家国情怀,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唐蕊在考入大学后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大二那年,20岁的唐蕊就入了党.她懂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果,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这次中国成语大会,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检验和回归,她觉得她必须积极参与,为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增添一份力量.于是,她积极报名参赛,并全程参与,直至夺冠.

接触生活中的唐蕊,你会看到她是个于细微处见修养的人,你会感到她是个于高洁处见心性的人.在你面前,她会面带微笑,谈吐自如,没有天之骄子的傲气,却有当代学子的文气.沉稳、庄重、豁达,和你对话温文尔雅、语调亲和,倍感亲切.在唐家、矫家晚辈中,她的孝顺是有名的.大二时,她去香港参加两岸四地青年学术交流活动,不忘给姥爷姥姥买回礼品.她把对亲人的爱倾注在一声问候、一件礼物、一片深情中,而不是小公主般被宠着、惯着的那种形象.

她特别善解人意,从不强人所难.在这次成语大会全程赛事中,十几场赛程先后换了好几个搭档,不管相互适应不适应,她都礼貌、谦和地对待搭档.她把姿态放得很低,凭底气自然发挥而不咄咄逼人,有了些许的失误和遗憾从不怨天尤人,有时甚至还要深深地自责.

在唐蕊的微博里,有一句话是:“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是在说营救陈默金那一场比赛.“那是第一次挑搭档救人,陈默金选择了我,我心里还是很紧张的,毕竟营救别人和自己被淘汰又不同,所以心态也没调整好,以至于第一个词一直没进入状态,后来也没能帮陈默金回来.当时我心里还是特别难受……”看得出来,她是在为这个优秀的选手落败而惋惜.

见贤思齐,完善自我,这是难得的品行.在这次参赛中,唐蕊把每个选手既当对手更当朋友.赛事结束后,她说,现在回想起来,每个人都很有特点,她用诗一样的语言为选手们画像:“一针见血徐源,自信铿锵婕荃;周璟嘎巴利落脆,文红冷静干练;张奇直言直语,国民学弟梓晗;文史百科问邢正,欣航惹人喜欢;继北佛心向善,陈默儿并不寡言;黄扬急得手指打转,妙玉欲止又言……”选手们的个性化表现,成为唐蕊记忆中最为美好的瞬间.

姥爷在唐蕊上大学时,曾送给她四句家训:“惜时,守纪,谦虚,务实”.在她走出大学校门之后,又给了她三字忠告:“一是看,工作上向前看(纵向看),生活上向后看(横向看);二是实,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踏实,作文要朴实;三是精,语言精湛,文字精美,业务精通.”唐蕊说,最好的修养是自我完善,我要毕生践行这金玉良言.

第五章 命运的挑战

唐蕊是南昌大学电视台大学生记者团2010届播音部成员,据南昌大学电视台指导老师陈宗瑞回忆:“唐蕊在校园电视台中做事很积极,是个个人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唐蕊是我们播音部的十佳播音员,是个乖巧型的女生.虽然不是主播系出身,但念稿写稿能力都很不错,而且挺多才多艺的,像舞蹈这些她都会.”

唐蕊在南昌大学的班级辅导员于丹老师告诉记者,唐蕊在学习期间,表现一直很突出,在班上有“古典*”之称.“唐蕊是很优秀的学生,在学校拿过3次特等奖学金,获得过很多奖项,比如,古典诗词比赛一等奖、公关礼仪比赛二等奖等等.她自己就一直很喜欢古典文化,像诗词这些.唐蕊能夺得冠军,我觉得很高兴,而同时也能鼓励学校的一些学弟学妹们多了解一些古典文化.”

时光飞逝,岁月匆匆.到2012年夏天,大学三年过去了,还有一年就将结束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学习规划,唐蕊投入到考研复习中去,准备大学一毕业,就继续读研.

正值酷暑炎夏,紧张的复习使她透不过气来,或许是太过于自我加压,复习到两个多月时,头发快要掉光了.医生说她这是用脑过度、精神过于紧张,吃点养血生发胶囊就行了.可吃了一段时间,竟然出现了脸色发黄、浑身发痒、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很少打针吃药的唐蕊不相信自己会得病,就到小诊所看看,医生说看症状像是中暑了,开几瓶藿香正气水试试.一连服用了几天不见好转,她这才急忙去大医院诊治.经过几家医院化验、诊断,确认唐蕊得的是药物损伤性肝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

这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平生从来没有经受过医疗煎熬的唐蕊,一边配合治疗,一边思索着自己的现在和未来.一场大病突如其来,令人措手不及,原来这就是无常的人生啊!这次得病,还不是自己太过着急太过疲劳造成的?整出病来让父母操心劳神,不应该呀!每当看到母亲脸上的憔悴容颜和父亲那不易被觉察的焦虑神情,她就心如刀割更加自责.她决定念完大学直接去找工作,暂时放弃考研,以后有机会再说.

