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专科论文>材料浏览

关于汉语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概念整合: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主题:汉语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18

概念整合:汉语二语学习者习得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该文是关于汉语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跟习得易混淆词和认知机制和概念整合方面论文怎么写.

汉语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论文参考文献 汉语国际教育论文题目教育刊物卷首语汉语国际教育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致谢语

李春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510420)

[摘 要] 易混淆词是汉语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的难点之一.历时长,学习效果差.本文认为易混淆词实际上是一对(组)I2易混淆词的语义句法信息和Ll对译词的语义句法信息的相互作用、概念融合的结果.可见,易混淆是学习者词汇习得的必经过程,而了解学习者易混淆词跨语言认知机制能够提升教学中对学习者母语的关注,客观看待学习者母语的*和抑制作用.

[关键词] 概念合成;易混淆词;认知机制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6) 04 - 0043 - 02

[基金项目]本研究成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 BYY149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春琳,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汉语二语词汇习得、教师评估能力发展.

一、目前易混淆词的研究

由于汉语语素总体数量少,存在大量形近义似的词语,学习者在理解和产出时会将一对(组)形近或(和)义似的词汇交替使用,导致偏误.这样的一对(组)形近或(和)义似词汇被叫做易混淆词,是词汇学习和教学的难点.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学习者的易混淆词一向都很关注,张博( 2007、2008a、2008b、2011)、苏英霞(2010)、李绍林( 2010)、刘竹林(2010)和刘春梅(2012)等的研究对汉语二语教学中易混淆词语的具体教学方式和词典编纂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另外,张金桥( 2005,2009)对易混淆词的动因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词汇混淆的动因不同.可见,已有文献对学习者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少有提及.但是,温伟力( 2010)的研究是一个例外,他从概念合成角度分析了*语的习得过程,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的了解作用于*语习得的两种语言体系的关系,进而指导学习者利用母语理解和产出二语.

本文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以“了解一理解”为易混淆词个案,对汉语二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的过程进行解析.

二、概念整合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概念整合网络,它指的是以框架为结构的心理空间网络.框架由说话人的背景知识所构建.Fauconnier&Turner(2002)认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整合网络包括了四个概念空间: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Ⅱ( InputSpaceⅡ)、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和合成空间( Blending Space).输入空间的信息通过组合、晚上和扩展,得到浮现结构,因此,类属空间呈现的是两个输入空间共同抽象出来的特质.如图1所示.

(二)*语的认知机制

温伟力( 2010)从概念合成角度出发分析*语的习得过程,他发现母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可以看成两个独立的输入空间:目标语系统为第一个输入空间( Input 1),母语系统为输入空间二(Input 2),类属空间是母语系统和目标语系统共同映射的产物.如图2所示.

由此可见,*语习得过程就是概念整合过程,即当学习者在加工和提取某个概念时,母语首先发挥了媒介作用,二语的词汇知识也处于活跃状态( Jiang 2000,2002).因此,母语的语义和句法信息和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信息同时被激活,共同作用于*语的语义构建.此时,学习者大脑中会有来自不同语言体系的双重语义信息,由此导致混淆.下文以理解一了解为例对这一过程进行具体阐释.

三、易混淆词的概念合成机制——以了解一理解为例

张博( 2013)根据“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汉语*语语料库”相关语料进行的混效度排序中,“了解一理解”排名第一,即使对于高级学习者都是习得难点.

“了解”和“理解”属于形似义近词,词形和词义双重干扰,对于不同级别的学习者均有难度.在北语语料库中,共有“了解”和“理解”互相误代的语例112个,其中77例是“了解”误代“理解”,占69%,35例“理解”误代“了解”,占31010.在北语语料库中,包含“了解”的句子共有3213个,包含“理解”的句子有1448个.也就是说,学习者使用“了解”的频率更高,因此使用“了解”误代“理解”的频率也高.

