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发表论文>材料浏览

大学图书馆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历程:1988-2019相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主题:大学图书馆论文写作 时间:2024-02-29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历程:1988-2019,本文是关于大学图书馆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跟华中师范大学和发展历程和自动化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大学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图书馆论文参考文献 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电力系统与其自动化论文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论文论文查询系统

吴建华

摘 要 文章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从自主研发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到利用网络化推动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建设,包括网络平台建设、自动化系统迁移到图书馆网络化集成管理系统Libsys2000、图书馆各项业务及院系资料室上网,以及开展全校大规模文献目录数字化建设的过程.

关键词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 校园文献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引用本文格式 吴建华.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1988-2009[J]. 图书馆论坛,2016(7):8-17.

A Brief History of the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1988-2009

WU Jian-hua

Abstract The three developing stages of library automation system in the library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re introduced. At the first stage,an automation circ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put in use for 12 years. Then by means of networking,th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the automation circ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 was tranerred to Libsys2000,and both the main library and all branch libraries he been running on the networked and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At the last stage,all the document catalogues he been digitalized.

Keywords libraryautomation system;automation circulation management system;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ULIS);Library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我从1988年开始接触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华师图书馆”)自动化,到2010年初离开图书馆到信息管理学院工作,前后20年有余,可以说完整地参与和见证了华师图书馆自动化的全过程.本文根据个人记忆、查阅历史资料、咨询主要当事人,努力勾画出华师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脉络,为我国图书馆技术史留下一份记录.

华师图书馆有百年历史,前身是文华书院藏书室和文华公书林.1988年启动自动化建设时,有一座建于1961年的老馆和一座正在建设的新馆(1989年投入使用).总体而言,华师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

(1)流通自动化时期.1988年开始研发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1990年5月投入使用,1992年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鉴定,1993年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向兄弟院校推广.

(2)汇文公司Libsys2000全面采用期.1995年,华中师范大学启动校园网一期工程项目;1996年,光纤进入图书馆,图书馆成为学校首批进入互联网的部门;1997年,建立联机目录检索系统,读者可利用Telnet进入系统检索图书目录;1998年,建立图书馆网站、开展光盘信息服务和设立有20座的电子阅览室;2001年,启动“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University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ULIS),2002年初步建成,集群服务器在湖北省图书馆界处于领先水平,建立有100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有50座的用户培训中心;2002年初,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迁移到汇文Libsys 2000;2004年,启动院系资料室上网,2009年全校文献目录数字化基本完成.

1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研发流通管理系统

我于1988年开始接触图书馆自动化.当时我正在攻读微机应用方向的研究生,导师是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梁妙园教授.梁老师敏锐地认识到计算机的巨大发展前景,早在1977年就将计算机应用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学校第一批从事计算机教育和应用研究的学者.在她的努力下,1978年物理系引进武汉市第一台APPLE II,1979年她利用这台计算机面向社会举办微机系统及原理培训班;1979-1985年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逐步建立起计算机实验室;1979年开始为物理系本科生开设计算机课程;1986年建立微机应用开发中心(多媒体研究所前身);1992年筹建计算机科学系,从数学系和物理系抽调相关老师,并成为首任系主任.我1982年成为华师物理系的一名本科生,1985年选修梁老师的计算机课程,开始接触APPLE II、DOS操作系统和BASIC语言,1986年成为梁老师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适逢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学校启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发工作,梁老师建议我选择这一课题.我当时喜欢往图书馆跑,对这个课题颇感兴趣.

当时华师使用的是建于1961年、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图书馆,位于学校中心地带.20世纪80年代读书气氛浓厚,学生喜欢到图书馆抢座位,频繁地借还书,当天借、当天还的情况经常发生.图书馆一楼设有文科借书处、理科借书处,二楼设有教师研究生借书处和外文图书借书处,最繁忙的是文科借书处.20世纪80年代末,华师图书馆还没有应用计算机管理,无论是采访、编目,还是流通管理,都是手工作业.图书馆当时已实行开架借阅,读者可以利用传统的纸质卡片目录柜来检索书目,但大部分读者更喜欢直接进入书库查找图书.图书馆为每位读者准备了一个户头,*借书手续需抽出书袋卡,签上姓名、日期,由工作人员把卡片放入读者户头中.读者还书时,工作人员再把卡片放回书中.整个过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排队现象严重,读者也无法查阅自己的借还书记录.当时邵逸夫先生决定为教育部所属6所师范大学捐资修建图书馆,1987年华中师范大学获得1000万港元资助,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开启了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历程.

