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社会治理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直击十九大报告从制度的层面提高社会治理方面论文范文

主题:社会治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6

直击十九大报告从制度的层面提高社会治理,该文是社会治理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制度和治理和报告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社会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时事报告大学生版论文医学开题报告范文论文开题报告ppt

摘 要: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再一次的将“社会治理”一词突出,强调当前政府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还要彰显社会治理效果.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如何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也是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笔者将从制度的角度阐述社会治理的加强和创新.

关键词:制度;社会治理;政策;十九大

中图分类号:D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13-03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

“治理”一词最早是“WorldBank”提出的,用来描述非洲的“治理危机”,后来被学术界广泛的运用到关于政府和公民共治的价值追求的理论中.治理理论有一句非常有名的口号:“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LessGovernment,MoreGovernance).”治理一词基本含义是指:“在合理区间,运用合理的权威去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

21世纪初期,我国就提出了社会管理的思想,并将其提升到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层面.近年来,党和国家又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两者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联系的.首先,社会管理是主体对客体的管理,具有强制性和控制系,政府作为管理主体面对社会公众有压倒性的优势;社会治理强调的是主体多元化,不存在某一主体超凡的地位.其次,社会管理是一种单向的管理,即主体管理客体,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社会治理是多主体之间的协作共赢.最后,社会管理主要是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是政府对公众的管理;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除了政府管理以外的,公众的自我管理与自治.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是思想的解放和理论的进步,是改革理念的升华,意味着社会事务不仅仅是依靠政府来维系,公众同样可以作为主体,广泛的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之中.在10月18日的十九大会议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主要内容可总结为:首先要完善各方共同参与、协调治理的社会治理体制;其次是提高社会治理的水平和实质效果;最后要将治理重心下移,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和创新.

二、制度的概念

“制度”一词是经济、政治、社会学的常用词汇,政府、专家学者、舆论媒体以及社会大众也都常常讨论这一词.关于制度的定义,各个学科不一,从政治学的角度,正如美国政治学家彼得斯所说:“政治学源于对制度的研究”;“制度一词在政治学中使用极不严谨,从议会到社会阶级,再到具体的社会因素,例如法律和市场也被描述为制度.”尽管如此,对制度的政治学的解读,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制度这一概念提供了参考.本文采用了一个通俗的定义:“指已建立的,公认具有强制性的一整套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模式.”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一种制度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或阶级所承认并遵循的一种特定的行为规范,它属于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或阶级;同时,由于规范的建立即体现了有限度的适当行为,也即建立起一种秩序,因而,制度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为该制度的组成分子提供了规范,保证了他们适度地行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些组成分子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与制度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制度化”,在我国的语境中,制度化表示一种结果,即已经达成制度的要求;也表示一种过程,即行为不端的趋向制度的要求,并将这要求上升为一种稳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三、提高社会治理效力的制度途径

(一)建立和健全以政策和法律为核心的法治社会

政策和法律是提升社会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化手段,这种制度化规范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每个个体的最大自由,因为只有将利益分配方式通过明确的规范并对社会公布,才能被人们广泛的认可和对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政策和法律是不同的.政策是指政党或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纲领和任务而做出的关于行动方针和准则的指导性、规范性的规定.其遵循一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并根据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形势及其变化而制定的.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强制性的社会规范.在政策执行的调整过程中,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就要充分的符合政策的方向和内容.因此,法律和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作用才能构建法治社会的基础.当然,法律和政策在适用过程中同样存在冲突.法律不可能对一切关于国家和社会的事务做出规定,也总是落后于社会现实的.因此法律的规定总是原则的、有限的,法律的适用范围也是模糊的,这就为行政权力的自行其是和自圆其说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政策就发挥出重要的补充作用,政策的出台通常带有某种目的性,因而,其利益诉求并不符合每个个体,此时,法律作为一种平衡器去保障每个个体的公平和正义.政府、社会和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利益联系都要求法律和政策必须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实现制度化的法治社会.

第一,要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要把就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还是要多创造一些就业岗位,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第二,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劳动者就业的能力和转换岗位的能力.第三,要继续坚持创业带动就业.这些年,就业形势为什么能够比较稳定,就是高校毕业生、农民工、海归人员中不少人都在创业.创业对就业有一种倍增的效应,所以我们要支持.第四,要维护劳动者权益,特别是平等的就业制度.最后一点,我们还是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特别是加大互联网服务,能够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劳动者都能够在公共服务体系当中得到政府的帮助和支持.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道德和习俗也会发挥出规范作用,但是相比法律和政策的“硬控制”,道德和习俗略显“疲软”.因为他们都缺乏制度性的规定,只能在特定领域和特定时间内发生作用,并不能对全社会实现广泛作用.人们常说法律是最后的保障,这体现在法律的至上性、公平性和稳定性.法治是以法律为基础社会治理机制的.一方面,法律确保所有主体地位的平等,共同遵守同一个行为准则,而公平正义恰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另一方面,法律克服人治所带来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使各主体的社会关系能够及时得到调整.法治社会的制度保障是法律,调节机制是政策.在这前提下,以制度化手段的规范二者的博弈和联合机制是当前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法治社会的重中之重.

