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庄子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与庄子是非观浅探类论文如何写

主题:庄子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7

庄子是非观浅探,该文是有关庄子毕业论文模板范文和庄子和浅探和是非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庄子论文参考文献:

庄子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庄子的“是非”问题是《庄子》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人和人之间的是非无穷无尽.而是非的根源就在于“成心”.各人的是非标准不同,对是非的判定也就有所不同.在庄子看来,是与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立,他要做的就是要突破这样一个框架,将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的分裂消解掉.所以庄子主张忘却是与非的界线,破除是非,破除分别,将事物看成整体,不区分是与非,不执着于是,也不执着于非,达到因物自然、逍遥无待的境界.

关键词:庄子;是非;成心

庄子的是非中,是与非不是一个简单的对立问题.庄子处于一个是是非非的时代,这个是非的时代造就了一个是非的庄子.庄子常被世人评为“怪诞”“异端”,因为庄子不重绳墨、不重规矩,因为庄子无时无刻不在颠覆世人的价值观念.整部《庄子》中是非、大小、生死、毁誉、贤不肖等相对的概念经常出现,对于世人的这些观念,庄子主张一一破除,来颠覆世人平常的价值观念.《庄子》一书中,“是非”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从开篇《逍遥游》一直到三十三篇《天下》,庄子都试图用大大小小的种种是非,来串联起生存、处世、生死等一系列问题.是与非的问题实质体现了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自身的对立状态,庄子试图去解决这种分裂,超越是非的对立,达到万物为一的境界.本文试图理解庄子所说的是非,并探寻是非形成的根源,从是非整体性入手,突破“是”与“非”对立的框架,来把握庄子的是非观.

一、人世之“是”“非”:人人是其所是

自然世界是一方混沌世界,天地并生,万物为一,没有区别之分,更没有是非之分.然而人间是非争端不断.庄子认为,“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1]80在人际交往中,人因为有所偏私而有了私情私欲,这样一来争斗随之出现,各种是非就不断了.但是天下没有“公是”,并不能提供一个判定是非的标准,以至于人人“各是其所是”[1]831,是是非非,无穷无尽.这些是非在庄子看来是伤害了“人秉承的那种原始自然之道的纯洁纯真”[2]的,割裂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所以他并不认同人间的“是”和“非”.

《天地篇》中,庄子提到“垂衣裳,设彩色,动容貌,以媚一世”[1]452 的黄帝,并对此加以批判,世人从君谄媚而通用是非,庄子则认为这是愚蠢至极的.庄子内心有着自己的“是”与“非”的判断.天下是者不出,非者即胜,这样一来是非混淆动荡,天下大惑.是未必是是,非未必是非.什么是“是”和什么是“非”的是与非也更加混乱了.《史记》中记载楚威王聘庄子为相的故事,庄子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个故事与《秋水篇》中“吾将曳尾于涂”[1]604异曲同工.庄子为何面对选择时做他所做的这个选择呢?为什么不像孔子那般“君命召,不俟驾而行”呢?为何要说“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呢?因为庄子内心中有自己的“是”和自己的“非”.但是他的“是”“非”不同于世俗中的“是”与“非”.对于世人而言,君王厚召,“不俟驾而行”奔向君王才是“是”,但于庄子而言,世俗的是非观念并不能左右自己的选择,他拒绝加入“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1]138 的“有国者”行列,拒绝成为窃国者的帮凶.这是他在这个选择中选择了“是”而拒绝了“非”.

