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傅抱石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傅抱石《茅山雄姿》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主题:傅抱石论文写作 时间:2024-04-02

傅抱石《茅山雄姿》,本文是傅抱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与傅抱石和《茅山雄姿》和茅山雄姿类论文范文集.

傅抱石论文参考文献:

傅抱石论文参考文献 石油类期刊

1965 年初夏,江苏国画院院长傅抱石应邀赴位于南京市东南的40 公里外的茅山写生,他要为江苏省政协创作一幅大画,感谢政协多年来照顾,国画院建立之初居无定所,最后还是政协大院的接纳才安定下来,他的院长办公室就设在桐荫馆里.

选择茅山作为创作的题材在那个时代是自然的事情.茅山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江南创建的著名山地根据地,50 年代以后这里逐渐形成著名的风景疗养区.省里很多的干部都是新四军出身,特别是十分关心画院的常务副省长管为蔚,当年就是跟着陈毅在茅山一带打日本鬼子.革命题材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经过思想改造过后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

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傅抱石一行从南京来到了茅山.他不顾旅途的疲劳,立即赶到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就迫不及待地拿出随身带的速写本,边看边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他看到山顶上有房子,执意要山上去.那时茅山上山的公路还没有,需沿石阶攀登,体力好的人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顶,而他多病体弱,爬到半山腰身体就吃不消了,结果没能上去.于是他便叫张文俊上到山顶看房子和其他建筑,并画勾下来.张文俊是国画院山水画组长,那时还年青,对院长的做法有些不解,他认为其实远处望房子不太清楚,随便画个什么房子都行,作点景并不重要,为什么要这样具体地了解呢?傅抱石说,那些建筑不但是茅山的外形特点,还是当年新四军工作的地方,有革命历史意义,也是这张画他要表现的主题,所以他很重视素材的取舍,这是根据创作需要而定素材,是为创作主题服务的.所以他要张文俊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张文俊后来回忆说:“傅抱石先生要为江苏省政协画一幅大画,由我陪他去茅山写生.在山下遥望山脉连绵气势,他说当年陈毅同志在这里领导新四军抗日,茅山也是革命根据地.一定要好好画.他要我把山顶上建筑画下来作参考.我爬上山,把那个破庙速写下来,交给傅老,经他加工看起来也颇具规模.他的这幅八尺《茅山雄姿》是他晚年唯一的一幅杰作.”①同年6 月,傅抱石完成了《茅山雄姿》,这是用整张八尺宣纸画的一幅横披,设色纸本,高106.5cm,宽276.5cm,上面钤有“抱石之印”“”“乙巳”三方印章,所绘的茅山,雄伟磅礴,莽莽苍苍,极具震撼力,堪称山水艺术的典范.

傅抱石(1904 - 1965),江西新余人.原名瑞麟,因崇拜石涛而改名抱石,取室名“抱石斋”.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1933 年得到徐悲鸿的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毕业于帝国美术学校.回国后在大学艺术系任教.抗战时期,他创作了大量以爱国诗人屈原所作《离骚》内容为题材的画作,如《屈子行吟图》《九歌》《湘夫人》等.40 年代在重庆金刚坡时期,他创作了数以百计的山水画精品,逐渐形成独特画风,并趋于成熟.他那散锋的用笔,粗看乱头粗服,实则法度严谨.他主张墨即色,色即墨,善于把水、墨、彩色融合一体,往往墨中加色,色中加墨,色墨相得益彰,达到了生趣盎然的效果.他吸取古代山石皴法,创造出方折、粗细、轻重、虚实变化万千的皴法,使人感受到一种峭拔、苍茫、华滋、迷蒙的风味,被人称为抱石皴.他独创皴水法,运用侧笔皴擦的方法着力表现飞泉流瀑喷雾溅珠的动态.新中国成立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新金陵画派的领军人物.

傅抱石坚持深入生活写生作画,创作了大量山水画巨作.1959 年,他与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巨画,根据《沁园春· 雪》的词意,以奔放的彩笔画出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季节,四时不同的花鸟、山水,气势磅礴,既不脱离中国画传统,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崭新的意境.这幅大气磅礴的巨作深受中外贵宾的好评,连主席也表示赞许,认为较好地体现了诗句的意境.

1960 年9 月,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开始了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在长达三个月的旅行写生期间,这批生长于“草长莺飞”的江南画家相继走访了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六个省的十几个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圣地,参观了祖国建设成就,游览了风光名胜,达到了“开眼界,扩胸襟,长知识和向兄弟省市画家们学习”的目的,并由此推动了新山水画在二十世纪中期的发展.事后,傅抱石写了《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文章,发表在1961 年2 月26 日的《人民日报》上,他说:“由于时代变了,生活、感情也跟着变了,通过新的生活感受,不能不要求在原有的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上,大胆地赋以新的生命,大胆地寻找新的形式技法,使我们的笔墨能够有力地表达对新的时代、新的生活的歌颂与热爱.换句话说,就是不能不要求‘变’”.

