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道德经论文范文检索 和《道德经》赋予教师的三种精神修炼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道德经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道德经》赋予教师的三种精神修炼,本文是关于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道德经》和修炼和教师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 关于道德的论文道德的力量论文教师论文发表刊物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作者简介

张利平,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专家,国培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赵红光,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第一中学副校长,张店区学科带头人.

《道德经》不过五千言,其智慧之博远无可估量.有人用其治国,有人以之修身,有人修其兵法,有人用之养生.“道可道,非常道”,一个说不清的“道”成为许多学者毕生求索的目标.笔者作为一名教师,仅从教师的精神修炼角度向《道德经》求取一二,参悟其中“教育之道”.

上善若水:教师奉献精神之根

教师行业的特殊性,尤其需要教师的奉献精神.但是奉献的价值是什么?如果奉献就是起早贪黑、无休止劳作的代名词的话,就很难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

这一点,老子解读得非常深刻.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是柔弱的,但是老子的柔弱不是“懦弱、赢弱”,而是“柔弱胜刚强”(七十八章).所以能为此,是因为水虽居“恶”处而不自馁,滋养万物而不表功,处低下依然坚守方向.滴水石穿,如何说水“赢弱”呢?水对万物的滋养不求回报、无私奉献,对方向执着坚持、永不回头.因为不求回报,又心明方向,所以能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很多版本对“居善地”的解读是“善于选择地方”,笔者以为,根据水能“处地下…‘利万物”的品质,理解为“使居住的地方菩”更恰当.如此,“居善地”可引义为“干一行,爱一行”.这一点,也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须.既然爱自己的职业,就要“心善渊”—一心能静;“与善仁”——待人诚;“言善信”——言有信;“政善治”——善做事;“事善能”——扬所长;“动善时”——善于把握时机.做到“七善”,可以“无尤”,即没有怨咎.无怨咎,是心安的体现,心安,就是一生的大幸福.

由此可看出,“奉献精神”的归结点是自身的幸福.

一旦教师明确这一点,就不会将“奉献”归结为“为他人”,更不会将“无私”标榜为一种“师德”.究其实,奉献精神,是人安然存在的必须,是获得人生幸福之应有格局.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三十九章).以“奉献”为师德,必然失去对内心的安抚;从内心对“道”的遵从出发,师德,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

归根结底,“奉献”是对“道”的践行,是自身“无尤”的前提.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也,故能成其私.”(七章)

天地不仁:教师人文精神之源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其表现特征是“尊重、热爱、关照”,即“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育人,“以生为本”就是教师工作的核心.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笔者以为这不是教育的原则,而是教育真理.一个缺少爱的老师,无法赢得学生的爱与信任.“亲师信道”,一个不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自然无法实施教育策略.这一点,已为教师共识.但是如何爱?爱的原则又是什么?我们常见的现象是,很多老师更偏爱“听话、成绩好”的学生,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或个性特殊的学生常以排斥心对待.这一点就与老子心目中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天地无所偏爱;圣人不仁,圣人无所偏爱.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师,爱的原则是“不偏爱”,爱的方式是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偏爱成绩优异的学生,就会将教育导向成绩.好成绩,只是教育很小的一个果实,并非教育的全部,追逐成绩的结果是学生失去成为“全人”的可能.观察大自然,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开花植物,学生亦如此.有的学生早期突出,有的学生后期盎然;有的学生喜好语文,有的学生偏爱数学,等等.正因为学生的不同特质,才有了世界的多样化,这也正是“全人教育”魅力所在.

偏爱“听话”的学生,是对学生特质的否定.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听话”,笔者三十年的教育经历发现,很多“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创造力和更大的发展潜力.

对待“不同”,就要有“不同”的教育手段,也因为不同,教师更需要耐心、细心、包容心,要对每一个孩子充满期待.人文精神,就是以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来体现.

