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化建设类毕业论文范文 跟文化建设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其实践类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文化建设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29

文化建设思想的逻辑理路与其实践,本文是关于文化建设类本科论文范文跟理路和逻辑理路和实践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文化建设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文化建设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问题并就我国文化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标志着新时代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得力.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确立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建设,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样,需要确立一个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确立,既是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考量,也是对文化发展方向的确定,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目标的确立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针对文化发展极为落后的状况,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①因而,发展文化教育就和发展生产就成为当时的两大任务.1 956年10月,还提出了实现“科学文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①.但是,由于当时依然十分贫穷落后,加快经济建设是首要任务,同时由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严重意识形态对立,文化需要服务于政治,因此,文化建设整体上落后于经济建设,文化的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发挥.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文化或精神文明建设受到重视,但由于经济建设是当时的中心任务,文化建设还没有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因此,文化的发展依然附属于经济、服务于经济.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小康目标的实现,文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并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进入新世纪以来,全面小康日益临近,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建设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开始得到明确.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文化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③.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战略目标提了出来.

党的十八大突出地强调了文化建设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地位,并且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①并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⑤至此,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得以最终确立,这是我们党具有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的体现.

文化强国就是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主要表现为国民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国家具有完善的文化体制和发达的文化产业以及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激发全党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贡献.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确立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只有把我国从文化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铸造灵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需要一个“灵魂”,这就是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观念的凝练和升华,是反映价值关系的社会意识,表现为一系列的信念、信仰和理想等.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往往是多元的,其中在整个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统摄和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就是核心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体成员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体现,代表了社会主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民族众多,国情复杂,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极大地增强社会活力的同时,也使利益、分配和就业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市场经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一步解构,导致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再加上社会道德失范、诚信丧失以及贪污腐败现象,都在不断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凝聚力.对外开放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西方思想文化的强势进入,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此情况下,如果没有一个全国各族人民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就很难确立共同的理想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受到影响,这样就不利于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为了在全社会达成共识,建设共有的精神家园,凝聚整个民族和国家的“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任务,并且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等层面揭示其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提出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三个层面,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们所应遵循的主流价值观,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追求.总书记不仅深刻地指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而且特别明确地指出了其基本路径:“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①

为了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2013年1 2月,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进行建设.《意见》强调,要把核心价值观融人国民教育、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之中,并在加强宣传教育、实践活动以及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展开,并取得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认知认同.各类媒体开设专题宣传栏目,央视举办了“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创作刊播了“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城乡街道利用标语牌等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深人人心.二是广泛开展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和文明办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各地各行业各部门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结合各自特点,广泛深入开展勤劳节俭、尊老爱幼、诚信教育、文明旅游以及传承家风家教、弘扬优秀校风校训等主题实践活动;还通过集中宣传罗阳、龚全珍、廖俊波、黄大年等全国重大典型,树立万少华、张楠、高宝来等时代楷模,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文明家庭以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活动,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三是在国家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积极解决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民生领域的诸多问题,全面推进依法依规治党,严厉惩治腐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促进了党风政风的明显好转.

三、固本培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怎样对待本国历史和民族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的重大问题.如果采取虚无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态度,必将导致民族传统的中断甚至消亡.近代以来,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我们走过了不平常的道路,既有西学东渐思潮冲击下自我否定的“全盘西化论”,也有“左”倾思潮对传统文化的毁灭性打击.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他深刻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丢掉了这个“根”和“魂”,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家园.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③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思想文化,如“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记载着各民族人民的生存智慧和信仰追求,这些优秀思想不断发展和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独特的精神品质,它已经深深地融人到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并且不断得到传承、弘扬、创新,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①.第二,它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既要和本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也要紧扣时代主题.总书记强调:“我们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总书记将其精神内涵高度凝练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六个方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理想信念等,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道德资源.第三,它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①.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长期积累的治国经验和教训加以认真总结,无疑对我们党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哲学理念、人文素养和道德准则,如他借鉴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思想,主张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各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借鉴传统“仁政”“民本”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继承和发展“选贤任能”的传统政治智慧,尊重人才,选拔任用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借鉴我国历史上“正人正己”“修身治国”的思想,重视加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借鉴我国历史上“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推行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借鉴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推行绿色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等.

