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结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下)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主题:结构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教育怎么办?(下),本文是结构论文如何写和供给和改革和结构方面论文例文.

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论文教育杂志社医学教育管理杂志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二、推动之策

教育和经济一样,也有“供给”和“需求”两侧.教育改革同样可以分为需求侧改革和供给侧改革两种方式.从改革开放近40 年的历史来看,瞄准需求,从供给侧入手实施的一些改革往往能够较好地解决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比如,实施“普九”计划,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高等学校比例等,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需求侧入手,采取管控的方式所推进的一些改革,尽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秩序的稳定,但副作用也不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变“控制教育需求”为“顺应教育需求”和“创造教育需求”,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照搬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模式,因为两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一是改革的目的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实现潜在经济增长目标,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当然,教育也需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远远不至于促进经济增长,人的幸福生存和健康发展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二是改革的性质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追求的是经济增长的最大化,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前者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后者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前者更注重效率,后者更注重公平.三是改革的逻辑不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的是经济逻辑,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而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的是教育逻辑,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基于此,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之策主要有:

(一)以遵循规律为底线,坚持教育供给标准

一般来说,教育规律包括人才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校办学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让教育供给遵循教育规律,按照教育自身的逻辑来供给教育.真正要将其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健全以遵循教育规律为导向的教育标准管理机制.一是健全教育标准体系,将教育规律外化成具体的教育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至少包括:建立人才成长标准;建立学校办学标准等.二是健全标准修订机制,由于经济社会和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教育标准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我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也是在不断纠错中逐步提高的.因此,要建立教育标准定期修订制度,每1~2 年要对其进行一次小修,每3~5 年要对其进行一次大修,根据实际情况抬高教育底线,并引领教育供给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三是推动教育标准化建设,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育要素达到基本标准,使教育底线得到保障.比如,设置学校和班级规模“天花板”,就有利于保障每一个在校学生的教育权利不被稀释.当然,教育标准化的意涵是设置教育底线,并不是推进类似于大工业的“标准化机器生产”,绝不是要抹杀教育个性,更不是要禁锢教育创新.四是健全达标督查机制,完善政府督导、专业评估、社会依法参与三位一体的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实施标准管理,定期开展教育达标督查,督促相关责任单位达成基本的教育标准.各相关教育主体可以提供高于这个标准的教育,但不能低于这个标准.一旦发现达不到基本标准的现象,必须督促相关责任主体限制整改,尽快达标.

(二)以明晰权责为抓手,促进教育供给公平

教育公平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被社会广泛关注.从教育供给侧来看,要提供公平的教育,关键是建立机制,明晰有关各方在促进公平中的权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政府教育主体责任机制,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责任,确保“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以及《教育法》所规定的相关责任的落实,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基本的、普惠性的教育公共服务.二是市场供给教育的合理回报机制,坚持教育公益性,并不是政府“大包大揽”,也并不排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相反需要吸引市场投资教育.例如,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教育,鼓励政府向社会机构购买教育服务,但其回报必须在合理区间之内,并鼓励不获取回报的教育投资活动.其中,将民办教育分为非盈利和盈利两类进行管理十分迫切.即使盈利性质的民办教育,政府也要加强监管,确保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受侵犯.三是学校教育供给的公平机制,制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施办法,摒弃入学、升学、就业中的诸多不公平政策,确保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四是社会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机制,建立教育政策制定听证会制度、实施咨询会制度、实施后评估制度等,让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确保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三)以消除壁垒为重点,完善教育供给体系