“了解”和“理解”做动词时,后面都可以跟人或者物.但是“了解+人”表示“know his character and be familiar with him”.“理解+人”表示“know his mood or the reason for do-ing so”.“了解+物”表示“对一件事物所知很多”或者“调查某事”的意思.“理解+物”表示“懂得规则、原因和思路,一般指抽象的事物和问题”.

可见,“了解”表示知道得清楚,用于感性、直观的事物,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而“理解”在明白的基础还含着同情、原谅等情绪.一般用于抽象事物,指理性认识.一般来说,母语对译词是二语词汇通达概念和意义的*( Jiang 2000,2002;王瑞,2009),但是同时对于二语词语的意义区别也存在一定的干扰(如图3所示).

从图3可见,把“理解”和“了解”集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共同的概念.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这个概念往往来自于学习者的母语.“了解”和“理解”的跨语言概念融合模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可见,L1对整合空间的映射为强势映射,用粗实线表示.而“了解”对整合空间的映射为弱势映射,用细实线表示,”理解“是最弱势映射,用细虚线表示.原因之一是频率效应,了解比理解高频.原因之二是“了解”的词义相比而言更具体,理解是倾向于抽象的.抽象投射到具体,由具体来表达抽象,是人类的基本认知原则( Lackoff&Jonson,1980).然而,对于所有成年二语学习者,使用母语进行词汇学习是一个普遍的策略,因此,母语词汇的语义属于被优先激活的位置,因此母语语义投射具有凸显的地位,而对应相同母语语义的词汇被学习者当做同义词交替使用,由此出现了词汇混淆使用的情况.可见,易混淆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母语概念的作用.在韩语中,“了解”和“理解”对应同一个词.韩语对应词的语义信息和“了解一理解”的共同语义信息[ UNDERSTAND]/[KNOW]被投射到类属空间里.“了解”和“理解”的词性和语义句法特征经过映射,形成了整合空间( blended structure).这里的整合空间的特别之处是,“了解”、“理解”的词形信息和两词与“韩语词”语义句法特征投射为共同的节点,因此,这两个词的词形和词义在学习者的心理词典中并没有被清晰的分列表征,而是表征为共同的词性和语义节点.但是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整合空间里的词形信息不再映射为同一节点,不同词汇的语义会分列表征,并且母语的语义特征不再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如图5所示:

可见,易混淆词的认知机制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合成的结果.其间涉及母语的词汇知识和二语的词汇知识.

四、余论

本文语料都来自于北语语料库,语料库中学习者多为日韩母语学习者(所有“了解”和“理解”的偏误中,日韩学生占79%(其中韩国42%,日本37%),对于其他学习者的情况不太清楚.并且语料库中学习者语言水平基本为高级,概念整合的动态模式属于理论推演,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在整理“了解一理解”的偏误语料时,笔者还发现一定数量的“了解一明白”和”了解/理解一知道“的误代语例,今后的研究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总结:上文是关于习得易混淆词和认知机制和概念整合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汉语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汉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英语习语教学
英语习语是英语民族经过长期社会实践沉淀下来的语言形式,它们像镜子一样折射出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隐喻认知模式及特别的语用含义(张镇华……,2006) 英语习语作为一种比喻性语言在本族语者的交流中出现频率.

鲁商:左手论语、右手算盘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与国是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家的家风,可以成为企业家的隐性财富和软性竞争力;特别是那些掌控着家族企业的企业家,无论是世代流传的,还是亲手缔造的,“家风”,在某种.

陈丹丹:为福州语歌曲代言
文图/段玲 李惠琴长乐最美的一个声音,有人说,是陈丹丹 她演唱的福州语歌曲声音踏实接地,毫不娇气,唱出的歌更是沁人心脾,多听不腻 她说,她喜欢舞台,享受这种“不能重来”的演出状.

《梭罗:四季独语》序言和导论
美 罗伯特·D·理查森、罗纳德·A·鲍斯克译者高海涛理查森的序言“上天给了我们生计也给了我们时光”,梭罗的友人爱默生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