错过了考研的机会,虽然遗憾,但却磨炼了唐蕊的意志.她反复玩味着这样一句名言:“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战胜一切的不幸.”

病情彻底好转之后,唐蕊回到学校顺利读完了大四,获得了大学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这期间,她有将近半年时间在江西日报社实习.作为实习记者,唐蕊身手不凡,消息、通讯、人物速写、现场短讯样样都行,深得老记者和部门领导的赏识.社领导让她留在那里工作,她思来想去,还是婉言谢绝了.

不留江西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她有一个北京梦,当年考大学时报的高等院校几乎全是位于北京的,可偏偏就被南昌大学录取了,尽管在这四年里学习生活十分快乐,各方面进步都很大,但她觉得,北京的就业机会多、文化氛围浓,有利于自己安身立命;二是北京离辽宁老家比较近,将来照顾父母、孝敬祖辈更方便些,有利于报答亲人的抚养之恩.怀着这样的想法,大学一毕业,她就把一些杂物托运回老家,自己径直奔向北京.

偌大的北京,人才济济,北漂满地,想找个工作谈何容易?此时正值盛夏,酷暑难耐,烈日灼人.她按照网上所找的招聘单位的地址,摸了十几家门槛,有的工作不适合自己的意愿,有的给的待遇太低,去干也就是充当廉价劳力.环顾左右,举目无亲,身心俱疲.

只身一人闯荡北京找工作,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想成为一名编辑记者的愿望很难实现,甚至屡屡碰壁.她先找到了一家实习单位,同时又找了一间很小的出租屋落脚.她在博客里这样写道:“七月份的时候,还是朝南的窗户,到了之后就一个人,屋子破破的,一个床板一张桌子,心情特别的糟糕,一下子就哭了.”坐在那里好一阵心酸,孤独无助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那又能怎样,不能和父母倾诉,生怕他们着急,只好默默地承受.但不管怎样,还是先安顿下来再说.她想,只要努力,找到了工作,一切都可以改变.

费尽一番周折后,她选择了位于北京海淀的《食品质量安全》杂志,在编辑部做编辑工作.看稿、改稿、约稿,尽管平淡,但她却一丝不苟,凭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很快适应了工作要求.虽然离自己的志向还有些距离,但她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不管咋难咋累.业余时间,她继续保持着读书学习的习惯,不让一日闲过.

谈及走上就业之路时,唐蕊讲述了她大一时从家乡辽宁来到江西南昌,大四又提着行李箱回到北方的心路历程:“因为对北京这座城市有着向往,所以我就义无反顾地在北京打拼.在这段时间,我被房东骗过房租,在路上被精神病患者吓哭过,但是这些经历都让我越来越成熟.”唐蕊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行走.

回忆当初来京的艰难,唐蕊说:“我觉得,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微博里边写到过《士兵突击》,那是特别感动我的一部电视剧,里边的精神特别可贵.最重要的是在坚持,人的资质可能都是类似的,想把一件事做成,或者做得比较好,坚持特别重要.”

这时候的唐蕊已开通了微博,和许多人有所交流.这几天,正赶上小长假,她回到了姥爷家,打开于丹老师的微博,得知中国成语大会比赛报名的消息,顿时兴奋起来.自己平素就对成语感兴趣,这可是检验自己成语水平、让自己进一步学习积累成语的最好机会.况且是电视大赛,在电视上比赛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自己要见识见识.自己又在北京工作,报名参赛方便多了.就生命体验来讲,原本就希望多一些机会、经历和色彩.姥爷、妈妈等亲人就更支持她了,说你那么爱好成语,平时对成语抠得那么细,不试试看就白瞎啦!

唐蕊凭藉比较深厚的文字功底,轻松上阵.结果在3万报名者中,首轮海选进入前1千名.那就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吧!这时候,她便抓紧复习,工作之余、休息之时,手捧一部《新华成语词典》,从前到后,每天消化一部分.同义反义、典故出处、注释发音,通过归类法、联想法、妙记法搞得一清二楚,努力做到考不倒、问不败.

