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论文范文>材料浏览

散文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论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主题:散文论文写作 时间:2024-01-21

论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本文是散文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与苏轼和散文和喻特点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散文论文参考文献 苏轼论文

黎奎

【摘 要】苏轼书信体散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喻丰富、新颖、贴切,为作者提供了类推证明和揭示事理的手段,丰富了书信的表达功能,也提升了文章的艺术美感.苏轼书信体散文用喻特点有:善用博喻说理、常用比喻论文、用喻位置灵活和设喻风趣幽默等.

【关键词】书信体散文善用博喻用喻论文位置灵活

苏轼一生创作了大量书信体散文,包括书、启、奏议和尺牍,其中书、启、奏议是官场书信,具有公文性质,格式规整,论事完整,而尺牍多是写给亲朋故友的书信,格式灵活,内容较零散.苏轼书信体散文的内容丰富,涵盖国家大事、军事政治、文学艺术、生活雅趣、参禅释道、人生感慨等.艺术手法也是信手拈来,其中比喻贴切自然,语言简洁生动是其显著特点.从比喻的分类来看,他擅长使用博喻;从用喻对象的角度来看,苏轼常用“金玉珠贝”肯定文章的艺术价值,用“水”阐发文艺创作思想;从文章结构布局来看,具有位置灵活的特点,既有以喻开篇也有文中插喻和全篇用喻的情况,不同位置上用喻又产生不同效果.另外,苏轼用喻还具有幽默的特点.本文将对苏轼用喻的四个特点:善用博喻说理、常用比喻论文、用喻位置灵活,设喻风趣幽默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善用博喻说理

从比喻分类的角度来看,苏轼书信体散文的用喻特点是善于使用博喻.苏轼为了论述“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性,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连用五个喻象进行论证,“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说理生动自然.这个博喻的妙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五个喻象均取材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易于接受.其次,喻象的选择精准贴切,“根之于木”、“膏之于灯”、“水之于鱼”、“田之于农夫”、“财之于商贾”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个比喻深刻地表现了“人心之于人主”的重要性.再次,寓理于形,把“意义与形象”完美地结合起来.作者深入地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特征,而不仅停留在事物的形貌上,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明可感.最后,排比句式,整齐流畅,在增强说理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同时提升了读者审美感受的情节性和丰富性.苏轼书信体散文中博喻以塑造形象为起点,揭示道理为目的,在提高读者审美体验的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极大的艺术创造性.

二、常用比喻论文

比喻不仅是一种认知方式,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苏轼诸多文学观都是通过比喻的方式来表达,有些文艺思想也是在比喻思维的基础上生发出来,最著名的就是文章“金玉珠贝”说和“随物赋形”的创作思想.用比喻的方式表达和阐述文艺观是苏轼书信体散文用喻的又一个显著特点.

(一)“金玉珠贝”说

在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苏轼十分注重文章的艺术价值,多次将文章比作“精金美玉”、“金玉”、“金玉珠贝”.称“文章如金玉珠贝,未易鄙弃也”,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不可偏废;对于文章的优劣评价,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而“绝非一夫所能抑扬”.把文章比作“金玉珠贝”表现了苏轼对文章艺术价值的肯定,表现出一种大胆开拓的艺术勇气.

(二)“随物赋形”论

在谈及文艺创作时,苏轼常以水为喻,用水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变化来比喻文艺创作之理,揭示文艺创作的特征和规律,即“随物赋形”的文艺创作思想.他评谢民师的诗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旨在说明情感和文思要顺应所描写对象的特点而流转变化,该奔放的时候就奔放,该收敛的时候就收敛,这样才能使文章自然生动婉转流畅;称赞李方叔的文章“正如川之方增,当极其所至,霜降水落,自见涯涘”,文章充沛的气势通过“水落见涯”这一比喻清楚地显现出来.苏轼不仅在书信体散文中多次使用“水”的意象来比喻文艺创作的特征和规律,而且在《自评文》中还直接指出文学创作应“随物赋形”,“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三、用喻位置灵活

文章结构是作者有意识地在创作中把句子、段落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成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构架.古人谈到文章结构时,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反映出古人在结构布局方面精巧运思的特点,同时也形象地说明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及行文过程中使用艺术手法的效果.运用比喻手法来提高文章结构上的艺术美感是很常见的,苏轼书信体散文既有以喻开篇也有文中插喻和全篇用喻的情况,不同位置上用喻目的和效果不同,共同成就了苏轼书信体散文的艺术价值.