1.1 项目缘起

华师决定使用邵逸夫先生捐款建设科学会堂,逸夫苑即新图书馆是三个建设实体之一,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也被纳入规划.1988年,时任馆长钟晨发教授找到微机应用开发中心主任梁妙园教授,请她主持“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研发.鉴于流通部门读者排队现象严重,工作人员压力大,“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被确定为首先开发的子系统.梁教授负责总体方案设计和项目实施,先后派吴建华、陆学斌、龚毅鸿、陈锋、刘武、王钰等研究生参与软件设计与开发工作.图书馆则成立技术部,有3位馆员参与业务协调、项目管理等.我1988年以作硕士毕业论文的形式参与该项目.1989年毕业前夕,梁教授建议我留在图书馆继续开发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我由此进入图书馆技术部,开始了20年的图书馆之旅.

1.2 确定微机多用户系统架构

当时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可供选择的开发平台有4种:微机单机系统、小型机系统、多用户微机系统和微机局域网[1].微机单机系统成本低但功能有限;小型机系统功能强大但昂贵.使用较多的微机局域网3+网性能不太理想,NOVELL性能较好,但刚刚进入我国[2].相比之下,多用户微机系统具有技术成熟、功能强、投资少、见效快、可扩充性强的特点,特别是运行在多用户微机系统上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XENIX,属于UNIX操作系统的一个变种,继承了UNIX系统支持多任务多用户、功能强、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点,且商业化程度高、装机量大、支持机型多、成熟稳定,成为多用户微机系统的首选.1984年我国出现了对XENIX进行反汇编的研究论文[3],1985年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完成汉化[4-5],并出现了应用系统.因此,梁教授决定使用微机多用户系统和汉化XENIX V多用户操作系统作为流通管理系统的开发平台.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远见且契合实际的选择.采用的多用户微机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按照这种架构采购的硬件设备于1989年底到位,有1台PC机SUN 386 80M,1台PC机SUN 386 40M,1台PC机SUN 286 20M,5台长城终端机GW220-CT,以及UPS电源、打印机、过塑机、条码阅读器等配套设备.汉化XENIX V多用户操作系统也在配置之列.

1.3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开发实施系统

1.3.1 基本思路

系统开发小组确立了以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的基本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技术与管理手段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以实现整体最优为目标.在整个系统的开发、实施、投入运行过程中,始终以系统工程方法为指导,实现了投资少、见效快、功能强、易于维护的目标.开发过程遵循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实施→维护.用户需求分析包括功能需求、信息需求、特殊需求.系统设计阶段包括用户需求规范化处理、条形码设计、数据库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参数处理、制定规范的程序设计工作单.

整个开发过程贯穿以下思想:(1)让用户参与目标系统模型的建立.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需求设计,让用户的需求逐步清晰、明确、具体,同时充分表达出设计者的意图,让用户和设计者对目标系统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2)建立一个集成化的应用软件开发支撑环境.集成化是指功能集成和信息共享,多用户操作系统XENIX就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集成化开发环境.(3)工程化的开发.通过采取制订程序设计工作单、运用PERT(Program/Project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即计划评审技术制定进程安排、分阶段实施系统等工程化方法,实现科学调度,提高工作效率[6].

1.3.2 模块划分

根据流通系统特点,采用分级管理的思路将全部功能项分为4级:操作级、管理级、数据录入级和数据转录级,各级之间相互独立,用系统主菜单管理程序统一调度,通过加密措施控制使用权限.

(1)操作级:借书、还书、罚款、读者查询、图书查询、读者管理、图书管理、检索服务、预约登记.

