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论文>材料浏览

诗歌相关论文例文 与张清华:中国诗歌的精神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主题:诗歌论文写作 时间:2024-03-17

张清华:中国诗歌的精神,本文是诗歌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张清华和中国诗歌和精神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精神论文论中国精神的论文中国精神论文2000字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虽然做了三十几年的教师,也有少数的心得,但是大言不惭,谈中国诗歌的精神还是让我非常地心虚,我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位救星,一位前辈的学者叫辜鸿铭,各位可能知道,辜鸿铭先生是一位奇葩,他是印尼华人子弟,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去了欧洲游学很多国家,据说懂得十几门语言,应该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人.他精研中国古代典籍,他用德语和英语写作,他有一本书叫《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非常有意思.

辜鸿铭有很多奇葩的观点,有一些是很荒谬的,比如他说男人纳妾是应该的,有道理,就好像是一把茶壶可以配多个茶碗,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假定你家的茶壶多配几个茶碗,但是别人家的茶壶就没有茶碗可配.他还扎着长辫子,“五四运动”发生了,他还在北大当教授留着辫子,而且写文章赞美最后的一个皇太后,叫做隆裕太后,关键更奇葩的是,他还引用了歌德的诗“叫做你是一颗星,往昔的乌云和风暴都已经过去”,来赞美隆裕太后可以辅佐年幼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可以挽回业已坍塌的帝国.

当然这些我们都要批判,但是他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很有意思,他举欧洲的几个大国,英国、德国、法国,认为他们的民族精神都很优秀,他说了三个关键词,一个叫做质朴,一个叫博大,还有一个叫深沉.他认为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在这三个关键词里面都缺一个“不”,法国人不深沉,英国人不质朴,德国人不博大,虽然他们都有另外的两个优点,但是相应的他认为古代的希腊是特别了不起的,就是这三者都有,既深沉、又质朴、又博大,所以他认为希腊的文明是最高级的,同时辜鸿铭又认为我们中华文化也是跟希腊一样伟大的,这三者都有,深沉、质朴和博大,除了这三点以外,还多了一个,叫灵敏.这个观点不见得完全符合国际的看法,每个民族都有它的优点,也有它可能存在的结构性的相应的一个缺点,但是如果把辜鸿铭的这个说法放到中国诗歌里面来谈,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中国的诗歌,从古至今,我们有太多的遗产,太多的伟大诗人,不朽的作品,也有太多太多的特点,怎么来谈?我觉得可以归结为一个关键词就是灵敏.

什么是灵敏

什么是灵敏?灵敏包含哪些东西我也说不清楚,我只是经常有一些感慨,比如说当我们读初唐的一位大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你就有一种叹息不静的,百感交集的感受,说不出来,归根到底他展现的一种才俊,诗人的才俊,和他想表达的意境,应当可以用灵敏来概括,他是一种极其微妙的,极其纤细的,又极其精确和到位的,这样来表达,换一个字都不可以,甚至他的韵,极其的转韵,那也是非常微妙的.

灵敏包含了很多的意思,其中的一个意思是,中国人可能在诗歌当中表达的这种情绪,首先有可能说的是情绪.你看中国人的情绪是非常容易受触动的,即便是一位帝王,他的情绪也非常纤细,比如说汉武帝,刚才几位先生提到汉唐文化,汉武帝是一位文治武功的皇帝,连的沁园春雪也对他极佳称道,秦皇汉武.汉武帝有一首秋风辞,那是非常纤细,婉约,甚至有一份颓唐.对于稍晚于他的魏文帝曹丕,曹丕的一首《燕歌行》,也是假扮了女人的口气,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他用了一个女人的口气来写作,这个很有意思.

同时,这个曹丕是一位很有见识的皇帝,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叫做文以气为主.我认为这个文以气为主就非常微妙说出中国诗歌的特点,这个气是无形的东西,无处不在又化于无形,但是它又是实实在在起作用的,这个气在一首诗当中有多重要?它既是思想,又是情绪,又是经验,又是内容,又是形式,还是语言还有节奏,音乐和神韵,气包含所有,让所有的东西都化于无形之中.你想想中国诗歌是有这样的禀赋和特点,一首好的诗歌一定是有气的.我经常在课堂上让我的学生们高声齐诵像《春江花月夜》这样的诗,高声齐诵李白的《将进酒》,学生们就很有感觉,多读宋词又变得无比纤细和微妙,读宋词显气和聚材,读唐诗养气,这是养气和聚材是中国古代的精髓.

中国古代诗人是多愁善感的,诗经里面有一个篇章《黍离》,看到田野里的谷子和其他的庄稼都长的很好,但是这个人偏要叹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知道的我忧心忡忡,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有什么现实当中的物质的所求,哎呀,苍天啊,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此何人哉,这是谁啊,他有几分自我欣赏,最终他是自我欣赏的.这个人的忧是什么忧,这个人的愁是什么愁.到了李白那里有一个说法,万古愁,就是李白将进酒里面讲的万古之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个万古愁是中国诗歌的主题,和灵敏有关,什么是万古愁,是为什么愁,为稻子还是为谷子,不是,也不是为衣裳和现实某个利益所愁,它就是一个形而上学之愁.就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那样一种愁,说不清楚,但是又确实在,关怀着这个世界,关怀着天下苍生,关怀着自己的处境和身份,一种无形的,又无处不在的一种高尚的,又非常小儿女的儿女情长的一种愁.

