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康有为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跟试析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相关论文范例

主题:康有为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3

试析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本文是有关康有为论文范文检索和康有为和《孟子微》和进化思想类论文范文检索.

康有为论文参考文献:

康有为论文参考文献 微信投稿平台微信投稿微杂志关于微博的论文

摘 要:在晚清“西学东渐”视野下,康有为《孟子微》一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康有为把传统思想与西方进化论相融合,从孟子思想中寻找中国社会适用于进化理论的可能性和标准,提出重“时”、重“仁”、强调阶段性发展的“三世进化”思想,并对严复译介、宣传的进化论展开理性矫正.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演绎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变奏,折射出一代思想家调融中西方思想的智慧和勇气,对我们当下正确对待中西方思想文化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有为;《孟子微》;进化思想;“三世”

中图分类号:K25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7)06-0061-08

一直以来,《孟子微》在康有为思想中的地位并不突出.从康有为的经世变革思想来看,《孟子微》的“革命性”不及“两考”(《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从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来看,《孟子微》不过是其例证,书中对西方思想和史实的阐述亦是对大同思想的呼应.[1](P101)然而,若从康有为思想发展过程考量,《孟子微》是他“从公羊学建立儒学到他独创自己哲学的中间阶段”,[2](P68)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从近代孟子学研究考察,《孟子微》标志着康有为完成了孟子思想的现代转换;从康有为调融中西思想的实践来看,《孟子微》中进化思想具有典型意义.本文拟从康有为《孟子微》的进化思想入手,重估《孟子微》的思想史价值和意义.

康有为的进化思想是其思想“时代性”的重要标识,历来为学界所重视,它不仅是康有为思想深度与广度的体现,更演绎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变奏.梁启超曾在为康有为写的传记中说,“先生之哲学,进化派之哲学也.……盖中国有创意言进化学者,以此为嚆矢.先生于中国史学,用力最深,心得最多,故常以史学言进化之理.”[3](P253)以中国历史契合西方进化逻辑,成为康有为思想的发展路径.《孟子微》成书于二十世纪初年,是激进变法后的理性沉淀,又是传统思想遭受西学冲击时的清醒应对与自觉转化.

西方进化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接受,一方面可见传统思想蕴含的“进化”因子,另一方面也昭示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由交织到融合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成为传统思想近代转化的关键所在.由《孟子微》考察康有为的进化思想,期冀以是为例,在世界文明日益融合共生的当下,“以古为鉴”“以先人为鉴”启发我们对传统思想发展演化的思考,对当下加强“文化自信”亦多有裨益.

一、《孟子微》进化思想概观

从康有为学术思想的传承来看.今文经学派重《春秋》《论语》,而在传统思想中孟子一向被视为深得孔子《春秋》之“微言大义”,《孟子》又是理解《论语》之辅翼.康有为认为,孟子思想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发展、补充、印证了孔子思想,是“指引了到孔子之路的捷径”,[2](P71)因而作《孟子微》.从当时中西思想的交融来看,西方文明中的自由、平等、等诸多思想需要通过传统思想的转介而得以理解和传播,《孟子微》中的进化思想就反映了康有为的这种努力.

(一)性善:社会进化之可能

康有为论孟子性善,既有对传统性论思想的继承,亦有其自得之“新”,而这种“新”每每凸显出康有为的思想特点与时代特征.

康有为将孟子“性善”分而论之,“性者,人之灵明,禀受于天,有所自来,有所自去.”[4](卷一)“性者,宜知名矣,无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质而不以善性,其名不正,故不受业.”[4](卷二)先天之“性”本无所谓善恶,所以康有为认同告子性“无善无恶”说,而认为人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康有为通过比较孟、荀性论而肯定人性善,其言,“孟子直截责人人自贼,专意教人扩充.夫有恶而防绝之甚难,不如有善念而扩充之甚易.待人以恶,而立峻法以降伏之,何如与人为善,引之高流而鼓舞之?”[4](卷一)可见,康有为将性善视为“与人为善”进而“引之”“鼓舞之”,“性善”成为后天教化的结果.