教育供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体系是否健全直接影响到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教育供给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同类教育之间横向流通、同类教育之间纵向流通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的斜向流通不畅.存在类型壁垒,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很难转换,不同院校、专业之间学习转换也十分困难,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互相流动也存在阻力.存在阶段壁垒,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的立交桥还没有真正打通.存在区域壁垒,由于不同区域的人享受教育供给的水平差异很大,异地入学、异地中考、异地高考还面临不少政策障碍.这些壁垒让人的学习和发展历程要么“一条道走到黑”,要么“磕磕绊绊走不下去”,无法按照自身的教育需要“纵横畅游”.实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打通这些壁垒,让教育体系“四通八达”.一是建立教育体系优化模型,对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规模、衔接、配比等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让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教育之间结构合理.二是搭建纵横贯通、斜向联通的教育立交桥,突破固有教育利益格局,消除教育“肠根阻”和“不匹配”现象,让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身需要和教育实际选择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教育,这需要在教育规模调控、招生考试、学籍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三是完善以人为本的学习制度,在“学籍终身一卡”的基础上,健全“终身学习档案”、“学分终身累计”制度,同时,破除“只看文凭,不看过程”的选人用人制度,让终身学习有制度保障.四是优先发展教育体系中的薄弱教育,就当前而言,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初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民办教育的质量,支持发展中西部教育,规范社会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四)以众创众享为手段,提高教育供给质量

在教育质量方面,当前我国各级各类优质教育供给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数量少,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要;二是具有排他性,一旦优质教育被某些人群获得,则其他人群就无法享有,这也是近年来学生出国留学人数不断攀升、大量教育消费流向国外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因此,解决之道一是“众创”,依靠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质量;二是“众享”,在互联共享中扩散优质教育,做大优质教育蛋糕.这就需要建立众创众享的教育质量提升机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招生考试激活机制,深化招生考试改革,不仅仅在公平、质量上导好向,更要在激活上做文章,通过改革,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等各方的积极性,而不是采取“取消考试”、“绩效不能与考试挂钩”等消极做法.二是教育创新奖励推广机制,完善制度,对区域、学校、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取得的具有真正创新价值的成果予以认定、奖励和推广,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真正落地生根,取得实效.三是教育质量评估发布机制,组建具有权威性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定期抽查各级各类学校、学科专业,甚至具体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发布教育质量评估报告.四是优质教育共建机制.推进优质教育集团化,将优质学校和一般学校捆绑在一起发展,实现从点状的优质教育向块状的优质教育突破.推进优质学科专业联动发展,将一定区域内的同一个学科专业或者临近学科专业集合在一起,共同研讨,共同发展,形成一流学科、一流专业集群.推进优秀师资交流互派,将优秀校长、教师轮流派往一般学校任教任职或作指导教师,促进一般学校超越式发展.五是“教育+ 互联网”机制,通过建立优质教育数据库,推动线上线下教学等形式,将优质教育互联网化,让更多学校、更多学生乃至全社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

(五)以适合学生为根本,推进教育供给选择

真正好的教育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把人的发展能力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教育.要让教育适合每一个学生,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创造潜力都挖掘出来,关键是要让教育有选择性.这里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要有足够多样化的教育,另一个是要有学生选择教育的权利和机制.当前我国教育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学生的选择空间很有限,并且教育选择的的政策壁垒随处可见,压抑了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既不利于人的成长,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不利于释放社会的教育消费需求.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以适合学生为导向的教育选择机制.一是建立教育多样化的政策导向,在制定教育规划和办学标准、实施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拨付教育经费和奖励表彰等时强化办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二是完善教育多样化服务体系,在课程提供上增加可选择的门类,在教材上给予学校选择的权利,在教学上鼓励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指导服务,在教育投资和消费上给予更多空间.比如,鼓励中外合作建立国际学校,推动“在国内留学”,满足更多的教育消费.三是给予学生教育选择权,打破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教育选择的“阻隔”,建立以学分银行为载体的教育跨界选择机制,逐步让学生在就读学校、课程教材、指导教师、学习年限等方面能够真正“选”起来.四是建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淘汰机制,当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材、教师等的学生人数超过了最低控制线,则启动改组淘汰程序,去除“空壳教育”和“低效教育”.

