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人才培养有关论文如何写 与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模式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主题:人才培养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31

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模式,本文是人才培养有关论文如何写跟人才培养和中学和衔接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学论文大学生涯规划论文中学语文杂志社大学心理论文

□ 宋 洁

【摘

要】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和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模式是全球教育发达国家都在积极探索的重要内容.分析比较国内外大学与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衔接模式,以期为探索适合我国的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衔接模式;创新能力;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八届基础教育科研课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编号:XH2015B246)和“基于野外实习基地及大学先修课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编号:XH2015B24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1-0021-03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保障.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褚宏启教授认为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是必须大力强调的核心素养之一.创新型人才一般具有四个基本要素:知识性、实践性、创新能力、品德.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多种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内容.我国高校大规模发展,人才数量大幅增加,但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提高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教育,并成为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是中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拥有学科与学术优势且有人才培养这一终极目标的大学,则肩负积极参与中学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实践能力等责任.中学和大学整合力量,攻克难关,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与中学人才培养衔接模式研究意义

1. 探索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人才培养关乎国家繁荣富强,但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学阶段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借鉴国外衔接模式,积极探索合作模式,扩大合作空间,创新合作途径,提高合作效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研兴趣引导、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训练,为培养世界一流的高竞争力人才奠定基础,这对青少年创新人才的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基于“雏鹰计划”的研究,以高校实验室为科研基地探索大中学人才培养衔接新模式,提出新时期我国青少年人才培养的新范式.这与一般的理论性比较研究或对国外教育模式的全盘照搬有很大区别.

2. 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衔接教育模式

梳理并总结大学人才需求,形成提升高中阶段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总结出适合中国、适合普通高中的大学、中学创新型青少年人才培养的一种衔接模式,培养一批批优秀雏鹰学员,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对其他地区高校与中学有借鉴意义,总结提炼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套衔接教育模式,有利于推进我国大学、中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进程,培养更多青少年人才.

3. 探究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研究表明,科学研究过程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科学研究将探究的意识、精神以及方法引入教学过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将高校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超前引入高中,旨在让中学生提前走进大学实验室,在科学家身边生长,与大学生一起学习,用榜样的力量影响青年学生.究竟这样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有无帮助及有多大程度的帮助,是该模式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大学与中学衔接教育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或专家,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物质技术条件,大学往往具备这些氛围和条件.利用大学资源,与中学合力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谋创新、谋未来的重要举措.中学与大学教育不连贯的现象全世界都普遍存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关注大学与中学教育的衔接,配套的举措也较为完善,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美国的大学与中学衔接教育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6-4-4”计划,包括6年小学、4年初级中学、4年初级学院.中级学院高中计划是指高中学生只要通过课程考试后可以直接注册社区学院学习大学课程.AP课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先修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负责开发与管理的,在高中阶段开设、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供高中生选修,旨在向有部分能力的高中学生提供相当大学入门水平的课程.双学分课程于1972年由纽约州的雪城大学发起,为高中四年级学业成绩优异、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修完课程获得的学分可得到将来就读的高等院校的承认.英国的大学与中学衔接的主要做法有:一是设立了专门的衔接教育阶段,二是设置了较为完整的衔接课程.英国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继续教育阶段就是衔接中学和大学的重要阶段,一般为两年学制,课程设置主要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学术性课程.日本在中学与大学课程衔接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举措:大学课程较高程度向优秀高中生开放;中学和大学课程设置、教育模式较为连贯;扩大中学与大学的协作,让中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大学、到大学接受教育.俄罗斯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教育模式非常普遍,一所大学和多所高中合作,一所高中也同时和多所大学合作.衔接的主要方式有大学在高中设置专业班级,协助高中自主招生;由大学和高中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互派教师,交流学习.

由此可见,国外教育先进国家从政府到教育主管部门,从高等学校到中等学校都非常重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问题,且经过数十载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建构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虽然高校是科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但这些国家并没有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眼光局限于大学,而是延伸到了中学.

自1996年起,南京金陵中学和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始尝试大中学衔接课程,它们联合办教改实验班,取消高考应试课程,将英语、微积分等作为大中学衔接课程,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升入这些与之合作的高校继续学习深造.其后,其他高校也有类似举措.经历了十多年基础教育改革,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才衔接培养的重要性.自2008年北京市启动“翱翔计划”、上海中学在全国首设高中“创新班、2011年重庆市发起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全国许多地方都陆续开设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班.

