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本科论文>材料浏览

生态文明方面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跟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探析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主题:生态文明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05

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探析,该文是生态文明有关毕业论文范文跟生态文明和*和整体性方面论文如何写.

生态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论文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刘希刚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发挥生态文明思想的意识形态主导作用.新时代的生态文明问题整体性、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性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建构的理论诉求.在整体性视阈下,生态文明思想在内涵上是生态文明战略地位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的有机统一;在价值上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贡献和多维性实践意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新时代创新成果、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南、新时展方式转型的指引,也是世界绿色发展实践的引领.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整体性;新时代;绿色发展;环境保护

[作者简介]刘希刚,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南京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博士后,江苏南京210023

[中图分类号] D616;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4434(2018)04- 0073 -08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科学判断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特征,提出构建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及原则要求.“讲话蕴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具有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全球视野”[1],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纲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与世界意义.我们要全面深入学习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要义,发挥其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实践推动作用,引领新时代生态文明工作的思想新解放,凝心聚力形成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美丽现代化强国的全社会思想共识和统一行动,推动新时代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发展新理念贯彻取得新突破.本文在新时代要素性发展转向整体性发展背景下,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矛盾、新变化与新要求,基于新时代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特征及理论诉求,构建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内涵体系,分析其整体性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特征及其理论诉求

整体性是由生态学提供论证的、替代机械论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整体性视角,就是强调从整体的角度辨析分析的要素,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尤其是整体的或对立面的角度)思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表现出来的整体结构特征.”[2]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整体性思想认为,当代人类社会应当是一种整体性发展.生态文明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双重关系的协调,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特征,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也凸显着整体性诉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素性发展向整体性发展转变背景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普遍存在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现实、实践与理论三个维度之中.在现实维度,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存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不充分的问题:在实践维度,面临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要求理解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理论维度,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中国化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尚需确立,有待实现“政治形态”与“学术形态”“大众形态”的整合统一.在上述现实、实践与理论三个维度的互动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提出了指导理论的整体性建构诉求.

(一)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整体性发展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领导人民实施最严格的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政府和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水平大幅度提升,部分区域和先进典型的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最好成就,“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3].但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破坏的累积性与修复的长期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稳中向好的成效并不稳固,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思想转变慢、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问题的整体性内在要求用整体性的方泫来分析问题.”[4]从现实问题整体性出发分析考察美丽中国建设面对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新特点,是理解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与新要求,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现实指导意义的基本依据.第一,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看,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表现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与生态产品的低质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良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生态环境脆弱根源于人类的资源掠夺与环境破坏行为对自然环境自在状态的扰乱和对自然循环的阻断,导致生态系统失去稳定平衡,影响自然物之间的共生效应,自然界无法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对人类的滋养功能大大降低.第二,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性看,传统要素性发展主导模式下自然环境要素价值和地位的缺失,带来自然环境生态性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的不充分.生态代价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严重缺陷与隐患,其核心问题在于传统错误发展理念在作祟,它引导人们“把自然界当作取之不竭的无偿恩赐的‘供奉者’,任意掠夺自然资源:当作装之不满的无偿使用的‘垃圾桶’,将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毫无顾忌地倾泻到环境之中”阎.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要求从资源浪费型与环境破坏型的发展遒路转向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第三,从人与人关系的整体性看,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在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城乡之间不对等分布,在资本追逐利润逻辑主导下往往是资本所有者掠夺了自然资源,却把生态破坏的代价丢给了当地居民.生态文明不能局限于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的狭隘视阈,而必须在社会问题协调中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人与自然矛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各个环节与发展进程,体现出鲜明的整体性,要求采取更具系统性和全覆盖性的战略措施来弥补生态环境短板.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

