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关于文艺青年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被君主身份耽误的文艺青年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主题:文艺青年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4

被君主身份耽误的文艺青年,该文是关于文艺青年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和耽误和文艺青年和君主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文艺青年论文参考文献:

文艺青年论文参考文献 青年博览杂志少年文艺杂志大众文艺杂志社大众文艺投稿

大约三十个小时之前,发现自己迷上了李煜.迷上一个作古之人,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窥他的长相,事实上,心里边早已构想了无数种可能,眼睛、鼻子、发型、眉宇间的气质,该是这样或者那样,哪怕多一寸、少一毫,都是一出败笔.掩卷起身,摸出手机,打开搜索框,敲进去“李煜”,顿一秒,让心里的那个李煜先跳出来,摁下回车键,和屏幕上闪出来的古画四目相对.心里头的李煜首先了,蹙起眉,咧着嘴,“咦,俗了!”我动动手指,也附和一句:“可不,简直俗不可耐!”

迷上李煜,源于着迷他的词,大凡知晓李煜之人,多半也是因为他的词.

十年前第一次在课堂上集体朗诵《虞美人》,五十几张小嘴,不知李煜何人,只觉得这词写得真好,好在哪里,说不出来.我们那位语文老师身材发胖,稍一低头,下巴就得起几层褶.女老师和她的几层褶,一起盯着那本秘不示人的参考书,“春花”“秋月”“小楼”“春水东流”,一字一句,比喻、借代、拟人……新词旧语摆出一大堆,说得云里雾里.她抢在下课铃响之前把眼睛从参考书上挪开,扬起头,叮嘱一句:“好词要多读、多背!”

算起来,那是我背熟的第一首五代词,并且在课本最后一页白纸上郑重其事地誊写了一遍,一笔一画,整整齐齐,为了附庸风雅,甚至还搬出字典,用了繁体竖排的式样.只是,我没有在题目下面错开一行写上“李煜”两个字,毕竟,我喜欢的只是那首词.可惜,《虞美人》很不幸运,我喜欢上它才不到一天,女老师和她下巴的褶子就“介绍”了李后主给我.女老师这回激昂兴奋,“亡国之君”“昏聩无能”四字成语脱口而出,像极了一个信仰坚定的卫道士.好端端的国家被他胡搞弄坏了,写的词大概也不怎么争气,我随之由爱到“恨”,决意偷偷撕掉我那篇繁体竖排《虞美人》.心想,抄这种人写的词,若不幸被旁人瞧见,该有多丢人!

此后几年,也常常会翻阅李煜的词作,照旧吟诵熟读,沉醉于“春花秋月”“玉钩箩幕”,只是一想到这是李后主的“靡靡之音",总要不自觉侧目.十多岁的我,喜欢李煜的词,喜欢得无以复加,鄙弃李后主的词,也鄙弃得果敢决绝.

李煜和李后主,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自南唐灭亡、北宋一统,李煜就一直被习惯分解作两个人笑谈阔论.一个是风华绝代、笔翰如流的词人李煜;一个是亡国灭祖、昏聩无能的君王李后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表达了他对这位词人兼君王的评价:

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静安先生尤其赞赏李煜的“赤子之心”.和大部分批评家一样,王国维对李煜在词学上的成就高度肯定,不过,与其他批评家不同的是,王国维对词人政治上的败笔没有做过多纠缠,有传统士大夫情结,经历晚清覆灭,以遗老自居的静安先生,大概能够理解词人在江山巨变时的复杂心绪.细读静安先生对后主词的按语,不难发现,他在李煜身上洞察到了一对矛盾.倘若李煜不曾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一定能够长久保存“赤子之心”,“贵胄血统”给了李煜做优秀词人的一切条件,同时也埋下了沦为一代庸主的种子,但是,又不得不承认,正是“亡国之痛”将李煜送到了词学高峰.