三、协同之策

教育领域与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两者在内容上有交叉重合之处.比如,提高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既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两者在作用上相互影响,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促进教育需求的变化.比如,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必将促进人们对互联网教育的需求,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同样影响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比如,人口流入地如果没有学校供给,“去房地产库存”就有可能落空.因此,实施两个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物”与“人”从供给侧有机联通,要相互调适,有协同之策.

(一)以深层矛盾为指向,强化教育优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在“优化结构”.“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困境往往是由人才结构所致,由于没有新型人才,所以,相应的新兴经济难以发展,传统经济转型升级必然面临人才结构困境,而人才结构困境背后一定存在教育结构的困境.可以说,教育结构之困境既是经济结构困境的产物,也是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的“症结”之一.要突破经济结构的困境,根本之策是突破教育结构的困境.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任务来抓.但要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和资源支撑.比如,普通本科院校要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院校,需要建设实习实训基地,需要配置双师型教师,需要大量相关耗材.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落脚点是建立以深层矛盾为指向的教育优先供给机制,在资金投入、人才配置等中要优先考虑教育的需求,尤其是教育结构转型的需求.(二)以双管齐下为策略,补齐教育供给短板

教育板块作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的内容之

一,被列入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任务之中.也就是说,“补齐教育供给短板”既是教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用好两个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利好政策,建立以双管齐下为策略的教育短板补充机制,有针对性的抬高“教育底部”.一是抓住精准扶贫的契机,健全教育扶贫机制,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教育上台阶.一般来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教育相对落后,这既是贫困之因,也是贫困之果,扶贫要扶智,发展教育很关键,因此,要争取将一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其教育,以实现长期脱贫的目标.二是抓住农村公共服务提档升级的契机,健全农村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对义务教育农村师资、寄宿制学校、“三通两平台”等教育要素的供给,尽快缩小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三是抓住“全面落实二孩”政策的契机,健全学前教育普惠机制,推动建设公办幼儿园,扩大普惠幼儿园占比.四是抓住推动创业创新的契机,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大力实施创业创新教育,弥补创新驱动能力不强、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不足的短板.

(三)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确立教育尺度之维

经济增长与发展对教育提出要求,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教育也对经济增长与发展提出要求,两个方面就像一个铜板的正反面,不可分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注重前者,忽视后者,教育成了被动应对的“角色”,“说不起话”.要纠正这样的看法和做法,关键是要建立以主动作为为取向的教育尺度衡量机制.在衡量经济领域结构性改革成功与否的尺度中,不仅要有“经济增长”这把标尺,也应该有“教育发展”这把标尺.教育是慢的艺术,人才成长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不顾教育基础,不能不顾人才培养基础,脱离实际地搞“高大上”的经济项目,完全脱离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实际的经济改革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对此,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操刀者”不可不察.同时,教育工作者也不能够袖手旁观.一是建立教育尺度体系,对用什么样的教育尺度去衡量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败等问题做出明确具体的回答,为推动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教育人的应有贡献.二是精准评估教育基础,对当下的教育现实基础、人才培养基础等做出全景式扫描和精确定位,发布《教育、人才基础与产业发展建议》,为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三是深入研究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明确在现有经济基础之上,对教育供给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合理区间要求;在现有教育基础之上,经济领域供给改革的“施策空间”,使经济领域供给侧改革和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相互匹配,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政策法规处)

(本文摘自《教育发展研究》2016 年3 期)

上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结构本科结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供给和改革和结构方面论文范文.

韩长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今年“”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

2019: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落实和行动
2016 年经济工作会议在布局2017 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落实党经济决策部署作为政治责任,党制定的方针政策必须执行,党确定的改革方案必须落实&rdquo.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专访河南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国资委主任李涛
决策探索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升级转型,去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部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以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三去一降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下的新实践
文本刊记者 张 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中国经济自2012年以来增速放缓进入发展新常态以后,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的新举措 一方面,随着中国中……收入群体的扩大,中国需求结构的高端化、.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