整体性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现阶段我国发展与以往传统发展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我们把握现阶段特别是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根本切入点”阎.整体性的发展诉求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充分体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要求.第一,从生态文明的全局地位看,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后的美好景象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不仅预示着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转型中的先机和前景,而且作为国家战略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和建设的全过程,成为中国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核心路径,这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行动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新要求.第二,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平衡层面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最好成就,但是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不均衡.在全国范围内,既有库布齐治沙、塞罕坝造绿、黄河水变清等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与经验,也有西安削山造城、杭州千岛湖违规建设、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破坏性开采、腾格里沙漠遭受企业污染等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还有,“当前我国所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协调不平衡,恰恰是违背了城乡生态环境有机统一体的理念,是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8].美好前景与现实压力同在,把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落到实处要求把整体性原则贯穿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绿色基石.第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潮流影响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与生态文明思想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国际社会推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国外学者高度评价中国生态文明成就,有的甚至认为中国有可能避免西方发达国家老路而直接进入后发现代化国家.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美国学者Roy Morrison预言中国将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生态文明是国内生态建设与国际生态合作的有机统一,是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事业,具有世界人民共同行动的整体性要求.第四,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阶段性看,我们正处于整体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历史阶段.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9].这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飞跃提出了更高的理论与实践要求.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理论建构的整体性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支明建设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突出了发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1q美丽与富强、、文明、和谐构成一个相互联系、作用、促进的有机整体,形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基本合力.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价值目标、战略实施提出了整体性构建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命题.一方面,新时代生态文明整体性价值目标提出理论构建要求.党的十九大描绘新时代美丽中国、美丽现代化强国的美好前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新行动、新境界的五大创新.一是生态文明为现代化贴上美丽标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新目标彰显着中国现代化和破坏生态与挤压人性的传统现代化的根本区别,突出了人与人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双重和谐的价值追求:二是生态文明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的新定位,相比于之前的“长远大计”,更加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性与长期性:三是聚焦新时代生态需求设计美丽中国到美丽现代化强国三步走新战略,从“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再到“生态文明全面提升”,鲜明地体现幽生态文明的持续性和渐进性:四是全面部署美丽中国建设战略新行动,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途径,强调“生命共同体”理念,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地生根:五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丽世界,凸显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人类价值新境界.以上五大创新展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前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是一种整体性价值目标,具有标志性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两个“新时代”叠加,将推动中国现代化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前景,这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理论建构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需要理论的解读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美丽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最基础行动,其战略地位、时代价值、社会需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未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完全可以说,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能否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实施到底到位,不仅关系着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关系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与优良生活环境的满足,更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进程中的竞争力影响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关目标的实现.跳出环境保护的狭窄视阈,生态文明建设更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和长久性的价值意义,对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指导诉求就愈加迫切.总之,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价值目标与战略实施,需要对生态文明思想的概念、内涵与要求作出整体性阐述,推动树立其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发挥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作用.

二、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内涵体系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六项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些原则构成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丰富深邃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创新开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引领,为我们在新时代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结合总书记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重要讲话的学习与学界已有的研究基础,笔者提出,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以本人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为认知基础,以他主政地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为经验基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为实践平台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价值目标、思想内涵、问题关切以及实践行动的思想体系.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框架下作整体性考量,生态文明思想表现为生态文明战略地位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的有机统一的思想内涵体系,集中展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发展性、人民性、系统性与全球性等精神要义与基本特征.

(一)生态文明战略地位观

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在战略地位上体现为对生态文明的历史性、全局性的强调,体现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的高度重视.总结人类文明史上埃及、印度、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文明荣衰与生态兴衰的历史启示,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精练话语概括人类文明演变觌律,突出生态环境对人类发展的根本影响,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文明最终趋势的结论.在生态文明趋势的历史坐标中凸显中国生态文明的国家意义、民族意义和人类价值,强调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突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基本特征与价值追求: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12],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3],又是全世界人民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14].关注和重视的生态文明历史趋势,必将在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得到最终体现,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三个“全面”,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1习.总之,生态文明战略地位观是生态文明思想中的基础部分,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与重要性的高度概插,提示我们要增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

(二)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

生态文明思想落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就是一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体现出生态文明贯穿经济发展、社会问题与生态责任的整体性要求.第一,在经济维度,经济转型是生态问题的核心.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把良好生态环境看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基础,“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印:认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明,要求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道路,“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18],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强调“要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19].第二,在社会维度,生态问题是疑难杂症.从马克思主义人化自然观出发,把中国的生态问题看作是一种“社会生态病”的“综合症”,明确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刚,揭示生态问题的社会属性,暗喻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责任,生动表达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要求坚持走“人与白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姐],在全社会层面“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22].第三,在政治维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使命与政府责任.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执政使命和政府行动责任,要求人“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23],治理好环境污染,建设好生态环境: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打好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和持久战,把生态效益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强调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建立领导干部责任终身追究制度以严守生态红线.总之,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观是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启示我们要增强绿色发展意识,集中力量抓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与关键环节.