清代学人倾向于把“性善”理解为人性不断“向善”的过程,或者说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凸显着“践履”在人性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与清代学风渐趋走“实”相呼应.[5](P56)康有为则将“性”与“善”分而论之,继承了清代人性“向善”之论,强调后天之“养”对性“善”的影响.[4](卷七)

传统思想中,人性善恶之论是与个体道德相关联的概念,而康有为则言,“人人性善,尧舜亦不过性善,故尧舜与人人平等相同.此乃孟子明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乃太平大同世之极.而人益不可暴弃自贼,失其尧舜之资格矣.此乃孟子特义.”[4](卷一)孟子言必称尧舜,是以圣贤人格为道德典范,而康有为则从人性皆善看到了人人平等、自立.又例,论孟子“四端说”和“良知良能说”,康氏曰:“人人有是四端,故人人可平等自立.”[4](卷一)康有为突破从传统道德论解释的窠臼,带入西方人人平等、人权平等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剥离了人性善恶与个体道德的联系.

在人性论问题中离不开对心性关系的探讨,康有为言,“心者,人体之精灵,凡知觉运动,存记构造,抽绎辨决,情感理义,皆是也,包大脑小脑而言.性者,天赋之知气神明,合于人身而不系于死生者.”[4](卷二)康有为的诠释已不见从圣贤道德人格、内在性体之论的传统思维,他借用西方生理学关于心脑的知识来解释传统思想中的心性概念,使原本“形而上”之心性具备了“物质”属性,出现了某种适用于西方进化理论的特性.

康有为有言:“盖惟人人有此性,而后得同好仁而恶暴,同好文明而恶野蛮,同好进化而恶退化.积之久,故可至太平之世,大同之道,建德之国也.”[4](卷二)由人性而论及文明与野蛮、进化与退化,对人性的评判不仅仅以“仁”“暴”的道德标准,而且从社会发展程度(文明与野蛮)和发展规律(进化与退化)来衡量人性,表现出一种“去道德化”的人性论倾向,进而认为“性善”的不断进化终可以实现“太平之世”“大同之道”的理想社会.人性善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始基,成为社会“进化”之可能.

与“三世”“大同”思想相比,康有为的人性论似乎缺乏同样的震撼力,但正如李泽厚所言,“这些看似是无穷的烦琐哲学的空谈苦恼,在这些古旧的传统语言中,应看出它的近代的新意义,认出它的近代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的新的光芒.”[6](P443)康有为论性善,由人人性善而及人人平等,旨在为他的“大同”思想浇筑一个哲学根基,为他的“三世”进化思想提供可能性论证,其人性论彰显了戊戌一代士子对封建专制、等级思想的批判和反抗,对近代西方思想的理性回应和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进步意义.

(二)仁、仁政与“进化”之动力

在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仁”是涵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并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结构,孟子也被公认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之“仁”的思想.在康有为思想体系中,“仁”是其立论之本.梁启超曾言,“(康有为)先生之论理,以‘仁’字为唯一之宗旨,以世界之所以立,众生之所以生,国家之所以存,礼义之所以起,无一不本于仁,苟无爱力,则乾坤应时而灭矣……其哲学之大本,盖在于是.”[7](P54)因此,《孟子微》中康有为释“仁”别有心得.

康有为将《孟子》七篇的顺序打乱,按照论题重新编排,分为:总论、性命、心身、仁义、礼智、孝弟、仁不仁、王霸、仁政、同民、政制、外交、战第、贵耻、师友、辨说、论古、闢异,从所列的篇目中可以大致看出“仁”是康有为阐释孟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孟子微》自序中,康有为对孟子思想大加赞誉,称其功绩在于“传孔子《春秋》之奥说,明太平大同之微言,发平等同民之公理,著隸天独立之伟义,以拯普天生民于卑下钳制之中”.认为孟子对孔子之“仁”有深刻领悟,而孟子之道全在于一个“仁”字.[4](自序二)康有为用“仁”概括孟子思想,“盖孟子之学在仁,而用力则在勇智,学之能事毕矣.”[4](卷一)由论孟子之“仁”而将孔孟之道上升为“人道文明”“进化之始”,“太平大同之理,皆孔子制之以垂法后世,后世皆当从之,故谓百王莫违也.”[4](卷一)康有为将孔孟之“仁”的视野和范畴扩充为全人类,并视其为宇宙万物之本源,被学者称为“世界主义者”.[2](P370)

