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文化自信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增强文化自信兴盛滇云文学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文化自信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07

增强文化自信兴盛滇云文学,本文是有关文化自信开题报告范文与云文学和自信和兴盛方面论文例文.

文化自信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自信论文参考文献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论文文化自信论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文学杂志排名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理论、方针、政策创新、积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我们党空前重视文化的作用、地位、价值、意义,赋予文化特殊的使命与责任,并把文化力量视作实现十八大及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发展任务的有生力量.在同志看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而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必要前提,就是增强文化自信.

一、增强文化自信

对于文化自信,同志在2014 年全国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2014 年10 月15 日,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一次强调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前者讲的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不但确定了我们所要树立和增强的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将它视为与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且特别强调了它在这一自信体系中所具有的“根本性”特质;后者讲的是文化自信与“三个自信”的辩证关系,即:它既是独立的存在,具有社会主义文化本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本要素.

(一)自信与文化自信

1. 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莎士比亚说,“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爱默生则认为“自信是英雄主义的本质”.这个“自”与“客体”“他者”“别体”相反,指的是“主体”“自己”“自我”“本我”.它既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既可以指实体,也可以指概念;既可以是形象性的,也可以是抽象性.世界上的人事、物像、观念有多复杂,“自己”指向的主体就有多丰富.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的这个主体,指的是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关于“信”, 自然是“信心”,并与“信仰”“信念”“信条”“信赖”“信任”有关,属一种主观行为.“自”与“信”组合在一起,所表示的是主体对自我的积极评价、理性认识,包括价值确定、能力认可、前景期待.

2. 什么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与信仰.我们站在中国和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起点上,所坚持和倡导的文化自信,就是对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当代中国在马列主义指导下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道路是以史为鉴的发展进步道路,中国模式来自立土的实践成就,中国文化为古为今用的文化传承,中国精神发轫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志气.只有坚持对源远流长的民族记忆和圆融大气的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我们才能很好地认识和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在我们所要树立与增强的文化自信中,当然也包含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的自信.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其基本内涵为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评价、理性认识、价值确定、能力认可、前景期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组成部分,则是马列主义及其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成果,具有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实际的结合、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继承创新的品质,以及以人民为主体、以现实为前提、以传统为基础、以外来优秀文化为补充,以推动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特点.

4. 文化自信之本质特征.它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从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具体表现为一种文化态度、精神状态、思想意志.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之所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强调树立与增强文化自信,就是着眼于“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并仍在持续不断地为人类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5. 文化自信的责任承担.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中华文化既坚定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这种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亦即先进文化的引领、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民族力量的不断增强.树立与增强文化自信,可以唤起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主流性、主动性、主导性,加强我们的文化吸引力、凝聚力、和谐力、自强力,锻冶我们的文化创造力、传承力、凝聚力、审美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自觉性,树立我们的历史责任、社会担当、世界眼光、人类情怀.精神力量如此之重要,我们才必须“举精神之旗帜、立精神支柱、建设精神家园,彰显信仰之善、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必须清醒的是,文化自信是一种自主的、主观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科学思想的引领、科学方法的武装,它极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陷阱,自我独尊,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自我孤立于世界文化与文明之外,严重违反文化规律乃至社会规律、自然规律,迷失前进的方向与目标,或在逆境产生民族虚无主义,消极对待自己的历史,怀疑、消解自己的文化,批判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体观;或在顺境中产生沙文主义,坚持文化中心主义,直至推行文化霸权,实施文化侵略,使文化自信异化成文化自恋、自负、自大、自满、自欺,造成对本文化的歪曲、对异文化的伤害、对世界文化的破坏.

(二)文化自信的根源

1. 我们的文化自信首先来自于马列主义、思想作指导思想.马列主义为我们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亦即已经并仍在被证明是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思想是中国人及中国人民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在中国大地上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实践、丰富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已创造巨大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成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亦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马列主义与思想一如海上的灯塔,指导、引领着我们在当今复杂多样多变的政治较量、经济竞争、思想冲突、文化斗争中“任凭风云起,稳坐钓鱼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武库、精神食粮.

2.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常说,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是需要一点精神的.在当代中国,这种精神内核就是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所倡导的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最为鲜明凝练地总结了人类文明的全部经验,并把它提高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所在、精神所系、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所在.它统领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种文化的与时俱进、凝神聚气,让人们自尊、自豪、自信地走出历史、民族与文化悲情,再造辉煌,重铸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让这个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共同期盼变成现实.