(三)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

生态文明思想是以人民生态需求为现实价值出发点、以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为价值理念、突出生态文化重要作用的整体性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第一,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实事,既彰显着生态情怀和人民情怀,也体现出人民群众生态需要满足的整体性价值归属.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指出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25],体现出把人民置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主体地位的深刻思想.第二,强调生态文化的滋养作用.2015年,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他把生态文化缺失看作是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存在的深层原因,认为无视生态规律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究其深层原因是我们还缺乏深厚的生态文化”网.他深刻认识到人类发展需求无限性和地球资源供给有限性之间的永恒矛盾,强调人类必须解决好“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矛盾.第三,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习逅平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种生命共同体思想是对生态环境之自然规律性、人与自然命脉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对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形象比喻与深层阐释.总之,生态文明民本价值观是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价值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根本体现,启示我们要始终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需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四)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

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凝聚着对美好自然的热爱珍惜、对生态环境安全的高度关注、对保护修复自然的系统化方法论要求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的无比重视.第一,带着把生态与生命等量齐观的强烈情感,高度重视和热切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用“眼睛”和“生命”等概念形象地比喻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圜.在此基础上,高度强调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性,“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29].第二,从系统论思维方式出发审视生态问题,提出生态修复工作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大白然亿万年间形成的复杂系统,主张对山水林田湖草实施遵循自然规律的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的生态统筹管理,“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30],进行统一保护和修复.第三,主张生态治理的全面化和制度化,责任之严前所未有.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国土绿化行动”、自然资源保护与休养生息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等,都是生态环境安全美丽的重要保障: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生态管理制度、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更让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保护的责任落到了实处.第四,强调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和政治责任.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p1].总之,生态文明系统环保观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热爱尊重自然观的思想精髓,凸显着环境保护的系统性要义,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遵循系统论的方法原则,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力度.

(五)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

党的十八大之后,在一系列国际场合提出并重申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体现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的家园情怀和“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的人类精神,也体现着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的思想.第一,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事关全球居民的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秩序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综合统一体,其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共同体是基于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构筑的清洁美丽美好世界的目标,集中体现了在大自然界毁灭性力量面前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程度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决定性.第二,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蕴含着丰富的绿色发展理念.其中,倡导“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2],“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33],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绿色转型的倡导:“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展望,表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由全世界人民共同建设的“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的思想.第三,美丽中国是美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问题是最典型的世界性问题,地球这个人类唯一的星球是全体地球村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公有地.”世界生态问题是对全球居民的共同挑战,要求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力构建来应对.为此,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点部署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强调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落实减排承诺”,在美丽世界的建设过程中与各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进一步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总之,生态文明全球共建观体现着对生态环境问题基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刻领悟,对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属性的深刻理解,启示我们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三、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性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人主宰统治自然的西方哲学指导下,“人向自然进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发展了物质主义(经济主义一消费主义一享乐主义)思想,实行一种‘反自然’的社会一经济一消费生活,以及科学主义思想,发展了损害自然环境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这虽然为现代社会积累了庞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进入现代化生活的人类却发现自身陷入生态危机困境之中,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反思转型由此开启.相比于世界绿色运动中的深绿、红绿和浅绿三大流派,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道路.形成和发展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导地位和美丽中国建设方略的战略架构下,体现出创新性理论贡献和多维性实践意义,即它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新成果、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指南、新时代中国发展方式转型的方向引领,也是新时代世界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新成果

