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孩子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父母对孩子的10大隐性伤害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孩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3

父母对孩子的10大隐性伤害,该文是孩子方面有关本科论文范文跟10大隐性伤害和父母和孩子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孩子论文参考文献 西部大开发杂志大科技杂志健康大视野杂志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

| 策划人小语 |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通过陪伴和爱,培养亲子之间健康的依恋关系,这就是专家们所说的“情感抚养”.依恋关系就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根心理脐带,不管多顽劣的孩子,都会重视他所尊重和爱的人的意见,因为他在乎,这就是依恋的力量.

如果父母的情感抚养不到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给予他足够的陪伴和爱,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那么就会对孩子造成隐性伤害,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人格养成.本期策划,我们就和您一起来看看,那些父母对孩子的隐性伤害.

1 忽视敷衍

现象:妈妈正在厨房炒菜,孩子突然跑过来,喊:“妈妈,妈妈!我的蚕宝宝死了!”妈妈嘴里答应:“哦.”眼睛仍然盯着锅,手里不停翻动着锅铲.孩子又跑到书房找爸爸,喊:“爸爸,我的蚕宝宝死了,怎么办?”爸爸正在用手机看新闻,闻言下意识地将身子扭到另一边,用胳膊推挡孩子,以免打扰到他.

结果:当孩子向父母寻求帮助,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时,父母忽视或者敷衍孩子,不管妈妈(爸爸)嘴里怎么说“我爱你”,孩子一定能感觉妈妈(爸爸)拒绝和他交流.孩子爱父母,要远远胜于父母爱孩子.因为父母没了孩子,只要有生育能力,还可以生二胎;但是孩子没了父母,就活不成.所以,孩子非常在意爸爸妈妈的态度,最怕给他们添负担、成为累赘.孩子对父母说的话,一定是他认为不说不行了才去说的;孩子对父母的许多要求,多数情况下是离开他们就办不成,是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时候.

当孩子被爸爸妈妈忽视敷衍时,孩子被拒绝的感受是非常强烈的.他们的内心逻辑语言是这样的:妈妈(爸爸)都不在意我,谁还会在意我呢?妈妈(爸爸)都不帮助我,谁还会帮助我呢?孩子会对父母心灰意冷,敌对防御.再加上孩子平时遭受到的伤害,特别容易形成这样的认知:世界上没有人会在意我,没有爱,没有好人,我需要提防.导致资格感低下,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往往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建议:父母一定要对孩子认真负责、倾情关注、全心陪伴,建立“孩子是自己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了孩子的成长,所有的代价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一信念.当孩子叫“妈妈”时,不管妈妈在做什么,一定要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温柔地问:“宝贝儿,怎么了?宝贝儿,有事吗?想跟妈妈说什么呢?”哪怕妈妈正炒着菜,也要立即把火关掉,去倾听孩子的需要和感受.

父母的积极关注能够直接给孩子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爸爸妈妈这样在意我,是因为他们觉得我重要,我一定十分重要!这个世界太美好了,因为我是可爱的、有爱的!

2 猛泼冷水

现象:孩子升入初中后不适应,出现了学习压力后向爸爸倾诉:“爸爸,这么多门功课,压力山大啊!”爸爸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啊?大家都这样,为什么就你觉得压力大,说明你还是不行啊.”

孩子高兴地对妈妈说:“今天语文课,我朗读得很好,老师表扬我了!”妈妈泼冷水:“这算什么啊!还值得说.”

结果:泼冷水常见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面对孩子的负性事件时,忽略孩子的消极体验.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或支持,不仅没有得到,自己的感受反而被否定了,撞上一面软墙.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把心里的门关闭,拒绝和父母沟通.因为他知道,和父母沟通,根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希望父母关注到自己的进步或者成功的时候,父母不以为然,这种态度会直接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进而容易出现消极的心态,不再努力学习了.