康有为将“仁”看作世间万物的根源,他说,“不忍人之心,仁也,电也,以太也,人人皆有之,故谓人性皆善.……一切仁政,皆从不忍之心生,为万化之海,为一切根,为一切源,一核而成参天之树,太平大同皆从此出.”[4](卷一)“电”“以太”等概念是19世纪末年,西方自然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时出现的新名词,用来指世间最根本的组成物质.康有为用“电”“以太”来解释“仁”,一改从道德*进行诠释的传统,而从可以触摸、感知的物质性切入.不得不说康有为的这种诠释,消解了“仁”原本具有的传统道德*属性,而赋予其“物质性”的特征,剔除了“仁”与“进化”之间的天然屏障,为两者之间建立联系做了铺垫.

传统儒家的“仁义”思想被视为人与禽兽的重要区别,凸显着人作为社会生物的道德理性,康有为却说仁义与否还蕴含着进化与退化的逻辑.其谓,“(孟子曰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此孟子明人禽之界,即在仁义与不仁义之分,进化退化相去几希,言之深切,因历举诸圣,而自明传孔子之道也.”[4](卷一)康有为将“仁义”“不仁义”与“进化”“退化”相联系,“仁”成为“进化”之标准.相比于严复宣传的“竞争”进化论,康有为说,“人道竞争,天之理也.不仁而般乐怠敖,人将侮之.”[4](卷三)康有为由“仁不仁”论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面肯定严复的竞争进化观,一面又将其深化,认为国家之间应“竞争”于“仁政”.至此,“仁”成为社会进化的标准.

康有为赋予传统道德之“仁”以“物质性”,进而将“仁”与西方进化思想相联系,并将其视为判断社会进化的标准.显而易见,康氏对“仁”的解析已然与传统诠释分道扬镳,不再局限于内在个体道德之“仁”,不再强调统治者德行对“仁政”的重要性,传统*道德与政治统治之间的关系被消解,这对传统儒学的思维进路来说,是深重地背离和破坏.然而,将“仁”“仁政”视为社会进化的标准,传统道德*概念被注入西方社会进化的义蕴,则内隐着当时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吸纳与思考.

(三)“三世”与“进化”之阶段

学界普遍认为,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1891年)、《孔子改制考》(1898年)中已将公羊学派的“三世说”与西方的政治制度相比附,并与进化论思想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三世”思想.

在《孟子微》中,康有为将孟子思想定位在阐发孔子《春秋》大义,而《春秋》则为“公羊学”所重,“《春秋》要旨分三科: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以为进化,《公羊》最明.孟子传《春秋》《公羊》学,故有平世乱世之义,又能知平世乱世之道各异.”[4](卷一)康有为将孟子视为孔子“大同思想”和“三世”学说的重要传人.

康有为尝论,“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世:据乱世则内其国而外诸夏,升平世则内诸夏外夷狄,太平世则远近大小若一.盖推进化之理而为之.”[9](卷二)用“三世”理论解释社会进化的阶段性.又谓,“人道进化,皆有定位……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盖自据乱进化而升平,升平进化为太平,进化有渐,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9](P28)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显然不同于传统公羊学派的“三世”思想,他将“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安置于进化的不同阶段,不但指明了“三世”更迭发展的方向性和阶段性,又以之与西方政治制度的比附,凸显着鲜明地经世意识和时代特征.