当然,很多优秀教师有“偏爱”,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需要特别关照,很多暂时落后的学生需要更多耐心.其实优秀生也需要“偏爱”.人无完人,优秀生也有自身的弱点,偏爱的目的是促进其全面发展.“偏爱”也是因为无私.

“天道无亲”(七十九章),自然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天道.

上士闻道:教师专业精神之法

教师是一个最需要与时俱进的群体.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拓展、学生的生长,使得教学时时处于应对变化的状态.接受变化又适应变化的前提,是教师的学习能力,对专业不停止地研究.因此,赋有专业精神的教师需要不断求知,要有自我否定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点,也可从《道德经》中寻到智慧.

《道德经》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有的教师在接受新理念、新教法时,常报以排斥心理,甚至耻笑.比如常有这样的态度:什么新理念,不就是教学吗?我教了这么多年,不是教得挺好?学生不是照样考好成绩?等等.这是典型的“下士”行为.

有的老师虽然也能跟随教育的步伐去接受新理念,但却没有改变意愿.一是对新观念的理解不深,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新事物的价值;二是本身懒于改变,固化于惯有的教学状态.于是将信将疑,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现象.这是“中士”行为.

优秀教师所以优秀,重在“勤而行之”.笔者接触过很多名师,发现他们身上共同特征是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是教师群体中最善于改变自己的人.于漪老师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学做教师,必然要保持学习力、拥有不自满的态度;魏书生老师认为“学习,就是享受”,享受学习,所以他的学习不断.朱永新教授说,“没有教师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不可能的”.为了学生的成长,自身也要不断进步.

至今,恐怕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已贯通了“教育之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要想接近这玄妙的“道”,探求“道”的本源,唯有“勤而行之”.所以,能够不断学习实践的教师,就为“上士”.

勤而行之的规则是什么?六十三章有言: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搞科研,做课题,对教师来说是一大难关.但是教学研究的重要性又让教师不能脱离这块阵地.如何做?从小处着手.比如,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针对某一个具体学生跟踪调研,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往往会让教师发现学生发展中的某些特殊性.不少名师正是从点点滴滴的教学细节做起.笔者曾经针对“如何布置作业…‘如何创设实验情境…‘跟学生畅通交流的方式有哪些”等细枝末节的问题开展研究,长久追踪的结果是让自己在某一领域拥有了话语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在对这些问题的长久关注过程中,更加理解教育的某些规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教育无小事,坚持做就能做成大事;教育有方向,执着走,就能达成目标.这是“上士”之果,也是“行之”之得.

《道德经》赋予人们的智慧远不止于此.去“难得之货”而保持内心的安宁;明“曲则全”而懂得做事的方略;知“希言自然”去追求人生大格局,等等,都是人们从“知人者智”走向“自知者明”重要的路径.通解此道,教师就要从自身出发,以实现自我完善为起点,担当起教育职责.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道德经》和修炼和教师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道德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道德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从文化资本视角解读韦利译《道德经》的副文本
翻译学界越来越重视翻译的社会属性,借助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资本”概念,发现翻译这种行为隐蔽地具有文化资本的典型性特征,因此可以说&ldq.

试分析老子《道德经》中处世哲学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出自老子道德经开篇第一章 作为先秦诸子的道家代表作之一,已经有许多人对它进行过研究,哲学、政治、经济……方面均有涉及 崔健、张博写了对老子&l.

背不下《道德经》,也得记住老子的处世智慧
老子又名道德经,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这部著作中,老子用自己独特的见解,为我们解化宇宙苍生,其中就有关于大气做人、小细作事、廉洁为官的一些论述 1.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 &l.

从《茶经》看儒家思想
茶经作为中国茶业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它在中国农林业史上的地位可想而知,但茶经中所蕴含的思想却少有人提及,就算提及,也多以中庸……思想为主 例如孙长龙谈及茶经中的儒家思想时,就从中庸入手,认为茶不仅具有.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