随着比赛的推进,她进入了36强,越发感到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在网络时代,人们常常遭遇提笔忘字、用错成语、张冠李戴、模棱两可这样的尴尬时刻,像《中国成语大会》这样的识字猜词竞技的益智类节目,既吸引观众眼球,又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既照顾到普罗大众的兴趣点,又做到了张弛有度,使古老的文化魅力在现代媒体的平台上熠熠生辉.这是复兴中华成语、光大传统文化的最好机缘.作为选手,必须经得起考验和检验.

《中国成语大会》成功举办之后,总导演关正文对媒体表示,《中国成语大会》也让我们看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四字格”,在现实中竟然如此“乏人问津”.中国成语的总量超过两万个,生活中被人们常用的成语大概也有一、两千个.可成语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民间玩家,生活中几乎没有听说过谁爱好积累成语.对于推出《中国成语大会》的初衷,他表示,如果青年人在休闲的时候,普遍地玩起了这样的一个成语猜词游戏,让它成为一种时尚,那么这就是成语大会最能够感到欣慰的一个目标.据关正文介绍,节目组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间歇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开始玩起这个猜词游戏.“我们有一个摄像,被称作选手杀手,成语的猜词能力很厉害.包括我们的后期团队,成语猜词的游戏成了他们的一种休闲方式.”

成语的语义往往不是字面意思简单相加所形成的,而是因历史相承不断沿用所形成的具有引申义的特殊所指,是表里二重的特殊词汇形式.比如“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其字面语义非常形象,但其使用时真正的用意跟“狐狸”、“老虎”和乐器都没关系,而是转指人的特殊情状.记住其实际意义所指,而不是仅靠表面字义组合推断,是成语作为语言现象最有趣的部分.关正文说,节目组开始对成语的研究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但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此,“在汉字听写的时候,全国观众几乎都是跟着同步书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性,观众有了参与的快乐.但是猜词游戏在全球都是答案预先公示的,在《中国成语大会》节目中,我们会同步给观众被猜词语的一个字,既满足了观众对猜词的基本了解的需求,也保证了和场上选手一起互动竞猜的节奏.”

参加这样一次极具文化意味和启示意义的比赛,唐蕊的人生路上无疑又遇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她在这次比赛中所释放的能量,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这个青年才俊的文化底蕴与神奇风采,更看到了当代青年志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远大抱负和厚实积淀.

第六章 成功的底气

然而,唐蕊这一路走来并不顺利.进入36强后,12场比赛每一场都很激烈,唐蕊和王帆一共有三次站在了淘汰席上,但最终都化险为夷.

总决赛第八场之后,当时场上的14强选手都是成语高手.随着赛事的推进,比赛也越来越呈现残酷性.之前在比赛中表现强劲的组合一不留神就有可能陷入被淘汰的险境,王帆、唐蕊遭遇淘汰危机.

2014年6月13日的人民网传媒频道以《热门选手面临淘汰》为题,介绍了赛事的进展情况.文中特别介绍了两位热门选手在赛场上的表现:

王帆与唐蕊将在本场迎来她们开赛以来的最大挑战.目前在北京大学读戏剧影视学硕士的辽宁本溪姑娘王帆,今年25岁,她与搭档唐蕊的表现一直很稳健.王帆是目前场上“春秋”队的队长,并以深厚的成语功底、机智的思维、干脆利落的描述、松弛的现场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女王”的称号.生活中的王帆也是学校的积极分子,曾主持北大新年晚会、毕业生晚会、十佳歌手大赛等重大校园活动.在今年北大师生举行的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青春诗会上,她还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受到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接见,引发网友关注.

王帆的搭档唐蕊今年22岁,来自辽宁阜新,毕业于南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目前在北京从事传媒工作.在场上花团锦簇的女选手中,唐蕊理性克制的娴静气质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位喜爱中国古典文学、说话字斟句酌的姑娘,在接受采访时她妙语连珠:“诗词歌赋琴棋书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成语玲珑剔透一字千金、寥寥数字,便是一段故事、一种人生、一段风采、一种品格.”

唐蕊说:“第一次险被淘汰记不得是哪一场了,那一次是我和王帆自救成功,因为那时还不允许选别的搭档.后两次全是陈江宇救我,我也救了她两次.”