与《论语注》中强调“进化之理”一致,康有为在《孟子微》中更明言进化的“次第”之理,“如今万国争于自存,……孔子先大夫不世之义,故乱世去大夫,升平世去诸侯,太平世去天子,此进化次第之理.”[4](卷三)康有为借阐释孔子和孟子思想表达出对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认识,将“三世说”对应进化历程的不同阶段,从而突出进化逻辑的“次第之理”.又如,“或、或君主,皆因民情所推戴,而为天命所归依,不能强也.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皆有时命运遇,不能强致,大义则专为国民.若其因时选革,或、或君主,或君民共主,迭为变迁,皆必有之义,而不能少者也.即如今大地中,三法并存,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矣.”[4](卷四)康有为将社会政治制度的选择归结为“民情”“天命”,虽说不脱传统思想之“窠臼”,将西方三种政治制度与“三世”一一对应的表述或显牵强,然而,康有为以“三世”强调社会发展的渐进性、阶段性的意旨则明确无疑.

康有为的“三世进化”被认为是一种“庸俗进化观”,强调循序渐进而不承认“质”的突破或飞跃.[10](P31)然而,如果从康有为思想的整体性考量,就会发现“三世进化”是“大同思想”的理论支持,康有为借用西学的“进化”概念,将“三世”区分为实现“大同理想”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而注重“进化”的循序渐进性和阶段性.用西方进化理论来阐释孟子思想,并为其充实进具有近代意义的新内容,这种阐释或许与孟子思想之本意相去甚远,但将孟子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与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权思想以及西方政治思想相联系,致力于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和契合,则在不自觉中开启了传统思想的近代化转化之路.康有为的孟子思想研究也因此成为孟学史乃至传统思想近代化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

二、《孟子微》进化思想的特点

在近代“西学东渐”浪潮中,传统学人接受西方进化论的第一步便是用“旧知”去理解“新知”,在传统思想中寻找可供“嫁接”进化观念的基点.旧学功底深厚的康有为立足传统思想来解释西学,同时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二步.在接受、传播西学的过程中,康有为认真反思传统思想的缺陷、思考西学的不足并予以批判,他的进化思想即为一例.

(一)强调“时”的进化思想

康有为认同西方进化思想中“优胜劣汰”的自然界生存竞争法则,“盖生存竞争之理,人智则灭兽,文明之国则并野蛮,优胜劣败,出自天然.而所以为功者,亦与时而推移.野蛮既全并于文明,则太平而大同矣.”[4](卷八)但是,他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优胜劣汰”的进化律之所以取得成效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的结果.

康有为将“据乱”“升平”“太平”三世安置于进化路径的不同发展阶段,“夫本末精粗,平世、据乱、小康、大同,皆大道所兼有,若其行之,惟其时宜.”他着意指出,“平世、据乱、小康、大同”的推行需要适“时”,即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时机”,吻合社会发展状况下才能推行,若非如此,“当乱世而以大同平世之道行之,亦徒致乱而已.”[4](自序)“以乱世民智未开,必当代君主治之,家长育之,否则团体不固,民生难成.未至平世之时,而遽欲去君主,是争乱相寻,至国种夷灭而已.”[4](卷一)康有为认为,“三世”更迭有其所应遵循的客观规律,即社会之“时序”,不考虑社会发展状况而强行提升发展阶段只会造成社会动荡.

结合西方政治思想,康有为把“三世”分别对应君主制、君民共主制和制三种不同的制度,并认为,“或、或君主,皆因民情所推戴,而为天命所归依,不能强也.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皆有时命运遇,不能强致,大义则专为国民.”“即如今大地中,三法并存,大约据乱世尚君主,升平世尚君民共主,太平世尚矣.”[4](卷四)“三世”变迁是“时命运遇”而“不能强致”.

可见,康有为对“优胜劣汰”的进化理论有所保留,他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还需要受外在社会发展“时序”的制约.如果说重“时”是康有为“三世进化”思想强调规律性、适时性的表现,那么主张“不泥”,则反应了康有为“三世进化”的灵活性,体现了他变革中国社会的思想述求.