建议:关注孩子希望关注的结果.比如,当孩子有压力时,爸爸可以这样回应孩子:“是呀,同时学习这么多功课,可真不容易啊.比爸爸上学那时候可辛苦多了!咱们一起分析一下可能遇到的困难,看看爸爸能帮助你做些什么?”而对于孩子成功的经历,一定要立即给予积极回应:“哇,你都被老师表扬了,太厉害了!什么时候给妈妈露两手!咱们家也有朗读者啦!”孩子高兴时,你为他高兴;孩子难过时,你为他难过,孩子就会觉得你们是在一起的,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3 过度安慰

现象:孩子在小区里蹦蹦跳跳,不小心摔了一个跟头,妈妈大惊失色,飞奔而来:“哎呀!宝贝儿怎么啦?摔疼了吗?哎哟,你看看,都蹭破皮出血了!这地砖铺得不平,害得我家孩子摔跤!都怪那些工人,连个地都不能铺平!”妈妈一边说,一边用脚狠狠地踹地:“让你不平!让你不平!”

幼儿园里,小明和宁宁因为都想玩儿秋千起了争执,小明推了宁宁一下.宁宁爸爸闻声跑过来,一把将宁宁拉到自己身后,指着小明吼道:“你这个小孩儿怎么回事?怎么还打人啊?你爸妈是怎么教你的?”

结果:当孩子受到挫折或伤害时,父母恨不得立即把孩子揣到自己温暖的怀里,替孩子攻击导致伤害的直接或间接因素,替孩子安抚本来不算什么的挫折感.

但是,过度安慰会把问题、困难或者挫折放大,容易让孩子感受到压力,让孩子养成外控型人格.外控型人格的特点是常将成功归因于幸运,将失败归因于他人的影响,认为个人努力是无济于事的,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外控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依赖,因为他认为决定性的力量不在自身,而在外部,所以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和自己行动的选择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别人的看法.

当孩子面对挫折和冲突时,父母的过度安慰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导致孩子的内心力量被抽取掉;孩子不仅不会成长,反而会退行,容易被养成“妈宝男”或“妈宝女”.

建议:协助分析、还原真相、忽略挫折、关注结果.比如,面对摔倒的孩子,如果孩子受伤不严重,父母不要关注孩子的伤,可以鼓励孩子继续玩儿.面对人际冲突,父母需要协助孩子分析导致彼此冲突的意见分歧点,还原彼此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比如,宁宁爸爸可以对宁宁说:“宁宁很喜欢玩儿秋千对不对?小明哥哥也喜欢玩儿秋千,他推你是因为心里着急,想快点儿玩儿秋千.爸爸建议,你和小明哥哥可以轮流玩儿5 分钟,这样大家都可以玩儿秋千了……”这样,可以引导孩子形成结果导向意识,而不是自我防御意识.

4 道德绑架

现象:小强生气地向妈妈倾诉:“妈妈,小明偷走我一块橡皮,特别漂亮的那块.”妈妈回答:“哎呀,不就是一块橡皮嘛,咱大方一点儿,不跟他计较,妈妈再给你买!”

睿睿对爸爸说:“小明总是抢占我的地盘!挤得我没有办法写作业,气死我了!”爸爸回答说:“要学会忍让嘛!” 睿睿没有说话,但是心里很委屈:“我都忍让大半节课了,还不够吗?不是我没有忍让,是他真的影响我学习和写作业了啊!”

结果:被抢走心爱的橡皮,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小事,感到生气是正常的.而妈妈的这种回应,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这样的小事情,你就不要再说了,否则就显得太小气了!”在这样的道德绑架下,孩子只能压抑、隐忍自己的不满与气愤,为日后的抑郁埋下种子.道德绑架的结果是,孩子不仅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实际帮助和支持,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还被否定和间接批评了,内心增加了很多负担,感到非常委屈.