或许在王国维看来,冗长国史里的亡国之君数不胜数,笔翰如流的词人却是孤本一件,比起君主,词人显然要珍贵得多,大概他也希望李煜只是一个纯粹的词人、一个文笔绝美的文学家,做皇帝实在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二》中写道“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南唐书·后主本纪》中记载后主“从嘉广颡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按照中国历代史籍的修写惯例,凡帝王圣贤,都机缘巧合地拥有一个区别常人的生理特征.不过,历史经验表明,这些“生理特征”大多属于想象的产物,确切地讲,它们代表了儒生“天生圣人”的期待.不可避免地,史笔对李煜也未能免俗,在他们的笔下,李后主天生长有一只“重瞳子”.根据儒家学者的申说,有“重瞳子”者皆为圣人.今天,我们自然无法验证这种记载的真实性,但至少可以察觉,官僚士大夫们在李煜身上寄予了“圣人”期待.儒家一直倡导“圣人治天下”的政治理想,加之李煜又“为人仁孝”,综合看来,他简直是天生王者,做一国之君似乎也是天命所归.

与此同时,翻检史书也不难发现,李煜当国期间似乎的确有所作为.史载:刘熙载尽忠职守,敢于直言进谏,李煜打算让其位列丞相之阶,但听说刘熙载私生活放荡,有姬妾数十人时,便改变主意,给其一个比较小的官职.再后来,他将实情悉数了解,又随即让刘熙载官复原职,只是熙载还未到任便匆忙去世,李煜以“终不得熙载为相”深深自责.

单从这一掌故,很难看出古今批评家口中的“昏聩无能、不问国政”.结合史籍片段,面对北宋南下的金戈铁马,李后主也曾在皇都金陵广囤粮草,积极备战,奋力抵抗,直至城破被俘.如此看来,后人对李后主的刻板评价的确有失公允.

千年以后再回看那段历史.宋太祖黄袍加身建立北宋,享国之初,向北攻打辽国北汉统一黄河两岸,还是南下灭十国统一长江南北?宋太祖思量再三,决定先南后北.北宋地广人多,军马强盛,南唐国小地狭,承平日久,北宋攻城有破竹之势,南唐守国并无丝毫招架之力,且南北久经分裂,再度统一也是人心所向.南唐之灭,势所必然,李煜只是生不逢时,不巧两只脚都站在了历史节点上头.

无独有偶,大约七百年后的明思宗朱由检,同样是一位处于历史节点上的君王.崇祯即位之初励精图治,决心挽狂澜于既倒,他全力抵御东北后金,平叛西北李自成.只是,大明王朝经过几代君主的惨淡经营,此时已呈大厦将倾之势.崇祯皇帝在抵抗中城破国亡,也沦为亡国之君,与李后主稍有不同,崇祯皇帝决意不做俘虏,他选用自缢的方式与大明江山一起落幕.三百年来,无论官修《明史》还是街谈巷议,给崇祯皇帝的溢美之词不可谓不多.

相似的境遇,同样的亡国之君,史书与民间对两人的评价反差为何如此之大?我想,大概就是由于李后主迟迟未泯的“赤子之心”吧!

传统儒家自孔子起便主张“在其位,谋其政”,强调名实相符、本末之辨,“名”常常由“位”界定,“本末”也由于“位”的不同而随之转换,可以说,每一个“名”后面都附带有一系列必须奉行的义务和责任.在儒家官僚士大夫看来,“修身治国安邦,为万民表率”才是为君者本分.李煜“善属文、工书画”,未登皇位时,书画文辞可以为他带来声誉雅趣,既登皇位,这些艺术特长便一变为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倘若治国有方,书画文辞可以为其增添许多盛德显名,倘若国事不振,书画技艺就会落为误国误民的口实,造诣愈高,愈能说明君主沉溺在书画中的时间的确太多,舍本逐末,无心理政,终将引发国破家亡.李煜生活在儒家学者规定的价值体系中,即使国破家亡是势所必然,他也注定难逃千夫所指.

相比之下,崇祯皇帝一生勤勤恳恳,按照儒家对君王的理想期待亦步亦趋,亡国之日更遗言“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用儒家的价值尺度衡量,威武不屈、死生之际不忘身上肩负的义务与责任,虽然亡国,也是明君!

总之,海晏河清时,文学家的君王,是世所仰慕的贤德圣君;国破家亡时,文学家的君王,则是昏聩误国的庸主.

李后主的“赤子之心”,成了儒家本末之辩的祭品.

大概没有谁比帝王更能体会国破家亡时的孤寂与凄惨了.遥想三国,刘阿斗在敌军营帐里头觥筹交错、乐不思蜀,同为后主的李煜却没有这份心情,南唐李后主比蜀汉刘后主多了一份“赤子之心”.