(二)公众参与和协商的制度安排

传统的社会管理中,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中心,依靠传统的统治权威对社会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但是在社会治理中,政府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倡导建立社会网络化合作.在这种前提下,我们首先要确立的是社会管理力量的多元化,除政府以外,社会上还有属于第三部门或者志愿性机构,比如各种基金会、福利机构、社区互助组织等,承担了传统上属于政府的职能和责任,他们和社会公众共同组成了社会治理的其他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法律上承认社会治理多元化的事实和合理性,以及确定除政府以外的其他主体的法律地位,即授予“合法性”.那么必会牵扯各主体之间的管理权限和范围,以及权力的行使程度.当前,我国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界限是模糊的,因此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定位政府的角色”,只有分析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各主体管理之间界限.

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政府扮演着“元治理”的角色.这意味着政府与其他参与者之间是合作上平等的关系,总体上的指导的关系.它主要承担的是指导责任和确立行为准则,但是不具备最高权威.具体来说,政府的责任有三点:一是承担机构制度的设计职能,促使各组织运行合理协调.二是在制度上确立相关机制,使各方集体能够在物质和功能上相互依存.三是鼓励制度创新,不断的完善和健全现有的治理机制.总的来说,就是政府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适当的协商参与机制,这套机制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功能.在一方面,一个运转良好的政府不能回避社会公众的问题和诉求,要通过合理畅通的利益收纳机制,让公众的意见表达能够得到反馈.另一方面,政府要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协作治理机制.协作既是指组织内部,也可以是指多样性合作伙伴之间.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是一种趋势,协作治理是这一趋势的润滑剂.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复杂,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已经突破传统公共部门的基础能力范畴.因此,政府加强社会各方的协作治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要通过依靠社会力量来再平衡社会发展的不均.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其中,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实现公民权利、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构建这一制度绝非易事.特别是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效力和强度方面,直接决定这项制度的后续延伸.当前,我国已经实现建立一个基本涵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机制,比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但是这些制度实施的范围尚不健全,尚未形成一套相互补充的有机保障体制,或者说即使有了制度也需要社会治理机制来支撑.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问题就是权责不清.相关部门只考虑到少数人的权益,缺乏全局的责任意识,给社会治理和社会保障带来了重重困难.在社会建设上,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首先应该是制度上的.要在制度上去除地方化,不以局部地区作为社会保障统筹区域,而是建立全国性的基本社会保障统筹和省级的社会保障统筹的双层制度.以双层制度强化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责任,保障人民的合理权益.此外也应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相适应的监管和责任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必要的将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纳入到社会保障建设之中,不仅让他们成为社会保障的使用者,而且让他们改进社会保障的机制,增加社会保障与公民需求的联系.政府和社会力量的联合才能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必然会良性的反哺社会治理.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潘丽萍.论政治管理现代化[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02):23-25.

〔3〕周晓丽,党秀云.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机制、理念及其启示[J].南京社会科学,2013(10):75-81.

〔4〕彭前生.应然政治逻辑中的政治治理[J].湖北社会科学,2011(07):21-24.

〔5〕公维友,张全新.公共治理与行政的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14(04):187-192.

〔6〕杨清华.协同治理与公民参与的逻辑同构与实现理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2):46-50+70.

〔7〕熊玲君:仁慈抑或正义——谈现代社会保障的道德基础[J].社会保障制度,2005(7).

〔8〕岳天明.人道思想是社会保障的灵魂[J].中国社会报,2002(5):28.

〔9〕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33.

〔10〕赵明远.张骞构建的近代南通社会保障体系[J].社会保障制度,2005(12):61.

(责任编辑孙国军)

上文结论:上文是大学硕士与社会治理本科社会治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制度和治理和报告方面论文范文.

用朴素的视角品读党的十九大报告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为今天的中国确定了历史方位,为明天的中国确定了发展方略 党率领亿万中国人民,从创新走向领先,展现了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

拥抱新时代担当新使命中国音协主席团学习座谈十九大报告
月18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代表第十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连日来,报告在音乐界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附)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 大会通过的同志所作的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

学习讲堂往十九大报告宣讲提纲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的统一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凝聚力量,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全面落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 一、关于党的十九大主题.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