(2)管理级:过期处理、统计计算、数据备份、打印预约通知单、打印过期通知单、打印统计报表、打印流水账目、清库、剔旧.

(3)数据录入级:录入图书数据、录入读者数据、录入读者单位数据、录入流通图书财产号数据、录入假期数据.

(4)数据转录级:与CN MARC数据流接口、与集成系统数据库接口.

1.3.3 编程实现

为提高编程效率和数据安全性,在汉化XENIX V多用户操作系统环境下,开发小组采用1987年北京大学汉化版的INFORMIX多用户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功能模块全部用C语言编写.另外,开发小组专门开发通用打印程序和通用菜单程序,整个系统的各功能模块都可以调用这两个通用程序.考虑到C语言可以使用包含文件的特点,对流通管理系统每个功能模块都需使用的公共变量建立了一个公共变量文件,供各子程序调用.1990年春系统基本成熟,可以投入使用.开发工作完成后,编写了详细的系统功能和使用说明书.

2 流通管理系统平稳运行:1990-2002

2.1 设计新的工作流程

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的使用会对流通部门的工作方式和流程带来显著变化.为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必须设计与流通系统相适应的工作流程.新流程一方面要适应自动化流通系统运行的需求,另一方面应促进流通部门工作的科学化管理.为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边流通、边建库的方式.为适应这种方式,新的工作流程被设计为:制作读者条码和图书条码→制作读者借阅证→录入读者数据→发放读者借阅证→流通→录入图书数据.条码制作、读者证制作和数据录入均由技术部负责.

2.2 分阶段投入运行

为贯彻“边设计、边使用、边建库”思想,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分阶段推广应用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

第一阶段:1990年5月开始在流通量不大的理科借书处使用两台终端运行流通管理系统,对物理系200名学生试行新的借阅方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需要在实际运行中加以检验和优化.这种小范围、小规模的试运行,一方面有利于系统平稳运行和工作人员顺利适应,另一方面也易于掌控.之所以选择物理系学生试运行,是因为开发人员来自物理系,容易得到系里的支持.

第二阶段:同年11月在理科借书处对全校理科系(所)2000余名师生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1991年5月2日起,用5台终端在文科、理科、教师、外文4个借书处正式对全校1.1万余名读者全面实行计算机流通管理.1年多的运行效果表明,整个系统性能稳定、可靠,未出现任何功能性故障.

系统投入使用之初是用1台PC机SUN 386①带5台终端处理流通业务,另1台PC机SUN 386带5台终端处理数据录入等业务.录入的图书数据由管理员每天在闭馆之前用软盘拷贝到流通主机.这样既解决了数据更新问题,又不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采用联机更新数据的方式,就会增加流通主机的运行压力,影响前台终端的响应速度.如果把两台主机联网,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系统运行期间,主机由386升级到586,操作系统也由XENIX升级到SCO UNIX,后期主要使用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实达STAR—500通用型终端.

2.3 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边流通、边建库的方式被证明十分有效,图书馆没有因为流通管理系统的开通和运行闭过1天馆.系统投入运行后,流通部门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快,借还1本书的实时响应时间不超过1秒钟;前台值班人员由以前的9人锐减至4人,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此外,统计数据为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控制图书复本数、剔旧、组织工作人员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运行过程中,培养了20多名操作人员,实现了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为图书馆的全面自动化准备了人才.因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运行稳定、效率高,1992年6月通过鉴定后推广到黄冈师范学院图书馆和中南政法学院图书馆.

3 从自动化到集成:不断成长的图书馆集成系统

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经历了从单功能系统到集成系统的发展过程.单功能系统推动了流通、编目等图书馆某方面业务的自动化,但不能满足图书馆业务对自动化系统的需要,实现数据共享和图书馆全面的自动化需要开发集成系统,建立中心数据库,并实现网络化、标准化.在这种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功能日益增强,集成度日益提高,市场上出现了功能比较完备的商业化集成系统.随着图书馆纷纷迁移到集成系统上,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功能日益凸显,参与到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甚至发挥着带头作用.华师图书馆从1988年自主开发功能单一的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到1990年投入运行,再到2002年初迁移到汇文公司的Libsys2000,之后把院系资料室整合到系统中,建立了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使图书馆成为数字校园中重要的信息节点,其发展过程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史的一个典型样本,也是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