(一)以喻开篇,点明主旨

全篇要义在开头,开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文章的成败.比喻手法是美丽开篇的有效方法,贴切的比喻能够生动鲜明地引出主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达到首段得势全篇俱佳的目的.苏轼多次用喻开篇,设计出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开头.如在《代张方平谏用兵书》开篇云:“臣闻好兵尤也.伤生之事非一,而者必死.贼民之事非一,而好兵者必亡,此理之必然者也”,文章开头便用“”比喻“好兵”,富有生活气息的喻体既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恰到好处地引出了文章“好兵必亡”的主旨.凝练而形象的比喻是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代滕甫论西夏书》则连用医者治病,彭祖观井两喻开篇,用医者治病的比喻表明作者反对急功近利的态度,认为“近日臣僚献言欲用兵西方,皆是医人欲下一月而愈者也”.用“彭祖观井,自系大木之上,以车轮覆井,而后敢观”,来表明应慎用兵的主张.用“好兵尤”的比喻开篇,开宗明义,简洁凝练,既能起到破题之妙也能起到突出主题之效;用医者治病和彭祖观井两喻开篇,曲折迂回,故事性强,为下文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

(二)文中插喻,深化主题

文中穿插比喻为人物刻画和事态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情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苏轼在《上曾丞相书》开头摆出世之君子终其一生不为所遇的怪现象,第二段探讨这种王公大人不重用世之君子的原因,认为是由于“今夫扣之者急,则应之者疑”,其“扣之急”而其“词夸”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为了更好地说明这种现象,作者用“鬻千金之璧者,不之于肆,而愿观者塞其门.观者叹息,而主人无言焉”来打比方讲士人不应该向王公大人夸词求售的道理,这个比喻既把现象生动表现出来,又通过比喻把事理进一步引向深刻.

(三)全篇用喻,互相呼应

为劝说宋哲宗读陆贽奏议,苏轼在《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劄子》中几处运用医药的比喻,有的用药方作比,有的用药效作比.在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时并没有局限于陈述史籍记载的历史事实,而是随着主题思想变化的需要,采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说理论证.第二段以喻开头,亮出观点,“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该比喻将古人的治国之术比喻为“药方”,将臣子进谏行为比喻为医生的用药,指出药虽然是出自医生之手,但是药方却是古人留下来的,如果药方有效就不必医生再重新开处方,生动地说明学习古人之法的必要性.第三段结尾处,在评价陆贽向唐德宗进言献策的行为时,作者仍用医药来打比方,认为陆贽“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并对唐德宗不纳贤言感到遗憾.此篇,医药比喻作为线索贯穿始终,“药效”和“药方”互相呼应,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主题.

四、设喻风趣幽默

苏轼为人风趣幽默,设譬立喻亦风趣幽默,在《答毕仲举书》中更是用幽默的比喻嘲笑朋友的空谈之习,表达自己求真求实的审美追求,“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比喻自然贴切、自由洒脱,令人耳目一新,心悦诚服.

五、结语

苏轼在书信体散文中大量使用比喻,增强了文章论事说理的说服力,洋洋洒洒极具雄辩之风,同时将比喻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书、启、奏议之中,提高了公文的文学性和审美价值,丰富了不同文体的特征,对文学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全集[M].傅成,穆俦,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2]赵树功.中国尺犊文学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聂焱.比喻的认知功能[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2).

[4]刘本臣.比喻及其分类问题研究[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3).

[5]尚爱雪,王俊方.苏轼诗歌比喻艺术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2011(2).

[6]徐姝.论苏轼散文中的比喻[J].文学研究,1998(6).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综上而言,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苏轼和散文和喻特点方面的散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散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面对吓尿体需要擦亮眼睛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赚取不少点击量 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rd.

刘邦妙喻刀箭
摘自演讲与口才李克红 文公元前209年,时任江苏沛县狱吏的萧何随同刘邦起兵,不久就攻下咸阳……众多城池 每占得一处,将士们都忙于争夺金银财宝,只有萧何置财宝于不顾,只是忙于招收前秦遗才,同时广收律令.

女性多吃莲藕可养颜美体
莲藕是一种常见食物 营养专家表示,女性经常食用莲藕,可以起到养颜美容、纤体减肥的作用 养颜美容莲藕全身都是宝,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 女性经常食用莲藕,能够起到很好的养颜美容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这种食物本.

高山流水听涛音读杨庆祥散文集《夕阳山外山》
杨庆祥先生是位有思想锋芒的学者 2010 年,我为长影电影文学杂志办“新电影史料”专栏,曾编发过他一篇我当了一次我的回忆录 该文揭露“”垮台之初,吉林省.

论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