从36强到10强,唐蕊这一路上的表现可圈可点,在用双音词来猜成语环节,唐蕊常常一语中的,让主持人和两位嘉宾大感意外,而对两位嘉宾关于成语出处的提问,唐蕊也能准确地说出来.每每有即将淘汰的选手复活时,他们总会选唐蕊来帮助猜词,因为唐蕊的出色表现,帮助多位选手成功复活.

在6月15日晚的全国12强晋级赛上,唐蕊和队友王帆出现了一点小意外,与徐文红、韩涛组合站到了淘汰席,在四人的最后比拼中,唐蕊凭借着深厚的功底成功逆转,在120秒限时计数对抗赛中,以猜中16个成语的成绩刷新了纪录,让自己返回本队.

在唐蕊心目中,王帆和陈江宇都是很有热情的人,王帆能把气场提起来,陈江宇能把气氛热起来,而她们都能让唐蕊激发出潜能,创造更好的成绩.相对而言,唐蕊的表现也能燃起她俩的.

2014年7月6日晚的冠军争夺赛上,8位选手论实力难分伯仲,为了考倒这些成语大神,出题组已经将题库外延,超出了原本用于选手准备的《新华成语词典》8000个成语的范围.即使这样,除了陈江宇表示对一个成语“真的不懂”外,其余选手面对那些很少被使用的偏词、难词,都是一副兵来将挡的态度.所以,最后决定他们排位的已经不是成语本身,而是临场心态.

决赛开始,8位选手先是分成四组,进行六个回合的积分排位赛,李凡和陈江宇得分居末,成为并列第七名.接下来,剩下的三组选手进行两个回合的对抗赛,最终高瀛和权春燕落败,并列第五.比赛只剩下王帆、唐蕊、徐源和邢正四个人,经过两两组合、三个回合的比赛,唐蕊取得三分,其他人各得一分,唐蕊率先取得冠亚军争夺资格.

这时,邢正、徐源、王帆需要选择场下选手搭档.事实上,搭档在成语大赛后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霸李凡的搭档达吾力江止步十强后,她与陈江宇重组,威力大大减退,总决赛上位列末位后,她就表示,重新磨合的搭档能有这样的成绩已经满足.而最后剩下的四强徐源、邢正和唐蕊、王帆,都是幸运地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几乎没有被拆赛、一路到底的黄金搭档.比如在同题双音节环节,王帆说“珠玉”,唐蕊便猜中“十步芳草”,主持人张腾岳和嘉宾都表示很费解,因为这两个词在意义上并不相近,前者表示仪态俊秀的人在身边,后者表示处处都有人才.王帆解释因为和搭档唐蕊练习时曾拿“珠玉在侧”和“十步芳草”互解,此举被嘉宾郦波解读为“切口”、“暗号”,只有她们自己听得懂.

离开配合默契的老搭档,搭档场上夺冠呼声最高的徐源,王帆表现得最难适应,首先败下阵来,徐源因新搭档权春燕的过度紧张惜败,最后,邢正以微弱优势进入冠军争夺战.

最刺激的冠军争夺战采取九局五胜制,首先进行的是90秒限时计数对抗赛.唐蕊请来陈江宇,表现得从容不迫,越来越冷静.邢正还是选择了老搭档徐源,却在先得一分的情况下,接连三次犯规,丧失了第一轮比赛.之后的同题双音节环节,唐蕊换上了王帆作为搭档,邢正还是坚持“原配”,虽然双方各有精彩表现,但邢正还是未能扳回局势.最后的六题目标计时对抗赛,邢正再次犯规,唐蕊以12秒之差稳稳将总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唐蕊夺冠既在想象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唐蕊与王帆自首场比赛开始,就表现得非常稳健与优异.与王帆赛场上、强势的风格不一样,唐蕊总是处事不惊、异常冷静、镇定自若,字斟句酌,言语简练.在整个赛程阶段,唐蕊一路晋级但并非闪耀型选手,在场上选手或是迸发,或是风趣幽默,或是活泼可爱,或是神神叨叨,唐蕊的个人风格并不十分显眼.

她与王帆搭档,王帆的表现常常令人印象深刻,解词形象、猜词一语中的,也是很多选手在濒临淘汰边缘选择新搭档挽救自己的首选;而唐蕊的台风过于沉默,甚至隐匿了她超强的猜词能力.