康有为借阐释孔子思想而表达“不泥”主张,他说“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盖凡物旧则滞,新则通;旧则板,新则活;旧则鏽,新则光;旧则腐,新则鲜.……孟子言新子之国,盖孔门非常大义,可行于万世者也.”[4](卷四)他还将“三世”的更迭比作冬裘夏葛,所自有因.故其言,“无以据乱说为升平说,泥执之,则不能进化,而将退于野蛮.”[4](卷三)“泥执”三世的变迁而不顾及社会发展之“时”,则非但不是进化更是退化.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是一种循环论和宿命论,因为“在康有为看来,社会进化的日程表已经事先安排好,也就是一切皆有‘定位’,不可人为地加以修改,所以康有为对这种进化序列的教条式遵循某种程度上又带有‘宿命论’的意味.”[11]然而,如果考察到康有为“三世进化”思想中强调“时”,又屡屡提及“不泥”,如上所论恐怕不无偏颇.所谓康有为对“进化序列的教条式遵循”,是他看重进化历程中的阶段性,注意到“三世”转变必须受到来自社会层面的制约,认为固守进化发展序列是“非进化”的表现,这恰恰是对“宿命论”的否定.

在传统思想家眼中,以西方之“进化”来解释孔子重“时”“不泥”的思想不啻于“离经背道”.但从巨变时代思想的转型与发展来看,康有为将其与西方进化思想相联系,“不主泥古”被康有为“挖掘”出“维新”与“进化”的时代意义,传统“穷变通久”思想被演绎为西方进化逻辑,将传统思想智慧与时代思潮相结合,彰显出他对西方进化思想的理性接受和对传统思想的自觉反思,开启了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

(二)重“仁”的进化思想

学界普遍认为,在康有为的进化思想中*道德具有突出地位,[12](P56)他相信道德可以进化,[1](P38)是一种新道德进化论.[13]重“仁”是康有为进化思想的一大特点.从社会思潮的角度考察,康有为恰是在西方进化思想被国人广泛接受的当口,提出重“仁”进化思想,视“仁”为进化的动力,然其意义或许不仅仅是对传统思想的自觉传承和对西方思想知识的积极传播.

如众所知,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是当时国内宣传西方进化思想的代表.在遭受西方强国野蛮入侵之后,进化思想中“物竞者,物争自存也.天择者,存其宜种也.”“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动植如此,民人亦然,民人者,固动物之类也.”[14](P16)所宣扬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理论成为激励国人自立自强的思想源泉.然而,将人类社会进化的动力来源归结为“竞争”则引起一些学者的不满.

康有为说,正是西方进化思潮的盛行使得人人以竞争为“大义”,而导致天下战事频仍,“其大罪过于洪水甚矣”.“若循天演之例,则普大地人类,强者凌弱,互相吞噬,日事兵戎”,所以他说竞争是“古今世界公共之至恶物者”.[16](P285-286)康有为已注意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于自然界的进化,一味“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兵连祸结.正是在这种观察认识下,康有为转而积极从传统思想中寻求救世良方.

康有为从传统人性论出发,考察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的特殊之处.人具有“性识”且“本有爱质”并能扩充之,进而“合群”“至善”,“极于大同”.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大同之世”,来批判进化“竞争”观,“当时之时,最恶竞争,亦无有竞争者矣,其竞争者,惟在竞仁竞智,此则不让于师者.”[16](P285-286)在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思想中,“竞仁竞智”才是人类社会进化的动力所在.

在《孟子微》一书中,康有为将“五伦”视为人类社会“合群”“进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作为传统*关系的“五伦”,其侧重点便在于仁义道德.其谓,“……国之文明,全视教化.无教之国,即为野蛮.无教之人,近于禽兽.故先圣尤重教焉.……凡五伦之设,实为合群之良法也.而合群之后,乃益求进化,则自有太平大同之理.”[4](卷八)一国之文明,全赖道德教化.《孟子微》中,康有为对人类社会的竞争表述地更加具体,“人道竞争,强胜弱败,天之理也.惟太平世,则不言强力,而言公理.言公理,则尚德尚贤.”[4](卷三)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遵循自然界的竞争逻辑,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则应该是“不言强力,而言公理”,不是在武力上的竞争而是“竞仁竞智”“尚德尚贤”的公理之争.康有为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逻辑、从人类公理的角度,对西方以“强力”而“竞争”的进化思想提出批判,并以传统仁义道德之“公理”予以矫正.