三、大学与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衔接模式存在的问题

由于教育考试制度等种种原因,一些做法以夭折或失败告终,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大学的衔接状况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上到下对大中学衔接教育不够重视,配套制度不完备,虽然国家和教育部门实施一些措施和办法,但是受人才选拔制度、考试制度等条件制约导致衔接教育形同虚设;二是中学与高校没有系统的衔接课程,两个系统间很少交流与合作;三是衔接模式的覆盖面不大,由于没有成熟的衔接模式,使得大部分学校没有效仿的范例,只有少数学校自己摸索,积极寻求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加大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学研究,促使大学阶段学习与高中教学顺利衔接,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四、大学与中学创新人才培养衔接教育对策

1. 教育理念和思想的衔接

制定专家培训方案、中学导师能力提升计划,使学生的创新萌芽于教育思想的升华.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到中学项目校开研讨会或专题讲座,中学教师到大学听取教育专家授课、参加“雏鹰计划”及其他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中学青年教师和大学青年教师联合共同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结合教学实践研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通过大学与中学联合创建素质教育实验班、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等形式让先进的教育思想进入中学.邀请各领域的佼佼者,聘请他们担任中学老师的导师.将学者专家们的教育思想、观点等向中学教师渗透,系统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思想水平,及时了解把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大学的改革动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等.另外,和专家一起指导中学生开展科研工作,中学教师在从旁研习的过程中接受大量新观念、新信息、新知识,教育思想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会有大幅提升.

2. 课程衔接

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李化树副主任认为,课程设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课程存在重纯知识学习、轻实验操作活动和校外活动,没有因材施教,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发展,所以应开发大学先修课程、中学选修课程,让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延伸,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载体.就课程本身而言,学校不仅要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课程,也要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行课程开发与整合.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定位,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与实践两个目标,而是要能让学生开放思维,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成为有个性、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初等教育侧重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教师年复一年讲授内容和结构都相对稳定的知识很容易导致思维僵化,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改变这种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改变中学的课程设置,建立创新研究课程体系.目前学校无法选择必修课程,但在选修课程设置上有绝对的自主空间,可以创建大学与中学创新人才衔接培养选修课程体系.共享大学优质资源,打破学科界限,各学科融合,以研讨课形式开设的创新课程,并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注重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在中学开设大学相关课程,把大学教师请进中学,对学生进行不同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带领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还可以将选修课开到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验室.让中学生在中学时代走进科研,开阔视野,培养科研兴趣及创新精神与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为今后大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程实施过程更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3. 将衔接培养延伸到课外

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聘请一流专家教授担任课外导师,为中学生设计他们可以研究的项目,帮助学生找到可以参与的研究项目,为愿意参加高校导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提供研究机会和奖励.对接学校之间可相互寻找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和综合优势进行无缝对接,开发中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方案.例如,学习借鉴高校的学生社团,或参与或自建,招募优秀中学生参与高校科研课题研究,研究成果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或展示活动等.利用课外教育给学生提供发现兴趣和发展个性的空间,以培养学生智力以及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服务社会所必备的实力.跟踪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升学状况,研究课外活动对其学业的影响,制定学生创新成果目标及评价体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与中学创新人才衔接培养模式研究借鉴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衔接模式,探索以创新科研项目为依托、以高校实验室为基地的大学与中学创新型人才衔接培养范式,在研究实践基础上构建自身培养体系和教师队伍,打造团队核心竞争力.让高校有机会提前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中学中的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在比较与借鉴中提炼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大学与中学衔接培养有益经验.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素探讨[J].理论研究,2008,(3):19-20.

[2] 吕明凯.春笋计划:问道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1,(10):53-56.

[3] 乔连全,李玲玲.中美比较: 中学与大学衔接断裂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高教,2011,(5):80-82.

[4] 陆伟锋,袁小梅.国外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模式及其启示[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4,33(2):85-89.

[5] 付玉红.俄罗斯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教育模式探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2):106-109.

[6] 李翠珍.美国AP课程实施成功因素分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7] 王涛.探寻中学与高等学校教育的衔接点[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0,48(5):48-53.

[8] 胡建华.大学科学研究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大学教育,2009,(4):1-4.

[9] 罗家才,李化树.论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10):125-127,135.

[10] 别敦荣,张征.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理念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4):85-90.

(编辑:秦俊嫄)

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培养和中学和衔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融园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对儿童进行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中专高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极大的扩.

酒店管理专业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王渔(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重庆401520)摘要中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重要的一部分,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中高职学校开设的常见专业,为酒店行业的管理和发展提供和输送人才,而目前中高职衔接存在一定的问题.

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和旅游学院改革为例
摘 要在历史专业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应明确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创新型”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科研创新、学术创新,而是要更为突出“教育教学实践应用能力创新&rdq.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在大学英语学习教学中,对学生们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亟需把学生们从死记硬背、照本宣科的教学泥潭中解脱出来,养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一、培养应用能力对大学英语学习教学的意.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