总书记还提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⑤.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展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则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补充、拓展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两创”方针深刻揭示了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南.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01 7年1月,中办、国办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原则、任务和措施.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总书记所说的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主要是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层面来讲的,这些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资源.目前这项工作已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从国家发展的长远角度得到制度性保障.古代典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修史修志以及国家典籍资源数字化等工作也在逐步开展.第二,传承光大传统文化精粹.学界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更多地聚焦于经典文献、哲学思想、道德教化等,对文学、戏剧、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关注较少.实际上,尽管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受众范围不同,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对广大民众而言,文学艺术这种形式则更贴近现实生活,是他们认识、理解、践行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其教化引导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文学艺术与思想文化,这两种不同层面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离开思想文化,文学艺术就变得精神贫乏而难以升华;而没有文学艺术,思想文化就缺少基层土壤和联系群众的桥梁,难以得到普及和传播.目前,我国实施的戏曲振兴工程,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戏曲剧本创作,实施“名家传戏”工程、京剧“像音像”工程,传承发展中国民歌歌剧,以及录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都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保护和传承,它必将促使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第三,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既包括文物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如:开展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美术馆藏品等文化资源的普查工作,健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等名录体系,进一步摸清文化遗产家底;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认定第四批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提高传承能力、扩大传承队伍,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等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于维系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促进公平: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发展成果归谁享有是关系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我国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理念,他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价值导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在平等的条件下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才能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当前,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全国人民在平等享受文化成果上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足和短板,大力促进文化的均衡发展、充分发展,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②.

早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第一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并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6年国务院出台第一个文化发展五年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此后,一项规模空前的“文化民生”工程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始实施,包括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以及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城乡、基层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等要求.为此,201 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和《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 2020年)》,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的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确定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 6年1 2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此外,201 5年10月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乡村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推动基层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2015年1 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民委、财政部、新闻出版、体育总局、国务院扶贫办7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把资金、资源更多地向贫困地区倾斜,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为此,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了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以及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文化中心覆盖工程等.

经过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大大增强.截至201 6年底,全国共有博物馆4109个、公共图书馆3153个、群众文化机构44479个.2016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约6. 6亿,博物馆参观总人次超过10亿,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活动次数近1 84万、服务人次5. 8亿.目前,全国出版各类报纸1 906种,总印数430.09亿份;期刊10014种,总印数28. 78亿份;共出版图书47. 58万种,总印数86. 62亿册(张);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以上,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基本覆盖20户以上的通电自然村,进一步向户户通升级.农家书屋已覆盖全部自然村.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工程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据统计,201 6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已达到7.3亿人,移动网民规模为7亿人,移动网民的占比高达95. 1%.2016年底微博月活跃用户突破3亿,移动端占比达90%;微信公众号超过1200万个,微信号达到6.7亿个,网络文学用户超过3亿人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建成从国家中心直到行政村(社区)基层服务点的服务网络②.

五、深化改革:助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强国,需要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①这是对新时代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我们长期把经营性文化产业与公益性文化事业混同起来,政府用计划手段管文化、办文化,造成公益性文化投入不足、经营性文化产业依赖政府而难以激发活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必然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把“文化产业”从传统的文化事业中剥离出来,确认其商品属性和产业属性.2001年10月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作为国家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推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2014年2月和国务院先后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党的领导下,文化系统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是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机制不断完善.2014年6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新闻出版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201 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同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特别是201 6年1 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这是我国文化立法领域的一座里程碑.上述政策性文件和法律的出台,极大地释放了门和作者的创作创新动力,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文化消费.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从201 2年的1 70亿元增长到492. 83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287. 47亿元,占总票房的58. 33%.201 7年暑期,电影《战狼2》更是以近60亿元的票房创造了国内电影票房的最新纪录.电视剧生产量201 6年达到334部1.5万集,平均每天40集左右,产量连年稳居世界第一②.

二是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和优化.国有文化企业充分发挥主导和引领作用,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引导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领域、企业和项目聚集.通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分布在图书、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制作等领域的各种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更是“铺天盖地”.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态势开始显现.据统计,201 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 2年的1. 81万亿元提高到3.0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①.