康有为借诠释孟子“重仁义而少言利”的思想时说,“孟子所戒,是怀争夺心者,不和不均甚矣,是利心不可怀也.进于文明,升于太平之界,皆视此矣.或谓天演人以竞争,安能去利心?不知竞争于仁义亦争也.若必怀利心,是乱世与平世之所由异,而太平终无可望之日矣.”[4](卷三)康有为将去除“争夺心”“利心”,视为达到大同太平世界的衡量标准.如果人类社会的进化以“竞争”为动力,则如何才能去除人的“利心”,从而进化至大同世界?他进一步指出,人类社会的进化律不同于自然界的“竞争”进化律,而是靠道德规范的“五伦”来维系,应以“竞争于仁义”为进化逻辑.

康有为积极吸收西方进化思想,称赞严复宣传进化思想的意义,说他翻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15](P436)但同时,他凭藉对传统思想之熟谙及对西方世界的敏锐观察,对严复强调“竞争”的进化思想做了理性反思和有益补充,彰显出康有为进化思想重“仁”的特点.

(三)“维新”“大同”与“三世进化”

由《孟子微》一书可见,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思想围绕着“维新”“大同”而展开.“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孟子欲胜进化于平世,去其旧政,举国皆新,故以仁政新知.盖凡物旧则滞,新则通;旧则板,新则活;旧则繍,新则光;旧则腐,新则鲜.[4](卷三)康有为用进化思想解释孔子之道,通过孟子之“平世”观念与新旧对比,极言“维新”.

孟子言,“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此章所言为君王任人选贤的方法,而“国人”之论是重要凭藉.康有为则据此解释为,“此孟子特明升平授民权、开议院之制.盖今之立宪体,君民共主法也.”他没有从统治者如何选拔人才、任用人才的角度解读孟子之言,而是直截从西方政治思想出发,将之解释为“君民共主”政体并举例说,“今英、徳、奥、義、日、葡、比、荷、日本皆行之.左右者,行政官及元老顾问官也;诸大夫,上议院也.一切政法以下议院为与民共知,以国者国人公共之物,当与民公任之也.”依据对西方政体的了解,结合传统官僚体制的设置,康有为认为这种政体乃创自孔子,“孔子之为洪范曰:‘谋及卿士、谋及庶人’是也;尧之师锡众曰:‘盤庚之命,众至庭’.皆是民权共政之体,孔子创立,而孟子述之.”[4](卷一)康有为主张西方的议会制,[17]通过倡导“君民共主”政体,以中西思想的融合为手法,希望对中国传统政治统治有所改革.康有为结合西方政治制度的“三世进化”思想理论,实质上是围绕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

孟子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此章表述的是孟子“重民”的政治观点,是其“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康有为则揭示其“微言大义”,“此孟子立之制、太平法也.”[4](卷一)将孟子的“民本”思想直接与西方的“”制度对等.更为重要的是,康有为看到了西方思想中作为“群体”的“民”,即所谓“众民”,进而提出“公共之事”,“盖国之为过,聚民而成之,天生民而利乐之,民聚则谋公共安全之事,故一切礼乐政法,皆以为民也.但民事众多,不能人人自为,公共之事,必公与人任之,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众民之所公举,即为众民之所公用.”[4](卷一)正是从“公共之事”的角度,康有为通过解读体系中君与民的关系,认为西方制度在体制上实现了“选贤与能”,因而“近于大同之世”.[4](卷一)“民本”思想与“”制度的差异显见,①但考虑到当时西方政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程度,考虑到时人对西方思想了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思想的误读、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已无关宏旨,而他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力图通过杂糅中西思想进而改造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和要求,深刻影响了此后的中国近代化之路.