《庄子》一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庄子对于是非的另类思想.世人以为是的东西,庄子往往以其为非;世人以为是福的东西,庄子或以为祸;世人以为材者,庄子却说会招来祸患.《人间世》中“匠石之齐”[1]175-180一则,不材无用,才可以获得全生,也就是获得长久的寿命,这是栎树一直所求之事.匠石认为是无用之材,栎树得以保全自身,这正是栎树的大用之处.庄子以此来警诫世人炫才于世俗,招致祸害;疏散无用才能保全自身.“巫人”一则,世人都以全生为祥,以不材为不祥,所以巫祝弃不祥不用,而不材“以不祥全生,乃大祥也”.几则寓言都和世人的寻常观念相悖,世人以全为祥,但是全者往往因其全而不得善终.世人有才,却往往因炫材于世而招致祸患.孰是孰非、孰好孰坏,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世人平常的观念在庄子看来是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由此看,庄子的是非似乎正好与世人的是非相反.是是非非,没有一个定论.为什么会有无穷无尽的是非之分呢?因为“天下非有公是也,而各是其所是”[1]831,“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1]940.也就是说,天下间的是非,都是人们的自以为“是”、自以为“非”,概括来说就是《齐物论》中所说的“成心”.所以,可以说,“天下无公是,而各是其所是”,就是庄子的“是”;而“各是其所是”都自以为是,就是庄子的“非”.要指出的是,庄子在判定这些事的“是”与“非”的时候,是有一个前提或者说预设的,也就是他有一个自己的是非观,以自己的是非来判定这些是非.这是庄子自身的一个矛盾之处.

二、是非的根源:成心

庄子在具体论述“是非”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成心”.庄子认为成心是是非产生的根本原因.天下没有普遍认可的“公是”“公非”,人们判定是非的依据就是“成心”.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成心有而是非起,未有成心而有是非者,是今日越而昔至也,是以无为有.”[1]61-6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成心”是人生而有之的.不管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有成心.没有“成心”就没有所谓的是非的判断,人有“成心”才有了关于是与非的判断,如此是是非非,没有尽头.“成心”,成玄英疏“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1]6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引林云铭说“‘成心’,谓人心之所至,便有成见在胸中,牢不可破,无知愚皆然”[3]63,并按此说将“成心”译为“成见”,将“师”译为“判断标准”,将成心解释为成见是有道理的.然而成心并不等同于成见,“‘成心’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它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普遍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2].成心是人生而有之的,它有可能是错误的,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将成心理解成成见只讲到了成心的一面.同时,成心又受各人的生长时空、所受教育等等的约束,对评判事物的标准随之不同.不同的人以个人持有的标准去评判同一事物,所得出的结论也多不相同,这样意见相互抵牾,达不成一致,是非也就多了.

由成心而形成的是非,是个人的特有的是非,并不是天下人的公是、公非.庄子对此举出很多事例来说明.如“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1]98-99,人认为美的,在鱼鸟麋鹿眼中却并非如此,认识的主体不同,那么所评判的是非标准也不同.是与非的标准都乱了,又如何知道孰是孰非呢?儒墨之辩就在“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1]68.庄子认为这些是与非的界线是人划定的,对是非缺乏客观的评价,所谓的是与非之间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线.“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1]112如果评判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是非的标准,而这个是非标准是个人的标准,用各人的是非去批判是非,那孰是孰非就更说不清了.

庄子又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1在这段话中,庄子提出了几对在我们看来相对立的词语,如彼此、生死、是非、可不可.但是在论述中又将它们糅合成一体,并没有对立分别,如“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1]90“6 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1]758-759等等.这些是非彼此的界线是相对的,会因是非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过去的是,也许就是今时的非.如此类推,是非本没有界线,那么为什么要分别什么是“是”和什么是“非”呢?

庄子在论述是非形成的根本原因“成心”之后,又具体对是非进行了分析.各人的是非标准不同,判断主体、判断角度、时间空间的不同,那是非的结论也不同,正因如此,人世间的是非无穷无尽.另外,是非是变化不拘的,此时之是,彼时或为非,是非相互转化.只要有人和人,那么是非之争就不会停止,人的是非判断永远莫衷一是.人世间的是非最终解决不了.庄子不否认是非的客观性,也不主张不可知论,而是主张是非的不确定性.庄子看到了人的价值判断的局限性.所以庄子提出“莫若以明”,停止辨别,超越对是与非的争辩,对是非不做分别,从事物的整体来把握事物,不偏执于任何一端.