赛事策划阶段,节目组一度认为同题双音节环节可能会比较沉闷,但节目播出至今,这个环节反而受到广泛认同.双音节,以两个字对题面进行描述,是对选手能力和水平的最佳检验,也最能体现出“以释义、创设语境描述成语”的大会宗旨.本场冠军赛,8强选手在同题双音节环节就上演了异常精彩的对决.王帆以“根上”猜中“拔本塞源”,唐蕊以“扔子”猜中“投石问路”,高瀛以“随流”猜中“和光同尘”.几个词的描述和猜测,都受到了点评嘉宾的赞赏.

唐蕊的优势在总决赛最后几场里才逐渐清晰.6月18日总决赛第九场中,唐蕊站在淘汰的边缘,依旧淡定自若,她与陈江宇一起创造了120秒猜中16个成语的纪录,刷新了之前由陈江宇与徐源一起创造的120秒猜中15个成语的纪录,使得自己摆脱险境,成功晋级.而在总决赛最后一场,进入8强的选手实力都在伯仲之间,但选手们面临更换搭档逐轮PK时就像砍手断脚,唐蕊此时展现出她的包容性,和每位选手搭档都稳定发挥,率先赢得冠亚军争夺战席位,当她的对手邢正求胜心切频频出错时,唐蕊不仅自己不乱,反而不断地安慰担心表现不好而影响她成绩的搭档,一直在说:“没关系,没关系,挺好的.”

语境对于成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成语大会》比赛设计的一个环节就是利用创设语境猜成语.在这个环节,唐蕊和搭档表现得十分出彩.在5月11日的《中国成语大会》决赛第4场比赛中,几个细节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王帆与唐蕊搭档,由王帆比画描述,但不能说出所描述成语中的任何一个字,由唐蕊来猜.几轮比赛中,她们配合默契,创下了比赛最好成绩:42.97秒内猜出6个成语.她们胜出的秘诀就在于活学活用,巧妙地利用创设语境猜词.当遇到“高抬贵手”时,王帆说“小的错了,请您——”唐蕊迅速应答“高抬贵手”;当遇到“不可开交”时,王帆描述“双方打得是——”唐蕊又迅速应答“不可开交”.看到这里,你不能不想到这和她小时候就打下了在具体语言环境下猜谜猜字猜成语有关.

为了比赛,唐蕊也需要和自己的同队选手进行配合,大家经常在业余时间练习.“在知识结构、语言习惯的搭配上很重要,当有一方出现不适用,也必须调整,彼此牺牲彼此付出彼此理解才可以.”唐蕊说,并不是每个成语都有典故有故事,有上下承接的句子,而且比赛时两人搭档,你并不清楚你的同伴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描述,所以平日的大量积累并且抓住成语关键点比较重要.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大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知识的积累.在总决赛进行到84分钟时,邢徐组合对阵唐王组合,猜“满坑满谷”这句成语时颇有意思,几个回合,“焚书”、“填充”、“很多”的猜法都出来了,王帆灵机一动,一句“小米”,唐蕊立刻回答出来“满坑满谷”.主持人张腾跃问为什么,王帆说因为唐蕊平时跟我练习时经常把谷子叫成小米,所以我觉得她能够猜出来是谷这个字.有谁知道,唐蕊的姥家那个地方盛产小米,“化石戈小米”已形成辽西粗粮品牌.想必唐蕊也是吃着小米长大的,王帆的机智,当然会立刻唤醒唐蕊的形象思维.回答完这个词,唐蕊就已拿下了三分,接下来又积累两分,便成为冠军.

第七章 淡定的沉淀

唐蕊的大学室友对她说:“你看,咱们学校也不差,也有你这种厉害的人才.”因为到最后总决赛阶段,名牌大学的优势越发明显,北大、复旦选手几乎占据半壁江山.接受采访时,唐蕊坦言曾深深感受到队友们那种天之骄子的自信和气场:“那种底蕴是实在的,确实人家是名校,他们充满斗志,充满自信,很有热情,这些是我比不上的.但英雄不问出处嘛,哪个地方没有能人,哪个地方没有厉害的人?我们可能出身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要向着最好的自己去看,找那个更好的自己.”