梁启超在解读乃师思想时亦言,“故孟子言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其说主于循环;《春秋》言据乱、升平、太平,其说主于进化.二义正相反对,而先生则一主后说焉.又言中国数千年政治虽不进化,而社会甚进化.政治不进化者,专制政体为之梗也;社会进化者,政府之干涉少而人民自由发达也.”[8]与严复的进化思想相比,康有为的进化思想更强调政治进化.《孟子微》一书中谈及“三世”进化思想时多可见“维新”“大同”字眼,而这两方面都集中于政治制度,如其解释“与民同乐”为君民共主之政体,[4](卷四)将文王“耕者九一”之治法与西方公债法相联系;[4](卷四)解释“瞽瞍杀人”而舜“窃负而逃”为“司法独立之权,而行政不得乱法,托舜发之,窃负而逃,乃极言孝子之意,明终不能恃天子之势,而行压制,乱法律.不必泥也.”[4](卷四)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关注和思考是时代赋予康有为的使命,而这种思考又使他的“三世进化”思想愈趋完善,亦可见他调融中西思想的努力.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分为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集中在政治变革的“维新”思想,后期主要是“大同”思想的构建和阐发.[1](P32)然若以“三世”进化思想为立足点来看,只有“维新”中国才有出路,只有变革中国才能发展,这是当时许多人的共识,“三世”进化思想为“维新”变革指明了方向.“大同”思想展现了康有为构建理想社会的图景,体现了传统大同思想与西方进化思想、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大同”是“三世”进化思想的最高阶段.因此,无论是“维新”还是“大同”,都是康有为进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是康有为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和拳拳希望.

三、《孟子微》再评价

从近代孟子学研究来看,19世纪90年代之前孟子学中出现的新特点和新取向均是在传统思想文化格局内进行和展开,间或有西学观念和字眼,亦是从传统学术思想的本位来解读和理解;而90年代之后,孟子学在借鉴、引入西学的概念时则出现孟子思想与西方思想的互证,出现西学与孟学互相格义的现象.作为晚清孟子学重镇的康有为,他一方面继承清学传统,将《孟子》作为解经、证经的经学附庸,[18]另一方面,在以孟子思想解释《论语》《春秋》时却跳出了传统思想的范畴,更多地借用了西方思想和观念.就思想的正确理解与合理阐释角度而言,康有为的孟子学确有值得重新检讨之处.

然而,就《孟子微》“以西释中”的思想趋向来看,其对传统思想的破坏尤大,批判的声音也多集中于此.晚清大名士叶德辉对康、梁思想的指摘尤为典型.“今康、梁之书言《春秋》,则比之于公法矣.言微言大义,则比之于婆罗门及释氏、耶稣矣.害道论真,莫此为甚.以此言界,奚界之足云乎.”[19](卷四)谓康有为“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19](卷四)把传统思想与西方思想相类比,常常又以诸子思想与西学的相通为证,康、梁谓,“当知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能道.”[14](《读西学书法》)传统学人认为,用西学概念解读中学不啻“害道之论”.因此,传统经学的权威地位受到严峻挑战,而经学的衰落也成为传统思想近代转型的始点.

康有为将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融合,在当时学界可谓有勇有谋,其勇在顶着“其心则夷”的严厉斥责而突破传统,借鉴“蛮夷”之论;其谋在以其所言所思引领了儒学乃至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化.

从进化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来看.经由严复译介的进化论,并不是一种自然科学的理论,而主要是作为一种进化的历史观.严复有感于晚清中国社会的滞后、思想之闭塞,在宣传进化思想时不得不有所顾忌,而将翻译西学的目的解释成为了更好地理解传统之学.他说,“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赫胥黎氏此书之恉,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与吾古人有甚合者.且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14](《天演论》自序)

严复将进化论与中国传统思想结合,突出了进化规律的普遍性,认为进化的原理不仅适合生物界、人类社会,甚至天体形成、整个宇宙都服从于这一规律,“是故天演之事,不独见于动植二品中也.实则一切民物之事,与大宇之内日局诸体,远至于不可计数之恒星,本之未始有始以前,极之莫终有终以往,乃无一焉非天之所演也.”[14](《天演论》导言二)作为晚清中国第一个真正理解西方社会进化论的人,严复将进化论推广于中国,旨在使国人意识到中国不能自外于世界,并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危机和竞争意识激起全民族的救亡图存.在亡国灭种的危机中,严复用“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来唤醒国民,以期抛弃天朝观念而清楚地认识到所处的危险境地.