1965 年9 月下旬,傅抱石应上海市委之邀,为新建的虹桥国际机场作画.国庆前,他提出要回南京与家人共度佳节.27 日,华东局负责人魏文伯设宴款待,上海文艺界的朋友纷纷前来作陪.傅抱石在宴会上畅饮美酒,谈笑风生.28 日上午回到南京.29 日,因脑溢血昏迷不醒,留下了尚未出版的五六十万字的手稿和500 余件没来得及落款的字画撒手尘寰,享年61 岁.此时离《茅山雄姿》的完成仅仅三个月,《茅山雄姿》就成了他晚年最后的一幅杰作.《茅山雄姿》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国画,熟悉茅山的人,看了这幅画,就是不看题目,也知道画的是茅山.茅山并不太高,也无奇峰险崖.画家没有以夸张的高度来突出它的“雄姿”,而是将大茅峰、二茅峰和三茅峰依此并肩而立,墨色由浓到淡,层次分明.作为主峰的大茅峰,其山坡从画面右上方一直延伸到左下方,这样的构图处理,使茅山显得既真实又雄浑博大.山顶上有数间房屋,那是茅山的顶宫.画的近处是一大片松林,以重墨画成,它稳稳地压住了这幅两米多宽的画面.右上方为左下方是望母山,两山之间是清晰可见的大坝,那是东进水库,与远处的茅山水库遥相呼应.那些散落在广阔田野的村落和工厂,更使这幅画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这既是一派典型的江南景色描绘,又是社会主义祖国“江山如此多骄”的赞美.

高鸿先生在《解读〈茅山雄姿〉》一文中,对著名画家傅抱石这幅在拍卖市场上风头十足的作品,就其优劣得失和几处疑点,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难能可贵.他发现在主体山顶部有隐隐约约的“东进林场”四个字,与画面十分不协调,判断可能是摩崖石刻,应该按其特点来处理,而不是在偌大的“山上”简单地用毛笔来书写.他认为“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难解的谜.”②

其实,熟悉茅山的人都知道,在茅山大茅峰的山坡上有“东进林”三字,它不是摩崖石刻,而是人工林.

茅山是革命根据地,1938 年6 月,陈毅、粟裕、张鼎丞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和先遣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插入敌人心腹的一把尖刀,大大牵制了敌人的重兵,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60 年春天,江苏省委省军区为了纪念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东进抗日,决定在茅山植树造林.在大茅峰西坡开垦100 亩的山地,造出陈毅元帅题写的“东进林”三个大字,用马尾松栽植3 字,以麻栎镶嵌四周,一个字占地30 多亩.秋红冬黄,象征革命常青.参与植树活动的有江苏省军区警备营一个连的战士、茅山林场(今东进林场)职工、农民与南京林学院实习生共100 余人,每天白天挖土、排列、种树,工作量非常大,晚上就睡在山下的老百姓家里,前后用了20 多天的时间.

东进林这三个字在很远的地方就能见到,是当时山上唯一的革命纪念物.《茅山雄姿》的主题本来就是缅怀革命的历史,在画面当然要写东进林的字样,况且它是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可能是写生者的疏忽吧,将“东进林”三字记成了“东进林场”四字.由于缺乏修理,现今的“东进林”三字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汇总: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傅抱石和《茅山雄姿》和茅山雄姿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傅抱石本科毕业论文傅抱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傅抱石画三峡|胡靖方
傅抱石(1904 年 1965 年),江西新余人,20 世纪杰出的中国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 傅抱石自幼学习中国画,他原名瑞麟,在看到石涛的画论后,产生共鸣,改名为抱石 所谓抱,是恪守的意思,这个恪守,.

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
7月5日凌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策划的年度重磅展览“金刚坡下——傅抱石抗战时期绘画作品展”的77幅傅抱石书画作品全部运至重庆 7月5日下午,重庆中国三峡.

回忆父亲傅抱石
我的爷爷叫傅得贵,一直靠补伞谋生,是南昌的一户赤贫人家 在父亲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 爷爷祖辈单传,因此为父亲取名长生 爷爷家在南昌“臬台后墙”的贫民棚户区内,剃头的、修脚的、.

傅抱石抗战客蜀时期人物故实画成因考
张鹏艺术作品及其固定风格的生成需要若干条件,既赖系一种累积式的自然规律,也必须受到某些偶发因素的推促 傅抱石在抗战客蜀时期创作的众多人物故实画,题材丰富而具有明显的系列化特征,形式风格趋于一致 这些作.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