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译文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语文教材中译文的主观性改动与其他问题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译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7

语文教材中译文的主观性改动与其他问题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该文是译文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语文教材和主观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译文论文参考文献:

译文论文参考文献 语文天地杂志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语文天地杂志社中学语文杂志社

一、《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译文主观性改动及其他问题

(一)教材中译文的出处

《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原载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三十一日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作者是美国知名记者A·M·罗森塔尔.据考证可知,《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的中文翻译最早的版本应是出自黎信等人编著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年版)中的第十章印象性报道,篇名原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 鸟语花香》.此篇的英文原题为“No News fromAuschwitz”,对照后可以明显看出在翻译题目时编者依据中文的文章学的原则,并注重了翻译“信、达、雅”三个标准中“雅”的标准,但经过笔者翻阅资料,未找到当时此译文未注明具体是何人或是某几人集体编译的.1995年,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新闻采编》当年第5期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刊登了译文《奥斯维辛没有新闻!》,这个题目由英文直译过来的,但不知道具体的翻译是谁,只在文名了“赵炳跃推荐”的字样.此外,笔者翻阅了新课改之前的人教版语文教科书,这篇文章并未收录在内,所以此文应该是新课改后收录进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所以两篇译文是笔者按照新课改之前这一时间点,从期刊和专著中找到的与语文教材(人教版)中译文对应程度最高的两篇,其他媒体的译文基本上也都是转载这两篇或者是基于这两篇的基础所编译,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

经查阅资料,这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不是直接从英文原文直接翻译进入教材的,而是从黎信先生等人编译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选出来的,并该课文的课释声明“选入课本时参照其他译本做了改动”.参照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与上述两篇译文的相似程度,应该可以说课文是在这两篇译文的基础上,由教科书编者按照其教学目标的主观意图所修改定稿而成的.

(二)对译文的主观性改动

首先,许多语文教师发表在期刊上的教学设计常把文章开头的“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中的“居然”一词作为关键词来讲解,但英文原句是“somehow,wasthat at Brzezinka the sun was bright and warm”可见英文原句是没有“居然”的意思,很明显这是用了文学加工的手法来加强语气,突出对今日的和平安宁与惨绝人寰的恐怖形成的反差.应该说翻译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过程,为了明确教材特定的学习目标,加入编者的主观性的意图,并且让教师按照教材的译文内容开发利用进行教学,这都没有错,然而从该作品所获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奖词“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中可以看到文风是其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加某种意图的主观改动难免会失去罗森塔尔冷静的新闻写作风格,让学生感受不到其冷静外表下的情感冲击力,这实在不太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

再者,在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中的这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里,可以发现有许多诸如“不该”、“并没有”等否定词,针对这样的否定表述许多一线教师发表关于这方面教学实录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是非常肯定其价值的,然而对于教材中的译文,笔者却觉得有待商榷.例如,文中第二自然段开头这种否定表述最为集中,教材中课文为“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然而在文章出处黎信等人编译的《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笔者找到黎信等人的原版却发现存在明显差异,“布热金卡的太阳居然在照耀,这里居然有光亮,有树林,有儿童的笑声——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就像在恶梦中发生的事情一样.”[1]接着再比较《新闻采编》(1995年3期)中的译本“这真象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2]可以看出,教材中的译文和黎信等人翻译的译文是不同的,然而是与《新闻采编》刊登的版本比较相似.下面再将文中第二段在英文原文中表述来进行中英文对比.

“It all seemed frighteningly wrong,as in anightmare,that at Brzezinka the sun should ever shine or that there should be light and greennessand the sound of young laughter. ”

通过对比,再根据英文的句法规则和单词词意可知,黎信等人的翻译还是很恰当的,而编者在编撰教材时应该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新闻采编》刊登的版本而做出了变更文风的举动.笔者揣测,这么做应该是主观上为加强课文对法西斯非人道的控诉,进而提升了语气和情感的强度,达到让学生从文中读出作者一种渴望控诉法西斯感觉的目的.在此,笔者并不是想否定教材中的译文,而是对这样一部优秀的外国新闻作品的翻译,应该先遵守“信”的问题,再考虑翻译中“雅”和“达”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新闻的客观、公正的报道特性才是课文应该有的教学价值.如果单纯为了追求文学的艺术效果就主观地违背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得作者这种白描式的参观者视角的文学性手法减弱,从而偏离了作者的写作态度,笔者认为是不利于学生深层次地感知作品与体现教材教学价值的.