建议:关注孩子的内在需要,协助孩子学会处理类似事件.比如橡皮事件,妈妈可以先做了解,问:“怎么回事啊?”待孩子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呈现之后,再问:“这是第一次发生吗?”孩子回应之后,再问:“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判定是小明偷的呢?”孩子回应之后,再问:“宝贝儿,你的判定求证过吗?”孩子求证过后再问:“对这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你希望怎样处理这件事情?”“有几种处理方案?”“每种方案的优缺点是什么?”“对于每种方案的缺点,你有应对办法吗?”“你需要爸爸妈妈做什么?”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才能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此类事件.

请记住,孩子的感受都是真实的,父母不要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哪怕道德绑架是隐性的,都会堵塞沟通的渠道,甚至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

5 过度教导

现象:妈妈带儿子去买菜,走过劳务市场时,儿子随口问:“妈妈,他们是干什么的?”妈妈回答说:“农民工.”

儿子问:“他们挣钱多吗?”

妈妈说:“挣啥钱呢?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非常辛苦,还不被人尊重,全怪他们没有文化.要是有了文化,就不会这样了,你看看哪个名牌大学里出来的人会干这个?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然就跟他们一样没有地位.要好好学习,就一定要有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有长性.所以,你不能总看电视打游戏,你看看哪个科学家是靠打游戏打出来的?所以,你一定要自律,你得能管得住自己,不然,活一辈子也就是个打工仔……”儿子不耐烦地说:“妈—我知道了!”

妈妈继续语重心长地说:“你看看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这不是教你呢吗?还这么不耐烦,记着跟长辈说话要有礼貌,要虚心,我们都是为了你好……”

孩子皱眉:“妈妈,咱们能好好说句话吗?咱们不讲理行吗?我活得真是太难了.”

结果:搅乱情绪,埋伏逆反.孩子不管遇到什么事儿,爸爸妈妈立即给他讲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恨不得每句话、每件事都让孩子知道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孩子说一句话,就给他纠正,或者引申出无数的人生哲理.问一答三并进行教导,会干扰孩子当时的思路和情绪.尽管妈妈说的有道理,但是喋喋不休、上纲上线,肯定会引起孩子厌烦,进而引发超限逆反,产生逃避心理.

建议:具体引导,一事一议,不要无限延伸.

孩子问什么就回答什么,不要无限延伸其他话题.试试开启另一种对话模式:

儿子:“他们挣钱多吗?”

妈妈:“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非常辛苦.”

儿子:“不挣钱还这么辛苦,那他们为什么要干这样的工作呢?”

妈妈:“他们受教育水平不够,可能也不会其他技术,所以只能选择这种辛苦的工作.”

儿子:“那我可要好好学习!”

你看,不唠叨,妈妈教育的目的也可以达到.

6 随意指导

现象:孩子:“妈妈,小明打我!”

妈妈:“你傻啊!你不会打他?”

孩子:“爸爸,小刚拿了我的铅笔!”

爸爸:“你不会告诉老师啊?”

结果:培养傀儡,自加负担.孩子有什么事儿,爸爸妈妈立刻给出具体建议或者要求,这就是随意指导.随意指导,父母出的都是馊主意,因为孩子在当下不可能吸收并且转换为自己的行为方式,行动必须有心理力量基础才能付诸实际.

包办替代过多,就会培养傀儡,父母说一说,孩子动一动;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出不来,得不到应有的培养与锻炼,就没有办法成长,拖延、懒散的毛病全来了.培养“啃老族”,就是父母给自己增加负担.

建议:引领设想,付诸实施.比如,小明打人事件,妈妈可以引领孩子:

妈妈:“小明打人不对,他为什么打你呢?”

孩子:“他要拿我的玩具,我不让他拿.”

妈妈:“你有权处置你的玩具,那他怎么打你的?”

孩子:“他推我.”

妈妈:“我理解的是,打是为了伤害你.小明推你,是为了伤害你,还是为了表达愤怒和不满呢?”