1991年系统全面投入运行之时,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达到预期目标,即提高流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按照之前的规划,接下来应该以集成化思路来逐步开发和集成其他各子系统,如采访、编目、期刊管理.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华师图书馆无法承担起该项重任.图书馆技术力量薄弱是当时高校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软件研发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脑力和体力劳动的工作,当时图书馆的收入水平与研发人员付出的劳动严重不对称,有技术专长的人很难安心待在图书馆;即使出于某种考虑愿意留在图书馆,与其他岗位相比,付出与回报的不均衡严重挫伤其积极性;另一方面,软件开发需要具备必要的开发条件,如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工具软件,这些也是图书馆不能保证的.20世纪90年代,我国出现图形用户界面,并很快得到用户认可.使用UNIX平台的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纷纷购买昂贵的正版软件,支持其应用系统的升级换代.而当时我国图书馆事业处于低潮期,基本业务经费尚无法保障,不可能为自动化系统提供良好的开发环境.以笔者为例,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并于1992年春通过鉴定之后,有两年的时间甚至连一台工作用计算机都没有,内心十分苦闷,萌生了离开的想法.钟馆长从侧面了解到我在外面求职的情况,找我谈话,语重心长地劝我留在图书馆继续发挥作用,并设法解决了工作用计算机的问题.图书馆的待遇和工作条件都无法留住技术人才,这里面有经费原因,也有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总之,在这种局面下,依靠单个图书馆有限的力量无法支撑起功能强大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自主开发模式受到严峻的挑战.从市场上寻求稳健的商业化系统就成为首选,乃至唯一选择.这恰恰暗合了我国图书馆从自行开发到购买商业系统的基本规律.

1995年掀起的校园网建设浪潮为图书馆自动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对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提出了新要求.这期间我国市场出现多个可用的商业化集成系统,如深圳图书馆的ILAS II、江苏汇文[7]、台湾传技的TOTALS II,以及国外的INNOPAC、HORIZON、Unicorn、Aleph500等.选择一个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功能和都合适的图书馆集成系统,争取资金支持,建立网络平台,把自主研发的图书馆的各类业务系统迁移到新的集成系统上,建立覆盖校园的文献信息管理系统,成为绝大多数高校馆的首选策略,华师图书馆也不例外.图书馆信息化原本是遵行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节奏,但事实上我国很多图书馆在自动化历程远未完成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有别于国外的以网络化促进自动化的发展道路.

3.1 CERNET把图书馆带进互联网

1994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实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CERNET)”项目,示范工程于1995年12月建成并通过验收[8-9].华师于1995年3月启动校园网一期工程,建成了一个100M的快速交换以太光纤网.图书馆作为校园网重要的信息节点,被列为重点建设单位,获得5万元建设经费.一期工程为图书馆新、老馆各提供1个100M的光纤端口,还配置了PC机、集线器等设备.图书馆成为学校首批进入互联网的部门,开始使用互联网服务,为开展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了条件.

3.2 建立联机目录检索系统

经过多年运行,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积累了10万余条书目数据,为网络化目录检索服务奠定了基础.1997年图书馆从学校争取到6万元专项资金,购买了PC机、终端、多用户卡等硬件设备,自主研发联机目录检索系统(OPAC).在老馆2楼中厅开辟公共目录检索区,安装6台实达终端供读者使用.读者在图书馆或馆外都可以通过Telnet登录到图书馆充当目录服务器的主机,检索馆藏图书目录.

3.3 建立图书馆网站

随着校园网开通,建立图书馆网站迫在眉睫.因图书馆缺乏专业网站设计人员,1998年笔者把网站设计任务以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委托给3位计算机系大四学生,带领他们搭建了图书馆最初的网站.网站正式发布和试运行期间遇到不少技术问题.在钟馆长的儿子,当时在我校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所读研究生的钟义杰大力帮助下,问题一一解决,网站运行逐步平稳.