3. 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是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其文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产物.我们深深地懂得:没有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对于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来说,社会主义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生吞活剥的舶来品,而是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中国人民对近代人类科学思想吸收、消化、实践的结果.它既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革命导师的原创,更有等几代中国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的丰富发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呈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理论、制度是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并已具体化为一系列路线、方针、原则、政策、措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实,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毫不动摇,决不改旗易帜,决不走邪道歪路,而是要紧紧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周围,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文化进行到底.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才能救中国文化、壮大中国文化.目前,我们要以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确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均等化享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二为”方针、“双百”方针、“三贴近”原则,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及成果,继续开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文化体值论、文化主体论、文化史论、文化本体论、文化安全论、文化保护论、文化技术论、文化事业论、文化产业论、文化生产论、文化关系论、文化传播论、文化法制论等的认识与实践,确保人民的文化权利,更好地实现它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互相促进,以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可以这样说,在近70 年来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上,我们虽然也有过曲折,受过挫折,但从根本上讲,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黄金时期!我们没有理由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不引以为自豪、对未来的前景不充满期待.

4. 我们的文化自信还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正是它们,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精神基因、民族形式.同志高度评价5000 年中华文明史,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感召力、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亲和力,以及价值意义、理想观念,独具特色、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撑,而且育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禀赋、民族特点、民族精神,并影响了世界文明,从而在世界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对此,我们应给以很好的总结、继承.当然,这种总结与继承是批判性的扬弃,而绝不是简单复古、食古不化、盲目排外、闭关自守;更不是否定自我、否定传统,妄自菲薄、崇洋媚外.一切都要有利于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培育与成长、促进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社会风气之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变革、实现文明的跨越和提升.为此,同志于2013 年8 月19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三)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自十八大以来一再强调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同样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以及现实指导意义.

1. 社会现实针对性.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物质文明举世瞩目,社会文明成就巨大,生态文明稳步推进,精神文明硕果累累,但由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捣乱破坏,也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暂时受挫,并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局限,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失误与不足,消极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地侵蚀着我们党和国家、民族的机体,从而导致不少人信念动摇、理想丧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怀疑,文化自信严重缺失,与国际敌对势力不断在政治上打压、经济上围堵、军事上挑衅、人权上发难、舆论上矮化、丑化、妖魔化,妄图颠覆我们的国家、改变我们的道路、摧毁我们的主义,让中国与中华民族成为他们的附庸,任他们主宰,接受他们的摆布.与之相呼应的是,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执政、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面前,也有不少国人或是精神萎靡、价值观错乱、沉迷宗教,“不问苍生问鬼神”;或是唯利是图、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或是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是非、美丑,不辨善恶,浑浑噩噩,穷奢极欲;有的甚至热衷于西方式“”,鼓吹改旗易帜,主张“全盘西化”,行销所谓的“普世价值”.

2. 文化现实针对性.表现在文化领域,也存在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有的胡编乱造、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有的满足于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在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在为什么人问题上发生偏差等消极现象.除了创作上存在有数量但缺质量、有高原但缺高峰,热衷于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还出现了在文化生产上机械化运作,在文化消费上快餐式填充,在心态上浮躁、急功近利,在本领上花拳绣腿,在推广上埋头炒作,在作品评价上重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排行榜,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沾满铜臭味等问题.一些人热衷于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化标准来取代艺术标准,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的高度”.说到底,这些都是精神缺钙、文化自信不足造成的恶果.不信马列信宗教,不信中国信西洋,不信自己信别人,不信正道信邪道,不信美学信金钱,不信现实信虚拟,不信人民信上帝,其结果根本不可能承担起文学作为时代号角发社会进步之先声、反映生活真实、记录时代脚步、反映人民心声,并以自己的优秀创作体现国家文化创造能力、民族精神审美高度的责任,更不可能通过文学作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一脉相承、薪火相传.

针对以上社会与文化消极现象,总书记倡导我们礼敬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传统,体现中华风范,文以载道、美善相兼、文质彬彬、形神兼备、意象比兴、情景交融,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核心价值化”,反对唯洋为尊、唯洋为美、唯洋是从,杜绝低俗、庸俗、粗俗、媚俗,大力弘扬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思想,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爱老孝亲的中华美德,大力张扬忠信礼义、孝悌廉耻等传统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深度阐释传统文化内涵及其时代价值,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具体为:

(1)辩证分析、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整合那些既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思想资源,以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感,同时又抛弃掉与时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发挥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注意和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照抄照搬西方文化、封建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文化保守主义等消极思想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3)推进文化交流,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中,通过与其他文化的平等交流、有机交融,展显自己的独特魅力,传播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故事,表达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题,展示好中国人民蓬勃向上的精神风采及真实、生动、鲜活的生活,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及文化生产力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用精神成果发声,让文化自信成为实实在在的物质与精神存在,并显现为文化的创新性与生命力.