2014年9月20日上午,唐蕊回到母校南昌大学,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以一位学姐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大学生活的感悟.她说,大学期间的各种锻炼让她学会不乱于心,使她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比赛和生活,且歌且行.她提醒学弟学妹们,大学就是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要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唐蕊在讲座中时不时引用诗句、成语.她说《论语》意蕴丰富,教会了她很多人生哲理,并提醒同学们多读.她甜美的笑容和优雅的谈吐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如唐诗般优雅,如般清香.”唐蕊建议,大学生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要明确一个大致的方向,比如今后要考研还是工作,这样每一个时间段要做什么就会很清楚,自己也会有努力的动力与方向,否则就特别容易松懈.“人生没有哪一个阶段是轻松的,最好的时光千万不要辜负.”

谈到参加比赛,唐蕊说,这是她青春岁月中做过的一件很美的事儿,是一份难得的经历,会让她更喜欢成语、更迷恋中国传统文化,也更能激励自己.其实,对于很多古典文化形式,她都崇敬并喜欢,成语自然在其中.在她看来,简单的几个字就能表达丰富的含义,甚至讲了一个故事、画了一幅美景、传达了一种精神,尺幅千里,妙不可言.

在网络社会,我们常常会与这样的时刻尴尬相遇:提笔忘字,用错成语……于是出现了像《汉字英雄》、《中国成语大会》这样识字竞技的益智类电视节目.究其本质,这到底只是吸引眼球的节目,还是真的可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成语大会》和之前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都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原因是什么?是传统文化的本身魅力还是电视节目运作得成功?面对一系列发问和质疑,唐蕊有着自己的理解:古老的文化魅力在现代媒体的平台上熠熠生辉,二者的结合是特别必要的.传统文化虽然魅力无限但毕竟年代久远,且受众不是特别广泛;而电视节目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二者缺一不可.不过,这可能对电视节目的要求更高些,既要照顾到普罗大众的兴趣点,又需要张弛有度的传播传统文化,一旦安排不好就容易形成“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形象.一方面,娱乐类电视节目在当下盛行,另一方面,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益智类节目也在努力娱乐突围,二者其实并行不悖.现代社会需要娱乐精神,文化益智类节目在娱乐节目中突围并不容易,并且通过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也绝非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慢慢地浸润.前者服务当下,后者着眼未来,只要是好的节目就会有观众、有生命力.在这场比赛中,参赛的选手都很年轻.在人们的印象里,“80后”、“90后”和时尚分不开,而他们来参加这样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本身就是个看点.另外,文化节目和综艺节目不同,比如歌舞大赛,专业人士才能看出“门道”;而这个比赛,上过学的人都看得懂,并且都能乐在其中,当然能吸引很多人观看.

有人说《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是“死记硬背”,传承传统文化不能靠死记硬背.对此,唐蕊有自己的看法.她说,回想起来,我们每个人最初的学习都是从记忆开始的,之后才是运用这些知识.这就像你希望练到高深的武功境界要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是一个道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要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不过我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如果有除了记忆形式之外更为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那当然更好.

还有人觉得对于一些文言文色彩比较重的成语,我们平时用得少,即便有《中国成语大会》这样的机会普及,人们也未必记得住.况且与其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一些“偏难怪”的知识,不如用这些时间干点儿别的事情.这样传播汉语文化,效果未必好.唐蕊觉得:这是比赛的需要,选手们都很优秀,节目组必须出一些难题才能决出胜负.对于不常用的成语,在这个节目里选手们说到它们,并不是要让观众记住,而是通过节目这个窗口传达一种声音,即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方面,还有这样一些成语大家并不十分了解.虽然这些成语生僻一些,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不去说,恐怕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还是那句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了解它们才能渐渐喜欢,进而热爱,之后才能把这些传统的东西发扬光大.

当下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偏离青年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急躁快速的网络时代,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该怎么保持自己对于前者的追求?唐蕊说,网络时代、现代生活我也乐在其中,毕竟这是当下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也可以不那么急躁.我也爱成语、诗词、古典文化……喜欢它们沉淀下的静与美,以及透过文字后的那种精神与态度.因为爱才会追求,这是一种自觉行为.我们一直是个诗情画意的民族,汉语是根系更是牵挂.电视节目是个窗口,让大家意识到我们的语言文字文化是这么的美,并且学校、家庭也多多宣传,逐渐形成共识与自觉,这样才能使汉语之美传播并传承.

无为不入世,有情始做人.唐蕊十分珍惜这段难得的经历,通过她的微薄,我们能读到唐蕊对队员们离去时的不舍之情:“小达是个眼神可以冷酷、内心充满温暖的男孩子,被摄像表扬镜头漂亮时有飞扬而可爱的表情.欣航,我喜欢、欣赏、敬佩的小妹妹,你已经绽放为成语大会最美的一朵.当小达挂着笑护着欣航离开,那已定格成今晚最不忍而美丽的画面.”这是十二强选手晋级十强的那一场,何欣航与小达最终被淘汰,但他们出色的表现和美丽的笑容永远印在唐蕊的心里.