图书馆网站建立之初,提供的信息有限,功能也不太强.后经多次改版,信息日益丰富,功能越来越强大,逐渐成为校园网上名副其实的重要信息节点.2002年笔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英国访学,2003年秋天回国后参加学校人事处组织的回国人员座谈会,听到一位年轻老师讲述他利用图书馆网站证明自己身份的有趣经历:华师当时在国外知名度不高,无法很好地向国外人士解释自己来自哪里.这位老师当时碰到的情况不仅仅是解释,而是证明自己的身份.当他一时无法说明白时,对方要求他打开自己学校的网站.当时不知是什么原因,无法访问学校网站.情急之中,他设法找到并访问图书馆网站.他激动地向对方介绍:“看,这就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网站,我就是这所大学的!”

3.4 建立电子阅览室

为丰富网络信息服务,经过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1998年图书馆从学校争取到6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这是一个Windows NT局域网,配置2台服务器,1台IBM PC Server(2×PII350/128M内存/4×4.5G RAIDS)被用作WEB服务器,1台Meridian TNT Server光盘服务器②(2*PII400/128M内存/6.2G硬盘/28个光驱)用于提供光盘检索服务.该局域网有24台工作站,其中20台供学生使用,4台供管理员及其他人员使用.局域网使用一个3COM 3300系列的交换机,提供12个100M端口,其中1个端口下联24端口的3COM 1100系列集线器,为电子阅览室的22台工作站和网络打印机提供网络连接.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都配置了当时功能最强的NAI公司(当时译为“美国网络联盟”)的防病毒软件McAfee VirusScan.

3.5 ULIS:从设想到实现

3.5.1 ULIS的总体情况

华师图书馆1995-1998年乘着CERNET东风进入互联网,顺利推出网络化信息服务,但1999-2001年建立图书馆网络化集成系统的过程则颇为曲折.

1993年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1994年元月,北京准备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馆长们在一起探讨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建设问题,认为现代化图书馆的自动化集成系统应该是标准的、规范的、网络化的,能够支持现代化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10-11],提出建立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CALIS),主张利用网络开展文献信息服务,走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整体化发展之路[12-13].准备进入和已经进入“211工程”的大学都获得了大笔经费支持,按照CALIS提出的标准建设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1997年教育部组织部分高校馆到美国考察,发现美国高校馆使用一些技术先进、功能完备、开放、支持馆际合作且成熟稳定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而国内的系统尚无法满足图书馆需求,特别是在体系结构、网络功能、标准化、馆际协作方面问题突出[14].于是一批较早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纷纷引进这些系统,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引进美国Innovative Interface公司的INNOPAC;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则引进由美国Ameritech公司开发、澳大利亚Dynix公司负责维护的Horizon.

当时华师不是“211工程”大学,没有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但CALIS打开的窗户依然让华师图书馆看到了光明.在这种大背景下,笔者提出建立覆盖校园的文献资源保障支持系统,使之成为CALIS全国、地区和高校馆服务网络的重要节点[15].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进一步提出投资380万元建设“校园文献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ULIS),并拟定详细的建设方案.方案于1999年8月13日通过学校组织的可行性论证,并提交到1999年12月22日的校长办公会上讨论.因经费无法落实,学校决定暂时不予实施[16].2000年再次向学校提交建立ULIS的报告,仍然没有批准.

湖北省教育厅为促进高校馆的现代化建设,准备在2002年对全省高校馆现代化建设进行统一测评.为此,时任馆长王琼林教授于2001年2月28日,赶在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出台之前,再次提交关于建立ULIS的紧急报告.经过努力争取,学校同意把ULIS列入建设计划,调用了原计划用于一些系所实验室建设的300万元经费;另外安排图书馆从校内银行贷款80万,用于电子阅览室建设,但要求图书馆利用电子阅览室收费的收入还贷.历时3年的经费问题终于在2001年春天得以落实.尽管现在不主张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但当时电子阅览室收费是通行做法.华师图书馆新电子阅览室开放后,受到读者热烈欢迎,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总是爆满,这说明建立电子阅览室满足了读者上网、使用计算机、查阅数字资料的需求.每小时1元的收费标准是读者能够承受的,帮助图书馆在建设经费不足的情况下为读者提供先进的信息服务,这对读者、对图书馆、对学校都是有利的.