孩子:“他主要是不高兴了,我本来是要给他玩儿的,他等不及就推我,我就生气了.”

妈妈:“看来,你不喜欢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不高兴.”

孩子:“嗯,他应该好好跟我说.其实,我要是告诉他等一会儿,也就没有事了.”

妈妈:“看来,这件事情让你学会了一些与小明相处的方法.那你该怎么办呢?”

孩子:“下次我就告诉他你别推我,等一会儿.”

7 妄下判断

现象:考试时,楠楠把一道简单的题目做错了,妈妈说:“真笨,你傻啊?”“你怎么这么马虎!”

晚上吃完饭,爸爸叫小虎帮忙收拾饭桌,小虎说:“等会儿!”爸爸脸色一沉:“你就是懒!算了,我不用你帮忙了!”

结果:孩子会形成深入骨子里的自卑:我真的很笨/ 我就是一个马虎的人/ 我天生懒惰.因为,孩子谁的话都可以不信,唯独不能不信父母的话.父母随口而下的粗暴判断,对孩子的杀伤力极大,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其强烈的负性自我暗示.

建议:严禁对孩子妄下判断,学会对孩子具体事务和具体行为的引导.比如妈妈可以心平气和地问楠楠:“宝贝儿,怎么回事啊?这道题没有做好,你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了呢?”楠楠会用自己的思维去分析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这道题的题目我读错了”.之后,妈妈可以继续引导,帮助孩子开拓思路:“还有其他可能吗?”孩子说出原因后,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想出应对方法:“你觉得怎么做,可以避免这类事情呢?”孩子可能会说:“以后认真读题.”妈妈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孩子互动:“我觉得你要是这么做,可能更好一些,比如做一个错题本,把你因为一时粗心写错的题目总结一下.”如果想趁机给孩子一些理念或者教导,可以用风趣的方式:“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的姥姥!”

同理,爸爸也要放下指责,询问小虎不帮忙收拾饭桌的原因.小虎可能说:“吃完晚饭,正好是动画片播出的时间,我想看完动画片再去收拾饭桌.这部动画片特别火,我的同学都爱看.我不看,他们会觉得我很土……”爸爸可以和小虎一起讨论:“咱们可以设计一个好玩儿的游戏,和同学们一起玩儿,用行动证明看动画片才是土毙了……”分析结束后,爸爸还可以鼓励小虎:“以后试试我们今天分析出来的方法,也可以开动脑筋,想想其他的方法.我们都是预测效果,真实的效果只有试过才知道.”

8 社会性羞辱

现象:当孩子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父母经常把以前孩子的过失或者孩子不愿意提的事情拿来说事儿:“难怪老师(小朋友)不喜欢你!”“难怪人家和你分手!”“难怪你找不到工作!”

结果:由于父母所说的情况属于事实,有明确的事件作为佐证,孩子也对自身的状态不满意,虽然十分羞愧、愤怒,却无言以对,只能暗中憋气,造成极深的压抑与自我否定.孩子心里虽然觉得父母的话不妥当,却往往无法表达出来,导致复杂的情绪萦绕心头,久久无法释怀.这些情绪往往含有委屈、压抑、愤怒、不甘、羞愧、冤枉等,进而导致社会情境性自卑—别人都不喜欢我.羞辱对一个孩子的杀伤力,仅次于死亡.

建议: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如果孩子做错事,父母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这样做也许有你的原因,我最想知道的是你的原因,可以告诉妈妈(爸爸)吗?”

或者:“你现在的做法,很可能让你难以达到目标.”“这种做法,可能不会被社会公共准则接受.”

如果是孩子某种让人不满意的状态,父母要理解他内心已经很难过了,首先用行动给予支持,比如安静地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等孩子的情绪平稳一些,再平和地沟通:“我觉得你的状态可以更好一些,不知道我的感觉对不对?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感受,咱们一起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寻求更好的方法……”总之,比起社会性羞辱,父母有很多更好的方式来帮助和支持孩子.