北上开封以后,李煜写了大量词作,后人也主要以这一时期的作品锁定他在词学上的位置.

《虞美人》里他慨叹“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子夜歌》里又写“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往事一成空,还如一梦中”,《浪淘沙》中对空长叹“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想得玉楼琼殿影,空照情怀”.身处北国,他一口气写下四首《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多少泪,断脸覆横颐”,“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词人怀想南国彼时情景,实在不忍多说,因为一开口便要“断肠”,但又不得不说,故国之思终究无法轻易放下.

后期李煜填词,似乎特别钟爱这样一些意象,“小楼”“往事”“秋月”“梦”“泪眼”,也常常“独自凭栏、遥望南国”.这些意象无不与黑夜有关,只有当夜幕降临时,才能看见皓月当空,只有夜深人静,才可听见秋风萧瑟之响.李煜把这些意象和“梦”放在一起也并非偶然,这些冷色调的夜景,恰恰是词人从梦中惊醒之后所目睹的一切深夜物事.

想象一下,那该是多么凄清惆怅的一幕!亡国之君栖身他乡小院,故国之思每每涌上心头,“一任珠帘闲不卷”,反正也没有一个人来.“凭阑半日独无言”,为排遣心中苦闷,词人索性卧榻休息,想着沉睡过去就能少些心灵羁绊,谁知一入梦中又是故国之景,他年往事历历在目,词人仿佛又梦回江南.北方秋夜一阵冷风吹过,和衣而卧的词人被猛然惊醒,梦中“雕栏玉砌、秦淮风流”霎时烟消云散,眼前只剩残月当空、横枝疏影,“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词人彼时,定会失声痛哭一场吧!

多情的李后主在无数漫漫长夜黯然伤神,困顿小楼,伤心既久,大概连他自己也看空了人世沧桑.他告诉自己,千万“独自莫凭栏”,因为一到楼台,便要忍不住痛哭,索性就把大千世界重新归入到一场恍恍惚惚的空梦.

于是,他写下两首《乌夜啼》:“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既然人生之恨如流水一般绵长,那就任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吧.我相信李煜在生命后期已经顿悟看开,如果被俘初期每每心发感动,首先想到的是帝王之尊,笔下词曲皆要抒发怀望故国之情,那么到了生命后期,李煜显然已将帝王外衣放下,他观照内心,重新让世俗陈规压抑了几十年的词人身份彻底走了出来.顿悟后的李煜不再是帝王,而是一个纯粹的赤子词人.

国破家亡后的李煜孤苦凄凉,然而,曾经独坐龙椅时的李后主,同样也孤独苦闷.

李煜未泯的“赤子之心”决定了他本质上是一位词人,同时,“贵胄血统”也让他无法推辞掉“帝王”身份.当家国命运寄托在一个词人身上时,李煜决定忍痛压制自己的词人天性,先做好一个众人期待的君王.

《新五代史》和《南唐书》中均写道,李后主在即位初期,无论容貌还是举止,都隐隐显露出许多明君圣主气象.史官只顾秉笔直书,又怎能洞察李后主帝王之尊下那颗压抑的“赤子之心”呢?南唐国势一日不如一日,李后主想力挽狂澜,但历史洪流岂会让他一介词人扭转方向?

在皇帝的位置上,李后主压抑得太久了,他想稍稍发泄一下.于是,《新五代史》中记载:“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隐隐约约,词人的天性似乎已在稍稍释放.虽然“愁思悲歌”,但总归“以国蹙为忧”,好在这些稍做释放的“词人天性”,尚在满朝文武、史官儒生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当国期间,李煜曾以《渔父》为题填过两首小词.

其一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其二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后主在这两首词中毫不忌讳地表达了自己对渔父的羡慕.他渴望能“一壶酒,一竿纶”,一叶扁舟,一缕轻钩,品酒赏花,泛舟江海,在万顷碧波里享受一份自由.词人的“赤子之心”在这两首词里边表现得淋漓尽致.

端坐龙椅之上,心里想的却是渔樵之事;尘世众生皆梦想“九五之尊”,李后主却在心底向往贩夫走卒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心事,“贵胄血统”也不允许他有这种心思.富有四海、一呼百应的南唐君主,迎合满朝文武期许,努力掩饰内心的孤独,只把这份心思溶解在词章当中.他大概极希望有人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的一片苦衷,可惜,熟读孔孟、奉儒学为正统的满朝士大夫,又怎会瞧得上这些“淫词艳曲、雕虫小技”呢!