该项目历时3年,多次论证,方案成熟;图书馆在项目启动后成立10个项目小组,实施过程颇为顺利.难忘2002年春节前的那2周,大雪纷飞,华师图书馆连续组织3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班,聘请专业的微软培训师授课,培训人数达63人,占全馆职工68%,保证了网络化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ULIS项目于2002年2月6日通过学校组织的验收.通过这一轮建设,图书馆建起了千兆馆域网,拥有8台服务器、193台PC机、3台网络打印机,建立了有100座的电子阅览室和有50座的用户培训中心,配置了视频投影仪,为华师图书馆现代化、网络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2002年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组织的自动化水平评估中,华师图书馆获得满分,被评为优秀图书馆.

3.5.2 ULIS的运行平台

ULIS的目标是建立校园文献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其中图书馆服务器集群和千兆局域网是运行平台,运行于该平台之上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才是重点.图书馆业务部门、全校各院系的资料室都要进入集成系统,确保校园范围内的文献资源共建、共知、共享.运行于该平台之上的还有日益丰富的数字资源和服务,数字资源建设纳入常规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数字资源和服务都依托该平台和校园网向全校所有读者提供.

(1)服务器集群.为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利用2台IBM RS/6000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建立了高可用性服务器集群.关键应用如数据库服务、WEB服务安装在两台服务器上,关键数据存储在共享磁盘阵列中,服务器和磁盘阵列都连接到主交换机3COM SuperStack 3 4005上.除网络连接之外,两台服务器之间还通过一条串口心跳线连接,监测服务器运行状况.当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自动把其服务接管过来,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图2是该集群系统的示意图.

除上述服务器集群外,ULIS还配置4台装有Windows 2000 Server系统的服务器.

◆特色数据库服务器DELL PE4400

配置:PIII XECON 1G*2/512M/73G*4/ RAID卡/1000、10/100M网卡、磁带机20/ 40G/17寸

◆存储服务器DELL PE4400

配置:PIII XECON 1G*2/1G内存/36GSCSI/RAID卡/1000、10/100M网卡/17寸

◆磁盘阵列DELL POWERVAULT SCSI 73G *14

◆网络光盘镜像服务器:清华紫光CDM 75G

*6/CD-ROM/DVD

(2)千兆馆域网.ULIS项目在图书馆建立了千兆馆域网,老馆、新馆共布置407个信息点.服务器等重要设备都放置在老馆机房,老馆的主交换机为3COM SuperStack 3 4005,新馆的主交换机为3COM SuperStack 3 4000.另有1台分支交换机3COM SuperStack 3 3300 以及10台分支交换机3COM SuperStack 3 3300 XM,分别部署在两个馆.新、老馆主交换机都通过光纤接入到校园网交换机的千兆端口,两馆之间还铺设了一条备用光缆.为保证关键设备安全,在老馆机房窗外深埋了一块铜板,通过铜缆连接到老馆机房电源系统.老馆和新馆机房也进行了适度改造.

3.5.3 正确的决定:向Libsys系统迁移

在首批进入“211工程”的高校馆纷纷引进国外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情况下,江苏省教育厅支持并集中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力量自主开发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Libsys2000.该系统在功能、标准化、开放性方面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水平,是国内图书馆可以承受的,也不收取昂贵的维护费.2001年华师图书馆确定自动化集成系统选型时,该系统已很成熟,有一批用户,因此选择Libsys2000实施华师图书馆业务的全面自动化.华师自主开发的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在UNIX操作系统上运行,Libsys2000也运行在UNIX操作系统上(AIX),因此,读者数据、流通数据、书目数据等顺利地迁移到汇文系统.2002年初,华师图书馆全面运行Libsys 2000系统.