9 比较性激励

现象:妈妈:“你看人家谁谁谁……”

孩子:“谁谁谁那么好,你认他去做儿子(女儿)吧!”“是呀,我哪儿都不好,我谁都比不过!谁让你们生我的?又不是我让你们生的!你们不满意我,可以再生一个!”

结果:有些父母经常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家孩子的缺点对比,甚至把自己的孩子跟身边的孩子全都比较一遍,希望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往往会事与愿违.我常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比较对自我心理价值的伤害,无形之中会引发孩子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而形成心理阻抗,而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是在潜意识层面进行的.所以,比较的方式非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相反还会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压抑及阻抗的消极心理.

深层否定会导致深层自卑.由于自卑,孩子为了避免无形之中的比较性伤害,就会尽量避免与人打交道,进而导致人际关系障碍.也由于自卑,孩子在社会性情境中会产生“不如人”的感觉,导致怯懦与自闭状态.

建议:协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以及背后的原因,提出明确方向,指导具体行为方案,充分预演将要采取的行为后果及后果的可能性.

比如,父母可以和孩子沟通,对孩子的意见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指导孩子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注意,父母具体的行为指导一定要到位,天下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与“做到”之间的距离.另外,建议父母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赏识孩子,多鼓励、少比较,多肯定、少批评.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成就动机,让孩子追求更多的成功;比较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如人”,失去前进的动力.最关键的是,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一种“无比较”的幸福感,让他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珍贵存在.

10 过高期待

现象:孩子努力学习,好不容易从90 分升到95 分,自己特别开心,一回家就告诉妈妈:“妈妈,我这次考了95 分!”

妈妈:“好!下次争取考100 分!”

结果: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无形之中容易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待.妈妈的初心是试图激励孩子继续努力,可是,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感到:“哎呀妈呀,我拼尽全力都不能让妈妈满意,看来妈妈对我一定是非常失望的!”所以,这种过高期待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孩子产生这样的自我认知:我不好,我不优秀,妈妈对我很失望!我竭尽全力也不能达到别人的水平.

建议:孩子进步,父母开心,可以让孩子总结进步的原因.作为父母,你只需要为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高兴就好.如果你不知道怎么激励孩子,只要对孩子的进步表示开心就好.你的开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激励!

如果想对孩子进行实质性的激励,最好的激励手段是让孩子总结自己进步的原因:“这样的进步,你是怎么取得的?”然后,只要专注地倾听孩子就可以了.而在总结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另外,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让孩子了解父母是不完美的,也是付出很多努力后一步步走向成功,这样孩子的心也会更加贴近父母,对自己的期待更贴近现实.

上文汇总:这是一篇适合10大隐性伤害和父母和孩子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孩子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孩子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让人早衰的10大原因
岁月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中,皱纹蹑手蹑脚地爬上了你的面庞,这是多么令人苦恼 纵然是岁月无情,但请仔细想一想,自己平时有没有什么坏习惯,才使这些皱纹有可乘之机其实,抗击衰老的最好方法就是做好预防衰老的工.

教养,父母留给孩子最好的不动产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当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张纯净的白纸,天真无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习惯、道德、气质、品行的养成,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的修养则起着关键和主导作用 (一)最近,小区里发生了.

父母应对孩子做到有效陪伴
记不清是在哪一档综艺节目上了,一名岁的小男孩在节目上唱了一首有关父亲的歌曲,动情的旋律让全场观众为之感动 唱罢,主持人问小男孩,“你爱爸爸吗”小男孩点点头 主持人又问,&ldq.

教养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教养,是父母送给孩子受益终身的礼物 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后,家长一味护短,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性 记得女儿刚上幼儿园不久,一天回家后,我们发现她的脖子上有一道伤痕,说是被班里一个叫果果的男孩抓伤.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