与严复翻译的西方进化思想相比,康有为的进化思想是他对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构想的产物.康有为的进化思想融合了传统变易思想和西方科学知识,是基于人性善的道德进化论,将仁与仁政视为进化之动力,而“三世”则是强调进化阶段的突出表现.康有为对西方“竞争”进化论有所保留和批判,他说,“举世皆尚争强之风,则披靡任剑,熏染深微,渐渍骨髓,移易情性,虽有不忍之良,亦将为谬说时风所遏蔽.”[4](卷四)从“竞争”对社会道德及风俗的移易出发,康有为意识到竞争进化论的弊端所在.

有学者认为康有为的“三世进化”是其思想的复古倾向.“康氏本人对三世说的标准就不统一,因而暴露了其社会进化学说的矛盾之处.……这样,他的进化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有美化古人的复古倾向了,特别是他在政治改良活动失败后,他的思想复古倾向便更加明显,并逐步地走上了拉历史倒车的道路.”[20](P493)其实,思想家思考问题的着眼点始终是现实社会,康有为亦不例外.康有为正是看到竞争进化论在西方横行所带来的灾难,感到传统思想文化具有补救这一社会弊病的可能,从而提出自己的进化观.

如果说严复的进化思想重在向国人宣传“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西方进化理念,旨在唤醒中华民族的竞争意识从而摆脱亡国灭种的悲惨命运;那么,康有为的“三世进化”则是立足人类社会的进化,立足传统思想文化,把西方进化思想中的“竞争”与传统思想的道德之“仁”相结合,试图削减西方进化论中强权竞争的暴力性和残酷性,而以“仁”与“仁政”的道德内涵彰显人类社会的进化不同于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特殊性.如果说严复宣传的进化思想是对西方思想观念的“输入”或“移植”,那么,康有为的进化思想则是对中西方思想观念的“整合”或“再生”.

康有为《孟子微》中的进化思想反映出他对西方思想的理性吸收和对传统思想的自觉反思,显示出巨变时代思想家的清醒与智慧.他对待中西学的态度对于我们当前如何处理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关系,对于我们当下重建“文化自信”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汪荣祖.康有为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M].汪荣祖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

[3]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康有为.孟子微[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杨华.由“尊德性”而“道问学”:学风转轨与清初孟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

[6]李泽厚.中国思想史(中)[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9.

[8]梁启超.南海康先生传[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9]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0]李连科.中国哲学百年论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王彩波,徐百军.在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康有为和严复进化论思想之比较[J].理论月刊,2013,(3).

[12]张灏.危机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寻求秩序与意义[M].高力克王跃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3]唐赤蓉,黄开国.康有为戊戌变法以后的新经学[J].哲学研究,2015(11).

[14]王栻主编.严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5]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6]康有为.大同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韩]李春馥.戊戌时期康有为议会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8]汪学群.康有为《孟子微》发微[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年6月19日.

[19]苏兴编.翼教丛编[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20]田文军吴根友.中国辩证法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侯德彤

此文结论,本文是关于康有为和《孟子微》和进化思想方面的康有为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康有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以《人论》为基础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510275)摘要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从《茶经》看儒家思想
茶经作为中国茶业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它在中国农林业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但茶经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就算提及,也多以中庸……思想为主 例如孙长龙谈及茶经中的儒家思想时,就从中庸入手,认为茶不仅具有.

徐渭的进步思想以其作品《四声猿》为例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008801作为明朝出色的剧作家,徐渭的艺术造诣不可小觑,从四声猿到南词叙录再到歌代啸,无一不表现出他对现实的愤恨和不满 作为文坛奇.

川端康成的《雪国》与其传播
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他以雪国……作品,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 而塞登施帝克由二战中美军的情报军官,战后变身为日本文学的研究者、翻译者,他翻译的英译本雪国对川端的获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