唐蕊说,她和选手们的感情也是一点一点升温的,最初我只是和我们春秋队的队友更熟悉一些,后来各队都取消了,我与选手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我们在场上虽然是相互竞争却也是相互鼓励的.

在比赛的那半个月时间里,唐蕊和同伴们的收获都很大,“那半个月虽然很累,却甘之如饴.一方面是可以专心地干一件事儿——看成语,另外,一群小伙伴热热闹闹地,大家感情升温也很快,对我而言,是参加了一次节目,结交了一群精英.”

唐蕊说,虽然比赛结束了,但他们的感情并没有结束,36人中,有十多个人都在北京发展,“闲着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聚聚.”赛后,有记者问她:“整个比赛下来,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事?”唐蕊说:“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总导演过生日那天,比赛结束后大屏幕上放映着大家对他的祝福,唱生日歌、吃蛋糕、吃海底捞.选手们开玩笑说这是吃得最好的一餐,其实大家享受的是紧张比赛中的放松与所有人团聚的情谊.”

唐蕊说,参加这次大赛,最大的收获是情感.相遇很难得,相遇中熟悉并保持联系,成为朋友更难得.认识一群优秀而有趣的人,是最大的收获.

尾声

唐蕊夺冠之后,她的数量一天天升高,其中一位网友在她的微博里留言:“每次看到你的微博,我总觉得自己像个文盲.”一句话道出了众网友对唐蕊的敬佩之情.

面对网友的赞许,唐蕊回应道:“对于我来说,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整个比赛我都在享受这个过程.同时,比赛给了我锻炼勇气、胆量的机会.冠军的获得纯属意料之外,我觉得我不能夺功,因为在我前进的道路上,有同场比赛的小伙伴的帮助.”

拥有了成功的桂冠,却从不以此作为骄傲的资本.她记住了夺冠之后大学老师给她打电话时说过的话:“喧哗过后,归于平静;一切归零,重新出发.”

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推介,她表现得依然平静如常.全国许多电视台搞与汉语有关的节目,请她去当评委,她基本都一一谢绝了.唯有家乡阜新搞的2014“宝地杯”规范汉字成语大赛,她在盛情难却之下,为了回报家乡人民的关注和厚爱,当了一回评委.

通过这次比赛,唐蕊在南昌大学的老师担心她现在的工作远不能满足她,而接下来的冠军奖励——欧洲之旅,正好提供了时间给唐蕊思考,她的将来到底该往哪里去?同学们说,唐蕊在大学时就是一个非常有规划的人,凡事都有自己的打算,主意很正.唐蕊说,其实不算“非常有规划”,只是还算比较清楚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是什么,并尽量努力去实现.也可能我对自己的应急反应不够自信,所以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清楚方向才不容易迷失.我喜欢亦舒说的一种生活状态:“我的理想生活是什么都不做,穿着诗韵的衣裳,开一辆白色的摩根,在石澳公路上飞驰,连风头都不出.”职业或许该有些规划,但人生还是随意一点好,有所期待,静静等待.

静静等待中,许多单位看中了这个才女的能力和修养,纷纷聘请她来工作.她不为各种诱惑所动,最终选择了北京实力传媒,因为正是这家传媒集团,策划了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的《中国成语大会》,这一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和电视台2014年度的重点节目,使中国成语文化进入主流大众视野并获得全民共识,也使自己脱颖而出并站在中国成语世界的巅峰,被人们赞为“中国成语王”.当她幸运地成为这里的主创人员后,很快成为2015中国成语大会的幕后台柱.

唐蕊期待着,每一个汉语使用者,都应该为学习成语而用功,为使用成语而自豪,为抵制滥用成语现象而出力.正如《中国成语大会》评委郦波所说,浓缩的才是精华,简约的才有魅力,均衡的才有美感,上口的才能流传,传承的才能永恒,永恒的才是经典.而成语则完全符合了这些条件.她决意在总导演关正文的麾下,做“在整个民族文化生活中,更有品质、更有内涵的节目”,引导人们好好读点书,好好地吸收一些精神营养.中国智慧,自成语境.她相信关导说的话:“成语必须发展,而且成语是特别鲜活的,它始终具有生命力.”她要为这种生命力的经久不衰奉献青春才智.