(5)充分发挥文化,尤其是文学艺术所具有的思想前沿性、观念先进性、内涵丰富性、意韵高远性,一如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社会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那样,大量培养出更多的开时代风气之先的文化优秀人才与领军人物,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精品,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善、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提神振气、迈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四)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1. 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精神保证.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既包含中华民族绵绵不绝的民族精神,又内蕴有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在我们现今社会利益格局多样化、文化多元性、观念意识及社会诉求多样化、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复杂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坚定自信、凝神聚气、汇集共识,形成全体人民理想认同和价值认同,保持改革开放的定力,推进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 文化自信也是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处在全球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只有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更具创造活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以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展的进步要求.也就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成为统领和拥抱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3. 文化自信还有利于促进对外交流.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与深化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发挥文化优势、打好文化牌,适应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互相交流、互相吸收中以不同的文化身份表达自身的价值理念与话语主张的现实,实现差别中的交流、竞争中的借鉴,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既作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根基,又成为我们向世界阐释中国主张和智慧、与全人类分享中国经验与精彩、塑造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巧实力.只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我们就能获得“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淡定,并鼓足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扩大对外交流的成果与效力.

二、兴盛滇云文学

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其中,兴盛滇云文学是题中应有之义.所谓“精神家园”就是精神的寄托、归宿、支撑所在.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在社会主义中国蔚然大观.中国大地上的任何一个族群、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儿女都是它的创造者、继承者、发展者、享有者、守望者、责任人.总书记曾经深情地说:“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 个民族13 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自同志于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首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之后,同志在2014 年10月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其重要意义,让我们认识到这个家园是精神性的存在,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表征,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领,包含着物质性与精神性的交织、传统型与现代性的交汇、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融、实用性与审美性的交合统一、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互渗、民族性与人类性的贯通、主流性与非主流性的光照.建设这个家园,既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产业文化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的战略任务,还有固本守根、传承文化基因、采纳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大传播力度,提高国际话语权以及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的使命承担.

(一)滇云文学与共有精神家园

无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构架宏伟、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品质优雅、精神璀璨、形式多样、结构多元,仅其中的滇云文学就十分灿烂.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多民族性,是中华文学的重要瑰宝,对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意义,值得把它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努力实现这一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滇云文学以庞大的口头文学、经籍文学、书面文学、翻译文学、文论文评自立于中华文学之林;它以多样的形式、内容、题材、审美为中华美学大海注入源头活水;它以鲜活的生命、本真的生活、纯洁的心性表达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它以优美的语言、热烈的感情、率真的表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民族精神的坚守、对爱情的忠诚,早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自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滇云文学发展极其迅速,自觉投身于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势头强劲.至今,其创作队伍、创作水平、平台建设、理论评论、教育培养都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不可或缺的存在,在强化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和谐、攀登美学高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日益彰显出其多方面的价值意义、多种功能效力.譬如:东巴神话、毕摩文学、《创世纪》《姜岭大战》《召树屯》《阿诗玛》,张叔、盛览、杨升庵、木氏六公都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李乔、晓雪、彭荆枫、于坚、范稳、雷平阳等更显示出现当代滇云作家的强劲实力;在目前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又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学优秀成果走向世界,成功展示滇云形象、张扬中国精神,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共荣,有力反击了一些强势文化企图让世界文化单质化、西方化的逆流,引起国际文学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使国际社会对滇云乃至中国社会及中国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把握更理性.

(二)滇云文学在共有精神家园中的多重价值

1. 在政治意义上,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兴盛滇云文化,有利于以文辅政、巩固国家统一、强化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坚守各民族共同的思想信仰与价值追求,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资政的责任,并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行,唤醒人们的政治自觉,坚定人们的政治信念,歌颂社会主义政治的伟大成就,赞美杰出政治人物的光辉事迹,昭示社会主义政治的美好前景,强化历史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

2. 在审美意义上,滇云文学生动记录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精神审美,形象表达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社会理想.无论是神幻浪漫的神话传说,还是气势恢弘的“民族精神武库”英雄史诗,无论是古老的歌谣俚谚,还是现当代作家的优秀创作,少数民族文学都在组织社会、动员社会、和谐社会、服务社会方面威力无穷.在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我们仍需要继续发挥它的教化、抚慰、净化、提升功能,在释放社会能量、减缓社会压力、表达社会意志、调节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方面大有作为,以进一步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幸福、诗意、美好.