(三)译文的其他问题

在语文教材的译文中主观性的改动,说到底还是为了对学生思想和情感在一定方面做出积极引导,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译文中极个别单词出现误译就难免让学生和家长失去对教材的信任感,同时也不利于对应课文单元的教学和学习.例如,语文教材中译文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这里就很值得商榷了.语文教材的编者在这里并没有采用《新闻采编》在1995年3期所用的直译的“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也没有用“布热金卡:阳光明媚 鸟语花香”这个黎信等人的真实译文,而是在编写中做了改动.这个题目的英文原版是“No News fromAuschwitz”,可见原标题在英文中是一个“there be”结构,题目是按英语语法精简所得可以明显译为“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但编者在对译文进行改动时主观地加上了“什么”一词,明显是为了加强语气,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强烈.暂不论改动是否合理,“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和“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两者一对比,语气和情感加强太多,实在不符合英译中“信”的翻译原则.另外,课文《奥斯维辛没什么新闻》中有一处十分明显误译的地方是“雏菊花正在怒放”,这是从黎信等翻译的版本中来的,许多语文教师都把它当做文章的一个亮点来讲解,人教版《教师用书》也明确阐释:“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也许是控诉.”[3]但课文这一细节有些令人怀疑,罗森塔尔的写作时间是1958年6月,对于处于温带阔叶林气候的波兰,雏菊是不太可能怒放的,而且英文原文中所用的也是“growing”一词,那么翻译该是译为“正在生长着”来表示现在进行时态,再针对时令,可以知道这是译者有意进行了文学加工的结果,虽然文章突破了“零度写作”和“客观报道”的原则,这毕竟是一篇新闻类文章,作者又是一名新闻记者,必然会对事实性的自然现象绝对忠实,由此可知罗森塔尔可能就是看到了雏菊花正在上面生长,那么直译即可,要用脱离事实来达到情感态度教学目标,笔者认为有待商榷,如此文学加工不仅背离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从本质上来说也会让学生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众所周知,“教材”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料,每一堂课都是“用教材教”,教师是需要考虑教材中所展现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它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的.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要考虑特定的时代价值、以及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等内因去做出一定的主观性改动,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语文教材不能与文学作品选同等视之.但是,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教材中的选文和改动要严格把关,其教学价值的体现势必要建立在对文章健全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如若译文进行必要的主观性改动,也必须在细节上符合文章的客观事实,稍有误译或者添油加醋地增删,都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质疑和错误,使教材丧失其“公信力”.

对于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行的方法有两个.首先,选择外国作品的译文,最好在课文后附上原文,让学生明白这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翻译过来的,并形成一种由外文翻译而来的意识,促使其养成尊重原文的观念,同时也可以深化译文的教学价值.其次,教材中的译文改动需要尊重作品的文风、文学价值并仔细考校原文,并“让译本甄别和原典考校成为语文教材编选外国作品的基本原则”[4],或者“至少要根据可靠的译本来编写”[4],尽量选取趋于完善的翻译版本.做到如人教社申明的“在编写新版教材过程中,编写组对选文严格把握标准,广泛听取意见,教材送有关领域专家严格审查把关”[5],如此,学生和家长对教材的疑虑也会逐渐减少,教师也能更为充分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导向作用,更深层次展现教学价值,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进行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

参考文献:

[1]黎信,曹文秀.西方新闻作品选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4.

[2][美]A·M·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新闻[J]新闻采编,1995,(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教师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张红秋.语文教材中译文的史实性改动及其它问题——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J]中国翻译,2014,(5).

[ 5 ]靳晓燕.新版语文教材没有使用《尊严》[ N ] .光明日报,2017-4-8.

(周晟旻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0)

此文汇总: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语文教材和主观方面的译文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译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
摘 要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符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够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

语文教材删减了多少鲁迅作品?
全国中小学已经开学,包括语文教科书在内的统编三科教材正式启用 每次语文教材改版,都会引发“鲁迅作品大撤退”的议论,这次也不例外 百年来,鲁迅作品在教科书中,经历了怎样的浮沉鲁迅.

基于校企合作理念的高职教材编写和实施以《营养配餐技能实训教程》为例
摘要基于校企合作理念,在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食品学院组织编写了营养配餐技能实训教程,教材内容的架构基于营养咨询与指导岗位工作流程,从知识储备、不同生理特征人群营养和常见病人群.

活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我从这里看鲁迅》序言
这几年关于鲁迅的话题,是颇为热闹的 鲁迅是在催生了现代中国的五四思想启蒙暨新文化运动中呼啸而出的,怀抱着改造国民性以立人、拯救民族以立国的宏愿,虽然不是主动地拥抱时代大波,而是被友人说服动员后参与其中.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