立身世间,每个人总要肩负不同角色,为了与外界环境平衡,往往要做许多情非所愿之事,不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也有一个安放心灵之所,在这里不必将就,一切从心所欲,这是最后的心灵归宿.填词作曲便是李后主的最后归宿,在帝王宝座上饱受长久苦闷之后,他决定回归初心.

外有家国危机,内有心中苦闷,词人再也压抑不住了!

国难当头,经受儒家思想训练武装的官僚士大夫,又怎能容忍心中期待的贤明君王沉醉于淫词中间?于是,史官毫不客气地奋笔疾书道:“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翻阅《后主本纪》,这段痛斥文字与赞誉后主的词章不过相距寥寥数行.

孤独的帝王,多情的词人.李煜一生不被儒家正统理解,被动地随历史洪流上下沉潜,只将词人的“赤子之心”紧握手心,这是李后主的不幸,却是李词人的万幸!

南唐被北宋所灭,单纯从审美角度论,正是宋太祖的兵马成就了李煜在词学上的地位.世事流转,当年困囚李煜的宋太祖怎么也想不到,三百多年以后,自己的继任者中间也会出现一个李煜似的君王.宋徽宗和李后主,两人在自己钟爱的领域中皆取得极高成就,若除去帝王外衣,均为毫无争议的卓越艺术家,同时,他们断送家国山河的方式、千夫所指的“罪状”,也几乎如出一辙.

据说,当年宋神宗曾到秘书省观看*的李煜画像,随后生下了徽宗.野史传说,不足为凭,但这一传闻至少说明:坊间历来认为宋徽宗和李后主均属于“沉迷书画词曲而导致身死国灭”的帝王.

北宋宣和七年,金人兵临汴京城外,宋徽宗急忙传位于儿子,携带一帮宠臣逃亡南国.同为有艺术家气质的皇帝,这位“青楼天子”显然比李后主少了一分果敢魄力.靖康二年,坐了二十五年皇位的徽宗和儿子钦宗一同被金人俘虏北去,受封“昏德公”,徽宗赵佶受尽屈辱折磨,最后死于北地五国城.

困囚五国城的宋徽宗给后人留下过许多凄美词章,比如这首《在北题壁》:

彻夜西风撼破扉,

萧条孤馆一灯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

目断天南无雁飞.

“破扉”“萧馆”“孤灯”,沦为阶下囚的凄凉之境跃然纸上.史载,金攻破汴京城以后,大肆血洗搜刮金银,此时北宋之主已是宋钦宗,他在宫门外战战兢兢、捧表跪降.徽宗侥幸没有成为亡国之君,但他心里清楚,自己才是真正的亡国之主.亡国当日,这个有艺术家气质的前任皇帝选择保持沉默,对于当日的情景,他既没有填词哀唱,也未用瘦金正楷挥毫记录.

然而,当年南唐国灭时的李煜,却在当天留下了一首叫《破阵子》的词作.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在李煜现存词作里,我尤其钟爱这一首.这首词中,李煜没有回避帝王身份,也未压抑词人赤心,作为词人的李煜和作为君王的李后主在这一首词里头,终于融合成了一个人.这里边融化有他的真性情、真豪杰.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上阕四句,李后主郑重回顾了故国山河,从此以后,这河山便要易主.作为后唐君王,他最后一次以皇帝身份提醒国人,也提醒自己,“虽然国亡了,但是我们也曾拥有千里辽阔土地,有接连霄汉的宫宇楼阁,我们不要因为一朝国灭而忘却曾经的家国盛景”.接着,李后主又感慨:“几曾识干戈?”寥寥五字,是李后主心中愤愤不平之词,也是无可奈何之语,“国家承平日久,始终繁荣,不曾有刀戈之祸,今日亡国,并非国家腐朽不堪.国不该亡却招致灭亡,人事已尽,这大概是你我无法违背的天命吧”.宋军铁蹄已踏入金陵城内,天真烂漫的李后主还在疑惑,一个承平日久的国家怎会被灭亡呢?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李后主这时才想到自身的命运,对以后的囚徒遭遇,他已经在这一天做足了心理准备,“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蛾”,三句十九个字,将词人的真性情表现得栩栩如生.