3. 在文化意义上,无论是口头文学传统还是书面文学形式,滇云文学都是滇云各民族的文学标志与精神符号,具有“百科全书”、“民族精神博物馆”的价值与意义.正是它,将各民族的生存智慧、生产经验、生活知识、精神道德集于各自的文化之中,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自识力、自信力,成为促成各民族大凝聚、中华人文精神重建的推进器.今天的滇云文学更是与时俱进,在过去以歌手、故事家、作家为主体,以与宗教、民俗、生产、生活相紧密结合,以与口语、书面语言为表达,以及与音乐、舞蹈、美术互为表里而存在的基础上,向着一种以作家、编辑、评论家、学者为主体,与市场及高科技相融合,以影视数字语言作表达,与教育、出版、研究相结合,以推介、评奖为推动的方向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4. 在文学意义上,滇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滇云大地上的汉文学以文字创作见长,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色主要见之于经籍文学、口头文学.而在现当代,其作家创作、甚至网络创作亦迎头赶上,并出现了多向度开展文学翻译及理论批评的繁盛局面,保持了它风淳、气正、言美、境远、意深、思精的品质.在未来,它仍将继续发挥优势,进一步唱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包容差异性,从文学创作到文学批评,从形式到内容,从体裁到题材,从风格到技巧,从观念到意识,从文学遗产保护到文学理论研究全面继承创新,更好地交融于中国文学的整体进步之中.

5. 在艺术意义上,滇云文学之于藏戏、彝剧、傣剧、壮剧、景颇剧、白剧等的“上游”意义自不待言,它还参与过现当代中国戏剧艺术的诸多建设,并一直有不俗的表现.进入影视乃至动漫、数字时代以来,滇云文学又为我国影视剧、动漫业提供了高品位、民族特色鲜明、民族生活气息浓郁的故事、精彩语言、鲜明形象,以及丰厚内涵、多彩题材.

6. 在产业意义上,积淀丰厚的滇云文学是滇云旅游、影视、动漫、图书等文化产业开发的不竭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在确保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其装备精良,并努力开拓市场、强化软实力与竞争力,既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

7. 在学术意义上,尽管滇云文学学科建设相当年轻,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建立起一些研究团体、研究机构、学术平台、教学部门,但到目前已经初步培养起一支多层次、多领域、多民族、多方向的学术队伍,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成果,而且其现实关注及理论总结日益得到重视,积极引进外来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民族理论却又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及历史唯物主义,站在中华大地上解决滇云文学发展问题的成果不断涌起.

8. 在教育意义上,滇云文学历来是绝好的思想、道德、知识、语言教育及美育资源,作为“生活的教科书”、“人生的指南针”,它让人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辨别什么是假丑恶,怎样去追求知识真理、公平正义,如何去热爱祖国、服务社会、奉献人民、造福人类,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之传知、解惑、授业过程中养心、育人、教化,鼓舞人们延续文化传统、固守精神家园、开拓生活未来,把崇尚自然、爱惜生灵、热爱生活、勤劳简朴、各族相亲、敬重长者、热情好客、守望相助、讲求道义、勇敢无畏、信守承诺、非义不取、自尊自爱、重情重理等美德和理念系统有序地传承下去、传扬开来.

总之,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滇云文学仍将一如既往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永恒、丰厚的文学土壤,特别是在题材、体裁、显现形态、表达技巧、传播方式、接受形式、以及文学观念、语言、审美习惯、鉴赏标准等方面,将继续给予中国文学极大的滋养,令其民族特色、民族气派与中国特色、中国精神更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中,滇云文学是元素、是动力,而不是负担和包袱;是遗产、是希望,而不是落后与粗陋;是辉煌、是骄傲,而不是可有可无;是要发展、要进步,而决不能令其停滞令其消解.这也是我们滇云文学界与文学人的文化自信所在.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杨 林

结论: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云文学和自信和兴盛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化自信本科毕业论文文化自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基于文化自信谈武术和文学之间的渊源
杨 刚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上海 200438摘 要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与基础 为了进一步展现文化的魅力,提升文化软实力,需要寻找到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 文章主要.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 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

彰显中国动画学派的民族化精神和文化自信
【摘 要】“中国动画学派”在形成发展中主动融入民族元素、坚持中国特色为切入点,重点阐述并回答中国动画如何弘扬“中国动画学派”民族化精神,在彰显中国文化自.

文化自信增强主体自信
最近几年,我们开始强调“文化自信” 如何做到“文化自信”我想,我们还是要回到传统,尤其是对20世纪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理、反思 例如,在谈到国家、问题时,.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