3.5.4 院系资料室上网

院系资料室上网是ULIS项目建设的一个基本内容.当时通过初步调研了解到,很多高校馆因为建库任务繁重,不考虑资料室上网问题.华师图书馆在设计ULIS方案时,就把资料室考虑进来,是国内率先把资料室纳入自动化集成系统一体化建设的图书馆之一.

资料室上网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PC机;第二,要有上网条件,即PC机要接入校园网;第三,图书馆汇文系统管理员要在Libsys服务器端为资料室管理员创建账户,并授予适当的权限;第四,资料室管理员使用的PC机上要安装ORACLE客户端和Libsys客户端软件,这样资料员才能访问位于汇文系统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书目数据、读者数据等信息,并利用Libsys处理采访、编目、流通等业务;第五,资料室的文献书目应数字化,其借阅业务应通过Libsys的流通模块处理,即其书目数据和借阅数据要进入中心数据库,这样任何读者就可以通过联机目录系统检索到资料室的书目信息,并了解借阅状况.

华师图书馆2004年3月启动3个院系资料室的建库工作,图书馆负责到资料室安装Libsys系统,对资料室馆员进行培训,还派出几位馆员参与、指导资料室建库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加快该中心资料室上网工作,笔者还从学校社科处争取到一些经费支持.经过一个半月努力,该资料室完成建库工作,成为学校第一个进入图书馆网络的资料室.这项工作为实施校园文献上网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第2批资料室上网培训及动员会上,请该资料室的馆员介绍实施经过和经验,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各院系资料室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馆员们纷纷在院系争取条件,积极参与建库工作.

校园文献上网的核心是文献目录数字化.当时华师图书馆已参加CALIS联合编目,大部分书目数据可以套录,西文数据还可套录美国国会图书馆数据,部分书目数据需要原始编目.套录数据和原始编目数据的比例动态变化,鉴于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数据积累有一个过程,套录数据的比例是日益提高的.无论是原始编目还是套录数据,都需要在书目数据库中为每一件文献添加财产数据.华师图书馆建库依据的是文献实物而不是书目卡片.书目数据库建设小组的馆员到各个书库中一架一架地把书刊搬到建库区,为每一本文献粘贴条码,然后查重,依据查重情况,或套录或原始编目,然后添加财产号和条码号.全校200多万件文献要一一加工建库,费时费力.为此,2004年制定“数字图书馆计划”,把校园文献上网和“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文献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两个CALIS特色库建设列入“一期工程”,提交校长办公会讨论,“数字图书馆计划”被列为学校年底启动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的子项目[17].2005年对该计划进行扩充,形成《华中师范大学数字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计划(2006-2010)》,内含10个子项目,校园文献上网工程被列为1号工程.因为得到数字校园项目的支持,2009年底全校资料室文献基本上网,实现了校园文献的共建、共知、共享.

4 结语

华师图书馆自动化起步于1988年,到2009年底全面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有了很好的基础.图书馆建立了完备的网络平台和完整的图书馆集成系统;全校文献书目数字化基本完成;建立了较完备的中外文数字期刊、数字图书、多媒体数字资源;培养了一批人才.经过20年的建设和积累,华师图书馆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文献信息中心,信息化水平位居学校前列.2005年学校启动数字校园项目时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即建立全校公共数据中心数据库,把各部门的数据定时交换到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更新,便于全校数据共享,实行一卡通管理.据网络中心介绍,当时数据中心交换的信息90%以上来自图书馆.

重新审视华师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发展之路,笔者有几点深刻体会:

(1)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根据社会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争取条件谋发展,总会得到机会.虽然会碰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这个过程也会让思路更加成熟,形成更加可行的方案.

(2)研究先行,注重实效.社会信息化是技术驱动的,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需要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提出目的明确和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图书馆的信息化研究应当面向应用,应当追求实效.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导师对笔者的影响是长远的,养成务求实效的作风,令人终生受益.

(3)信息化的关键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华师图书馆经历过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困难,经过多年建设,聚集了一批专业人才.然而,人才需要培养、锻炼.若是满足于日常维护,既不利于个人成长和队伍稳定,也不利于图书馆发展.根据技术发展阶段特点和图书馆事业发展要求,建设、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图书馆的长期任务.