三、庄子之“是非”:超越是非

是非相争的环境下,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各家纷纷推出各家的思想,是非碰撞得更为激烈,导致“内圣外王之道, 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1]1064,仁义不明,是非不辨,天下大乱.《天运篇》中说“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1]529,因为他们“以仁义撄人之心”[1]382,仁义之心即是一种是非之心.以是非之心加之人性上,很可能就以仁义是非“残生伤性”.《应帝王》中的之帝混沌被“日凿一窍”七日而死,《骈拇》中“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1]324如果硬要将是非加之于万物,以是觉非,以非觉是,那结果肯定是致残致伤.

如何解决是与非的对立,是庄子一直在探寻的问题.是与非的对立,也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间的分裂.庄子试图突破是与非的框架,克服自我的人格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分裂,克服人和自然间的对立.在对是与非认识的基础上,庄子将是非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事物.

所以庄子提出不区分是非,将事物看成浑然的整体,不偏执于是,也不偏执于非.除了不偏执于仁义是非,庄子也提出要忘却言语的是非,因为“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1]68,各人的言语有个人的立言旨,偏执于言语,也就偏执于不同的是非.另外,天下是非虽然不定,但是“无为可定是非”[1]611.无为也就是因循自然,消除是非的分别,达到与物为一体的境界.无为需要忘却是非,从而无是非.人世间是非繁杂,处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之中,唯有破除对万物的是非分别之心,消解掉世界和人的对立,才能本性常适,达到与物为一、逍遥无待的境界.

最后,前文讲到庄子以己之是非度他人、天下之是非,庄子似乎也陷入个人的是非之中.庄子自己也看到了这点.所以最后,他连自己的是非看法也否定掉.《齐物论》中庄子说梦:“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1]110,引出吊诡一说.这种悖论式的自相矛盾,在《庄子》中很常见.《天地篇》中有“子贡遇汉阴丈人”[1]438-443一则,子贡困惑于汉阴丈人的灌圃方式,与他进行了一番对话,人们对汉阴丈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1]439的论断很是赞叹,认为此人返璞归真.然而接下来孔子却说,丈人只知道抱罐之朴,却不知道因时任物的道理.《则阳篇》中“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1]883,这种否定又否定的形式,原因在于总是有是非之心的介入.以这种逻辑来看,庄子反对儒墨百家的是非之争,而主张无是非,这本身不就是一种是非吗?庄子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吊诡”之说,因为如此去追问是非,是如何也得不到结果的.庄子的是非,就留下一个无尽头的问题.庄子以自己的是非说当时的是非,我们又何尝不是以自己是非说庄子的是非呢?

这样一个看似没有答案的结局,或许庄子本人就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不断地对是与非的肯定和否定中,破除固定的思维方式,追求超越于一般是非意义的东西.自然界中的必然规律和法则是一种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和你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精神的人,其实是处在一种对立的状态.对于一个生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来讲,任何人包括庄子都脱离不了人和自然、人和自身的对立的状态,庄子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解决这种分裂.所以庄子试图去揭示某种最高的自然,克服整全性的人格和外在世界之间的分裂,克服人和自然间的对立,真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5.

上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庄子和浅探和是非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庄子本科毕业论文庄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教学思想探析
内容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阅读,教育以阅读为基础,有了阅读才会有深入思考,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师与家长需要共同进行引导,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信息量空前膨胀的当今社会,阅读并.

《庄子齐物论》言和道关系梳论
内容摘要道家哲学中“道”、“言”关系是历代释老庄与道家哲学者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之一 语言由于自身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的表达“道”.

探智慧路 建夕阳云黔西南州四库四平台智慧养老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老干部思想状况、利益诉求、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而在大数据、云计算……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运用大数据助推智慧养老值得探究 为此,黔西南.

华人神探李昌钰的传奇母亲
李昌钰,华裔美国人、刑事鉴识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州科学咨询中心的名誉主席、康州纽海文大学终身教授、纽黑文大学法医学全职教授 至今已参与破获了六千多起犯罪案件,有媒体称他是现代的“福尔摩斯&r.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