三是文化市场活力大增.通过改革,大幅减少文化领域行政审批事项,落实先照后证制度,完善准人和退出机制,在文化投融资体制上实行文化资源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使文化市场活力得到充分释放.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已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

四是实施“文化+”行动成效显著.文化系统积极对接“互联网+”,实施“文化+”行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实行深度融合.2016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全国备案上线的网络电影5556部,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推出作品1454.8万种②.

六、提升话语权: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国际话语权的大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决不能在重大国际场合和国际斗争中“无语”或者“失语”,要精心构建我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提高我国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③.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①努力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本路径.

第一,讲好中国故事.要想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让国际社会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国.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树立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讲不好中国故事.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⑤他还指出,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在世界上树立起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要系统梳理我国的文化资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使禁宫里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文化遗产、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充分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通过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得以充分展现.一是出版各类政治书籍阐释中国道路.2014年以来,《谈治国理政》以22种文字、25种版本在海内外发行640多万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累计发行近7000万册①.《用典》《讲故事》等书籍广受读者好评.学界阐释中国道路的学术论著更是不计其数.二是推出一批大型电视政论专题片解说中国道路.央视聚焦重大题材,陆续播出《复兴之路》《将改革进行到底》《法治中国》《大国外交》《巡视利剑》《辉煌中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专题片,生动地讲述了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的中国故事,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三是利用新媒体讲述中国故事.网络化、移动化新媒体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各级媒体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个重要平台来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人民日报推出的《最牵挂的人》、新华社打造的《红色气质》、电视台制作的《厉害了,我们的201 6年!》等新媒体产品,获得了海内外广大网友的热捧.四是组织文艺演出展示中国形象.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201 6年杭州G20峰会、2017年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等重大场合组织文艺演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形象,传播了中国价值.通过讲故事,建设对外话语体系,使中国理念、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认可.

第二,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前世界舆论格局的显著特点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这种情况对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是很不利的.因此,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融通中外话语表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就显得极为重要.在这方面,我国主流媒体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1 6年末,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力求给世界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媒体在海外建立的相关机构也基本覆盖到全球的热点地区和重要城市,如《人民日报》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新华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位居榜首,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②.在一些重大国际报道和国际舆论斗争中,中国主流媒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充分阐明中国主张、中国道路、中国方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和平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追求.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就要着力传播当代中国的这种价值观念,努力消除人们对中国发展和中国梦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总书记指出:“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我们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成功的.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③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中国发展强大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因此,在对外宣传中,要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深刻阐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中国的发展只会对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和看待中国梦.对于那些有意歪曲和诋毁中国梦的言行,要敢于“亮剑”,坚决加以有力驳斥.

第三,阐释好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阐释好中国特色,有利于世人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中国道路,也有利于坚定全党全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世界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每个民族都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中国不会全盘照搬别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当然也不会要求别的国家全盘照搬中国的发展模式.总书记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①要做到阐释好“中国特色”,就要着重在总书记提出的上述这“四个讲清楚”上下足功夫.

为了使西方世界更客观公正地观察、认识和研究当代中国,2014年4月1日,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从中国的悠久文明史、近代以来所遭受的苦难、当代中国道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以及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他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②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及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对中国道路的特色所进行的深刻阐释,进一步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点评,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理路和逻辑理路和实践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建设本科毕业论文文化建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高校党建工作中文化建设的实践
□陈红星摘 要高校党建工作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践证明,紧密结合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本质与时代要求和文化传统,辩证看待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各自的存在价值,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三个方面意.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分析
摘 要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是重要的指导思想,通过将企业的软环境塑造起来,发挥教育传播的作用,转变企业员工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内在相关性,在企业文化中,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作.

企业文化建设和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相互促进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对于国营企业来说竞争压力也在不断增多 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发展,促进国有企业转型不断推进,必须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建设 在现代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以通.

大学书院制下文化建设的实践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
摘要大学书院制建设不仅是制度上、形式上的建设,文化建设是书院制建设中的核心内容, 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绍兴文理学院书院制秉承“文明、和谐、平安、尚学.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