(4)图书馆的信息化离不开校级领导的支持.图书馆的信息化需要从学校得到资金和政策支持,图书馆需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与校级领导沟通,让图书馆的主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与图书馆形成共识,认识一致才能行动一致.ULIS的发展过程就是明证.

注释

①所谓386是指CPU为Intel 80386的PC机.Intel 80386是英特尔公司1985年推出的一款x86系列CPU,广泛应用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PC机,这些PC机被简称为386.之后,英特尔公司相继推出Intel 80486和Intel 80586,装有这些CPU的PC机被简称为486和586.这些PC机性价比高,在20世纪十年代风靡一时.

②光盘服务器又称光盘塔,实际上是一个带28个光盘驱动器的服务器,光盘驱动器全部通过SCSI接口与服务器主板连接.光盘由人工预先放置在光盘驱动器中,用户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服务器上的每一个光盘.

③为保障服务器集群的高可用性,节点1和节点2之间连接着一根心跳线,用于实时监测对方的运行状态.若节点1主机发生故障,其状态会被节点2监测到,节点2主机自动把节点1主机的服务接管过来.反之亦然.心跳线通常使用RS232标准串行线,连接两个节点主机的串口,所以称为“串口心跳线”.

参考文献

[1] 徐明,马光雄. 局域网(Novell网)与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J].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1(3):34-36.

[2] 张公忠. NOVELL局域网的系统结构与性能[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1988(1):1-13.

[3] 张宁. XENIX86反汇编的实现[J]. 火控技术,1984(4):20-38.

[4] 孙玉方. 中英文兼容的C-Xenix系统总体设计及实现[J]. 计算机学报,1986(4):249-260.

[5] 蒋平,王华,毛行素. XENIX汉字系统开发与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1987(2):46-50.

[6] 梁妙圆,郑世珏,吴建华,等. 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管理系统[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3):293-297.

[7] 陈定权. ILAS 三十年(1985-2015):发展历程与未来走向[J]. 图书馆论坛,2016(6):1-10.

[8] 吴建平.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J]. 电子科技导报,1995(11):9-10.

[9] 吴建平.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现状和发展[J]. 通信学报,1997(12):74-78.

[10] 大学图书馆学报. “‘211工程’与图书馆发展”研讨会[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2):20-21.

[11] 柴肇基. 211工程与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4(4):8-10.

[12] 戴龙基. 关于CALIS的建设现状[J]. 河北科技图苑,1999(4):19-20.

[13] 李晓明. 建好CALIS 刻不容缓[J]. 中国高等教育,1999(12):29-30.

[14] 杨宗英,朱强,李晓明. 美国的图书馆自动化和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现状与趋势[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6):6-10.

[15] 吴建华,范志毅. 依托校园网建立文献资源保障支持系统[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8(4):1-2,6.

[16]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校园文献信息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可行性论证报告[R].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1999.

[17]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R].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吴建华,女,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 2016-04-26

(责任编辑:刘洪)

回顾述说:本文是大学硕士与大学图书馆本科大学图书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华中师范大学和发展历程和自动化方面论文范文.

世纪之交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下的国学认知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董恩林教授访
摘要随着新世纪“国学热”的兴起,社会各界对“国学”广泛热议,但多数人都对“国学”的概念、体系,并不明确 面对当前的文化认同危机,.

汽车领域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提升,使汽车成为了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交通工具,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性能,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而且还能增加汽车的安全性能 因此,本文从汽车领域的生产与使用两个方面.

气味图书馆娄楠石:嗅觉产业的先行者
气味图书馆是浪漫的,之所以浪漫,是因为它有着对生活的热爱 而浪漫之外,是娄楠石并不浪漫的坚持 “我不是一个卖香水的,我在做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事业 ”北京三里屯有一家很独特的图书馆.

观察:旁观2019
观察旁观201 8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这是艺术品市场繁荣的关键我国对美的教育是缺失的,因为认识美的偏差导致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不相…… 市场畸形发展的时候,有审美能力的人即使不是藏家,也不会人云亦云,这.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