所以中国古代诗人,他们常常能够把一种个体的,小的愁绪升华为一种形而上学的,一种永恒的这样一种情怀,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很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读西方的诗歌,觉得和我们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读雪莱,可以看到雪莱对于未来的一种期待和体任,比如西方颂里面讲的,我要用我的嘴唇告诉全世界,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种对于未来的希冀,这是西方近代以来的文学精神,可是中国古人不这样看,像一位落魄的皇帝,南唐后主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个皇帝如此没有出息,如此多愁善感,不爱江山爱美人,可以说是太颓废了,可是古往今来诗歌为我们留下的满怀,尚达于天地的豪情壮志,当然也包含了这样一种小小的愁绪,甚至是一种颓废.所以我认为中国的美学是无比丰富的,中国诗歌的精神是极其纤细,复杂和敏感的,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动,人生的各种经验在中国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所不在.

中国诗歌的最高范畴是万古愁

归根到底是把这样一种个人的情绪,升华为一种巨大的情怀,所以我就喜欢李白的《将进酒》.我女儿读小学还是初中的时候,老师让她背诵,一个小孩子在屋里背诵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她背到这儿突然停下来,叹息一声说,“咳,这是什么人生观啊?”这是一个小学生,她的那种道德感,特别正面的道德感,她对于这样的一种诗句表示不解、不认同,但是当她慢慢长大她就认同,这首诗里面包含中国诗歌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这讲的也是一种大关怀,他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讲的.

最后还是要落脚于李白的《将进酒》,万古愁是中国诗歌最高的范畴,今年是中国新诗一百年.一百年来中国新诗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面到多样,从比较迂腐和愚笨到灵敏和纤细.昨天我注意到,我们在朗诵会,音乐会上那位朗诵艺术家,食指老师的《相信未来》,他朗诵很好,他是表演艺术家,有时候有一个小小的一个音节,如果有偏差,他也会使得这首诗的诗意出现问题,今天早上我和他交流,我说“相信未来”,这个“来”怎么读?不能往上挑要往下压,“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我依然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不能往上挑,要不就改变了这个诗的诗意,一首诗灵敏到什么程度也表示了它的复杂性和它艺术上达到的境界.

新诗诞生以来出现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我就不一一列举,我最后用海子的几句诗做结,因为海子我认为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有很多的人对他有这样那样的看法,我也有时候表示怀疑,但是我让我的学生们在课堂上高声齐诵《将进酒》,甚至我们要共同回味—下《离骚》以后,让学生再一起最后读《祖国或以梦为马》,我再问学生们,我说你们觉得新诗和古诗,海子的诗和李白的诗能不能接起来,大家认为说能,从语言的气息,从他的思想的境界,从表达的那个敏感性上,能不能成为一个整体或者一个谱系,学生们齐声回答说能,但是我说,我可什么也没有说.

“万人都要将此火熄灭,我一人将此火高高举起;藉此火得度一生茫茫黑夜;千年后,我再次拥有中国的稻田,周天子的雪山,我也愿像以梦为马的诗人那样,我选择永恒的事业,我的事业就是太阳的一生,它无比光明,无比辉煌”.

原诗我背不下来,但是我觉得,读完了这样的诗以后,学生自然会对中国的传统语言,古典的诗歌和现代诗,以及现代语言之间建立一种血肉的联系,建立一种内在的气息贯通的理解,而这也意味着中国新诗毫无褪色地汇人了中国诗歌的不朽的篇童,变成了它五大体系的一部分.

此文评论: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诗歌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张清华和中国诗歌和精神相关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张邦鑫:中国教育行业低调的第一富豪
可敬张邦鑫思维活跃,喜欢做让人兴奋的东西,是中国80后白手起家富豪的一员,地位与滴滴程维、大疆汪滔不相上下,但是却显得“名不见经传”,这主要缘于他本人非常低调的个性 2012年.

张郁廉:中国首位战地女记者
张郁廉的名字,对今天的读者来讲也许有点陌生,她享年96岁,在笔者看来,如同“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一样充满传奇 张郁廉的自传白云飞渡,原为张郁廉写给儿孙的,新加坡报人杜南发在序.

张作文:澳门文化和湖湘精神共通
文本刊记者 黄璐 摄影杨威武作为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为数极少的湖南籍官员之一,张作文参与澳门回归前政权交接经济领域专家磋商和谈判以及澳门特区筹备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见证着澳门的回归 澳门回归后,他作为一位.

清华学者:中国老龄化、少子化比预想的严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鄢一龙发表文章指出,未来中国人口最大的挑战就是老年人口负担 2020年平均5 9个劳动年龄人口供养一个老人,到2050年平均2 7个劳动年龄人.

论文大全