在思想形成发展的因素与逻辑的维度上,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主客观互动发展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中国生态建设经验、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生态文明实践经验及思想观点在治国理政过程同交融、互动提升的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了理解、思考与谋划生态文明建设的广度、深度与高度.整体而言,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开阔性、前瞻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思想特征,体现着价值立意的全局性与战略性,理论视阈的全景式和适用的普遍性,指导价值作用的宽领域与多层次,传播影响的国际性与世界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体现整体论思维、唯物论基础、辩证法原则、唯物史观立场等原则精神,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p8]为基本目标的生态文明理念精髓,其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目标论、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社会调节论、基于自然优先性的人类主体性生态价值论、热爱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生态保护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指示着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社会历史趋势,是社会生态文明行动的理论源泉和理念启示,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世界观与科学方法论.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理论创新.它从整体性理论视角出发,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基础,重点厘清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关系、中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中国特色.明晰呈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内容原则的思想体系.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大的理论创新贡献集中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创新发展和对世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指南

作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性设计,“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任务繁重而艰巨的系统工程”[39],生态文明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施在各地区、各领域、各群体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具有战略整体性上的实践引领价值,是对当代中国现实生态问题和国际经济发展困境的积极回应,是对于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前瞻思考,明确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第一,指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在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框架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人一社会一自然”和谐的多维共同体,即利益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本质要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相结合、生态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目标、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特色在美丽中国时空下的集中展现:美丽中国是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与人心之美的有机融合.第二,指明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面对着新时代任重道远的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任务,坚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着眼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短板、生态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指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指出“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生活需要”与“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基本体现,指示着美丽中国建设的当务之急.第三,提供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方法.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指导性意见中,包含着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层面的方法论内涵、辩证法意蕴与生态思维理性.在的视野中,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顶层设计、中层落实与基础行动的立体化战略体系,必须坚持富强与美丽的辩证统一观、纠正违背自然规律的坐态治理、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他提出的两山论、生命共同体、生态红线等一系列先进生态文明理念,是全社会达成理念共识、形成共建行动的思想标杆,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意识形态引领.

(三)新时展方式转型的方向引领

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阶段,“迄今为止仍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系统的破坏密切关联,是不可持续的”㈣.全球性的生态问题引发全世界人民的深刻反思与自觉行动,传统工业化道路中的线性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受到批判,西方国家兴起生态现代化思潮,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联系中思考,生态文明思想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南,也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全局的重要思想.相对于资源浪费型、环境破坏型的发展道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路径选择对于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4q突出强调丁新时代中国现代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质及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有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42],“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3].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着中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指引着走向富强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美好蓝图,能够指引调整生态红利消退、富起来但依然焦虑的社会心态,指导经济发展从生态破坏型道路转向生态友好型道路.这是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新时代世界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

在生态文明世界潮流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生态代价转移、生态殖民、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环境破坏的道路缺陷,凸显出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迫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和国内人民的强烈要求,重视改善国内生态环境质量并取得明显改善,但这是以资源浪费多、污染环境重的低端产业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为根本途径的,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生态殖义”的道路是由资本追逐利涧本性主导的,是典型的生态不公正,是生态环境问题在全世界蔓延的主要原因,理所当然被世界各国所反对.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资源被掠夺、生态被破坏、环境不断恶化,走的是不可持续的道路.中国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也不对外输出生态代价,而是构建引领全世界共建生态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提出的“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的呼吁,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绿色转型的倡导:“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美好展望,表达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生态文明的共同体”的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及其实施成效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生态文明思想引发国外政界学界认可赞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国际社会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也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生态文明思想对世界上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示,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中国智慧.

此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生态文明和*和整体性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生态文明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生态文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探析
徐冬先,李辰露(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城镇建设提挡增速,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内涵式发展已成趋势,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建设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思想精髓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渗透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理解,具有丰富的思想精髓,集中体现为生命共同体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科学地阐述了“两座山&rd.

省政协召开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座谈会
5月28日, 省政协主席刘伟主持召开省政协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征求意见座谈会, 贯彻落实部署和省委要求, 听取省政协常委、委员关于做好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建议 省政协副.

以生态思想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全球各国的高度关注,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走向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极大地丰富、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 以辩证法理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生.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