可以想象,宋军攻破都城,他先以皇帝身份做“告万民书”,语词不卑不亢,颇有君王风骨,再对自身前途遭遇稍做预测,心里有个底.待一切完成,李煜忽然跑到了太庙,他要向列祖列宗请辞.生死关头,国破家亡,眼看着就要沦为阶下囚,李煜却像一个打算出远门的游子,到太庙里给祖宗辞行,也许,他不单单是辞行,也可能是去忏悔.然而,不管辞行或者忏悔,此时此地的李煜都是出于一片赤心,他觉得“一方面我要离开故国了,应该让祖宗知道一下;另一方面国家虽不该亡,但它总归是在我手里灭亡的,得给祖宗一个交代.此番北上,已是囚徒之身,生死未卜,辞别祖庙,就算他日身死异乡,也再无遗憾了”.倘若当日有人将李煜在太庙所说之言一一记录下来,那一定是人间至真至诚之语.

“教坊犹奏离别歌”,国家都要灭亡了,教坊依然还会奏响离别笙歌.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易水之边,高歌远行的侠士荆轲,这是独属于高贵灵魂的背景.作为君王的李后主,他要保持帝王的尊严,即使身死国灭,也要走得慷慨激昂、大义凛然;作为词人的李煜,他要捍卫艺术家的尊严,要走得洒脱,走得诗情画意,凌乱的杂音不是他愿意听到的词曲.

“垂泪对宫娥”,李煜大概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国破家亡之际,还操心奴婢的皇帝.宋军攻入内城时他没哭,辞别太庙时也没哭,但面对“宫娥”时,他哭了,哭得很伤心.这种哭不是掩面偷偷哭泣,看着宫娥们的脸,眼泪便扑簌簌地流了下来.面对身份低贱的,他无视自己的帝王身份,在词人看来,这些奴婢都是和自己一样的性情中人.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此时的后主李煜倒有几分相似.贾宝玉身为少爷,却对府内每一位丫鬟奴婢自始至终平等看待.他先后送别正钗和副钗中的每一位女子,每一次都哭得极为伤心,尤其在晴雯弥留之际,他专门赶赴晴雯栖身的漏屋,两人垂泪相对,情景恰如后主当日“垂泪对宫娥”的再现!

贾宝玉是天生的“美玉无瑕”,李煜注定要做一个背负“亡国”之名的词人.

诗人赵翼曾赋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不过,对于词人兼帝王的李煜而言,国家遭逢不幸,诗人也将不幸.独倚阑干,遥望故国,纵能赋就深情,使五代词曲“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一腔孤苦却难以为人知晓.

既是多情的词人,为何还要做孤苦的君主?这是命运强加给李后主的矛盾.

还是重新抄写一遍《虞美人》吧,繁体竖排,当然,不能忘记的还有它的作者“李煜”.

责编:梁红

上文评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耽误和文艺青年和君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文艺青年本科毕业论文文艺青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3万棵松树拯救文艺青年
简 爱他从小饱读诗书,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粉丝上至皇上、太后,下到市井百姓,甚至他随便发一个“说说”,高丽、辽国、西夏的粉丝们都会为他点赞 然而,他一生颠沛流离,尽管仕途几乎.

对前夫过度:被反复切换身份的男人怒了
时代不一样了,分手了,离婚了,还可以和前任做朋友 遇到困难,向前任求助,也不是什么丢脸的事 厦门的离异女子何小菲就是这样,但凡有什么困难,都会向前夫吴毅求救 前夫念及旧情,也总是有求必应 可是有一天,.

文艺青年的微店时代
文等于生煎馒头来源等于中国青年报据说文艺青年都有一个终极梦想,就是开一家店,最好是咖啡馆 放一堆小众书籍,文艺青年慵懒地翻书喝咖啡 一边开心地玩,一边还有钱赚 这大概是做事的最高“境界&r.

潮人榜:孔子是最早的文艺青年
□六神磊磊有人这样一本正经地恶心文艺青年——“穷且追求与众不同的人” 假如按照这个标准,孔子将光荣地成为最早、最知名的文艺青年之一 孔子是穷困得叮当响的.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