忙里偷闲,唐蕊会时常联系一下在中国成语大会上结交的朋友们.去上海的时候,会找徐源玩儿;王帆打电话,邀她到家里做客,她还自己下厨,为唐蕊做好吃的饭菜;听说单计环已经做爸爸了,她自然要打个电话祝贺一下……大赛已经落幕,对于选手们来说,他们在博弈中进步,在进步中分享胜利的喜悦,在喜悦中分享分离的不舍,在不舍后体会成长的意义,而在这意义里,有他们弥足珍贵的情谊.2014年的春夏,对于唐蕊来说注定是难忘的记忆.

对于成功者来说,回忆更是一种享受.唐蕊在微博里写到:“许多许多年后的某个晚上,夜雨敲窗,孤灯荧荧.我整理盒子里的旧物,翻出一枚贴着我名字的胸牌.看着它忽而怔怔,思绪如那绵密的雨,飘到很久很久以前.那一年的三月,我们相逢,在一个叫‘中国成语大会’的小岛上,种下了很多记忆.悠悠往事,且酌且吟.”

“世间最多情却无情的,莫过时光;最美丽却哀伤的,莫过往事.兴衰存亡、悲欢离合,良辰美景、公子佳人,谁逃得过时光的流逝呢?前尘岁月终是无迹可求.我贪恋回忆、也惧怕回忆,终于在回忆中流出泪来,似是把这几日莫名的恹恹都流走.原来只为‘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相聚太短,思念太长,他日江湖重逢,再当杯酒言欢.”成功之后,她对母校感恩之情更加厚重.她说:“感谢母校,在南昌大学学习的日子,是充实而美好的,很享受这汲取知识的四年.而且来到南昌大学,是第一次出远门独自生活,也让我得到锻炼与成长,更懂得坚持,更明确梦想.”

她感恩姥爷的“坚持”,是姥爷一直鼓励她学习古典文化;她感恩妈妈、爸爸理解她的“固执”,是他们给过的直接影响,还有自由空间,让她追求自己喜欢的.是那些美的东西让她的生活更有诗情画意,同时也让平凡的日子充满了热情和想象.如今,这些东西又将由“非职业兴趣”变成职业兴趣.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来不得须臾懈怠,来不得丝毫自满.尤其是供职于实力传媒这样追求卓越的文化机构,新的挑战已摆在她的面前,必须终日乾乾自强不息,为扩大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奋勇担当.她知道,所为何来,所为何人,当不忘初心,更恪守本分.因此把“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的箴言牢记在心,继续保持着博闻强记、深思熟虑的良好习惯,在这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团队中一次次实现着自我救赎、自我超越、自我革新.

尤其是在成语世界里,她要保持王者风范、学者气度,在中华传统文化花开四野的时代,默默地倾注心血和汗水.

唐蕊,古典中的经典,经典中的艳丽.一个成功的范例,必将带给人成长的启迪.

作者简介:

蓝歌,本名张国梁,1963年出生于辽西阜新.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散文学会、诗歌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阜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阜新市诗歌学会会长.现供职于国税机关.

责任编辑/周武峰

评论,这篇文章为关于成语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成语和揭秘和中国相关成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鞋王丁世忠: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上个月,安踏体育在香港召开2016 年度业绩发布会,根据财报显示,安踏2016 年的营收达到了人民币133 5 亿元,连续三年增长20 与此同时,安踏体育的市值在2017 年首次突破600 亿港元,比.

尊崇英烈义务守墓20余年记中国好人王爱民
燕语信 张志峰 崔洁兵4月柳絮飘飞,暖阳下、春风中轻柔着地,一位老人随手抹开地上几团白絮,思绪飘至毫州市涡阳县烈士陵园 老人名叫王爱民,今年71岁,是涡阳县石弓镇西关村村民,20多年前发现了村子东南山.

中国居里夫人王承书:曾轰动世界,因国防需要消失30年
动荡年代里坚持自我的独立女性1912 年6 月26 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学校教授 他按照诗、书、礼、易.

中国笛王陆春龄的养生经
今年5月22日,有“中国笛王”之称的著名笛子演奏家、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陆春龄在上海病逝,享年97岁 一代笛子宗师陆春龄先生96岁高龄时,吹起笛子依然清亮悠远,宛若天籁之音.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